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正經的軍棍
-
2 # 戰略論
朱可夫確實在赫魯曉夫上臺執政過程中幫了其大忙,第一次是幫助赫魯曉夫除掉了克格勃的頭子貝利亞,第二次是在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力挺赫魯曉夫,否決了罷免赫魯曉夫的提議,在軍隊的幫助下(用軍用飛機將各地委員緊急空運莫斯科開會)召開了中央全會最終保住了赫魯曉夫的領導權。可以說赫魯曉夫能坐穩位置,朱可夫功不可沒,當然赫魯曉夫也給予了朱可夫回報,任命他為國防部長以及中央主席團委員,讓朱可夫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頂峰。
然而在僅僅幾個月後,赫魯曉夫便對朱可夫下手了,趁朱可夫外出訪問之際,擺平了軍隊,最終罷免了朱可夫一切職務,他的罪名是“要奪權”。雖然朱可夫當時的實力確實有點過於強大,威脅到了赫魯曉夫的地位,但是赫魯曉夫如此快的‘’翻臉不認人‘’顯然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朱可夫當時反對赫魯曉夫對軍隊的一些基本方針和政策,尤其在“將軍隊置於黨的領導下”這一原則問題,當時赫魯曉夫要加強黨對軍隊的控制,讓軍隊中政委的權力高於軍事指揮員,這遭到了朱可夫的堅決反對,他認為軍隊必須交由專業的職業軍官來指揮才能發揮戰鬥力,而不是那些缺乏指揮能力的政治軍官。二戰初期蘇軍在這一方面已經吃過大虧了,顯然朱可夫是出於保持軍隊戰鬥力的考慮,但是在赫魯曉夫看來朱可夫是要奪取軍隊的絕對控制權,這是赫魯曉夫絕對不能容忍的。
在赫魯曉夫本人的回憶錄中也提到了這一事件,本來朱可夫在幫助其奪取了大權後,便已經給予朱可夫太大的權力,這已經讓赫魯曉夫的領導層感到憂慮。在朱可夫反對赫魯曉夫的對軍隊的改革後,更加讓赫魯曉夫感到了威脅,他認為國家正面臨著軍事政變的危險,必須趕快行動,重新奪回對軍隊的控制權,最終赫魯曉夫斷然決定免除朱可夫的一切職務。
-
3 # 紅色手電筒
性格決定命運,對於朱可夫元帥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朱可夫元帥在衛國戰爭結束後的斯大林時期,過得並不好,功高震主,斯大林把他從陸軍總司令先是降到了敖德薩軍區做司令員,後來是烏拉爾軍區的司令員,如果不是北韓戰爭的爆發,恐怕朱可夫還要繼續坐冷板凳,搞不好就會被清洗掉。
1953年斯大林去世,在隨即展開的蘇聯領導人位置的爭奪中,朱可夫代表蘇軍支援了赫魯曉夫上臺,並且親自帶人抓捕了貝利亞,可以說是進行了一次非常典型的宮廷政變,在隨後的反對黨內元老如莫洛托夫的反赫魯曉夫活動中,朱可夫又是救駕有功,保住了赫魯曉夫的地位。不過這次不成功的政變也是蘇共內部的第一次不用流血的政治鬥爭,失敗的一方只是下臺沒有被從肉體上消滅,只是下臺而已。
但是9個月以後,朱可夫也被赫魯曉夫拿了下來,赫魯曉夫成功的利用蘇軍將領中對於朱可夫的不滿情緒,把朱可夫送回家養老去了。但是過了沒幾年,赫魯曉夫就被勃列日涅夫搞了下去,這一次沒有朱可夫來救駕了。不過赫魯曉夫也曾經想讓朱可夫復出,但是朱可夫厭倦了這種政治鬥爭,專心養老看孩子,不去摻合政治鬥爭的事情了,朱可夫元帥自己也明白,自己不是搞政治的人。
對於朱可夫來說,和赫魯曉夫的矛盾一方面是關於軍隊中一長制還是雙長制,就是關於政委的問題,還有就是對於大清洗中蘇軍將領的平反問題。
政委是托洛茨基的發明,初衷是解決蘇共沒有軍事人才,指揮作戰必須要依靠舊沙俄軍人,為了解決舊軍人的忠誠問題,於是設計了政委,用來監督軍事長官,應該說政委防止了軍閥的出現,對於武裝集團來說,如果是在國內中央政府失去對於地方政府的控制,很容易就會出現軍閥割據的問題,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的北洋軍閥,外國由於地盤小割據不太容易,但是當軍事強人不困難,拿破崙就是代表。對於俄國和後來的蘇聯來說很可能是拿破崙。
但是雙長制很有可能造成指揮決策的拖沓,尤其是早期政委對於軍事都是門外漢,但是權力比軍事首長大,很容易干擾軍事首長的決心,出現瞎指揮的情況,在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中,西南方面軍的一個政委在指揮第8機械化軍的反擊時就出現過這種問題,後來在克里米亞也出現過這種政工人員瞎指揮完成蘇軍慘敗的戰例。
對於朱可夫元帥來說,包括一大批他的戰友包括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都是出身貧寒,這些軍人同時又都是蘇共黨員,所以他們自認為對於黨的忠誠是不成問題的,但是政治領導人並不這麼認為。畢竟人都是會變的,黃袍加身的事情中國外國都有,在那種時刻誰能保證不被誘惑?
