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病

    這個問題說過無數次了,明亡清興有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的是明末時滿清遠遠不具備入主的實力,光人口這一項就不可能。試想滿清十萬人,就算它二十萬,就算漢人不反抗,把這二十萬分攤到全國去管理也是難以為繼的。滿清在獲得機會前不可能想象到自己人能入主,可能頂多就是如金遼割據一方。

    從明朝開始新作物傳入人口就已膨脹,漢地的人口對滿清就是汪洋大海。這種情況,它怎麼入主?但歷史詭異的就在於此,什麼問題都在明末集中出現了。天啟大爆炸這麼詭異的事件就發生了,而且發生在帝都,這在舊時代很容易讓天下人對這個政權的合法性產生懷疑。舊時代建立新朝都會傳說有神蹟,比如劉邦斬白蛇,這種事就是為了告訴天下人,我登基是順應上天的。帝王自稱真龍天子也是這個意思。在帝都發生這麼詭異的大爆炸,這對這個統治政權在老百姓心中的損傷是很嚴重的。而且天啟帝第二年又遭遇詭異事件落水受到驚嚇,接著就駕崩了。而且天啟大爆炸還伴隨著小冰期,伴隨著各類天災。這樣民間到官方都會質疑這個政權的合理性。

    滿清這幾百年剛好夾在天啟大爆炸和通古斯大爆炸之間,這是偶然的嗎?更奇怪的是明朝這邊叫天啟,滿清努爾哈赤那邊叫天命。瀋陽也叫奉天。從天啟到天命、奉天就詮釋明亡清興的必然。今天回顧那段歷史,真的只能這麼說,滿清是躺著拿到政權的。是把最不可能變成必然。

    回顧滿清入主,如果沒有小冰期絕無可能;如果沒有天啟大爆炸也不可能;如果明朝加強軍隊保障,杜絕兵變也不可能;如果沒有李自成這個被命運詭異地一步步推到造反結果的人也不可能;沒有成圓圓和吳三桂也不可能,尤其成圓圓竟然與一個神秘遠古文化重合了,這裡我還不想劇透,只能說我因此而篤定存在神秘力量推動歷史;沒有崇禎留在京城也不可能,如果崇禎去南京,很可能就是形成割據了;如果南明不要各自為戰,也許也不可能;更重要的是不要有那麼多漢奸,那就根本不可能。然而這一切就如同被精密設計的程式一般,精準地完成了他的使命。李自成建立大順,完成他的摧毀使命也就瞬間灰飛煙滅。完全就是不可思議。入主的滿清也叫順治。回顧滿清帝王,你會神奇地發現,其帝名年號竟然將中國古歷史映象反應了一遍。滿清從今天看,他們就是大鯀時代北逃東北的大鯀後裔之一。所以返回時必須是多爾袞主政,順治就相當於後來的帝舜,帝舜按我的破解其其實是代表日耳曼人,也是大鯀大禹族的聯姻物件,也就是夏啟驅逐的有扈氏。白種數理為24,剛好順治24歲結束性命。康熙相當於夏,雍正則連滿族民科都發現其名字像極了贏政。乾隆被懷疑為漢人,然而乾隆的名字弘曆正是漢人來源的黃匈奴的名稱鴻尼。就是說整個滿清從帝王名字、年號、數理就像一個歷史映象被安排著重現。圓明園是滿清的龍脈,這是我說的,因為它與成圓圓一樣符合一個神秘的古文化。圓明園被焚燬,又被老百姓破壞,就是徹底粉碎了這個龍脈。滿清自己如何認識自己的龍脈是另一回事,我定義的龍脈就是圓明園。

    從滿清意外入主到各種詭異現象,明亡清興確實是不可理喻的,但又是大勢所趨。清末民初袁世凱又間接救了滿清貴族,因為袁世凱讓矛盾轉移了,讓滿清貴族免受報復。這就像上天刻意這麼安排,讓其在科技時代來臨前回歸,讓其耽誤華夏三百年,讓其留在華夏大家庭中。這就是我對那段歷史的總結。我認為這個世界既是自由的,又是受控的。大勢面前都有神秘力量驅動。

  • 2 # 歲月似指尖流沙

    看歷史就要站在客觀公正得角度,對於提問者,我想說:用什麼拋棄漢人這樣的詞彙,除了居心不良,用心險惡,本身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滿清滅亡又說,歷史又拋棄了滿族嗎!都是中華民族,說這些,除了無聊的互噴,沒有任何意義。

    女真族,包括滿族(建州女真),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維護者,認同中華文明,清世祖追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也是孔子最長的一個封號。金和清均視自身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元滅金後,留在中原的女真族被元統治者直接稱為漢人。

    清(後金)崛起時,吸收儒家文化,政治清明,軍事革新,建立了滿、蒙古、漢軍三個八旗,作為漁獵民族,在大小興安嶺漁獵生活,爬山涉水,如履平地,身體強悍。在冷兵器時代,戰鬥力強大,有句話叫“女真不滿萬,滿萬無人敵”,即使對戰草原民族(蒙古族),也不落下風,將蒙古黃金家族最後的林丹汗,從蒙古一路追殺到青海,林丹汗直接被氣死。團結在一起的女真族恰好遇到了政治腐敗、災荒連年的明朝,對於廣大的漢人來說,同樣認同中華文明的皇太極比腐敗透頂的朱明王朝要好的多,所以,取而代之是必然的!

