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執古論今
-
2 # 亭安讀書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稱不上昏庸無能,但也的確並非一代明君聖主。從司馬睿坐看東晉門閥政治局面形成,以及不支援祖逖北伐的情況,便能夠看出其並非明君聖主。
一、司馬睿坐看江東門閥士族打造門閥政治,讓皇權不振大多數人對司馬睿鳴不平的理由是東晉門閥政治興盛,導致司馬睿的皇權被壓制,所以才導致了他並非無能昏庸而是無可奈何。這種觀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東晉門閥士族執掌朝政壓制皇權,“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是司馬睿自己願意或者說主動去營造出的結果。門閥與皇權共天下的局面,是司馬睿與王導等人共同打造的,司馬睿也是其中的參與者,所以司馬睿甘願讓門閥政治取代皇權政治,正是其並非明君聖主的最好例證。
當然了,東晉建立之初,所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西晉滅亡,晉室威望受損嚴重;司馬睿血統又與皇統太過疏遠;加之士族門閥從魏晉時便逐漸強大,又面臨北方胡族威脅。因此,原本並沒有機會繼承皇統的司馬睿,依靠王導和江東士族,才組建起東晉朝廷。這個過程中,司馬睿很清楚,如果自己想要稱帝,那麼緊靠自己稀疏的皇族血統是無能為力的,只有依靠王導等北方僑姓士族,和江東本土士族們的支援,自己才有希望在兩晉之交實現稱帝建立江東朝廷的大業。
而自己稱帝建立東晉朝廷的過程,司馬睿自己只有微弱的司馬氏正統之名,實際應對江東複雜環境和對抗北方威脅,還是需要依靠僑姓士族和江東士族,因此必須給予這兩方足夠的利益,那便是對於門閥士族足夠的好處,這也是最後司馬睿能夠甘願坐看門閥政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司馬睿身為開國皇帝,當然也不願意坐看門閥壓制皇權,所以才有了在江東穩定之後,對琅琊王氏的壓制和利用近臣加強皇權,不過最終重振皇權的失敗,也正是印證了司馬睿並非明君聖主的事實。
二、忽視了祖逖北伐的作用,只醉心江左政權的打造不僅如此,司馬睿在江東準備組建東晉朝廷時,忽視了祖逖北伐的作用。“時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司馬睿面對有機會組建新朝廷,自己登基稱帝的權力誘惑,當然是全心投入到江東朝廷的打造當中,因此無心顧及祖逖想要北伐的意願。可是,結合東晉之後的歷史軌跡,不難看出,司馬睿不支援祖逖的北伐,卻過度依賴門閥士族力量營造江東朝廷,對皇權來說正是極其錯誤的選擇。
當然,不難理解的是,想要靠著自己並非正統繼承人的身份去建立新朝廷的司馬睿,當然不希望祖逖北伐立功甚至接回正統,威脅自己在江東的地位。但是,眼看祖逖依靠幾百人渡江北上,最終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失地的情況,司馬睿身處“王與馬”的皇權受制窘境之中,卻依舊沒能意識到祖逖北伐的作用,應當是司馬睿缺少謀算,並非明智的例證。
需要知道的是,當時東晉門閥政治格局確立,琅琊王氏等門閥士族愈漸強勢,司馬睿已經意識到了自身皇權所面臨的的處境。當時江東具備一定力量的勢力,基本都為士族力量,皆是支援或默許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結合後期王敦之亂看,可以看出,能夠有希望對抗門閥士族的力量,當是北方流民帥等勢力。而祖逖有北伐之功,能夠對抗石勒等胡族力量,並且還與王敦等門閥士族並非同心,司馬睿完全可以藉助祖逖的力量,去限制王敦等門閥勢力的崛起。但是司馬睿不僅沒有改變對祖逖的辦法,還在後期昏招迭出,導致祖逖北伐失敗,最終所統北伐力量也消散。
三、昏招迭出,消解祖逖對門閥力量的威懾,導致門閥政治癒盛王大將軍始欲下都更分樹置……祖車騎尚未鎮壽春,瞋目厲聲語使人曰:“卿語阿黑:何敢不遜!摧攝回去,須臾不爾,我將三千兵,槊腳令上!”王聞之而止。王敦久懷逆亂,畏逖不敢發,至是始得肆意焉。當時王敦想要起兵建康,被祖逖罵其“阿黑”,並且威脅王敦不打消起兵念頭,就率軍去攻打王敦,這讓王敦非常忌憚,因此打消了起兵念頭。王敦想要謀逆起兵時,忌憚當時的祖逖,等到司馬睿使出昏招讓戴淵替代祖逖鎮合肥,正好合了王敦的心意,最終王敦起兵建康。雖然最終結局謀逆失敗,但卻讓門閥政治癒加興盛,皇權愈加受制。可以說,這種局面的造成,與司馬睿忽視祖逖的力量,有著很大的關係。
司馬睿沒有意識到祖逖的北伐威望和北伐力量對門閥士族的威脅,需要知道的是,即便在東晉中後期的桓溫,也需要依靠北伐建功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威望。而祖逖已經北伐建功,在當時的東晉朝廷中早就威望既存,這也是王敦雖然有荊州之兵,卻不敢直面祖逖的原因所在。不過,司馬睿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面對門閥士族王敦等人的威脅,利用劉隗、刁協、戴淵等心腹,試圖靠掌控方鎮力量的方式,去對抗琅琊王氏的威脅。
