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令人神往的音樂坊

    好吧,看到有數個評論說此答案「答非所問」。因為這種問題不可能有直接的結論啊!問題範圍廣,不可控因素多。 你要是懶得就是不想看我的解釋。那告訴你。可以聽。音量直接開最大,直接選那種嘶吼型的,反正「人的聽力一直都在老化」。 還要摘要? 這才多少點字,上個廁所就看完了,還要摘要!(大舒一口氣,下次省去寫一個答案的時間,我來一個個補摘要吧。) 但,話又說回來,要是隻是想要結論,上知乎浪費個什麼時間。哼,不開心。 我是專門做聽覺神經科學的研究的,在UCL EAR INSTITUTE,歐洲最大的聽覺研究所,但不是臨床,所以可能更理論而非應用。第一次回答自己專業的問題!超開心!但在23歲生日這一天回答這麼一個問題。真是意味深長啊... 聽覺,需要不僅僅是耳朵、更重要的是大腦。因為對神經科學缺乏瞭解,大家一般想到聽力,都覺得聽不聽得到,主要是耳朵。稍微瞭解一點的會說,是耳蝸(cochlea)很脆弱吧。 耳朵只是聽覺神經系統的第一階段,外耳收集聲音、中耳把聲音轉化為耳膜 二維的前後震動、內耳的耳蝸將聲音的機械運動轉化為神經訊號;左右兩耳收集到不同的聲音訊號,沿著腦幹(非常複雜)分別送到右左兩邊的聽覺皮層 (在顳葉),再透過這片大腦的不同區域的合作分工一層層分析聽到的聲音的物理特徵,包括頻率、聲強(注意,音量是個主觀的心理量度,與聲音的頻率也是有關係的)等等,還要除噪,若是有意義的聲音 然後還要把聲音訊號解析傳送給語言和音樂中心,進行更加複雜的認知功能。 「聽力減退」? 「聽力減退」是個非常概括的描述。如果直接問,每天聽音樂一小時還是兩小時,每過20分鐘休息一下、音量正常、音樂並不過多使用高頻聲音、使用舒適的耳機或是用音箱的話,不會對聽力什麼特別的傷害。但你也看到了,我加了很多條件。 因為,即使是在美好的工業時代之前,沒有工地噪音、沒有天天聽音樂,人的聽覺也是隨著年齡增長每一刻都在衰退。 其主要原因,就是 耳蝸裡的毛細胞 (Hair cell) 逐漸死掉。下面我要解釋一下背景耳蝸和其毛細胞的重要性。 耳蝸 在聽覺的第一個階段,耳朵中,耳蝸是最重要的。耳蝸是一個長得像蝸牛殼的內耳結構,見第一張圖的右邊。 「耳蝸是聽覺轉導器官,負責將來自中耳的聲音訊號轉換為相應的神經電訊號,交送腦的中樞聽覺系統接受進一步處理,最終實現聽覺知覺。」 沒有耳蝸,耳朵就失效了。沒有耳蝸,也就說不上聽覺的存在了。 而這個像蝸牛的組織,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圖片 3D耳蝸和耳鼓 圖片來自Hearing Loss Solutions 耳蝸就是指右邊黃色的裹了兩圈半的部分。 這個像是花捲一樣的結構,裡面是一個連通的管道,裡面充滿了液體。 人的耳蝸轉了兩圈半,老鼠的好像是1圈半(待我確定一下)。 耳蝸上的毛細胞 從小我們就知道,人類能聽到的聲音範圍很窄,只有20Hz到2萬Hz(赫茲),而且這個算是正常人的極限,很多人就算很年輕的時候都只能聽到1萬5Hz。實際上,人比較敏感的頻率區間只有1千到4千。原因很簡單,我們的聽力是用來交流和發現危機的,與我們生活相關的自然聲大多隻在這個區間。 耳蝸的牆壁上,密密麻麻地排著一種很特殊的細胞,叫毛細胞(hair cell)。你看它的樣子就知道了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圖片:毛細胞的「毛」。來源:Kandel, Schwartz & Jessell,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n. 圖片:小雞的內耳毛細胞。每個毛細胞(橘紅色部分)大概10微米寬,藍色部分為「毛」(專業名詞為stereo cilia)。每一個毛細胞旁邊有6個輔助它生存和工作的其他細胞(綠色部分)。圖片來源:Image courtesy of 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alth System 圖片:毛細胞的簡略解剖圖。 聲音導致耳鼓震動時,會連著耳蝸裡的液體震動,導致耳蝸內壁上的毛細胞,會在液體裡「搖曳」;每當這些毛左右搖曳時,便會啟用這些細胞(如下圖)。 圖片:毛細胞啟用機制。圖片來自教材 Kandel, Schwartz & Jessell,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n. 把耳蝸拉直,就會發現,位於耳蝸根部(就是更粗大的那一部分)的毛細胞負責低頻率的聲音的轉化,而另一頭的毛細胞,就是本來裹在耳蝸中間的那個尖尖,負責高頻率。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你可以理解了,負責最高頻的毛細胞數量肯定是要少於中頻率區間的。 毛細胞和衰退的聽力 現在你應該知道hair cell有多麼重要了吧?沒有它們,或者它們的數量過量減少,我們的聽力肯定會出大問題。 要命的是,hair cell是不能再生的。 