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鬧戲遊
-
2 # 青芒竹作
用竹子做魚竿說簡單是非常簡單的!說難又是非常難的!
先說的簡單的方法
砍一根竹子用火烤直拴上魚線就可以去釣魚了。這樣做竹子魚竿是非常簡單的。適合任何一個新手。而且還能釣大魚。
為什麼說用竹子做魚竿比較難呢?
竹子插節竿,又叫並繼竿,在日本叫和竿。這種竹魚竿價格是很貴的 在日本便宜到幾千塊,貴的好幾萬。
國內手工做竹魚竿100到300多每尺的也有很多。
用竹子做精美的插節竿就比較複雜了!我從開始學到現在能拿得出手,大概用了5年時間。
下圖是我做的
做精緻的竹魚竿需要用到很多工具
首先需要很多專門的工具
一,通節刀 玉口刀
通節刀 玉口刀用來打通竹節和做插口
二,校直板
用來校直竹子用的 用法如下圖
三,炭爐及集溫罩
用來烤竹子用的。涉及最關鍵的環節,碳化及校直。
四,蠶絲線
用來加固插口用的。蠶絲線加大漆可以很牢固的加強插口強度。
五,大漆 生漆
做漆面塗裝用的。操作要求嚴格,並且接觸會有過敏反應。
六,車床
車床用來加工把手,後堵及前堵。
七,玉口銼
用來修整竹子內壁 打磨竹孔要用到。
八,模具和窩刀
削先模具及窩刀 用來做竿梢用的。
九,大量的專用竹材
圖為矢竹 國內資源稀缺,價格貴,質量沒保證。100只竹子有一半能用的就不錯了。
總之需要太多專業的工具
一張圖給你我共勉
下面是我做的一些魚竿
竹子魚竿發源於中國,卻在日本發揚光大並流傳至今,同很多中華民族古老優秀的工藝一樣,現在中國流傳下來的已經幾乎沒有,不得不令人惋惜!那麼就當是日本幫我們流傳下來的吧!現如今日本手工竹魚竿當數紀州魚竿最負盛名,那麼就來看看紀州魚竿的工藝吧:
一、選採竹子及乾燥
紀州手竿所使用的竹子大都由制竿藝匠自己上山割採。割採竹子一般在每年的冬季進行,特別是左右紀州手竿生命的“高野竹”,藝匠們最為重視。寒冬臘月是採割“高野竹”的最佳時機,因為冬季是竹子一年中生長最緩慢、肉質中內含水分最少的時期。在嚴冬採割下的竹子具有肉厚、強韌的特性,這是制竿必備的條件。因而許多藝匠特地挑選下大雪的日子進山割採。 選採竹子同樣非常講究。根據海拔的高低,向陽和背陽竹林的生長狀態也截然不同。作為手竿使用的“高野竹”一般多生長在900米~1000米的高野山脈,樹齡在5~6年最為理想。藝匠們時常為尋求理想的“高野竹”,獨自或帶上徒弟踏著沒膝的積雪一進山便是數日,進山後在竹林中摸索時,他們尋找的是一些直徑在4毫米~1.2公分的竹子。觀察竹徑是否正圓挺直,節間距離是否勻稱,節高的長度是否理想。每位藝匠憑藉各自的經驗和不同的品位,先是用手將竹子彎曲,察視竹子的強度和韌性,認為滿意之後才用鐮刀將節枝裁去,而後從根部上方最下節處將其割斷。運氣好時,能從有上千株的一片竹林中選採到八、九支良品已是非常幸運了。幾天的功夫一人能採集百來支背下山,對於紀州藝匠來說可以算是大有收穫。 嚴選採集來的竹子,首先需根據竹子的狀態,排列在室外進行數週乃至數個月的晾曬後移至工坊室內長時間的自然乾燥,待竹子中的水分蒸發,完全乾燥後方可用來制竿使用。
二、竹子的選配組合
選配組合竹子指的是竿梢以外各節竹子的配組。能否做出一支好竿,此道工序對制竿師來說至關重要。就拿“並繼”插節式的紀州手竿來說,第二節和第三節多使用“高野竹”,最下端的則使用“矢竹”。此時竹子的柔韌性、彈性、彎曲度及粗細等的搭配將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工序,這要求作者必須具備敏銳的眼光和豐富的經驗。竹子的選配工序也是最能體現不同藝匠個性和品位的所在。
三、火烤工序
纖細的紀州手竿之所以能與數公斤鯽魚對抗衡,之中的奧妙便在於紀州百年傳統的火烤工藝。被稱之為“賦予竹竿生命的火烤”是制竿中最具難度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組合選配好的原竹經過火烤之後不僅可將竹子調修成筆直,更重要的是透過火烤緊收微調竹子的纖維質,使竹子更具強度和韌性。火烤時所使用的炭火爐,一般也是根據藝匠的要求特殊定做,調竹用的“ためき”大都是藝匠們自行製作。
四、竹節的鏤空 “並繼”插節組合成的紀州手竿,因原料為竹子的特性一般收長多為兩節。除竿梢和第二節之外,剩餘的幾節都須將竹節鏤空。鏤空竹節時使用一種特殊的工具叫“キリ”。根據竹子內徑大小的不同,所使用“キリ”的粗細、長短也不一樣,紀州藝匠制竿所用的“キリ”一般有五六十個規格,基本上由藝匠們自行打製。鏤鑽竹節時,力道的掌握十分困難,稍一疏忽往往前功盡棄,因而要求制竿師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細膩的手法。
