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山上看日落
-
2 # 吃肉了哈哈資料夾
喬治·巴頓 (George S. Patton),1885年11月11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豪門,1909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1911年12月調入位於邁爾堡的陸軍參謀部任職。1912年夏季參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夏季奧運會,取得五項全能專案的第五名。同年底在陸軍參謀部辦公室臨時任職,一度擔任陸軍參謀長倫納德·伍德和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間在《陸海軍雜誌》上撰文建議改進騎兵軍刀獲得採納,他設計的2萬把“巴頓劍”被配發到美國陸軍部隊,使他初揚其名。1913年夏自費赴法國學習劍術。1916年任潘興將軍的中尉副官,兩年後升任上校。1917年隨潘興赴法參戰,組建了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1939年授命組建裝甲旅,晉升為准將。1942年任第一裝甲軍軍長、少將軍銜,同年8月率4萬鐵騎渡大西洋登陸北非。1943年與英國將軍蒙哥馬利聯手取得阿拉曼戰役勝利,肅清了北非德軍後,晉升為中將,任第一集團軍司令,指揮了登陸義大利西西里島戰役。1944年任第三集團軍司令,作為第二梯隊參加諾曼底登陸,利用閃擊戰率軍橫掃歐洲,直至奧地利,9個月間,殲敵140萬,解放大小城鎮1.3萬座,且相對傷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擢升四星上將,任巴伐利亞洲軍事長官,15集團軍司令。1945年12月9日,打獵途中遇車禍不治,歿於海德堡。
巴頓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現出鮮明的個人性格特點,引起世人不同評論,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和“二十世紀的拿破崙”;但也有人認為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軍事學者指出:“作為統帥人物,巴頓將軍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勵部下,用他的個性去影響部下在戰場上奮勇向前。”
1890年,艾森豪威爾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州。他選擇軍人職業,並非完全出於個人愛好,也不是父母的意志,而是與家境有關。他家境貧寒,其他的6個兄弟都沒有受高等教育,艾森豪威爾也只能免費進入西點軍校。他的母親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不願自己的兒子從軍,但又不便阻攔,加之十九世紀末期美洲的戰事不斷,從軍對於年輕人來說也是一件神聖而新鮮的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艾森豪威爾從西點軍校畢業,獲少尉軍銜。由於戰爭,許多同學都去法國參戰,他卻被留在國內從事訓練工作。他創辦了美國陸軍的第一所戰車訓練營,28歲成為少校軍官。巴拿馬地區司令康納少將,看中了這位年青人的軍事才華,便邀請他到巴拿馬服役。在巴拿馬服役的三年中,他受到了康納的特殊栽培,軍事知識和技能大為長進。後來,康納又保送他進入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受訓。艾森豪威爾學習認真,訓練刻苦,於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隨後又到陸軍軍事學院學習兩年。
在艾森豪威爾的早期軍事生涯中,有幸結識了潘興和這兩位美國陸軍的名將。他對這兩人極為崇拜並拼命追隨,特別是對的追隨竟長達6年之久。最先是隨之在陸軍參謀部,後來一同前往菲律賓。對他很器重,在菲律賓時任命他為軍事顧問助理。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他不顧麥克阿瑟等人的勸阻和挽留,堅決要求回國。年底回國後,任美國西部軍區司令部的後勤計劃官。1941年,艾森豪威爾改任團長,後來又改任第3集團軍參謀長,晉升准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第5天,馬歇爾電召艾森豪威爾速回華盛頓。這固然與艾森豪威爾熟悉菲律賓和太平洋地區軍事問題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有豐富的參謀工作經驗。他先任戰爭計劃處副處長,不久計劃處升格為作戰廳,又被任命為作戰廳長,幾星期後便升為少將。這是他步入統帥部與馬歇爾長期合作的開始。
這時的艾森豪威爾,雖然還沒有資格參加那些有關同盟國戰略問題的高層會議,但他卻能站在最高統帥的角度,代表美國利益來指導全球性的戰略行動。艾森豪威爾注意到,當美國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戰場的時候,羅斯福和馬歇爾卻把歐洲戰場放在優先的地位。他贊同這種戰略觀點,在1942年3月就和作戰廳的參謀們一起提出瞭如何進行戰爭的基本設想:把大量美軍集中在英國,而且拒絕將他們化整為零地用在任何周邊性的攻擊之中,在歐洲上空應獲得空中優勢,然後從英國渡過海峽,直指法國和德國。對這一基本設想,英華人雖然原則上同意,但在許多具體問題上存在著分歧意見。馬歇爾又命令艾森豪威爾前往英國作實地考察,並在英國設立了一個美軍指揮所,為日後實施計劃提出建議。當他返回華盛頓提出報告之後,羅斯福總統接受馬歇爾的意見,已經任命艾森豪威爾為駐倫敦的美軍歐洲戰區總司令了。不久,艾森豪威爾又出任北非戰場盟軍總司令。在這之前,他並未單獨指揮過作戰,然而他就任後的第一次重大使命卻馬到成功,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進展順利。這證明馬歇爾慧眼獨具。艾森豪威爾也因此名聲大振。1943年2月,他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軍總司令。
