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寶小影片
-
2 # 溫柔的我love6
這個是習慣問題,從寶寶乳牙萌出時就該引導寶寶刷牙。最初可以用專用指套幫寶寶刷一下,慢慢的可以用牙刷。開始寶寶都會覺得有趣而喜歡的。等大大,多少能聽懂大人說話。就可以跟他講關於牙的知識,好多關於保護牙齒的故事書,漫畫,動畫片。我兒子也是看小豬佩奇看的知道牙仙子,知道換牙這事。再就是大人做好榜樣,大人天天跟寶寶一塊刷牙,天長日久習慣了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良好的行為習慣表現在一個人的時間觀念上。
如何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時間是家長所要思考的問題。如果在做事上總是拖拖拉拉,沒有時間的意識,那麼這個人就沒有時間觀念,這個人就沒有好的習慣。
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要經常和孩子講時間,在早上起床時可告之孩子現在是7:10分,你該起床了,起床要用10分鐘,洗刷用10分鐘,用餐15分鐘,學校要用15分鐘,8點鐘正常入園,讓孩子瞭解時間是有限制的,不過孩子通常時間概念不是很強,對時間的知覺也不十分準確,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多講,讓孩子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對於在生活中經常拖拉的孩子是有幫助的。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對此父母要給予鼓勵,但對於不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不能包辦,而是要幫助孩子,讓他們更好地按時完成任務。
二、良好的習慣需要有條理性。
6歲前的孩子是以遊戲為主的,在幼兒園,孩子以區角活動為主,在區角活動中孩子們很樂意參加各種各樣的角色表演,在區角中也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所需的器材,孩子要學會怎麼玩,怎麼整理,這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導。
讓孩子在活動中養成好的習慣,知道自己玩玩後要自己收拾,在家孩子也喜歡待在自己的玩具堆裡,喜歡把他所有的玩具拿出來,撒的滿房間都是,父母如果跟在孩子的後面收拾,受累將是沒有窮盡的。要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就要讓他們在玩過後學會收拾自己的玩具,這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父母不要怕多說話而自己代勞,每天孩子玩玩,父母忙著收拾。
記得在孩子的生活中要多講,有些父母總是說孩子在幼兒園聽話,可回家就是不聽話。那父母有沒有靜下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原因很多,也許您答應他的事您沒有兌現,對於沒有承諾的您孩子也不愛聽您的話,那何談孩子的好習慣的養成?當孩子真的聽您的話了,您也要有趣味一點,可以透過遊戲的形式,比如:送玩具回家,在生活中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也可以以訂約的形式,讓孩子承擔收拾玩具的責任。如果孩子情緒不穩定不願意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再慢慢減少幫助,讓孩子獨立整理,開始孩子會用去很多時間,但時間一長,熟能生巧,孩子的時間就會用得很少。
三、在生活中要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適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中逛超市是很平常的事,出了超市就看父母手裡提著滿滿的東西,走在身邊的孩子兩手空空,而父母覺得這理所應當是大人做的事情,不知道分點給孩子。在孩子看來,父母拿就拿著了,一天這樣兩天這樣,時間久了,孩子父母也就都習慣了,父母不知道讓孩子分擔一點,孩子也就不會分擔了,一切都習慣了。作為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學會分擔,長大了,他才能幫您分擔一些。一切要從小,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老,父母應看重從小進行生活習慣教育。
四、適當做一些力所能及生活自理活動,能夠增強孩子對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
孩子的穿衣在家中習慣父母包辦,家長沒有想過孩子在幼兒園怎麼穿?可能也有家長就想到老師,但老師不是魔術師,沒有千隻手,只有兩隻手,穿能穿,可孩子要等很好。孩子在等待中就會發生很多問題,如感冒等許多不安全因素。如果在家中父母經常幫助讓孩子自己穿衣,孩子就會從不會到會獨立穿衣,也就不會出現家長整天唸叨孩子入園那麼久,到現在還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家長放手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一切都好,何樂而不為呢?
