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佳期如夢將至

    樂羊 樂羊,中山華人,戰國時魏國的大將。是樂毅先祖。 樂羊初為魏相國翟璜門客,中山國君姬窟發兵犯魏,翟璜舉薦了樂羊。可是樂羊之子樂舒是中山王的將領,而且曾殺死了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樂羊為人,不計恩怨,力保樂羊為帥。 樂羊出兵後,由於敵強我弱,施了緩兵之計。訊息傳來,朝中大譁,群臣誣告樂羊通敵。中山國君又殺了他的兒子,煮成肉羹送給他。樂羊為表忠心,就吃下了肉羹。隨後大敗中山國。魏王重賞他,封在靈壽,但是認為他心地殘忍,沒有父子骨肉之情。 樂羊死後,葬於靈壽。 宋玉 宋玉(生卒年不詳)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其藝術成就很高,為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楚辭作家,後世常稱為“屈宋”。 關於宋玉的生平,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記述極為簡略,只能確定其活動時間在屈原之後,作過一些官職但是對現實的批評不如屈原。 宋玉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記載有16篇,但無篇名。王逸《楚辭章句》記載《九辯》、《招魂》兩篇。《文選》記載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五篇。儘管後來還有題名宋玉賦的作品出現,但是基本都處於偽託且無文學價值,一般認為這七篇的文學價值較高。在這七篇中,唯一可以確定為宋玉作品的是《九辯》,《招魂》已經基本確定為屈原作品,其他五篇文學價值很高,但是作者有爭論。 宋玉為後人所尊崇。杜甫詩云:“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魯迅也肯定《九辯》: “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悽怨之情,實為獨絕。”(《漢文學史綱要》) 孫臏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為制服、戰勝)龐涓(見桂陵之戰)。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齊再度以田肦(一說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捨,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今範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見馬陵之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佔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丁香醫生揭露的百億帝國“權健”會因這次的事件而被查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