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有玉石,也有的不是玉石。下列知識供參考
玉石是一個很寬的概念,有翡翠、和田玉、石英質玉、瑪瑙、岫玉、石榴石質玉等,每一種的價格不同,同一種不同品質、大小的價格也不同。翡翠A貨指的是翡翠原料除切割、成型、打磨、拋光外沒有經其他人工處理的翡翠,即天然翡翠。翡翠A貨與翡翠的價值高低關係不大,只是相對處理過的B、C貨的說法。
如果說翡翠的品種呢:有A,有B,有C,也有B+C,還有仿品統稱D;
A貨按顏色可分:綠、白、黃、紅、紫、黑、雙色、三色、飄花等;
按質地可以分為玻璃種、冰種、豆種、糯種、幹青、白底青等;
如果要具體分辨以上種類,需要專門參加培訓班,看豐富的標本才能掌握。
很多人覺得翡翠的評估很深奧,摸不到頭腦,其實看翡翠的好壞就是對翡翠的評估,要從顏色、種份、大小、工藝四個方面去看,這與鑽石的評估體系4C是一致的。4C也就是顏色 (Color)、淨度 (Clarity)、克拉大小 (Carat) 和切工 (Cut)。
顏色:鑽石的顏色是越白越好,翡翠的顏色是越綠越好
色調:綠色中有偏藍、偏黃、偏灰的色調,最好的綠色是沒有任何其它色調的純翠綠色,這種綠色實在是太少了,人們管它叫“帝王綠”。偏藍色調的綠色顯得深沉,這種色調的翡翠往往種份很好,玉的感覺更強,人們常說的“祖母綠色”翡翠就是這種色調,北方人喜歡這種綠色,因為它更配北方人比較白的面板,那種深沉的調子也更接近北方人的性格。偏黃色調的綠色顯得嬌豔、活潑,像“黃楊綠”、“秧苗綠”、“金絲綠”,都是上好的偏黃色調綠色,有時候行家也叫“黃味重”,南方人更喜歡黃味重的翡翠。很多高檔的翡翠都綠中偏藍或偏黃,但如果色調偏灰,則只能是中低檔翡翠了。灰的跨度很廣,從白到黑。綠中偏白,是“豆綠色”;綠中偏黑,是行家所說的“油青”;綠中偏灰的顏色則非常多,很多中低檔的翡翠都帶灰調。
飽和度:飽和度越高、綠色越濃,越珍貴;飽和度低、綠色淺淡,則不珍貴。
均勻程度:在翡翠礦石中,綠色像是有生命似的,絕不會平平板板地分佈,它一會兒是一條線,一會兒是一團團綠花,一會兒是一個平面,一會兒又是幾個綠點。即使在同一塊料中,綠色也是時而濃、時而淡,時而純淨、時而又有很多雜質,有些時候更是綠隨黑走,綠中會夾雜很多黑點、黑花。所以行家都說綠有“色根”,色從根出,色隨根長,真是非常玄妙。可見翡翠中顏色均勻的非常少,越勻越好。
翡翠中除綠色外,還有紫色、紅色、黃色、灰色、白色、褐色、藍色、黑色等很多顏色。
也叫“紫羅蘭”,是非常美麗的顏色,也以“濃、陽、正、勻”為佳,但紫色不如綠色值錢。上好的紫翠價位也相當高,近年香港拍賣會上一對紫羅蘭手鐲、一串紫色大珠鏈都能賣到上百萬。僅僅十年前,紫翠的價格還要低得多,如果當時投資買紫翠的話,現在肯定大大升值了。其實紫翠蘊藏量大大低於綠翠,也許有一天紫翠的價格會超過綠翠也未可知。大膽設想也可能就會實現,正如幾十年前被看作鑽石中的劣質品,不夠級別,而現在一粒頂級彩鑽價格動輒上百萬美元。在幾十年前,歐洲有一位收藏家專門去各加工廠低價收些工廠不願留下的,而今天他的收藏已經成為寶藏了。
紅色、黃色翡翠稱為“翡”,翡的價值又低於紫羅蘭。翡往往位於翠料的表皮,是氧化形成的。翡的產量比較多,但種份好的較少,種好顏色均勻的紅翡亦有一定價值。2003年一串冰種蜜糖色的項鍊在香港亦拍賣了幾十萬,這在以前是絕對想不到的價錢,一時間洛陽紙貴,冰種蜜糖色開始流行。
白色,只有冰種和即使是白色也有價值,因為種份太好了,沒有顏色也可以。白色冰種、玻璃種花件,零售價由幾百元、幾千元可至幾萬元。由於沒有顏色,其價值完全決定於種份、大小、雜質含量和工藝。
