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獎很難嗎

    舌尖上的中國捧紅了一口鐵鍋!而它大火的背後折射出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大家潛意識的認為手工鐵鍋健康對口味,還有在當下高科技網路時代,羊群效應導致大傢伙會非常的盲從,這些種種原因促成了章丘鐵鍋的大火,槍打出頭鳥,大火後鐵鍋也會被放在顯微鏡下自證清白,希望鐵鍋質量堅挺!!!

  • 2 # 知常容

    章丘大鐵鍋是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紅火起來的。

    章丘手工鐵鍋歷經十二道工序,再過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溫錘鍊,三萬多次鍛打,直到鍋如明鏡。最後才製造而成,這是典型的工匠精神。經過舌尖三的宣傳之後,章丘手工鐵鍋積累了大量的粉絲,所以大家紛紛求購鐵鍋。

    這裡面有兩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一,酒香也怕巷子深。

    這麼好的產品,不可能今天才有,一直都有,但是為什麼以前不知道,因為宣傳不夠,大家都不知道,在小範圍裡面知道。這裡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民族手工藝,傳統的手工業除了超高的品質和高品位之外,良好的口碑,宣傳還是很重要的。茅臺酒在宣傳的時候,老是拿當年的巴拿馬博覽會說事,這也是道理。

    二.我們的消費極端的不理性。

    網路社會的拓展,直接形成了人們個性化的需求,按理消費者趨向於理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網路與人類生活的結合進一步深化。我們反而會變得越來越不理性,越來越狂躁,從不停的資訊的變換中尋找一個落腳點,一個新聞熱點一下子就爆了,爆之後就沒人理了。這個鍋也一樣,隨著舌三熱播狂颳起鍋風,但是風過之後,可能就無人再問起那個鍋,因為衝動買下的那個鍋可能在家裡地下室的角落躺著。

    或許這一切的不合理,都是在合理的範圍裡面,也許這是從狂熱走向理智的必然過程。

  • 3 # 美瑞66

    以前只聽說章丘大蔥,現在章丘鐵鍋聞名全國。鐵鍋大火,得益於舌尖3的報道,也可能本意是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華人的跟風實在太厲害了,一夜之間一鍋難求。僅靠一口鐵鍋難保人們的健康,但還是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騖,深層揭示了大眾的從眾心理、品牌心理和追求健康的迫切心理。說到底還是缺乏理性,越是少的東西越可貴,經過宣傳的東西就是好。鍋之火也只火在一時,再過幾月勢會歸之平靜,這就是當下的大眾之心理。不過現實是好的,畢竟讓人們認識到了章丘鐵鍋,也讓以前的庫存銷之以盡,更有利遺產的傳承和發揚。

  • 4 # 無坡居士

    章丘是我的故鄉,這個問題不能不回答。

    其實,章丘鐵鍋之所以火既有它偶然的因素,也有其必然的因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章丘歷史上就以鐵匠出聞名,我的祖輩就是以打鐵為生的,只是現在的大工業化生產代替了過去作坊式手工業,章丘已經轉型成了“中國鍛造之鄉”,而那些打鐵的紅爐、走街串巷的鐵匠以及精工打造的鐵匠製品已經很難尋覓了。

    章丘鐵匠為什麼出名?有人說是明朝山西人遷來的,還煞有介事地舉出一個歌謠來:“鐵匠先祖在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樹杈有座老鴰窩,窩下茅屋有兩座……”其實,據灑家考證這完全是個認識誤區,章丘冶鐵出名遠遠早於這個時代。

    早在東漢時期,章丘的平陵故城就是全國著名的四大冶鐵中心之一,那會濟南的府治就在那裡,而著名的三國曹操就曾經在那任職濟南相。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毛主席來看濟南時,就曾經考問過身邊陪同人員,問他們知道老濟南在哪嗎?他們說不上來,毛主席回答就在章丘的東平陵城。所以“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是有歷史淵源的。在對平陵故城的發掘中,就出土了400多件鐵製農具、兵器、生活用具等等器物,還有大量的冶鐵遺址,足見當年這裡的繁榮興盛。直到現在我閉上眼睛腦海中還能浮現出祖輩們赤膊掄捶、爐火熊熊、鐵跕鏗鏘、鐵花飛濺……的打鐵場面。

    所以,章丘鐵鍋大火的原因首先歸功於其深厚的歷史淵源、相當高的知名度、精密的工藝和優質的產品質量。

    其次應該歸功於是《舌尖上的中國》3劇組。這第三季的播出雖然飽受某些觀眾的詬病,但我覺得把美食與飲食炊具,把舌尖上的味覺體驗和與之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把章丘鐵鍋這類炊具宣傳出去,這無疑是很有意義的,也是這一季《舌尖上的中國》獨到之處和成功之本。

    章丘鐵鍋大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除了對食材、對烹飪技藝等的追求外,也對飲食炊具有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炊具頻現各種有毒有害負面新聞,這種貌似比較原始古老的炊具也又一次煥發了青春。據世界衛生組織有關研究報告稱,提倡人們使用鐵製炊具,有助於人體對鐵等元素的吸收,國內外的專家也把鐵製炊具作為首選推薦人們使用。人們普遍反映用現代炊具炒出來的飯菜沒有過去的香了,這是不是跟鐵鍋有關係呢?