  • 3 # 奇思歷史

    明朝的覆滅是必然的,即使崇禎非常勤奮,心懷抱負,也無力迴天。

    病態政治制度和皇帝怠政導致黨爭和腐敗愈演愈烈。明朝的專制集中前所未有,對於勤於政務的君主而言,內閣作為其行政秘書,不難予以駕馭;而一旦君主怠於政事,則內閣的權力便會急劇上升,為權力所誘惑的官員也會為了內閣的執掌權而明爭暗鬥,互相傾軋。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宦官干政黨爭,明朝後期政治混亂。明萬曆三十年不理朝政,明朝開始走向滅亡。

    苛捐雜稅和連年天災導致民不聊生,以致民心喪失。

  • 4 # 關東俠客

    其實明朝還是有許多機會必免滅亡的,崇禎皇帝猶柔寡斷剛愎自用,群臣黨爭不斷麻目不仁。沒有一個統一的戰略,明將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英明無比,如果崇禎果斷同清軍議和集中一切力量平定內亂是可以打敗一幫無組織無紀律的農民軍的。至少大明可以保證關內地區。其實清朝開始也沒想到會有一天會入主中原。早在皇太極同袁崇煥在寧遠大戰時多次主張明清和談,承認清朝的合法性兩國劃界而治。袁崇煥也有合議的意思,只是大明滿朝文武置若惘聞不與理採坐失良機。可明是明朝國策一直以唐宋朝作參照,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作參照,缺泛靈活性和變通。真的做到了沒有漢唐之和親兩宋之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揹負的歷史包袱太過於沉重。歷史有一定的偶然性,沒有什麼大勢所趨。比如當年張少帥多點鈣,日本人不可能進東北。

  • 5 # 環球網

    對於這個論調環環表示不能苟同,漢人是華夏的主體民族,自上古時期炎黃二帝至今,以農耕為主的漢民族儘管遭受過周邊遊牧民族以及其他國家的入侵乃至一定時期的統治和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但是漢民族的文化傳承從未中斷。從古至今,漢人在經濟、文化、藝術、政治以及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五千年文明的傳承,放到世界民族之林中也是熠熠生輝。

    自古以來,漢人就形成了勤勞、善良、寬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再加上封建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儒家思想中“忠、孝、仁、義、禮、智、信 ”以及“以及“禮之用,和為貴”觀念,漢人從來都不以侵略荼毒其他民族的方式生存。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因為統治者的腐朽和民族中的“敗類”漢人王朝被異族取代,但是異族能夠長期統治漢人的前提是融入漢文化,即被“漢化”若以此來得出漢人被歷史拋棄是歷史的必然的論斷,顯然思路不清,邏輯混亂。

    大明亡實乃天道,因為明朝走到崇禎年間確實是氣數已盡,不管崇禎如何努力,明朝還有多少文臣武將,都逃不出歷史的週期律,這一點從,崇禎即位一直持續數年的自然災害可以看出來,一兩個省發生災害可以救,連續一兩年發生災害也可以救,可是一連十數年數百年未遇的洪災、澇災、雪災、蝗災、地震連續發生,實在讓朝廷疲於奔命。於是就有了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然後就是饑民揭竿而起。大明滅亡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明朝滅完的必然性並不意味著“大清興”的必然性,清軍入關有著很大的偶然性,明末重臣楊嗣昌曾斷言“大明若亡,必亡於流賊之手”他主張先與後金(清的前身)以後,掃平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再對付後金,但是因為朝臣的反對,並沒有得到實施。李自成攻入北京給了清軍入關的可乘之機,吳三桂更是敢當清軍的馬前卒,這才有了清軍入關,但是清朝能統治漢人275年的前提不是他的軍事實力有多強,而是他行漢制,主動融入漢家文明,早在清軍入關前,皇太極就重用范文程等漢人官吏開始了融入漢家的腳步。

  • 6 # 禿子扛槍目標明顯

    歷史永遠沒有如果,就是這樣了,討論是不是大勢,是一種非常業餘的思維方式,真正專業的人士,要從歷史文獻中總結出社會,經濟,軍事,文化等過個維度的史料,進行比較分析,才能得出解決,如果說這樣做不到,說明你需要新的技術和方法了,需要進步了,坐而論道的思維方式,應該扔到故紙堆裡去了。

  • 7 # jerryshenstu

    只想說,如果魏忠賢不死,應該還能多支援一陣。可惜崇禎不是康熙,沒有有資質的人輔助,自己志大才疏,一上來就殺魏忠賢,又沒有提拔自己的人。讓朝中的清流做大。

    然後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平衡,控制不住局面。自己的命令,根本執行不下去。殺了袁崇煥,搞得李自成打進來,沒有人來救援了。以至於在死之前,說滿朝大臣都該殺,又把魏忠賢重新祭奠了一次。

    雖然明末有種種外部不利原因,天災不斷,但主要還是人禍。如果朝廷不亂搞,政治清明,人心團結。再撐個十多二十年是有可能的。滿清再厲害,最多跟蒙古戰力相似。蒙古滅宋,還花了那麼長時間。

    另外雖然朱元璋嚴打腐敗,整個中央政府官員俸祿太低,主要靠地方進貢,上行下效,腐敗到挪用軍隊的兵餉,大臣顧著自己的利益,阻礙國家的稅收。朝廷沒錢只好去壓迫農民,而且正好遇到天災。換任何一個朝代,遇到這種情況,都是要出大事的。

    加上明朝太偏重儒家文化,忽視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儒家過於重形式,不講變通,不講創新。即使是孔子的那個時代也沒人敢完全用他這一套。我至今也不太清楚,如何用儒家的方法去解決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色透明的石頭是玉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