黑色翡翠也叫墨翠,有行家說在礦上開到墨翠都要請和尚唸經的,所以墨翠有一種煞氣,可以避邪。據說都愛戴墨翠。另外黑色也很時尚,有年輕人喜歡白金鑲的墨翠首飾,既有翡翠的“玉”意,又前衛時尚,與服裝配起來更“酷”。墨翠近年的價格也是日見其高。
這些非綠色翡翠近年來價格紛紛看漲,可能也是資源將盡,人們不自覺地擴大翡翠收藏門類,增加供給以配合日益增長的需求吧
淨度、種份:淨度指含有雜質的程度,含雜質越少,淨度越高。鑽石對淨度的要求非常高,在十倍放大鏡下看不到瑕疵才最好。而翡翠沒有這麼高的要求,因為翡翠是由很多微小礦物組合在一起,具有雜質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用肉眼看沒有特別明顯的雜質就算無瑕了。翡翠中常影響淨度的有黑花、白棉,還有綹裂。在戒面中,如果有這些雜質,對價值的影響比較大;而在花件中,這些雜質對價值影響不大,俗話說“無綹不做花”,花件中多少會有雜質、綹裂存在。
對於翡翠來說,比淨度更重要的是種份,也就是透明程度。翡翠是由很多微小的硬玉礦物組成,這些小礦物互相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氈狀結構。礦物結晶的顆粒越大,翡翠越不透明,種份越差;礦物結晶的顆粒越小,翡翠越透明,種份越好。
看種份是看翠的關鍵,俗話說“外行看色,內行看種”,如果能分清翡翠的種份,則看翠已經入門了。
對於外行來說,比較困難的是翡翠的種份沒有一個系統的體系,行家也多是用一些形象詞語比喻,像玻璃種、冰種、金絲種、油種、豆種、瓷地、乾白地、藕粉地、鼻涕地等等,又是種、又是地,其中的區別只能是意會和體味。其實這也沒什麼玄妙,因為老行家多沒什麼文化,只是信手用生活中的樣板比喻,只要多看就沒問題。但對於買家來說,這種分法實無必要也不科學,我比較提倡根據結晶顆粒由細到粗,簡單地將翡翠分為玻璃種、冰種、油種、豆種、乾白種五級,其它比較常見的芙蓉種、糯化種可歸入細豆種,金絲種可歸入冰種,花青、白底青可歸入豆種,瓷底可歸入乾白種
龍佩
種也稱為“水”,所謂“種水”也。種是形容性的,水則是數量級的劃分。老行家常將水分三級,所謂一到三分水,但常常出現有的翡翠只有半分水,簡單使用不夠。對於在拍賣公司購買翡翠的買家,我幫他們將翡翠的水頭分為十級:玻璃種為9~10分水,冰種為7~8分水,油種為6~7分水,細豆種為5~6分水,粗豆種為3~4分水,乾白種為1~2分水。
現在市場上較常見的“鐵龍生”(也叫“天龍生”)就只有1~2分水,它的顏色很好,就是水頭太差,厚度一般加工成1毫米以下,有些甚至像紙一樣薄。這種翡翠看起來很漂亮,但非常容易破碎。
大小:同樣顏色、種份的翡翠,當然是越大越珍貴。同樣的材料做成小花件可能是低檔貨,整個一塊做成大擺件就可能成為高檔品。
與大小相配合,翡翠的類別對價值的影響也非常大。如果同樣大小的戒面和花件,顏色、種份均相同,戒面的價格要大大高於花件,因為做戒面要求高,不能有雜質、綹裂,顏色還要均勻,而花件則多是用不夠做戒面的材料做成。還有人奇怪:為什麼有些豆種的翡翠價格比玻璃種的高?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因為豆種可能顏色較好,而玻璃種無顏色價值就要低一些;另外,類別不同價值也不同,一隻豆種滿綠的翠鐲能賣到幾十萬,而一般玻璃種無色的小花件只賣幾千元。
工藝:工藝可分為不合格、合格、精彩三級。
