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愛潘多拉
-
2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說起秦始皇和朱元璋二位的結局,那傢伙,那可是有相當的不同。
那麼,咱們先說一說二位的出身是咋樣的吧?
秦始皇是生在帝王之家,世襲上臺做國王的,而朱元璋呢?他從小就是一個下三濫的放牛娃出身,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才建立了自己的江山。
秦始皇是一個性格孤傲,剛愎自用而急功近利的人。在他的心中,統一中國以後,這個江山就永遠是姓贏的了。所以,他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永固的大秦帝國,就肆無忌憚的修萬里長城,建阿房宮,修建秦皇陵。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勞民傷財。弄得舉國上下怨聲載道,人神共憤。最終,他的江山很快就被推翻。而朱元璋這人,與秦始皇恰恰相反。他的性格是,善用心計,狡猾奸詐,陽剛不足而陰氣有餘的傢伙,辦事腳踏實地,穩打穩紮,從來不會給人留有餘地。
他上臺以後,主要是整頓吏治,屠殺功臣,獎勵農耕,掙得民意,以求江山穩固。所以,他的江山就世世代代坐了下去。從上述內容看來秦始皇和朱元璋,二人的結局能一樣嗎?
-
3 # 柳莫言
一個滅六國,樹敵太多,又剛統一全國,而沒有注重休養生息,加上對搖頭擺尾的儒家不夠尊重;一個光復漢人江山,順應民意殺貪官,並且至少是讀書人不反對,所以結局大不同。
-
4 # 無筆
剛看到這個問題真不知道怎麼回答,秦始皇和朱元璋無從比較啊,不過,二者結局我覺得還是挺趨同的。不過,我還是按照我所瞭解的歷史來試著回答下吧。秦始皇和朱元璋在統一前,統一後,所經歷的也不一樣,所以,二者結局不同很正常。既一樣又不一樣,下面我就分別來分析。
我覺得秦始皇和朱元璋結局趨同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勵精圖治,一統六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開啟了中國第一個強盛的封建王朝。而朱元璋起於微末,幾十年間打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北伐元廷,統一天下,也是不可多得的一代明君。二者建國後的結局甚是趨同,先是暴政,秦始皇死後扶蘇冤死,朱元璋生前朱標病死,而秦朝二世而亡,建文帝也敗於朱棣,歷史不可能完全一樣,如此已經算是趨同了。
如果不同,那為什麼都很殘暴結局不同呢首先要看哪裡不同。不同之處最大的就是秦朝早亡,而明朝接著創造盛世。既然不同,那一定有原因。秦始皇統一的是六國,六國有各自文化體系,文字,歷史,而秦始皇的暴政多是指以秦國變法後的秦律來治國,以及修長城,開馳道,勞累的是大眾,當然民怨沸騰。而朱元璋統一的是元末亂世,民眾不滿朝廷已久,期盼一統,而所謂的朱元璋暴政,是針對貪官汙吏,是得到勞苦大眾支援的,漢人亡國百年,對於新建的漢人王朝當然是鼎力支援,而朱元璋對於農民有關愛有加,所以接下來的盛世是必然的。
-
5 # 秦漢唐明中
秦始皇跟朱元璋殘暴的地方不一樣,剛好相反。秦始皇對手下臣子跟官員很仁慈,比如李斯斂財蓋豪宅,他根本不管。但是秦始皇對天下百姓極其殘忍,怎麼個殘忍法。他在位百姓沒過過安生日子,從修長城,修路,修皇陵修兵馬俑,修咸陽宮,修啊房宮。每一個浩大的功臣,都累死百姓無數。而且修的過程,強行拉壯丁,百姓敢不去滅三族。而且還動不動連坐制。
另外他統一貨幣,是強行廢除舊貨幣,發行新貨幣。掠奪百姓財產,六國百姓人家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錢,結果他一句話,人家的錢立馬成了廢銅爛鐵,你說此舉跟土匪有啥區別?