    所以,我覺得章丘鐵鍋火歸根結底還是體現了市場的需求,反映了人們對美好健康生活的追求。火的好,火的應該,火的恰逢其時!而且我也希望我們家鄉的大蔥、明水的香稻等等都能像鐵鍋一樣火起來,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 5 # Ai維你好嗎

    《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口碑爆表,美食紀錄片深得人心,觀眾基礎紮實,所以第三季大家也是很期待。

    有了深厚的基礎,收視率有了保障,大家也認可節目的權威性,那麼在展示時候大家覺得品質好,自然會願意掏腰包去購買。

    這就像平時你在購物時,營業員向你推薦,你會覺得你覺得她的話裡有水分,但是要是一個權威機構說這個產品靠譜,即使你覺得價格稍貴也會購買。

    這個現象更加說明,《舌尖上的中國》的影響力。

  • 6 # 菁城子

    章丘是山東濟南一個區,早年出鐵匠,據說在1950年代,當地還有幾十萬鐵匠。現代冶鐵工業推廣後,全國的鐵匠都不靈了,被淘汰出歷史舞臺,章丘也不例外。當地最有名的事情變成種大蔥,他們種出的大蔥和人一樣高,在山東很有名。鐵匠的技藝基本失傳,除了些老人會生爐打造幾件農具,再沒有鐵匠行業,更不要說什麼鐵鍋產業。

    “舌尖上的中國3”拍攝節目時,到章丘尋找鐵匠,想拍攝他們打造鐵鍋的情景。他們拍攝的手法很特別,經常拍些特色名吃,尋找食物的本源。

    那一集是談廚具,劇組跑到章丘尋找素材。在一個據稱是鐵匠之鄉的村莊,劇組只找到兩家打鐵的作坊。一家姓聶,他們還在打鐵,打些斧子鋤頭之類的農具。導演看了看,不滿意,找到另一戶姓王的鐵匠家。老王鐵匠就是《舌尖3》的出鏡人物,83歲,早就不打鐵。他的兒子52歲,曾多年在聶家鐵匠鋪幹活,是村裡極少數還會打鐵的人。

    老王鐵匠的堂兄曾是村裡公認的打鍋好匠,寫進章丘文史紀錄裡。老王鐵匠已經83歲,是村裡的長者,這樣的年紀出來“傳承”技藝,效果就可想而知。劇組原先是準備拍聶鐵匠家的,後來改拍王家,找了一間棄用已久的傳統鐵匠鋪,燒起爐灶,安排師傅打鐵。《舌尖3》火起來之後,據說聶鐵匠家氣壞了。

    不只是王鐵匠家暴得大名,就連章丘,突然從鐵匠之鄉變成聞名全國的鐵鍋之鄉。我認識的一位媒體人說,作為在北京章丘人,活了半輩子,居然不知道家鄉特產是鐵鍋。

    “舌尖3”是怎麼讚美章丘鐵鍋呢?那鍋如明鏡可以照人,不放油也不黏鍋,用清水就可以炒雞蛋。聽起來真是好鍋啊。

    我問一位廚界行家,鐵鍋和我們日常用的不繡鋼鍋有什麼不同?她的回答是,熟鐵鍋導熱快,溫度快,確實適合高溫烹灼的炒菜法。據說半圓弧的鐵鍋便於形成氣壓,可提高鍋內溫度,炒菜時會有“鍋氣”,聞起來更美味。當然大火烹煮才會這效果,日常家庭炒菜,鍋的影響並不大。對一般人而言,鐵鍋其實並不方便。它非常沉重,女性做飯往往端不動,想拿它顛鍋幾乎不可能。鐵鍋又極易生鏽,特別難以保養,越來越少家庭使用鐵鍋炒菜。

    至於章丘鐵鍋所說,“12道工序,18遍火候,1000攝氏度錘打36000錘”,這類說法其實也不靠譜。鐵鍋的製作其實都差不多,章丘鐵鍋所謂的工序和火候,並非什麼不傳之秘。至於報謂的36000錘,其實更不靠譜。按照每秒 2 錘計算,每一口鍋是36000錘,等於300分鐘,也就是5小時。錘鍋還需加溫時間、冷卻時間,淬火時間。打一口鍋至少8小時,也就是說,人工製作鐵鍋,一天最多隻能打一口。

    這還是不吃飯不休息的演算法,算上原材料,廠房、裝置和能源,每口鍋的成本至少二三百。在章丘鐵鍋火了之前,這種鐵鍋價錢也就百八十塊錢,人工投入怎麼可能那麼高?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就怕算賬。一仔細算,滿面漂亮話像脫落的劣質牆皮,輕輕一撥,就噼裡啪啦往下掉。這樣的鐵鍋說是手工打造,捶打幾萬次,你會相信嗎?反正我是不信的。

    說來說去,所謂的“手工製作鐵鍋”,就是普通的鐵鍋。它的生產效率很低,製作成本很高,難以把價格降下來。烹飪方面,鐵鍋也許還有優勢,這種優勢並不突出,無法成為市場的主流;它的缺點又很明顯,消費者慢慢就拋棄它。真實世界的消費者,就是這樣冷酷,一點都不講情懷。

    章丘鐵鍋今年火起來,完全是一場意外的營銷,也不可能長久。製做鐵鍋這手藝,說穿了沒什麼高深技術,也沒有品牌保障。當地原本只有兩家作坊,現在變成170多家。一個沒有鐵鍋行業的地方,無中生有地出現“鐵鍋產業”,進而培養出一批“鐵鍋匠人”,不得不讓人佩服營銷的力量。

    工業品這東西,我完全信賴現代工業成果。看似情懷滿滿的手工業品,服務人群一直有限,那些精美雕琢,窮盡技藝的藝術品,往往變成少數人的藏品。而市場制度下的工業品,質量通常靠譜,重要的是價格低廉。這是兩種審美取向,你喜歡哪一種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中的馬來亞戰役,14萬的英軍為何會被7萬日軍完全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