翡翠沿用了數千年的傳統玉器加工方法,雖然工藝價值在翡翠成品中不及在玉器成品中所佔的那麼重,但仍會影響到翡翠的價值。不合格的加工線條粗糙,連線不暢,會大大貶低翡翠的價值。好在現在這種劣質工藝的翡翠越來越沒市場。記得幾年前,北京某地賣了一件工藝粗糙的觀音擺件,賣的價錢還不低,想來現在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與之相反,精彩的加工能提升翡翠的價值。“俏作”,就是指巧妙地運用的不同顏色。好的加工能大大地提升了翡翠的價值。
對於翡翠消費者來說,消費翡翠飾品,不在於在哪裡購買,也不在於價格高低,關鍵是自己喜歡,而且價效比又高。見到證書先上“機構名稱+涉嫌違法”看是否有,有則要求銷售方另外出證書,因為這樣的可能導致對產品本身質量、價格的不信任。選購翡翠商品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
1、自己個人的喜好及經濟承受能力,在同等價位下選購到自己滿意的寶貝。
2、大小及款式要適合自己。
3、一般的翡翠評價要考慮:顏色越正越好(如綠為正綠不偏灰)、越透明越好、結構越細膩越好、雕工拋光精緻、無裂。
4、
5、檢驗證書的權威性(CAL、CMA、CNAS缺一不可)
6、檢測機構網站內容更新快,內容豐富,不僅僅為了查證書而存在,可體現其投入與權威。
7、選好寶貝不要急於購買,發上來上網友幫你參謀。
翡翠A、B、C貨自己鑑定小技巧:
1、對光觀察,是否有淡淡的黃色調透出,有則基本確定為A,如無且慘白狀,則基本可確定B或B+C(例外:白底青種除外,時間較長B貨膠老化也會變黃)。2、對於無裂手鐲,用其他非手鐲玉石敲擊,會發出叮叮的清脆聲音,B貨的聲音沒有那麼清脆。可以和確定的A貨手鐲對比一下。
B貨慘白原理: B貨是天然種質一般的翡翠原料經強酸、強鹼浸泡幾個月後抽真空注膠而成,此過程將天然的翡翠顆粒間黃色鐵錳氧化物反應掉,所以B貨就會顯示出不自然的慘白體色表現在成品上。3、C貨的顏色仔細觀察可見顏色呈蜘蛛網狀分佈。
透明的有玉石,也有的不是玉石。下列知識供參考
玉石是一個很寬的概念,有翡翠、和田玉、石英質玉、瑪瑙、岫玉、石榴石質玉等,每一種的價格不同,同一種不同品質、大小的價格也不同。翡翠A貨指的是翡翠原料除切割、成型、打磨、拋光外沒有經其他人工處理的翡翠,即天然翡翠。翡翠A貨與翡翠的價值高低關係不大,只是相對處理過的B、C貨的說法。
如果說翡翠的品種呢:有A,有B,有C,也有B+C,還有仿品統稱D;
A貨按顏色可分:綠、白、黃、紅、紫、黑、雙色、三色、飄花等;
按質地可以分為玻璃種、冰種、豆種、糯種、幹青、白底青等;
如果要具體分辨以上種類,需要專門參加培訓班,看豐富的標本才能掌握。
很多人覺得翡翠的評估很深奧,摸不到頭腦,其實看翡翠的好壞就是對翡翠的評估,要從顏色、種份、大小、工藝四個方面去看,這與鑽石的評估體系4C是一致的。4C也就是顏色 (Color)、淨度 (Clarity)、克拉大小 (Carat) 和切工 (Cut)。
顏色:鑽石的顏色是越白越好,翡翠的顏色是越綠越好
色調:綠色中有偏藍、偏黃、偏灰的色調,最好的綠色是沒有任何其它色調的純翠綠色,這種綠色實在是太少了,人們管它叫“帝王綠”。偏藍色調的綠色顯得深沉,這種色調的翡翠往往種份很好,玉的感覺更強,人們常說的“祖母綠色”翡翠就是這種色調,北方人喜歡這種綠色,因為它更配北方人比較白的面板,那種深沉的調子也更接近北方人的性格。偏黃色調的綠色顯得嬌豔、活潑,像“黃楊綠”、“秧苗綠”、“金絲綠”,都是上好的偏黃色調綠色,有時候行家也叫“黃味重”,南方人更喜歡黃味重的翡翠。很多高檔的翡翠都綠中偏藍或偏黃,但如果色調偏灰,則只能是中低檔翡翠了。灰的跨度很廣,從白到黑。綠中偏白,是“豆綠色”;綠中偏黑,是行家所說的“油青”;綠中偏灰的顏色則非常多,很多中低檔的翡翠都帶灰調。
