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中之聲

    按襄陽的理解:劉關張三個人悄悄離開防區南陽新野,連人帶馬三顧六來回,冒雪坐飛機飛過千米寬的大漢江,到劉表眼皮底下的“隆中"山溝裡說服孔明!這符合邏輯嗎

  • 2 # 靈芸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經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人們所熟知,也成就了這君臣二人的千古佳話!但歷史中是否真的有過三顧茅廬?三國演義只是歷史小說,為了劇情效果難免會不惜濃墨重彩,是不可以當作正史看待的,那麼歷史真相究竟如何!下面筆者將進行分析。

    諸葛亮的《出師表》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它其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句子,似乎三顧茅廬這件事就是真的,但又有人認為《出師表》是經過後人加工杜撰出來的,這已經很難去考證了,可惜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根本說明不了究竟是劉備去見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去見劉備。

    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這段記載來自《魏略》,它認為,諸葛亮歸附劉備乃是“亮詣備”的結果。

    巜魏略》中,寫到劉備屯兵於樊城。這時,曹操剛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到曹操就要攻擊荊州。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諸葛亮乃北行見劉備。備與亮初次相見。,又以其年小,以諸生對待之。諸葛亮透過談論對當時政局的對策,才逐步改變了劉備對他的冷淡態度。最後,才“以上客禮之”。

    在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同的記載,這就讓人懷疑三顧茅廬不是真實的,因為不論是《魏略》還是《九州春秋》,它們都是那個時代的人寫的當代史,其真實度很高,按照當時的時代背景,劉備身為漢室宗親,又是一城之主,而諸葛亮才27歲,還沒有大的作為,所以我相信歷史上並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而是諸葛亮自己去見劉備的。

  • 3 # 飄逸的歷史

    消停了沒多久,某些可笑的人又來玩看三國演義胡扯歷史的把戲了!某人想被打臉那就成全他!哈哈!

    首先,所謂“劉備三人騎馬頂風冒雪三顧茅廬”,純粹是小說情節。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有關劉備三顧茅廬在什麼季節,也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劉備以什麼方式三顧茅廬。這些情節只出現於《三國演義》等小說、戲劇!請問提問者對於這小說情節,你是不是應該下去問問羅貫中呢?

    其次,大將關羽在漢江有水軍,劉備足以輕鬆在漢江通行。

    正史《三國志》記載:“《三國志.關羽傳》“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三國志.諸葛亮傳》也記載“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由此可見關羽在漢江有萬人水軍,往來漢江輕而易舉,別說六渡漢江了,就算住在漢江又如何?哈哈!後來長坂之敗,劉備不也是“斜趨漢津”上了關羽在江漢的水軍戰船才得救的嗎?

    第三,漢江南岸的南陽郡鄧縣隆中也是劉備防區。

    正史《三國志》除提到劉備屯新野外,好多次提到劉備屯樊城。

    如正史《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又“世語曰: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

    正史《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等等,

    而樊城就是南陽郡鄧縣縣治所在。

    正史《舊唐書》記載:“鄧城,漢鄧縣,屬南陽郡,古樊城也。”即古樊城就是漢鄧縣。上世紀80年代就在樊城區發現鄧縣縣城鄧城遺址。可見南陽郡鄧縣和新野縣都是劉備防區啊!

    漢江南岸的隆中也屬於南陽郡鄧縣。

    正史《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注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而東漢南陽張衡的《南都賦》和唐宰相李吉甫的地理志《元和郡縣誌》也都間接證明隆中屬南陽郡鄧縣。

    甚至《明嘉靖鄧州志》也明確承認“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備因徐庶之言,三顧孔明於隆中。”

    因此歸屬鄧縣的隆中自然是劉備防區內。劉備到自己防區三請諸葛亮那是名正言順的事。

    第四,所謂劉表佈署“渡口重兵”防劉備更是拍腦袋意淫。

    還“如何躲過渡口重兵”?難道劉表和曹操是盟友?他們倆要共同對抗劉備嗎?真是搞笑的提問!

    實際上劉表雖然對劉備有猜忌,但雙方還是盟友,合作是主流。所謂“渡口重兵佈防”完全是某些南陽市人根據《世語》中劉備“飛馬躍檀溪”的故事自行腦補的情節。

    《世語》原文記載劉備到新野後“(劉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可見想殺劉備的只是劉琮系的蒯越和蔡瑁,不是劉表,而且只能搞偷襲暗害。如果劉表真要對付劉備,他跑得掉嗎?劉表真的重兵佈防漢江渡口,請問劉備是如何逃回到漢江以北的?

