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銘蘇先生
-
2 # 地圖帝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被西方與蘇聯瓜分。蘇聯控制了德國東部,建立了東德(1949至1990年)。鮮為人知的是,德國南邊的“親兄弟”奧地利在二戰結束後,也被蘇聯佔領了東部。最終,蘇聯於1955年撤出駐紮在奧地利東部的60萬軍隊,面積只有83879平方公里的奧地利,才沒有像德國那樣,被分成西奧(西方控制)與東奧(蘇聯控制)。
蘇軍撤出奧地利的原因,是蘇聯人認為和西方嚴重的軍事對峙,不符合蘇聯的利益。而在二戰之前,蘇聯是非常重視奧地利的。別看奧地利面積不大,但在蘇聯眼中,奧地利的戰略地位非同一般。
如果說哪個國家可以稱為歐洲地理中心的話,捷克斯洛伐克是比較合適的。捷克斯洛伐克北距波羅的海,西距北海(英吉利海峽),南距地中海的亞得里亞海,東距黑海的距離,都是差不多長度的。但是,捷克斯洛伐克過於居中的位置,反而不利於各大國在上述海域爭奪勢力範圍。
奧地利就不一樣了。奧地利位於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南部,靠近地中海一些。奧地利也是一個內陸國家,但奧地利比捷克斯洛伐克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距離亞得里亞海特別近,只差幾十公里就可以吹海風了。
而且,奧地利西北是德國,西南是義大利,正西是瑞士,瑞士以西是法國,東南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巴爾幹半島。蘇聯呢,其海岸線都是各大洋的邊緣海(不算當時戰略意義不大的北冰洋)。蘇聯如果從芬蘭灣東頭的聖彼得堡去大西洋,要經過波羅的海,再穿過丹麥與瑞典、挪威之間的海峽才能抵達。如果蘇聯船隻從黑海的克里米亞去大西洋,還要經過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穿過希臘的愛琴海海域,再橫穿大半個地中海,出了英國控制的直布羅陀海峽才能到達。
奧地利距離亞得里亞灣近,這就讓蘇聯看到了希望。如果蘇聯能打通奧地利,蘇聯的勢力就可以省掉穿越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峽的巨大麻煩,直切入地中海。再者,蘇聯要進入非洲或進入印度洋,正常情況下都要經過土耳其的黑海海峽,然後才能進入非洲或透過埃及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鑑於蘇聯與土耳其歷史上的仇恨,蘇聯船隻順利透過黑海海峽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所以,蘇聯認為奧地利是蘇聯非常合適的進入地中海的突破點。
但是,德國和奧地利在歷史上的關係太過密切,奧地利講德語,而統治德國的希特勒,就是一個奧地利人。1938年3月11日,奧地利被正式併入德國,作為一個國家,奧地利從地圖上消失了。
圖-奧地利地形圖
蘇聯對德國吞併奧地利的反應非常強烈。6天后,蘇聯就對外宣稱德國對奧地利使用粗暴的手段,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也必然會受到德國的進攻。但英國還是綏靖那一套,和德國做各種交易。德國吞併奧地利,並不影響英國透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統治英國最大的殖民地印度。
美國和英國一樣,對德國吞併奧地利不是那麼關心,蘇聯就不一樣了。蘇聯南下地中海最便捷的通道被德國堵死了,蘇聯豈能不急?蘇聯一邊痛斥德國使用粗暴的手段,一邊把玩綏靖的英國與法國罵了個狗血淋頭。
大家都知道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議》,暫時維持了脆弱的和平。而蘇聯之所以要與德國籤協議,其實就是英國和法國一拖再拖,蘇聯沒辦法,只好選擇和德國簽約。
圖-奧地利維也納
然而,沒多久,德國還是與蘇聯撕破了臉皮。德軍像潮水一樣向東進攻,差點掀翻了蘇聯這條大船。不過,德國兩線作戰,國力難以支撐。蘇聯相信在蘇聯與西方的夾擊之下,德國必亡,只是時間早晚,所以咬緊牙關不投降。
這種情況下,蘇聯就開始考慮戰爭結束後的勢力範圍問題。尤其是奧地利,事關蘇聯進出地中海的大局。所以,蘇聯的態度非常明確,1941年11月,蘇聯宣佈了蘇聯對奧地利的態度。首先,戰後,奧地利絕不能成為德國的一部分,必須脫離德國。其次,要保證內陸國奧地利有權利使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這其實是在為蘇聯自己爭取出海口。另外,奧地利至少有一部分地盤要建立蘇聯模式的國家。
但英國卻對蘇聯的這個戰略規劃不滿意。英國也看出了奧地利之於蘇聯爭奪地中海出海口的重要性,認為奧地利當然要脫離德國,但像奧地利面積這麼小的國家,成為一個國家有些多餘。英國的計劃是成立一個由周邊小國組成的多瑙河聯邦,包括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個多瑙河聯邦,可以視為迷你版的奧匈帝國。如此,這個多瑙河聯邦的實力就比一個單獨的奧地利強多了,就能阻止蘇聯將來透過奧地利進出地中海。
蘇聯當然不同意,說把幾個情況不同的國家強行組合在一起,強扭的瓜不會甜。但對於奧地利必然脫離德國,英美與蘇聯的態度是一致的,這就有了繼續談判下去的基礎。
不過,蘇聯認為奧地利是二戰德國的幫兇,必須向蘇聯付出鉅額經濟補償。蘇聯認為自己在二戰中付出的傷亡和損失大太,向為德國進攻蘇聯提供支援的奧地利索賠,是天經地義的。但美國本土在二戰中沒什麼損失,反而發了大財,自然對奧地利沒有索賠的必要。所以,美國可以“大義凜然”的指責蘇聯貪婪。