飽和度:飽和度越高、綠色越濃,越珍貴;飽和度低、綠色淺淡,則不珍貴。
均勻程度:在翡翠礦石中,綠色像是有生命似的,絕不會平平板板地分佈,它一會兒是一條線,一會兒是一團團綠花,一會兒是一個平面,一會兒又是幾個綠點。即使在同一塊料中,綠色也是時而濃、時而淡,時而純淨、時而又有很多雜質,有些時候更是綠隨黑走,綠中會夾雜很多黑點、黑花。所以行家都說綠有“色根”,色從根出,色隨根長,真是非常玄妙。可見翡翠中顏色均勻的非常少,越勻越好。
翡翠中除綠色外,還有紫色、紅色、黃色、灰色、白色、褐色、藍色、黑色等很多顏色。
也叫“紫羅蘭”,是非常美麗的顏色,也以“濃、陽、正、勻”為佳,但紫色不如綠色值錢。上好的紫翠價位也相當高,近年香港拍賣會上一對紫羅蘭手鐲、一串紫色大珠鏈都能賣到上百萬。僅僅十年前,紫翠的價格還要低得多,如果當時投資買紫翠的話,現在肯定大大升值了。其實紫翠蘊藏量大大低於綠翠,也許有一天紫翠的價格會超過綠翠也未可知。大膽設想也可能就會實現,正如幾十年前被看作鑽石中的劣質品,不夠級別,而現在一粒頂級彩鑽價格動輒上百萬美元。在幾十年前,歐洲有一位收藏家專門去各加工廠低價收些工廠不願留下的,而今天他的收藏已經成為寶藏了。
紅色、黃色翡翠稱為“翡”,翡的價值又低於紫羅蘭。翡往往位於翠料的表皮,是氧化形成的。翡的產量比較多,但種份好的較少,種好顏色均勻的紅翡亦有一定價值。2003年一串冰種蜜糖色的項鍊在香港亦拍賣了幾十萬,這在以前是絕對想不到的價錢,一時間洛陽紙貴,冰種蜜糖色開始流行。
白色,只有冰種和即使是白色也有價值,因為種份太好了,沒有顏色也可以。白色冰種、玻璃種花件,零售價由幾百元、幾千元可至幾萬元。由於沒有顏色,其價值完全決定於種份、大小、雜質含量和工藝。
黑色翡翠也叫墨翠,有行家說在礦上開到墨翠都要請和尚唸經的,所以墨翠有一種煞氣,可以避邪。據說都愛戴墨翠。另外黑色也很時尚,有年輕人喜歡白金鑲的墨翠首飾,既有翡翠的“玉”意,又前衛時尚,與服裝配起來更“酷”。墨翠近年的價格也是日見其高。
這些非綠色翡翠近年來價格紛紛看漲,可能也是資源將盡,人們不自覺地擴大翡翠收藏門類,增加供給以配合日益增長的需求吧
淨度、種份:淨度指含有雜質的程度,含雜質越少,淨度越高。鑽石對淨度的要求非常高,在十倍放大鏡下看不到瑕疵才最好。而翡翠沒有這麼高的要求,因為翡翠是由很多微小礦物組合在一起,具有雜質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用肉眼看沒有特別明顯的雜質就算無瑕了。翡翠中常影響淨度的有黑花、白棉,還有綹裂。在戒面中,如果有這些雜質,對價值的影響比較大;而在花件中,這些雜質對價值影響不大,俗話說“無綹不做花”,花件中多少會有雜質、綹裂存在。
對於翡翠來說,比淨度更重要的是種份,也就是透明程度。翡翠是由很多微小的硬玉礦物組成,這些小礦物互相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氈狀結構。礦物結晶的顆粒越大,翡翠越不透明,種份越差;礦物結晶的顆粒越小,翡翠越透明,種份越好。
看種份是看翠的關鍵,俗話說“外行看色,內行看種”,如果能分清翡翠的種份,則看翠已經入門了。
對於外行來說,比較困難的是翡翠的種份沒有一個系統的體系,行家也多是用一些形象詞語比喻,像玻璃種、冰種、金絲種、油種、豆種、瓷地、乾白地、藕粉地、鼻涕地等等,又是種、又是地,其中的區別只能是意會和體味。其實這也沒什麼玄妙,因為老行家多沒什麼文化,只是信手用生活中的樣板比喻,只要多看就沒問題。但對於買家來說,這種分法實無必要也不科學,我比較提倡根據結晶顆粒由細到粗,簡單地將翡翠分為玻璃種、冰種、油種、豆種、乾白種五級,其它比較常見的芙蓉種、糯化種可歸入細豆種,金絲種可歸入冰種,花青、白底青可歸入豆種,瓷底可歸入乾白種