而用戴淵替代祖逖鎮合肥,也取代了祖逖鎮合肥威懾北方的地位,從而使北伐有功的祖逖失去了繼續北伐的機會。可正是司馬睿對於祖逖的不信任,導致最終原本用來北伐的力量,在對抗王敦之亂時,戴淵率軍進建康馳援被消滅。這也是祖逖北伐的最終結果。因司馬睿的不信任取消了其北伐統帥地位,對抗門閥力量導致北伐之兵殆盡,最終無力北伐。“且聞王敦與劉隗等構隙,慮有內難,大功不遂。感激發病。”最終祖逖眼看北伐再沒希望,憂憤而死。而東晉的朝局,因為司馬睿的昏招迭出,失去了用祖逖牽制門閥力量的良機,在王敦之亂後,經過王導、庾亮等人的營造,讓東晉門閥政治徹底成型,影響東晉國祚百年之久。
總結正是因為司馬睿不是聖君明主,才導致了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這才是應當正確理解的邏輯順序。司馬睿並非是因為東晉門閥力量的壓制,才導致其昏庸無能、無能為力。透過對王敦之亂的應對、對祖逖北伐的不支援,和對祖逖力量的不信任,最終導致門閥力量透過起兵等方式,最終讓門閥政治成為影響東晉百年的政權模式。
回覆列表
永嘉之亂後,東晉初建,皇權微弱。司馬睿不是無能,而是無能為力。
作為一位開國之君,他其實是很憋屈的。有皇帝之名,卻無皇帝之權。繼位後司馬睿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來振興皇權、抑制門閥大族權勢。雖然失敗了,但他絕不是一個無能的君主。
很多人認為他不想北伐,我覺得有點冤。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司馬睿並沒有能夠北伐的客觀條件。
司馬睿繼位時的政治格局:王與馬公天下司馬睿的繼位有些偶然,司馬越去世,晉愍帝被害。在琅琊王氏的支援下,我們這位既沒有威望,有沒有功勞的司馬睿,晉升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晉元帝。
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王在前,馬在後,軍權都在王氏手裡。王敦鎮守荊州,手裡握著東晉的主要軍事力量,王導身為宰相,掌控中央,身兼揚州刺史。可以說,東晉最重要的兩個州,都在王氏手裡,其他重要職位也都有王家人的身影。
司馬睿處在內憂外患的夾縫中,力圖擺脫王氏的控制,恢復皇權。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
司馬睿反抗門閥政治,振興皇權的舉措司馬睿在朝堂上並非孤立無援,一些大臣致力幫他於恢復皇權,出謀劃策。擺在司馬睿面前最大的困難,是琅琊王氏這種士族大家對皇權的制約。因此他的為政舉措都是圍繞著,削弱士族力量進行的。
以法御下,整頓吏治。魏晉盛行的無為風氣,已經救不了岌岌可危的東金政權。司馬睿主張用申韓以救世,整頓吏治,嚴懲失職無能官員,啟用真才實學的人為官。此舉不但能打擊士族力量,還能籠絡心腹,為己所用。
提倡節儉,改變奢靡風氣。《晉書》對司馬睿的評價是“恭儉之德雖充,雄武之量不足”。東晉初建,財政狀況十分困難。司馬睿崇尚節儉,而且很自覺。他還將節儉與整頓吏治結合起來,試圖摒棄長久以來士族奢侈的風氣。
培養宗室勢力。八王之亂,司馬家內部相互征伐。東晉政權建立,司馬氏已經沒有什麼有實力的人了。司馬睿繼位後,地位日趨穩固,便想著提升宗室成員的地位,給自己的兒子也精心挑選輔佐之人。他這麼做,為的是打破士族大家的軍政壟斷,壯大宗室力量,振興皇權。
不同的外部環境,司馬睿對北伐的態度也不同司馬睿對祖逖北伐的態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祖逖出身流民帥,素有收復國土之志。他像司馬睿請求北伐,司馬睿也同意了。不過只給了他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其他都要祖逖自己解決。不得不說,太少了。可是當時的情況是,北方的晉愍帝還在,司馬睿必然有所顧慮。
第二階段:建武元年,祖逖在譙城打敗了石虎。司馬睿此刻對於祖逖的北伐已經十分重視,曾下令琅琊王率九軍供祖逖調遣,各種原因,這支軍隊並沒有真正北上。浚儀之敗後,東晉在軍隊和軍資上,都給予了祖逖相應的援助。
第三階段:太興三年後,王敦叛亂之心已經非常明顯。司馬睿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江南,對於祖逖的北伐,已經無暇顧及了。司馬睿急迫地遏制王敦,依靠祖逖也是不得已的辦法,所以祖逖的北伐也遭到了司馬睿的阻礙。史書稱王敦沒有反叛,只是因為忌憚祖逖。事實上,王敦確實在祖逖死後三個月就造反了。
結語司馬睿為了鞏固皇權,做了很多努力,可惜在王敦的反叛下全都付諸東流。司馬睿的失敗,不是因為他無能,而是大時代背景下,客觀條件的不允許。他也並非不支援北伐,而是想鞏固政權後,先南後北。門閥政治控制下的東晉政局,沒有給他機會。在那個年代的帝王,想有一番作為,確實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