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沈長安

    沂水春風

    解釋:沂水:河水名,在山東省曲阜縣境內,孔子出生地。春風:春天和暖的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來自沂水的春風。比喻深受孔學的教育與薰陶。

    解釋: 沂水:山東一水名。在沂水中洗澡,自由自在地歌唱。指逍遙自在的生活。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領略些沂水春風樂趣,自然上下與天地同流了哇。又怎得會短如春夢。"

    解釋曾皙回答孔子的大致觀點。

  • 2 # 亦有所思

    功成歸隱無拘檢,心在春風山水間。

    孔子為什麼讚美?因為這一句話顯示了情操,親近自然等同於親近大道,來展現古代士大夫階層的寧靜與閒適。身體的寧靜源於心靈的無垢,所以表面上看是洗澡,實際上是親近聖賢之道,而且還有功成名就之意。

    陶淵明說“悠想清沂”,表達的就是閒適對品德的加持,說穿了就是不貪戀功名利祿之意。

    謝靈運的“奔浪赴沂”指的是心中向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再受到人間的束縛。

    孟浩然的“沂然是疇昔”顯然是在形容自己的高尚品德,樂山樂水,自在怡然,耐得住人家繁華。

    宋之問的“沂歌非所羨”難免有些得意之情,但依然承認那種生活的美好與愜意,但奈何不是自己的菜。

    元微之的“魯願浴沂童”仍然是羨慕那種家庭情趣,山間清風,林上明月,這才能顯示自己是君子。

    還有好多詩人都在詩中嘰嘰歪歪地引用這個典故,不外乎是說自己是一個君子,有奇志,有雅趣,有情操,有道德。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如果按孔子他老人家的細膩功夫,任何一句話都可以上綱上線,因此這一句話也變了味道。

    暮春者,年老,年邁,更有珍惜時光之意。

    春服者,事業也,抱負也,朝聞道夕死可矣也。

    冠者,成年人也,達者也,引伸為學生,學子,徒弟,下官,事業擴充套件者。

    童子,少年也,引伸為未來,朝氣,思想和事業的繼承人。

    浴,浴身乎?浴心也!這個浴在孔子看來未必不是“三省吾身”身的另一種開啟方式,讓身體乾淨,讓心靈純粹。

    風乎舞雩,引伸為和平盛世,也就是儒家思想大行其道的人間,人人仁,人人義,將禮變成了無處不在的風兒。

    詠而歸。詠者,歌也,頌也。既讚美之意也。歸,非歸去,而是歸來之意。既榮耀加身之後,功成名就之後,享受生活,享受人間,享受太平。

    為什麼小可要如此牽強附會呢?看看前後文就知道了

    子路說要去打仗,捍衛祖國的榮譽。

    冉求說要治理地方,但禮樂方面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

    公西華說想做一個祭司,顯然無益於大道的推廣。

    只有曾晳的話,符合禮,符合大道!

  • 3 # 林下何曾見一人

    《論語》第十三章用“沂水春風”作為題目,其內涵及好處,大略如下:

    第一好處是:道法自然之義鮮明。

    用地名沂水和自然界時節輪替的春天,再加上春天之風,這就形成了一種熱愛自然的藝術底色,容易讓讀者從煩躁的看書學習中,勾兌出身心靈裡面的安寧和靜謐的美感,生起如沐春風的覺受,進入大自然天然去雕飾的意境,冥冥中契入道法自然之義,正好一掃塵染,清淨心靈。

    第二好處是:虛實相映以養心。

    先說“虛”——春風一吹即過,逝者如斯夫,給人一種不可把捉,好景不常在的提點,讓智者珍惜時光,“莫待無花空折枝”也。同時,如沐春風,以修養虛明自露之天真無邪那君子之心。

    再說“實”——沂水當前,洗滌人心,實實在在。暗喻是讓君子坦蕩蕩,但要接地氣,不能虛頭巴腦,不切實際。自然就有,實事求是的禪義,給心靈一個踏踏實實的底墊。

    第三個好處是:點破教學主旨。

    此一場精神盛宴之主旨,是歷事煉心。孔夫子教導學員修心養性,必然從格物致知下手。此題真實用意是:以沂水為之格物,以春風而致知其心。

    活在不忘初心上,沂水之心無須修,而自修;春風之性不須養,而已養;妙乎哉!一場曠世奇聞般的教育教學,就在這樣的閒談雅緻當中,悄然完成,感化教育之“ 潤物細無聲”之妙,“惟精惟一,允執闕中”,把握分寸,拿捏分毫不差,神奇也!

