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肌痺,是指因寒溼侵於肌肉之間,寒則脈凝,溼則阻滯氣血,因而發為肌痺,臨床以肌肉頑麻不仁或疼痛為特點。《素問·痺論》上說:“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在於肉則不仁。”

    確切的說,不該說肌痺“包括哪些”,因為肌痺僅僅是按形體來說的一個分型而已。

    從部位來說,肌痺屬於五體痺;從病因來說,分行痺、痛痺、著痺、熱痺;根據症狀特點的不同,分為眾痺、周痺;從五臟關聯來說,又有五臟痺,即腎痺、肝痺、心痺、脾痺、肺痺;再關聯,又有腸痺、胞痺之六腑痺。

    這麼多情況,每一種痺,都可能出現肌痺症狀。

    而疾病的治療,講求的是一定要“治本”。肌痺只是表證,它不是根本,所以它什麼都不包括,就是它自己。

    如果要問痺症,分型而論,以病因分型最為妥當,即行痺、痛痺、著痺、熱痺。

    1、行痺

    《素問·痺論》:“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因風性善行而數變,居無定處,故行痺疼痛遊走無定處。指以感受風邪為主的痺證,臨床以四肢肌肉關節疼痛、酸楚,滸走不定,腕、肘、髖、膝、踝等人關節多見,關節屈伸不利,或伴見惡寒發熱為特點。此一種又名“風痺”。

    治療上,需祛風通絡,佐以散寒除溼。臨床常用藥如防風湯。

    2、痛痺

    《素問·痺論》:“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指以感受寒邪為主的痺證,因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故痛痺疼痛劇烈而部位固定。臨床以疼痛劇烈、痛處固定、得熱痛減、日輕夜重為特點。此一種又名“寒痺”。

    治療上,需溫經散寒,祛風除溼。常用藥如烏附麻辛桂薑湯、大活絡丹、小活絡丹。

    3.著痺

    《素問·痺論》:“溼氣勝者為著痺也。”

    因溼性重著黏滯,致病纏綿難愈,故著痺疼痛重著麻木,病邪難去。以感受溼邪為主的痺證,臨床以痛處重滯不移,頑麻不仁,肢體關節、肌肉腫脹疼痛,重著,晨僵,痛處固定,陰雨天更甚,甚則腰膝冷沉,足腫為特點。此一種又名“溫痺”。

    治療上,需除溼運脾,祛風散寒。常用藥如薏仁湯。

    4.熱痺

    《素問·痺論》:“其為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

    以感受風寒溼邪,若患者體質偏熱,則意產生熱鬱溼阻為主的痺證,臨床以關節肌肉疼痛,區域性灼熱紅腫,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則舒為特點。

    治療上,需清熱通絡,疏風利溼。常用藥如木防己湯、秦艽四物湯。

    很顯然,肌痺的表證可見於痛痺和著痺的範疇,以此為據,比較穩妥。

  • 2 # 中醫一真

    痺證在中醫來講,是經絡氣血不通暢引起的麻木,或疼痛,病因以風,寒,溼,這些原因,每個人具體情況不同,治法也不同

  • 3 # 仁濟仁愛888

    痺症是由於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執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痠痛,麻木,重者,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其發病機理,主要是由於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溼,熱之邪,或由素體陰虛,陽氣偏盛,邪從熱化,或由風寒溼痺,鬱久化熱,氣血為病邪阻閉所致。臨床上可從致病外邪的偏盛分為風痺,寒痺,溼痺,熱痺以及症狀發生的主要部位分為皮痺,肌痺,脈痺,筋痺,和骨痺等9種。痺症的辯證,應分清風,寒,溼邪的偏盛,風寒溼痺與熱痺的不同,以及.有無氣血陰陽損傷及臟腑虧虛的證候類。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祛風,散寒,除溼.,清熱和舒經通絡,後期還應.配伍補益正氣之品。現代醫學的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拄炎,痛風性關節炎等,類似於風,寒,溼,熱痺,硬皮病類似於皮痺,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類似於肌痺,結節性動脈炎,血拴性靜脈炎等類似於脈痺,坐骨神經痛類似於筋痺,肥大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等類似於骨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對孩子愛的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