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由豫之海
-
2 # 一葉竹排
時也勢也。五胡十六國一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期之一,前後二十多個政權建國和滅亡,可謂是亂象繁生。當然,其中幾個頗為強大的國家,似乎存在統一全國的機會,但實際上根本就是水中望月、天方夜譚。
第一,經濟社會無力提供支撐統一全國的資源。從東漢末年的黃巢起義開始,中華大地就戰爭不斷,近百年的烽火狼煙,致使民不聊生,全國民眾均掙扎在生死線上,更談不上溫飽了。雖然西晉年間有幾十年相對和平的時期,但西晉皇家後期的窮奢極欲、吏治崩塌,再加上八王之亂,全國上下的經濟建設並未獲得休養生息的條件。五胡亂華之後,標榜漢族正統的北方士族隨晉皇朝衣冠南渡,雖根基尚存,但損失慘重,並與南方士族的明爭暗鬥,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北方大地此時正受到五胡亂華的嚴重侵害,從此先後二十幾個國家誕生和滅亡,雖然其中不乏有苻堅、石勒等一代梟雄,重用漢臣、發展民生,但此時胡人的漢化併為深入,漢人士族與胡人政權多離心離德,造成政權的快速更迭,戰爭不斷,經濟社會更是停滯不前。試問,沒有一個強大的後勤供應,如何統一全國。
第二,各種利益集團的相互傾軋和明爭暗鬥。南方政權中最有機會統一全國的無疑是東晉,可是東晉一直處於東晉皇族、南方士族和渡江而來的北方士族之間的互相爭鬥之中,根本無人願意忠於國事,全心全意的北伐中原(當然,留下聞雞起舞成語的祖逖是唯一一個為國北伐的人)。之後的桓溫、劉裕等權傾朝野的重臣,只不過是想透過北伐增加政治資本和撈取利益而已。而北方政權,即使強大如前秦,雖然短暫的統一了北方,其實更像是胡人民族之間的鬆散聯盟,高層從來都是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根本沒有統一全國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致使近百萬大軍被東晉不足十萬的部隊打的落花流水,從此分崩離析。
第三,沒有能夠統一全國的共同思想基礎。自東漢末年始,幫助大漢王朝統治了全國幾百年的儒家思想進入了衰弱期,民間道家於微末中漸漸崛起,佛教又趁虛而入。無論南方和北方,無論是戰爭和短暫的和平時期,佛道儒互相之間爭鬥從未停止,都想佔領思想領域的制高點,都想作為統治階級的施政的重要依助。所以南方和北方的各個政權的領導者和統治階級此時的思想是非常複雜的,是不斷變化的,統一的思想基礎沒有形成,也就沒有統一全國的動力。
常言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胡十六國的亂象造成中華大地烽煙遍地,也致使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幾段相對和平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北魏王朝延續一百多年,民眾得以休養生息,經濟社會得到發展,軍事基礎更為雄厚,為北方漸漸強大打下了根基,而南方經濟的漸漸衰弱,為最後楊堅統一中國創造了條件。
回覆列表
五胡十六國時期,整個社會處於原有結構崩潰後的重建期,各種問題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民族上北方遊牧民族相繼南侵,此起彼伏,民族種類眾多,相互爭奪,思想上,佛教進入中國廣泛傳播,漢代確立的政治儒學,因為東漢末年以來的連年災荒,政治崩潰,社會動盪而破產,儒學需要再建,以本土民間信仰為主整合而成的道教興起,和儒、佛相互競爭,社會上,從貴族社會到平民社會的過渡尚未完成,整個社會被類貴族的世家門閥所操縱,彼此之間相互鬥爭,民間社會亦出現結堡自居的現象。正因為舊的社會結構崩潰,新的結構尚未形成,整個社會各個方面都呈現不穩定的態勢,表現在政治上,就是政權的旋起旋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