五、削制節尻
紀州手竿採用的是“並繼”式繼竿方式,因而上一節的節尻為了能和下節的玉口具有良好的吻合性,節尻須削製成一定的V字型角度。角度的大小和平滑度將直接影響到竿的受力點和強度。
六、纏繞絹絲
與節尻相接的玉口、節眼、節間等處,藝匠們採取纏繞絹絲的方式進行補強加固。絹絲纏繞的長度和力度的不當,都將是導致玉口破裂的原因所在。在上絲時,必須做到均一的力量和完全無間縫方可為接下來的上漆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藝匠們補強用的這些絹絲,粗細與頭髮相近,材料完全採用**中國產的最高檔天然蠶絲手工編制而成。此類絹絲具有耐高溫,質地纖細而柔韌的特性,價格相當昂貴,是普通絹絲的數倍。
七、玉口上漆
玉口上漆指的是在玉口、節眼、節間等處纏有絹絲的表面採取上漆的方式再度進行補強加工。透過上漆不僅可以提高竿的華貴感,更重要的是能起到防水保護的作用。紀州手竿的上漆工藝始終採用**傳統的手工刷毛漆法。所使用的漆料十分講究。底漆大多采用“瀨メ漆”或“伊勢漆”,面漆多使用“呂色漆”。除此之外“梨地”、“朱合”之類的漆也經常使用。這些漆都屬天然漆樹漆。塗漆的漆筆也很特殊,漆筆的寬度、毛質、硬度等都非常講究。上漆次數一般為6~8遍,每上一遍漆之前都需進行反覆的水砂打磨和自然乾燥。
八、玉口部的鑿削
與前節相繼的玉口部同樣須鑿削成與節尻相吻合的V字型角度。此時所使用的刀具與鏤空竹節時所使用的“キリ”相似。在鑿削時首先分階段慢慢地往內旋轉削鑿,待基本形狀出來後再改用不同粗細規格的棒狀鋼銼將玉口內壁銼平磨光,使其達到與節尻完全一致的角度。
九、握柄的加工
握柄是釣者與竿最常接觸的部位,也是調整竿重心的重要部分,握柄手感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用竿者的釣感,因而藝匠們對握柄的尺寸及形狀分外注意。柄把內部多使用一些質地堅硬的木材或直接採用竹子,部分藝匠則應用傳統的包紙方式。表層大多采用各自藝匠祖輩或師傅傳下的特定模紋和技法進行裝飾,再者是根據客戶的要求特殊製作(紀州手竿大都為釣魚人定做生產)。裝飾握柄所使用的材料非常豐富,如鮑貝、蛇皮、羚角、鮫皮、金鉑、羽根、竹片、卵殼、綿線、紫藤等,甚至有時根據釣魚人的要求,鑲飾珠寶玉器等物,一些藝匠在握柄上還採用**傳統的“蒔繪”工藝及特殊的漆法制工。
十、製作竿梢
紀州手竿的竿梢採用樹齡6~7年的“真竹”為原材料。碗口粗的一段“真竹”能用來作竿梢使用的僅是背陽的一小塊面積,通常直徑在十八公分左右的一段“真竹”經過加工後,最多隻能製作成二~四支的竿梢。製作竿梢時,首先得將竹子剖切成四方型的棒狀後,再使用專門的刀具一支一支削制而成。目前大多藝匠採用四合一拼接的方式將四片“真竹”用特殊膠水粘在一起後再進行刨削,以此提高竿梢的強度及反彈力。刨削的角度及走向將直接影響竿梢的調性。此項工序同樣也是制竿中要求最高,難度性極大的一道。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技法。
十一、上漆
上漆是紀州手竿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其工藝完全保持傳統的手工漆法———“拭式”漆法。“拭式”漆法就是先用手指將“瀨メ漆”或“伊勢漆”均勻地塗在竿體上後,用“唐縮緬”(一種專用的布料)輕輕地拭擦,以此給竿體表面覆上一層薄薄的漆層。經自然乾燥後再反覆上漆拭擦。過上五六遍的底漆之後,再使用精度更高的“生正味漆”進行十數道的拭擦上漆。 竿子在每次上漆之後都須放到專門的乾燥室---“漆室”內自然晾乾。藝匠們所使用的“漆室”大都由祖輩傳下或自行製作。“漆室”為木結構,大小一般長度為2米左右,寬高均為60公分。此類漆與普通塗料的硬化方式完全相異。普通油漆是透過塗料中內含溶劑的自然蒸發後硬化乾燥,而這類漆則是利用與空氣中水分的化學反應乾燥成形,並且在特定的溫度和高溼度的情況下方能得到良好的塗層。因而藝匠們常在“漆室”內側釘上紗布,並適當地噴灑水分,以保持漆室內的空氣溼度。竿體透過上漆之後,可達到抗酸、防水的效果。並能增加竿體表面的硬度和防腐性。豔麗精美的漆色更能突出竹竿的華貴感。
十二、最終工序
上好漆的竿並繼在一起後,將再次進行火烤微調。每位紀州藝匠也都會在自己精心製作的每把竿子上刻上各自的藝名或烙上印跡以示此竿出自誰手。紀州手竿大都只以綿制的竿袋為外包裝。部分特殊的高檔竿,藝匠們也常常為其配上專用的木製竿盒,作為特殊收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