    第四個好處是:提點無常不可得。

    沂水還在,但在其名而已。水,也不是從前的水;沂,是名為沂,實際的地理面貌也早已變化千般,不復從前也。

    春風年年吹,也因為人心不同而體驗不一,沒有同一樣的春風。人也抓不住春風。春風一過,就是夏雨,一切僅僅是一個回憶。

    第五個好處是:培養樂觀向上精神。

    後來修道人,閱讀此一段語文,重溫古典,本來有時過境遷連線不上的斷代感,如今用“沂水春風”做標題,一下子就被美景給激活了身心靈,感覺這場精神盛宴沒有結束,自己也置身其中,成為當事人,成為這一集電視連續劇的一個主角。感同身受,則受益匪淺。觀古以鑑今,對照己心,自然獲得啟迪,啟用正能量,樂觀向上,彷彿一切都沒有開始,只是在正式開場之前,相互問答之間,展示各自襟抱和理想,同時又能增長智慧。

    第六個好處是:一場美學薰陶

    沂水春風做標題,彷彿一切現成,都是最好的安排。當下一心,就是禪境。過去是虛幻,未來是虛幻,當下也是虛幻。但不失其風景勝地之美,這一種美學精神是永恆的。

    大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教育教學之美,與聖人和智者相處之美,悉皆具足也。身心靈接觸這一切,就頻道相應,就能充電於當下,就能逾古邁今,時空穿梭,妙不可言矣!

    妙處說之不盡,暫時分享這些皮毛,供有緣人參考,或可明心見性,也未可知。

    ❤️

  • 4 # 許躍

    特別的感謝這道題,過去在讀《論語》時,沒有太多留意這一篇。看到這道題之後,又把《論語》開啟,將子路篇第十三翻閱了一下,真如沂水春風,震撼無比,2500 年前,關於如何執政,孔夫子已經給到我們許多的指導。在這裡,我將自己的一些感知分享給大家,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

    開始,子路就執政之道請教孔子:子路問道。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路向孔子請教執政之道,孔子告訴他,首先是要在百姓面前做出好的榜樣,讓百姓願意聽政府的話,並為政府做事。其次,就是做好本職工作,兢兢業業地完成工作任務。現在許多年輕人考入公務員序列之後,是否聽了孔夫子的這堂課。

    當仲弓做了官之後,來問孔子的執政之道時,孔子仍然是這樣教導的。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孔子說:當你坐上一定的官位時,要給你的部屬做出表率,要寬容下屬的一些小過錯,在用人方面,要選拔徳才兼備的人。聽到孔夫子的這段話,如春風拂面,滿心歡喜,我們的幹部,能做到以身作則,寬恕部下,任人唯賢,我們的政治生態一定是健康的。

    在處理國家政務方面,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擺在首位的是“正名”。子曰:“必也已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孔子說,做好任何一件事,首先要正名,表達言詞要正確。……用詞不當,言語就不能表達順暢。言語表達不順暢,事業就不會成功。亊業不成功,禮樂制度就不會復興。禮樂制度不復興,刑罰就不會公平適當。開罰不公平,老百姓就無所適從,舉止就會失措。……。我們的幹部,在對待任何一件事,都要做到:名正,言順。

    孔子對執政當權者,始終要求做到以身作則。孔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孔子針對當政者說:你愛好禮制,百姓就沒有人敢不嚴肅認真。你愛好道義,百姓就沒有人敢不服從。你愛好誠信,百姓就沒有人敢不說真話。

    還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說,領導者自己的品行端正,不發命令,也能將事情辦成。如果自己的品行不端,就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服從。

    如果是一個單位或部門的領導人,讀一讀孔子關於執政之道的論述,一定如同沂水春風,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大徹大悟!

  • 5 # 丁小悟典

    《論語》選讀十三章,沒有見過,但本人正在通讀《論語》,正好讀到了《沂水春風》這一章。這一章是《論語·先進篇》最後一章,也是《論語》篇幅最長的一章。

    《論語》是語錄體,是沒有標題的,編者可能是為了閱讀方便加了標題,加了這個標題有多好,看不出來,因為這一章是孔子與弟子談理想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孔子處侍坐,孔子讓四個弟子談自己的志向。除了曾皙,其他三人都談的是治國理政的事,曾皙與三人不同。他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他展現的完全是春遊的場景。孔子說自己贊成曾皙,對其他三人是“哂之”,微笑中帶著不太贊同的意味。

    一般人看來,曾皙的理想境界最低,其他三人理想遠大,治國理政也是孔子的理想,是應該是贊成三人而不應該是嘲笑。恰恰相反,只贊成曾皙,為什麼?

    治國理政的目的是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生活閒適自得,曾皙描繪的正是這種情景。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天下大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孔子講禮讓仁愛,就是要統治者施行仁政,給百姓以安定的社會秩序。曾皙所描繪的情景是社會大同的景象,而不是自然景觀,體現了仁愛思想的境界,也是孔子畢生所追求的政治結果。

    所以,孔子說曾皙與和理想差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混合型膚質。暗黃膚色。天生黑。請問佰草集新七白麵膜會有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