龍佩
種也稱為“水”,所謂“種水”也。種是形容性的,水則是數量級的劃分。老行家常將水分三級,所謂一到三分水,但常常出現有的翡翠只有半分水,簡單使用不夠。對於在拍賣公司購買翡翠的買家,我幫他們將翡翠的水頭分為十級:玻璃種為9~10分水,冰種為7~8分水,油種為6~7分水,細豆種為5~6分水,粗豆種為3~4分水,乾白種為1~2分水。
現在市場上較常見的“鐵龍生”(也叫“天龍生”)就只有1~2分水,它的顏色很好,就是水頭太差,厚度一般加工成1毫米以下,有些甚至像紙一樣薄。這種翡翠看起來很漂亮,但非常容易破碎。
大小:同樣顏色、種份的翡翠,當然是越大越珍貴。同樣的材料做成小花件可能是低檔貨,整個一塊做成大擺件就可能成為高檔品。
與大小相配合,翡翠的類別對價值的影響也非常大。如果同樣大小的戒面和花件,顏色、種份均相同,戒面的價格要大大高於花件,因為做戒面要求高,不能有雜質、綹裂,顏色還要均勻,而花件則多是用不夠做戒面的材料做成。還有人奇怪:為什麼有些豆種的翡翠價格比玻璃種的高?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因為豆種可能顏色較好,而玻璃種無顏色價值就要低一些;另外,類別不同價值也不同,一隻豆種滿綠的翠鐲能賣到幾十萬,而一般玻璃種無色的小花件只賣幾千元。
工藝:工藝可分為不合格、合格、精彩三級。
翡翠沿用了數千年的傳統玉器加工方法,雖然工藝價值在翡翠成品中不及在玉器成品中所佔的那麼重,但仍會影響到翡翠的價值。不合格的加工線條粗糙,連線不暢,會大大貶低翡翠的價值。好在現在這種劣質工藝的翡翠越來越沒市場。記得幾年前,北京某地賣了一件工藝粗糙的觀音擺件,賣的價錢還不低,想來現在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與之相反,精彩的加工能提升翡翠的價值。“俏作”,就是指巧妙地運用的不同顏色。好的加工能大大地提升了翡翠的價值。
對於翡翠消費者來說,消費翡翠飾品,不在於在哪裡購買,也不在於價格高低,關鍵是自己喜歡,而且價效比又高。見到證書先上“機構名稱+涉嫌違法”看是否有,有則要求銷售方另外出證書,因為這樣的可能導致對產品本身質量、價格的不信任。選購翡翠商品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
1、自己個人的喜好及經濟承受能力,在同等價位下選購到自己滿意的寶貝。
2、大小及款式要適合自己。
3、一般的翡翠評價要考慮:顏色越正越好(如綠為正綠不偏灰)、越透明越好、結構越細膩越好、雕工拋光精緻、無裂。
4、
5、檢驗證書的權威性(CAL、CMA、CNAS缺一不可)
6、檢測機構網站內容更新快,內容豐富,不僅僅為了查證書而存在,可體現其投入與權威。
7、選好寶貝不要急於購買,發上來上網友幫你參謀。
翡翠A、B、C貨自己鑑定小技巧:
1、對光觀察,是否有淡淡的黃色調透出,有則基本確定為A,如無且慘白狀,則基本可確定B或B+C(例外:白底青種除外,時間較長B貨膠老化也會變黃)。2、對於無裂手鐲,用其他非手鐲玉石敲擊,會發出叮叮的清脆聲音,B貨的聲音沒有那麼清脆。可以和確定的A貨手鐲對比一下。
B貨慘白原理: B貨是天然種質一般的翡翠原料經強酸、強鹼浸泡幾個月後抽真空注膠而成,此過程將天然的翡翠顆粒間黃色鐵錳氧化物反應掉,所以B貨就會顯示出不自然的慘白體色表現在成品上。3、C貨的顏色仔細觀察可見顏色呈蜘蛛網狀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