艾森豪威爾在指揮盟軍進行北非、西西里島和義大利作戰中,在實現與盟國的合作中,都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政治、外交才能,被譽為“軍人政治家外交家”。他堅定、果斷、寬宏大量、對部屬充分信任。艾森豪威爾曾不顧可能產生的政治批評,決定承認正在北非的法國維希政府海軍上將達爾朗為該地區的法國最高統帥,從而避免了阻力,加速了盟軍在北非的進展。1942年底,凱塞林隘道之戰失利,他毫不動搖,及時採取措施,派巴頓將軍接替了不稱職的第2軍軍長費裡登達。布魯克、蒙哥馬利等人曾看不起艾森豪威爾,甚至時而發出一些尖刻的批評,他仍然寬宏大量,努力使英美合作成為現實。在當時困難甚多的情況下,艾森豪威爾指揮若定,先是取得了北非的勝利,接著攻佔西西里,推進到義大利本土。1944年,他晉升為五星上將。他把首批登陸部隊由三個師增加到五個師,其它細節交由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去負責處理,自己則去關心他認為更為重要的問題。艾森豪威爾意識到,制空權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問題。他要求英國的空軍應在他的控制之下進行諾曼底之戰。這個決定遭到英國戰略空軍司令哈里斯的反對,這使一貫處事謹慎,態度和藹的艾森豪威爾大動肝火,他於3月23日宣佈:“如果這個問題不能獲得滿意的解決,我將呈請辭職。”英國的參謀總長不得不同意把戰略空軍交由艾森豪威爾指揮。美國空軍和其他有關國家的空軍也都作了同樣的安排。接著,他與法華人又達成了忍受損失的協議。這樣,制空權的問題就被艾森豪威爾解決了。起初,諾曼底登陸定於5月,因天氣不好而推遲到6月。到6月6日,儘管氣象預報天氣仍然不好,艾森豪威爾還是決定發起進攻。在這之前,他對加來海峽進行了一次佯攻。6日凌晨2時,聯軍的傘兵和空運部隊首先開始在諾曼底著陸,接著是海空軍進行炮擊轟炸,6時30分,4000多艘戰艦載運的五個師12萬人在諾曼底登陸並鞏固了登陸場。到深夜就取得了初戰勝利。9月,法國全境解放。艾森豪威爾接著指揮他的部隊,擊退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撲,突破齊格菲防線,進入德國境內,消滅了大量德軍。艾森豪威爾由於在二次大戰中戰功赫赫而被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曾任美國駐德佔領軍司令。1945年回國,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8年一度退出現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50年,去法國任北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1952年退出軍界,參加總統競選,以壓倒多數當選。1953—1960年任美國總統。競選時他提出結束北韓戰爭,1953年就職後,簽定了《北韓停戰協定》。1957年提出“艾森豪威爾主義”,企圖控制中東地區。1957年1月,艾森豪威爾在致國會的《對中東政策特別諮文》中提出:由國會授權總統在中東實行“軍事援助和合作計劃”,並可藉口對付“共產主義侵略”,在中東地區使用美國武裝部隊;兩年內額外撥款4億美元向中近東國家提供經濟“援助”。這個決議案於3月7日被美國國會透過。3月9日,艾森豪威爾簽署了這個後來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決議案。
當時,正值英、法侵略埃及的戰爭失敗,美國企圖利用這個計劃,一面以武力威脅為手段,一面以經濟援助為誘餌,用反共作幌子,進一步排擠英、法等國勢力,以實現其獨佔中東的陰謀。後來,艾森豪威爾主義也被用於中東以外的地區。艾森豪威爾主義遭到中東各華人民的反對。埃及、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四國政府兩度發表宣告,拒絕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1959年,隨著國務卿杜勒斯的逝世,艾森豪威爾主義也黯然失色了。從1953年到1961年,艾森豪威爾連任兩屆美國總統。他在任期間,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在美國戴維營舉行了美蘇高階會談。“戴維營會談”開創了冷戰年代及以後的日子裡美蘇首腦會晤的先例。
艾森豪威爾是個戎馬半生,戰功卓著的美國總統。現代戰爭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從中協調。艾森豪威爾在具體戰役指揮上可能不如巴頓、蒙哥馬利,但在協調各方面關係上極具才能。他以堅定、鎮靜而又平等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支援。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蒙哥馬利、巴頓、範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能為他所用。1969年3月28日逝世
回覆列表
因為有很多,這裡就說一下主要的: 陸軍:德懷特·艾森毫威爾、喬治·馬歇爾、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喬治·巴頓、奧馬爾·佈雷德利、班克爾·李奇微 、希爾德林、迪恩、史迪威、汶萊特 空軍:陳立德、亨利·阿諾德、布里爾頓 海軍:歐內斯特·金、切斯特·尼米茲、威廉·哈爾西、威廉·萊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