圖-奧地利街頭
蘇聯知道和美國扯皮純粹浪費時間,直接霸王硬上弓。二戰結束後,蘇軍大舉進入奧地利東部,能拆的都拆了搬回蘇聯了。然後,蘇聯打算控制東奧地利,為蘇聯爭取到地中海出口。可由於蘇聯在東奧地利的吃相太過難看,引起了奧地利人的極大反感,蘇聯在東奧地利形象很不好。
蘇聯沒能在東奧地利堅持下去,1955年全面撤出奧地利。
回覆列表
奧地利地處歐洲的核心位置,與俄羅斯相距遙遠,但是奧地利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之處在於,跟俄羅斯保持非常密切的關係。今年普京就任總統以後,出訪的第一站就是奧地利,普京在同德國總理默克爾會晤之前,8月16日前往奧地利參加奧地利外長卡琳·克奈斯爾與企業家沃爾夫岡·邁林格的婚禮,作為一個國家總統參加另一個國家外長的婚禮,由此看來俄羅斯和奧地利的關係非同尋常。
一、奧地利是中立國家,對俄羅斯沒有偏見。
奧地利歷史上同俄羅斯沒有什麼恩怨,反倒是兩國連同普魯士瓜分過波蘭,因此兩國有過合作的歷史經歷。二戰後,美、蘇、英、法對奧地利及維也納實施了軍事分割槽佔領,由於奧地利不具有發動戰爭的威脅性,經過奧地利的積極爭取,1955年奧地利同美、蘇、英、法四國簽署了《奧地利國家條約》,在奧地利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家以後,四國佔領軍陸續撤出奧地利,奧地利重新獲得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
奧地利作為中立國家一方面積極發展同歐洲國家的關係,融入歐洲一體化,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同其他國家的關係。由於奧地利持中立立場,對俄羅斯並沒有偏見,俄羅斯發展同奧地利的關係可以拉近同歐洲國家之間的距離,同時可以以奧地利為突破口,化解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偏見和經濟制裁。
二、俄羅斯是奧地利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國,兩國存在經濟合作利益。
俄羅斯是歐洲天然氣主要供應國,約佔歐洲市場份額的30%以上,奧地利由於處於歐洲的核心位置,成為俄羅斯向歐洲供應天然的一個重要樞紐。自1968年蘇聯和奧地利建立供氣通道以來,俄羅斯持續向奧地利供氣50年,向奧地利累計出口天然氣約2000億立方米。最近奧地利又同俄羅斯續簽天然氣供應合同至2040年,可見俄羅斯在奧地利能源供應中佔有重要地位。
同時,在普京訪問奧地利之際,奧地利總統範德貝倫也對俄羅斯向歐洲新的供氣專案北溪2號輸氣管線表示支援,因為北溪2號輸氣管線的建設有利於保障歐洲大陸的能源安全。其實,此前美國反對俄羅斯主導的北溪2號輸氣管線,主要目的是想讓歐洲購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但是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美國出口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價格約是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價格的兩到三倍,所以歐洲國家對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並不買賬。
儘管由於歷史原因,歐洲國家對俄羅斯比較忌憚,透過加入北約和歐盟來對抗俄羅斯,但是歐洲國家現在卻離不開俄羅斯。歐洲國家之所以離不開俄羅斯,就是因為俄羅斯打了能源牌。俄羅斯依託自己擁有的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率先打通歐洲能源通道,使歐洲國家對俄羅斯形成依賴,而奧地利作為歐盟中比較中立的國家,既有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也有同俄羅斯發展經貿合作的必要,畢竟政治要為經濟利益服務。
三、奧地利的地緣區位優勢
奧地利位於歐洲中部,面積8.35萬平方公里,北部與德國、捷克接壤,東部與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接壤,南部與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接壤,西部與瑞士和列支敦斯登接壤,是連線西歐、東歐、南歐和北歐的重要樞紐。
奧地利地處歐洲心臟位置,透過奧地利聯邦鐵路的四通八達的網路與周邊鄰國緊密相連,成為歐洲鐵路網的一部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奧地利成為貫穿東西南北歐洲的軌道交通樞紐。奧地利由於工業基礎好,交通發達,經濟發展較快,經濟增長速度高於歐盟平均水平,是歐洲較為發達的經濟體。
俄羅斯透過加強同奧地利的合作,可以開啟俄羅斯同歐洲之間的貿易通道,然後依託奧地利的區位優勢擴充套件到整個歐洲市場。今年恰逢奧地利擔任歐盟輪值主席,俄羅斯透過對奧地利施加影響,可以對歐盟的對俄政策進行影響,可以為解除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找到新的突破口。
綜上,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都是基於一定的利益關係,俄羅斯和奧地利自然也不例外。雖然美國及歐洲盟友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但是這並不妨礙奧地利同俄羅斯發展友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