他統一文字,可是並沒讓文字進步反爾落後,我們知道文字的進步一直是簡化的過程,從甲骨文,到小篆,到隸書,繁體字到簡體字等等。六國小篆,數秦國小篆最繁瑣複雜,但秦始皇可不管那麼多,直接用自己秦國小篆為官方文字,廢除六國文字,導致很多人直接成了不識字的文盲。所以歷史也證明他統一的文字是失敗的,到了秦末,民間知識分子結合六國文字創造更簡化先進的隸書,劉邦建立漢朝後順應民意,直接廢除了秦國小篆,用隸書為官方文字。
所以秦始皇的暴君是百姓加給他的,並不是儒家,秦始皇野心大,也有能力,但根本不算好皇帝,他治下的百姓很苦。所以他也怕百姓造反,就收天下兵器。以他的暴政不收天下兵器的話,根本等不到胡二世繼位,老百姓就把他推翻了。
而朱元璋跟他恰恰相反,朱元璋的暴君名號,是當官的給他蓋上的,因為朱元璋對有野心以及為非作歹的功臣殘暴,還有對貪官非常殘忍。但對窮苦百姓很仁慈。
論殺貪官,朱元璋說第一,無人敢說第二。元朝由於蒙古族統治,治國非常腐敗,朱元璋全家就是被貪官逼的餓死。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雖然朝代換了,但是低層官員依然習慣元朝的腐敗風氣。
而朱元璋最恨貪官,為了國家安定,以及百姓吃飽穿暖,所以對貪官大開殺戒,當時殺的貪官數以萬計,殺的國家當官的不夠用了,老朱就讓一些犯的比較輕的貪官帶的鐐銬辦公,辦的好的留條狗命,辦的不好繼續殺。而且老朱殺貪官都是殺全家。朱元璋曾對那些貪官說,你家裡人雖然沒貪汙,但是你貪的那些民脂民膏,你家裡人卻享受了,他們心安理得跟你一起享受,你貪來的民脂民膏,又沒舉報你。那麼你犯罪自然也要跟你一起砍頭。
就這樣,朱元璋殺了無數貪官,從一片廢墟,建立的國家裡,殺出了一個洪武之治。給後面永樂盛世打下基礎。
中國古代,大統一王朝,從亂世廢墟中打下天下,並建立國家的開國皇帝,就能治出盛世的基本沒有。秦始皇累計祖先六代,雖統一天下,但沒建立盛世。漢高祖雖休養生息但同樣沒有治出盛世。晉不說了開國就是昏君。隋文帝到是有開皇之治,但是他不是從廢墟打下的天下,他是跟司馬懿趙匡胤一樣,靠篡位奪的天下,完整的繼承了北周國力。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同樣沒有盛世。從他兒子手上才有貞觀之治。趙匡胤篡位也沒建立盛世。元清就不說了百姓最苦的年代,各種民族不平等政策。
朱元璋還是從古到今,唯一給老百姓抓貪官的權利。古代歷來民告官,不管有理無理先打三十殺威棒。民想告官不說在古代就是現代也非常難,但是朱元璋時期民是不但可以告官,還可以抓貪官進京。朱元璋還賞銀子,還給他們保護。
而且朱元璋還是歷史上,第一個免費給窮苦百姓福利的人,給蓋免費房子,免費看病。免費養老。對待窮苦百姓這一點,朱元璋比歷史上儒家吹捧的宋仁宗,無疑仁慈幾十倍。
但是文人依然罵朱元璋暴君,很簡單,千里當官只為財,文人們十年寒窗苦讀,結果好不容易當官了,你居然還不讓我過有錢人的日子,你不是暴君誰是暴君?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朱元璋斷了文人跟官員們的財路,能不罵他暴君麼?
秦始皇對臣子再仁慈也好,但他對百姓殘暴,所以秦始皇死不到三年,秦朝就爆發了歷史第一次農民起義,把這個從來沒有過盛世的秦朝,徹底推翻。
朱元璋對貪官很殘忍,但他百姓仁慈,所以貪官再罵他,百姓不罵,也不會反他。所以明朝在他手上不但沒亡,還走向了盛世。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語病”!我大膽猜一下題主這麼問的“真實想法”吧,或者說這個問題應該這麼翻譯過來才“成立”:秦始皇和朱元璋在歷史上的表現都很殘暴,所以他們應該不會有好下場,但好像秦朝二世而亡,明朝則至少傳了二百多年,所以結局不同!可是,這個問得是有語病啊,因為前面講的是兩個皇帝的行為,後來的“結局”其實指的是兩個王朝的“結局”,是不同的概念。
事實上,如果不從“兩個王朝”來比較,只從秦始皇和朱元璋兩個人本身來說,他們的結局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功成名就,死得其所,風光大葬,千古留名。秦始皇死的時候,秦朝的國力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秦始皇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而死去的,功勳超越三皇五帝,要不是胡亥坑爹,搞得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形象應該會比現在好很多,儘管現在秦始皇的形象也已經很高大上了。朱元璋也是啊,朱元璋死的時候,作大明的太祖高皇帝,作為結束亂世的一代明君,形象也是很好的啊,兩個人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如果從兩個王朝來說,結局確實差別很大,秦朝二世而亡,而明朝在朱元璋死後雖然有靖難之役,也折騰了好幾年,但很快穩定下來,傳承了二百多年,為什麼呢?
最大的原因,當然是秦始皇運氣不好,我覺得這是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我也可以說出很多其它的貌似更高大上的原因,當然那些原因基本上都是忽悠人的,真正的原因只有這一個,就是秦朝“氣數”已盡了。因為胡亥實在是太差勁了,才幾年時間就搞得天下大亂,最後亡了國。而且這這倒不是說秦始皇沒有好好去培養繼承人的問題,就是一個運氣問題,繼承人培不培養,從秦朝和明朝的歷史來看,沒什麼卵用。秦始皇實際上是培養了扶蘇作為繼承人的,扶蘇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但他居然就在佔有各種優勢的情況下,選擇自殺,把天下拱手送給了胡亥,這不是運氣是什麼!
反觀朱元璋,更是命運弄人,他花了很多功夫精心培養的太子朱標,其實跟扶蘇一樣,各方面條件也很好,但是運氣比扶蘇還差,沒等到當上皇帝就自己短命死了,孫子朱允炆的水平估計跟胡亥不相上下,都是喜歡瞎折騰,結果把自己作死。但朱元璋運氣好啊,朱元璋生了個“不聽話”的兒子朱棣,朱棣要是像扶蘇一下,朱允炆要殺他,他就自殺的話,明朝的命運估計也不會比秦朝好多少。
最後,也是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或者說最根本的原因,是題主還有一個誤解,就是殘暴的皇帝下場不好,其實歷史不是這樣的,皇帝或者王朝的下場,跟他殘不殘暴沒什麼關係。朱棣要論其殘暴來,跟秦始皇和朱元璋也是不相上下的,他的下場也很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