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姒莞萱

    八百里秦川不可無嗩吶,無雙鎮不可無嗩吶!

    這是影片中焦三爺臨終前說的最後一句話,讓人熱血沸騰也心痛萬分。世易時移,非人力可為!在時代造就的物慾橫流下,在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碰撞下,很多的舶來品讓人覺得稀奇去追捧,可你是否還記得一箇中國傳統的樂器——嗩吶,它曾響徹中國那一片八百里秦川!

    第四代導演吳天明執導的《百鳥朝鳳》講述了新老兩代嗩吶藝人在對傳統古老技藝的執著與堅守中,所產生的師徒情、父子情和兄弟情。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的電影人,他們是怎麼用最淳樸真摯的情感和最紮實的手法像傳統致敬的。同時也深刻地探討了時代進步對於中國古老文化的衝擊,以及對於那些無法拯救的傳統文化,只能看著其消亡在歷史的長河裡而感到的惋惜與哀愁之情。

    不斷轉變的景別推動故事的不斷髮展

    在電影中運用不同的景別構圖,能夠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故事是從天鳴的父親領著兒子大老遠從土莊趕去無雙鎮的水莊向當地有名的焦家班領頭人焦三爺拜師學藝開始的,先是一個大全景,既展現出八百里秦川的地貌風景,又突出這一路拜師學藝的跋山涉水之艱難。

    接下倆就父子倆的全景圖,孩子不情不願的邁著步伐,父親焦急的在前面趕路,還時不時回頭丟一個石頭,以提示他別磨嘰,這裡把一名父親年輕渴求實現的一場嗩吶夢強行嫁接到兒子的身上的資訊傳遞了出來。

    天鳴其實沒有吹嗩吶的天賦,而他跑去扶起摔倒父親時留下的那一顆眼淚讓焦三爺破例收他為徒,這裡其實為後面天鳴會被選出來做接班人埋下了伏筆,因為要成為一名嗩吶匠人不僅是技藝,更加重要的是德行,只有德藝雙馨的人才配把嗩吶技藝傳承下去。

    剛拜入焦三爺門下,還沒有資格正式拿起嗩吶之前,天鳴在焦家的的日程生活影片多用的中景配以仰視的鏡頭和平視的鏡頭。

    天鳴和師父的日常拍攝時都是焦師父躺在搖椅上,天鳴站在他面前,低著頭,怯懦的回答著。這裡導演運用了仰視鏡頭意在凸顯人人敬仰的嗩吶匠——焦三爺該有驕傲的資本,同時也是一名嚴格的師父,給人一種很威嚴的氣勢。

    而當天鳴與師孃在一起時,就換成了平視的近景了,平視的畫面多是表達一種平等與尊重。師孃是那種溫和賢惠,格外疼愛孩子如慈母一般的人,此時拍攝手法的轉變使得氣氛立刻變的平和多了,恰好與焦三爺對待孩子形成鮮明對比,表達出一種“嚴父慈母”的味道。

    當然自從天鳴正是學習吹嗩吶開始,他和焦師父之間就再也不是一種仰視,讓人緊張的狀態了,更多的是近景拍攝,很明顯地向觀眾傳達出這對師徒之間日漸親近的關係和日漸深厚的師徒感情。

    影片的最後,天鳴在焦三爺的墳前為他吹奏《百鳥朝鳳》,鏡頭先推再拉,畫面由遠拉近又變得越來越遠。近是為了體現這是天鳴對師父的回憶與深切思念,好像師父回來了,還像從前一樣聽著他練習吹嗩吶。鏡頭遠了則是拉回現實,師父確實永永遠遠的離開了。

    一連串的景別變化和鏡頭轉變推動了人物關係的不斷變化和故事情節的發展。

    這是一部特寫鏡頭運用到了極致的影片

    特寫鏡頭是電影創作中最具有主觀性的藝術手段,導演往往用特寫對細小的東西加以突出與放大,讓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場景中他認為最重要的部分,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引發觀眾極大的共鳴感。

    影片特寫鏡頭最多的就是演奏嗩吶畫面了。在査村長的葬禮上,那時天鳴第一次跟隨師父出活,也是第一次看嗩吶王的表演。焦三爺吹嗩吶的特寫鏡頭,把他不斷鼓動的腮幫和靈活的指法拍的特別清晰,一下子就凸顯出焦三爺高超精湛的嗩吶技藝。更是用天鳴一張吃驚的特寫鏡頭傳達出觀眾內心對嗩吶王的敬佩之情。

    隨著嗩吶技藝的提高,天鳴和藍玉兩師兄弟站在夜空下,痴痴地望著滿天的螢火蟲,微光點點,雖然美麗,可終究照亮不了黑夜,更不可能引發燎原之勢。特寫下的螢火蟲既表達了傳統重生的一種希望,同時又表達出了對傳統文化衰落的無奈。

    後來西洋樂器的傳入,嗩吶更是被遺忘在歷史的塵埃中,凌空而放的爆竹特寫,其實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吶喊,只可惜沒有人聽得到,只有焦三爺和遊天鳴聽到了。這部影片真正的悲哀的不僅僅是傳統技藝的消亡的痛惜,更是抨擊了浮躁的世人對於傳統文化消亡的一種無視,對人類文明一種無情拋棄。