    請提問者回答一下:“飛馬躍檀溪”後,劉備是“如何躲過渡口重兵”從漢江南岸的襄陽逃回漢江北岸去的?難道也是的盧馬躍過去!哈哈!“南陽說”又一次被自己漏洞百出的邏輯打臉。

    在此之後,正史《三國志》還記載:“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

    劉備“飛馬躍檀溪”之後,在劉表病死前與劉備的這段對話進一步表明劉表並沒有對劉備嚴防死守,劉備還是能夠放心大膽的到漢江南岸的襄陽與劉表會面。如果漢江南岸對劉備真那麼危險,劉備還敢去襄陽見將病死的劉表嗎?

    正史《三國志》還記載:“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如果漢江渡口真的有重兵佈防,那麼已投降曹操、曾想殺劉備的劉琮是如何讓劉備輕易過漢江跑到襄陽城下的?

    可見“南陽說”意淫的一系列說法不但被自已矛盾的邏輯打臉,也被歷史記載所否定。

    綜合以上可知,劉備去漢江南岸的隆中三顧茅廬,有充足的物質條件:關羽在漢江有水軍;有名正言順的理由:隆中所在鄧縣就是劉備防區;與襄陽劉表是盟友。可見去隆中三顧完全可行。

    再來看看如果去宛城臥龍崗又是何種情況。

    首先,某些南陽市人一方面鼓吹劉備三顧隆中要“六過漢江”,另一面又選擇性失明:請提問者回答一下,從新野出發去臥龍崗過不過河?自己好好看看南陽的地圖吧,從新野出發去臥龍崗不僅要過河,而且要過不只一條河!

    眾所周知,宛城和臥龍崗都在南陽最大河流白河以西,而新野則在白河以東。

    如果從新野出發先往北走,就要先北過三里河,再西過白河,再往北行才能到臥龍崗。如果從新野出發先往西走,就要先西過白河,再北過湍河才能到臥龍崗。

    也就是說不論走哪個方向,劉備都要過兩條河。而白河水面今天還有600多米寬,湍河也差不多,三里河也僅稍窄。可見劉備去臥龍崗的難度要比隆中起碼難一倍。

    宛城地區清代的傳說記載:劉備去臥龍崗必經梅溪河上的三顧橋。據說清代此處曾有一塊三顧橋碑。如果這一說法是真的,那麼劉備從新野到臥龍崗的路線只能是:先北過三里河、再到接近宛城對岸的地區西過白河,再西過梅溪河。這樣三次來回就要過河18次啊,足足是去隆中的3倍,真是千山萬水、長途跋涉呀!。請問提問者“劉備三人騎馬冒雪是怎麼三顧茅廬十八渡三里河、白河,梅溪河的?

    哈哈,某些南陽市人對去隆中過漢江六次就大呼不可能,可對去臥龍崗過河十八次卻安之若素,可見“南陽說”不是擺事實講道理的,純粹是在呼扯啊!

    其二,宛城地區在曹操控制之下,劉備到曹操地盤三顧難道比去盟友劉表地盤、自己防區鄧縣隆中三顧更容易嗎?

    正史《三國志》記載曹操自宛城之戰把張繡從宛城趕到穰城後就一直控制宛城地區。

    正史《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荀彧讓曹操“顯出宛、葉”即大張旗鼓的從宛城、葉縣出兵。足以證明宛城在曹操手裡。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親口說“荊州北拒漢沔”。即當時荊州軍只能依漢江兩岸拒守,顯然根本管不到漢江以北兩百多里外的宛城。又說“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宛城和曹操的洛陽一樣都是荊州之軍進攻的目標。這就明確告訴大家宛城地區和洛陽一樣在曹操手裡。

    同時宛城又是雙方對抗的前線,難道比盟友防衛的漢江渡口還鬆懈?

    其三,劉備是如何在宛城附近過白河的?

    沒有史書記載關羽的漢江水軍曾進入白河,並逆流而上數百里到達過宛城附近。

    那麼要渡過當時沒有橋的白河,靠普通民船行嗎?

    它如何穿過前線曹軍嚴防的寬達600多米的白河?

    然後還要再西過梅溪水到達臥龍崗?而且是往返三次啊!

    這簡直是神話了。可見“南陽說”是多麼不靠譜!

    綜合可知,劉備從新野要到臥龍崗必須經過三條河,三次往返要過河18次,還要在沒有水軍支援的情況下渡過曹軍嚴防的白河再透過曹軍防守的梅溪河,到達曹軍防區臥龍崗。這說起來都費勁,劉備還想三次往返,簡直就是瞎扯。

    最後透過一個表進行對比,就能更清晰的反映劉備到底去的是隆中還是臥龍崗了!

    看了這張表,你說劉備三顧去的是哪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既不像……又不像……也不像”怎麼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