-
1 # 譚天鋮
-
2 # 冰心145195450
何為孝。這是華人骨子裡就應該有。幾千年文明文化,孝為先。這就是我們要傳承的。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哪裡談的上做個有用的人呢!
-
3 # 水鏡流雲
我對孝順是很在意的,不過現在很多人有自己的看法。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對於養育我們的父母,我們有責任有義務。
-
4 # 闊步嬰童
所謂孝,其實說白了就是回報,回報父母為你做的一切。
但是,人的自私本質又會常常讓人痛苦,在資源不那麼豐富的時候一方面跟父母爭資源,一方面內心不安。
其實,完全可以把這一切當成愛的回報,盡力而為,不要太為難自己。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孝順父母可以,但是請不要以孝順之名,慷他人之慨。比如,為了孝順自己的父母,無限度地侵犯配偶的利益,那就不合適了。
-
5 # 千金策
多數人一開始就錯了,人們大多以為孝,就是按照一些行為模式去做。真正的孝,是有一棵無私無我的愛心,從愛出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追求孝的樣子,卻沒有誠意的心,這不是孝,是應付,應酬,自己這樣做是自我道德綁架。要求別人這樣做,是對別人道德綁架。
-
6 # LaoHuang188
孝是一箇中國漢字,讀音為xiao,為社會學意義的名詞,是指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目的是繁衍後代。中國自西周就開始有孝道。
社會學意義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國家的結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範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併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孝"的目的
"孝"的最終目的就是繁衍後代,這個觀念早在西周的時候就已世所公認。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雖然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孝的表現,但是沒有後代是其中最嚴重的。比如說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是為了儘早繁衍後代。(不告知父母,雖然是不孝;但是沒有後代是更為嚴重的不孝)。君子以為,不告訴父母就結婚和已經告訴父母一樣,都算不上對父母的不孝。"
孟子的這段話中的"三"不應該理解為確切的數字"3"。古人云"三",是形容多的一種手法,不一定是三次、三回、三種等。另外孟子說的"無後為大"中的"無後"應該理解為"晚輩不遵守對前輩的禮法"。後人曲解孔孟之道,把"子女孝順父母",對映"臣子對皇上盡忠"。辛亥革命後的一百多年來,人們普遍認為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封建禮法。
什麼是孝?為什麼要孝? 如何盡孝?
《百孝篇》開篇曰:“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孝經》中也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是百行之源,孝是八德之首。可見,孝是多麼的重要。
什麼是孝?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是《說文解字》這本書對孝的闡述。前一句是說晚輩對長輩的敬與養稱為孝,孝是子女的本分。後一句主要說“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子承老”,“承者,奉也,受也。”是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從父母那裡誕生出來的,然後不斷接受父母的養育,長大成人;成人後應該對父母不斷的奉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為什麼要孝?
父母是源,父母是根,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
母親懷胎十月,妊娠嘔吐,吃不好,睡不好。身體不舒服,生病也不敢吃藥打針,唯恐傷著腹內胎兒。
生產時,母親痛得撕心裂肺,闖的是“生死關”。兒女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
乳哺兩年,母親餵給孩子的乳汁就是母親的血呀!每個孕育過孩子的女人死後的骨頭都會由白變灰,那是因為孕育、哺乳孩子流失大量的鈣質所造成的。母親這個恩德,當兒女的粉身碎骨都難以報答!
不僅如此,父母還要為初生的孩子擦屎把尿,不嫌累、不嫌髒,孩兒哭一聲,趕緊察言觀色,是冷、是熱、還是病了,馬上抱在懷中,不轉眼珠地看,生怕小孩受委屈。
孩子再大些,父母教小孩說話、走路、吃飯、穿衣和讀書寫字,講做人的道理。到了上學年齡,父母又接送上學……父母的關愛一路伴隨孩子成長,直到立業、成家、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而做父母的卻默默付出,駝了背、彎了腰、白了頭,從來不圖回報。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重如山!就算我們付出全部去孝順父母,也難以回報。
如何盡孝?
孝身
首先,養父母之身,也就是孝“身”,要在父母的衣食住行上留心、用心。
四季更換的衣服要為父母及時準備好,款式、顏色、價格都要買適合老人品味的,老人若是不願穿,就是不適合。
讓老人口福不缺。要考慮到老人運動量小,消化功能減退,多給他們做些好消化的食物。要確保食物少鹽、少糖、少脂肪,既健康又美味。
如果與老人同住,儘量把Sunny充足、空間較大的房間讓給老人住。老人睡眠輕,稍有響動便睡不踏實,要儘量給他們準備大-點,質量好一點的床。
人老腿先老,行動要有人攙扶。多陪老人出去散散心,領著他們去旅遊或是去附近的公園走走。
在奉養父母衣食住行的時候一定要誠敬。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可見,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只是一種義務,還不算孝。“孝”是真心誠意的付出,是儘自己的本分,讓父母放心,不給父母添麻煩,才算真正的孝。
孝心
一方面讓老人想到我們就高興,不讓老人牽掛,讓老人放心;另一方面,要幫助老人解決他所牽掛的事,讓老人安心。
子女要做到身體健康、品德高尚、夫妻和睦、建功立業。如果做事遵循自然規律,揚名後世,彰顯父母的恩德,這是孝的最高標準,是圓滿的、理想的孝行,是對父母養育的最好報答。
相反“德有傷,貽親羞。”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做出傷風敗俗的事,不僅讓父母擔心,還會讓他們羞愧難當,是大不孝。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順從父母要有原則和智慧。當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兒女如果盲目順從,使他們陷於不仁不義的地步,那不算真孝。但也不要當面頂撞,應小心勸導他們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如果父母不接受勸告,可以等他們心情好些時再繼續勸導。
孝志
另外,還有孝志、孝言、孝色等。孝志,是按照老人的志向去做。孝言,是在老人面前說話態度和藹,不大吵大叫。孝色,是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在老人面前都要笑呵呵的,和顏悅色。大孝難,孝色更難。雖然難做到,但要盡力去做好。
孝還可分為小孝和大孝;近孝和遠孝。小孝孝於庭闈,大孝孝於天下;近孝孝於一時,遠孝孝於萬古。
林則徐說:“不孝父母,供神無益。”所以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孝順爹孃。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家、恪盡職守,最終建功立業、服務大眾,這才是孝的圓滿結果。
人能把孝道行到圓滿了,家和業興,國家安定。就是由小孝擴充到大孝,近孝推及到遠孝。全社會的老人皆得其養,得享有子之樂,全得歡喜之心,以達到不獨親其親的和樂景象。
總之,何為孝?沒有統一標準
貧窮的父母,錢到為孝。
病弱的父母,出力為孝。
孤單的父母,相伴為孝。
脾氣暴躁的父母,理解為孝。
勤儉持家的父母,勤快為孝。
病患的父母,多份照顧為孝。
嘮叨的父母,聆聽為孝。
父母對你的期待,你能讓他們如願就是盡孝。
我們都會慢慢變老,趁現在還能孝順父母,請盡心盡力!
回覆列表
有一句話叫 自古忠孝難兩全,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最簡單的孝就是陪伴,最簡單的孝就是在父母有需要的時候你可以及時的出現在他們的身邊。給他們解決問題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