殘酷的現實是,隨著年歲增長,每一天,我們的Hair cell數量都在減少,當我們過了35歲時,已經很明顯地不能與青少年那樣聽到很多高頻聲音了。所以我做聽覺實驗只能找18-35歲的參與人。 有個英國大叔非常討厭社群里老是在他家門口玩耍的小孩,就製作了一個專門不間斷髮出高頻聲音的機器,放在他家門口。因為他已經聽不到了,所以對他無影響,但小孩子靠近時,就會聽到那些煩人的高頻噪音,然後逃跑。 太賤了。 可我先生說,他16歲時已經聽不到那個聲音了。可憐的孩子。 大多數年輕人,只要不是因為耳朵收到嚴重的物理損傷、或患過精神疾病,不是一天到晚、一週7天、幾十年如一日的都在那種分貝很高的環境下生活,基本上我們不認為會有什麼嚴重聽力問題。(當然,某些特殊的職業是患有各類聽覺疾病的。) 但當在給上了50歲以上的人做聽覺實驗時,我們需要提前做一系列聽覺測試掌握其聽覺能力的情況。實際上,像我是研究 正常人類聽覺,參加我的實驗者不能超過35歲,過了35歲的聽覺能力已經衰弱很多,最明顯的就是高頻方面。 這都是自然的。都是正常的。 因為,hair cell就是這樣的消耗品。但,如果你過度的使用Hair cell, 譬如在過吵鬧的環境下生活,肯定會導致hair cell更快速地消耗。 隨著年齡增長,聽力衰退極為正常。我研究的是正常人類的聽覺皮層,也就是說:不僅要耳朵(接收器)好,還要沒有任何精神疾病歷史,因為要確保大腦的聽覺皮層(聲音的分析中心)也要正常。 大腦、音樂和衰退的聽力 對於從小接受音樂訓練的人。抱歉,你們的hair cell 肯定是比正常人衰弱更快的。譬如說我先生,因為常年學習樂器,所以導致了一定的聽覺老化,但算不上損傷啦。 但是!!!!但是!!!!你們的聽覺皮層絕對比小時候沒有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更加優秀。 絕對不要小看聽覺皮層。如果照照片光線不太好,我要是Ps不錯,稍微調一下就能比不會Ps的人更出色。這是一個道理。 有人在嘈雜的環境中聽別人說話能力更差(speech in noise),雖然耳朵是好的,這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聽覺注意力差於常人。而接受過長期專業音樂訓練的人,聽覺注意力一定是優於常人的,因為在學習樂譜以及彈奏樂器時,一定會不斷集中注意力在聲音上。同時,會音樂的人的auditory working memory,(直接翻譯就是「聽覺工作記憶」,簡單來說就是記住一些節奏、一些聲音的特徵和順序等等),也會明顯比普通人好很多。 再譬如說,我現在在做的實驗是看人怎麼識別聲音中的texture和pattern,很明顯的就能看得出,7歲前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在困難的實驗中學習能力更好。但這個很站不住腳,因為我測試的人數太少,而且音樂訓練那麼複雜的背景,根本不好控制... 關於音樂學習對大腦發育的影響可以看之前寫的專欄:音樂,讓你更聰明?(上) - 神經科學 - 知乎專欄 。 請保護好聽力! 長期聽音量過大的激烈的音樂,肯定會對於耳蝸裡的hair cell造成不可逆轉的消耗。但是,只要正常聽音樂、上課、與人交流,正常人過了20歲hair cell就會很自然的減少,然後35歲開始會明顯逐漸聽不見高頻的聲音。 Aging (衰老)對於聽力來說,是極為正常也很明顯的。但是一般來說,要到50歲以後才會逐漸發覺,因為平時交流和欣賞音樂並不需要那麼高頻的聽覺能力。 但,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請每天兩三小時不間斷去聽死亡金屬吧! 而且我個人的感覺是長期過度聽音樂,會讓我對聲音的敏感度降低,因為我在工作時會故意忽視音樂,也就是說我並沒有在pay attention to it. 那麼,長時間聽音樂也沒有鍛鍊我的大腦培養聽覺注意力什麼的。那只有消耗,沒有收穫... 大家都知道要「衛生用眼」,其實「衛生用耳」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老花眼,戴眼鏡就好了,耳朵老化了,醫生也好難幫到你。你想早早地戴助聽器,甚至做手術裝昂貴的人工耳蝸嗎? 雖然助聽器的發展已經很迅速(這兩天研究所正好在開這方面的歐洲會議,到處都是各個助聽器公司來做宣傳),價格也越來越能夠讓人承受,但還是很不便宜,而且帶著也很明顯。 現在大家覺得戴眼鏡是很正常的,實際上這個概念就不正常。人的五覺非常重要,不能因為醫學和科技的發展,而放縱自己或自己的小孩。 植入的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 今早我在lab裡present一個關於聽覺老化的論文,導師嘆了口氣,aging is so horrible.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至對農民來說意味著什麼?都幹哪些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