    秦川嗩吶文化的重燃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要讓這種技藝得到傳承與儲存,只能藉助政府,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尚有一線希望。天鳴為了完成師父的遺願,不得不去外地把務工的師兄弟們重新找回來,這時一輛通向遠方的的紅色火車劃過銀幕。工業化的腳步正在用瘋狂的速度蠶食傳統文化,人無能為力。

    最後焦三爺暈倒,天鳴抱起他的那個特寫,兩個人的面部幾乎佔了畫面的一大半,一邊是焦師父的蒼白無力,一邊是天鳴的滿含淚水,可以說這裡完全把師徒之情昇華成父子之情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焦師父的離世正式寓意著曾經憑藉嗩吶輝煌一代的焦家班再也不復存在了,是對傳統文化走向消亡的又一暗示。

    電影音響最大限度的襯托出電影的主要矛盾,啟發思考

    就如同焦三爺說的:“快要吹不動了,可咱們的黃河岸上不能沒有嗩吶,別說這婚喪嫁娶弄幾桿子吹吹鬧鬧,就是平時幹活累了,大夥聽一段也能解解乏。”

    這是一部講述嗩吶藝術傳承與消亡的故事,可以說嗩吶的聲音佔據了大部分的背景音樂。電影裡任何一個場景都可以透過不同節奏、曲調的嗩吶聲去搭配。畫面讓嗩吶聲更加動聽,嗩吶聲則讓畫面更有動感,聲畫同步,相輔相成。

    在一位老人的喪禮上,一個西洋樂隊的到來,發出歡快傲慢的聲音,伴隨著一個搔首弄姿的女人的一番鶯鶯燕燕,以其新奇吸引了大批觀眾意淫式的觀瞻。反而被正式請來的嗩吶班子被涼在了一邊,這是片中嗩吶藝術遭到前所未有冷遇最大的一次嘲諷。新舊藝術的差別對待,中外文化的碰撞,這樣強烈反差可以說給每一位觀影者的內心帶去心靈的震撼,引發了每一位觀影者深深的思考。

    當然作為嗩吶藝術最後的捍衛者焦三爺是絕對不允許也是不服氣的,他召集嗩吶班子再一次齊奏《南山松》,這響徹大院的嗩吶聲難道不是一種憤怒的吶喊嗎?可那又怎樣,終究還是被西洋的號姑聲淹沒了。民間藝術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由此可見一斑,優秀的民間藝術似乎註定要被現代社會拋棄,再怎麼掙扎也是無力。

    一代人敬仰的“嗩吶王”焦三爺走後,只有愛徒天鳴一個人在他的墓前吹起了《百鳥朝鳳》,真正的守護者已經走了,這承載了數代人的民間技藝該如何延續傳承下去?電影的最後也沒有給出真正的答案,留下一片空白啟發觀眾自己去反思。

    極富感染力的色彩藝術,是情緒的最好表達

    電影只有在其變為彩色的時候,才能獲得形象與音響的有機統一的徹底勝利。——愛森斯坦

    色彩自運用到電影上之後,不同的導演對色彩的感知與喜愛就體現出不同的個人風格,就像張藝謀愛極了紅色,王家衛愛極了黑色和藍色。吳天明在這部電影裡極富感染力的色彩運用大大豐富了影片的表現力。

    隨著影片的推進,焦三爺拖著病重的身體吹奏最後的《百鳥朝鳳》,一口鮮血噴了出來,不僅預示這焦三爺的生命將終結,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泣血吶喊。

    曾經讓師徒們無比珍愛的嗩吶在一次打鬥中毀壞殆盡,為了讓嗩吶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焦三爺把牛賣了,只為用這些錢給天鳴帶領的遊家班置辦“新傢伙”。那雨中灰色的基調,暗示的是焦師父無力挽回的病情,也是預示這嗩吶這門民間藝術的無力挽回。師徒二人都是有心無力,香菇嘆息!

    直到影片的最後,焦三爺去世了,他也沒能看到嗩吶藝術被大家重新重視與再度輝煌的一天。愛徒遊天鳴在其墓前穿這紅白相間的演出服為他吹奏嗩吶藝術的最高級別曲目《百鳥朝鳳》,白色代表的是對故去師父的哀思,紅色代表的是導演對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傳承下去抱有的熱情與希望,讓觀影者意猶未盡,不斷壓抑、悲觀的情緒此刻得到釋放和緩解。

    這裡不得不感嘆,為了留住傳統不惜用生命去吹奏《百鳥朝鳳》的焦三爺和電影《老炮兒》中最後倒在河水中的六爺又有什麼不同呢?傳統逝去,身處洪荒中的人們看似無所適從被洪流推著走,其實最後還是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新事物的懷抱。

    可是你們可曾想過,所謂的舊時代也是由一個新時代慢慢變過來的,世殊事異,滄海桑田,歷史就是在新舊時代的不斷更替中流淌書寫的。世界的發展不會因為傳統而停滯,而那些經歷時代淬鍊和洗滌的優秀民間藝術終會消亡,只是希望我們可以努力讓它停留的的更久,延續的更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ZORO的三把刀的名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