五、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獨立思考的習慣。
孩子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問題,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選擇和嘗試錯誤的機會,讓孩子形成自己判斷解決的能力。教師要採取適當的教育措施:
(一)是要靠耐心講解,幫助孩子逐漸明白事理。
幼兒的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點差,這就要求我們更要有耐心、愛心。講道理時我們要把握兩點:首先,要明確,不能含糊其辭。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定要講清楚。其次,要具體,講明白透徹,如要求幼兒對人有禮貌。幼兒對“禮貌”的意思還不是很明白,我們要告訴幼兒見到自己所熟悉的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禮貌:打招呼時不要直接叫人的名字,那樣也是不禮貌;要有稱呼,早上來幼兒園、晚上離開幼兒園要和老師、家長問好、再見,如果不問好、不再見也是不禮貌,等等。在路上遇到同伴也要問聲好,必要時,老師還可以進行示範。透過反覆講解和示範,幼兒逐步加深印象,提高認識,養成習慣。
(二)是依靠日常教育,幫助孩子改掉不良行為。
培養幼兒的習慣,要在日常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遊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滲透和強化。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有些幼兒容易發脾氣,父母或其他人沒有滿足他,便躺在地上拼命用兩隻小腳踏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兒喜歡玩某些玩具時,即使這個玩具別的小朋友正在玩,他也要人家無條件地給他……對這些行為絕不能一味地遷就,聽之任之。我們要透過耐心地講道理,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等方法安撫孩子。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來園、遊戲、做操、散步及其他一些活動,活動室在樓上的幼兒需要上下樓,排隊上下樓會花去很多時間,而且推推碰碰很容易出現危險,安全隱患存在。教師首先要開展上下樓活動,先讓幼兒自己討論,怎樣上下樓?為什麼要這樣?讓幼兒自己對自己提出要求。老師再總結上下樓的要求,讓孩子養成習慣上下樓不推、不擠,有序進行。此後在來園、遊戲、用餐、散步等環節時,我們讓幼兒按照要求去做,並及時請幼兒開展“我最棒”的討論。對有好習慣的幼兒,讓教師和小朋友放心的幼兒,適當提供較多的獨立上下樓的機會,以示鼓勵。於是大家都要養成好習慣爭著做獨立的人,使“我最棒”的活動得到發展。
對於進餐,要求幼兒具有良好的進餐、午睡習慣,但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大部分幼兒習慣較差,吃飯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甚至到處掉米粒,加上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之間交往的需要不斷強烈,吃飯時講話的現象也多起來,教師的提醒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老師一直在冥思苦想,如何調動幼兒的內在因素,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才能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紀律,於是“棒棒桌”在我們班級產生了,怎樣才能成為“棒棒餐桌”呢?
幼兒討論得非常熱烈。吃飯吃得認真,不看呆,不講話、吃得較快、不挑食都被幼兒列為標準,大家一起評出全班最讓大家感覺“棒棒”的餐桌才能榮獲“棒棒餐桌”的稱號。教師給全班幼兒提出要求,進步大的可以榮獲“棒棒餐桌”的稱號,進步的人多了,還可以選兩個“棒棒餐桌”。孩子們都有進步,吃飯講話、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等壞習慣改變,吃飯不再成為孩子們的難題。
還有這樣的事例:一位小朋友在吃飯時經常流食,不怎樣咀嚼就吞嚥,有時在那用勺子擺弄著飯,飯也不見少,要是老師督促他,他就講吃不下了,要嘔吐了。
起初,老師以為他有什麼不舒服,結果一切正常。但是原因出來了:這位小朋友在家吃飯,全家都得出場,爺爺打拳,奶奶拍手,爸媽唱歌。飯得一口一口喂,有時緊閉嘴巴,乾脆不吃,這時家人都會驚得出一身汗……瞭解了這一出,老師就採取硬性要求,飯必須吃完,剛開始這個小朋友還有點接受不了,流著眼淚說:“我不能吃,我吃了就會吐。”老師看著孩子流淚有點心疼,可孩子不吃飯會傷身體的。
愛要選擇,老師堅持讓孩子把飯吃完,結果吃完後孩子很正常,也很開心地和其他小朋友玩起來。這時老師放心了,孩子不是不能吃,而是他習慣這樣對待吃飯。
可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對孩子是一種“扼殺”。生活中,不少孩子任性、驕縱的脾性也是被“喂”出來的,因此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需要引起父母的足夠重視。這樣不但可以保證孩子的正常身體發育,還可以幫助孩子對建立健康的心理及行為習慣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段時間後,老師透過表揚、鼓勵、肯定的方法,使幼兒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師協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上下樓、進餐、午睡的習慣,也就加強了幼兒的規則意識,為其順利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為教師實施教養計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的好,終身受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我想,幼兒習慣的教育是紮根的教育,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督促,良好的習慣為幼兒進入小學後的學習乃至將來都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礎。家園應共同努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終生受用,以應對變化莫測、競爭激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