而在斯大林死後,朱可夫做的另一件事就是為被斯大林清洗的蘇軍將領平反,這裡邊不只是1937年被清洗的蘇軍將領象圖哈切夫斯基,布柳赫爾這些,也包括象巴甫洛夫大將這種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戰敗被殺掉的蘇軍將領。還有由於發牢騷被殺掉的庫裡克元帥等,這些將領可以說都是斯大林簡單粗暴的方法的犧牲品,在朱可夫的堅持下,在1956年前後大部分被平反,當然想弗拉索夫這種叛國的蘇軍將領不在被平反之列,這種將領也不是被冤殺的。
這兩件事都是有一些觸動了赫魯曉夫的神經,一方面一長制可以說對於軍隊中是不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完成了挑戰,就先前邊說的,你自己認為忠誠沒有問題,但是政治領導人不這麼認為。而對於蘇軍將領的平反問題,赫魯曉夫實際上是有一定保留的,儘管赫魯曉夫也做了關於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列舉了斯大林的一些由於個人崇拜的惡果,但是赫魯曉夫的本意並不是完全否定斯大林,再說了赫魯曉夫的手在大清洗中也不乾淨,而朱可夫不同,如果不是諾門罕,朱可夫早就被殺掉了,朱可夫可以毫不忌憚的反對大清洗,但是赫魯曉夫不行。
朱可夫元帥這種簡單粗暴的性格,使朱可夫元帥在蘇軍的將領中樹敵很多,粗暴是朱可夫元帥的代名詞,在戰爭年代,大家還能夠以大局為重,不去計較,但是到了和平時期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習慣,就不是誰都能接受的了的。在幾次救駕有功之後,朱可夫對於赫魯曉夫也不是那麼的順從,可以說朱可夫也有一些個人膨脹了,這種情況下,赫魯曉夫拿掉朱可夫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
4 # 漩渦鳴人yy
對於前蘇聯的戰神朱可夫,大家是怎麼看的?
其實任何一個忠於戰爭的人,其政治智慧說實話,除了少數幾個極端以外,都挺差的。
你比如說當時戰勝納粹德國以後,前蘇聯舉行閱兵式,斯大林為此甚至天天去練習騎白馬,但是就是不會騎馬,所以這個時候他問朱可夫說年輕人有沒有心思代替我去舉行閱兵式?朱可夫說我有好直接代替斯大林檢閱了前蘇聯的不對,結果戰場上面得意的朱可夫,戰爭結束後不到幾個月的時間裡面被斯大林硬生生給摁了下去。
對於朱可夫來說,終於領導最好的辦法就是替他們殺掉眼前的敵人就行了,只是說領導心裡面想的那些彎彎繞繞,朱可夫是沒有任何心思去考慮的。
或者簡單一些來講,朱可夫就是一個純粹的武人,他不屑於參加政治,同時也不屑於去分析領導心思。
這也是為什麼在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裡面,朱可夫能夠活下來的原因,同時也為他接下來的政治悲劇埋下了一個陰影。
但朱可夫覺得要想戰勝你面前的敵人,首先你得保證軍隊不能夠亂掉,但是對於赫魯曉夫來講,要什麼軍隊要什麼裝甲部隊要什麼航空母艦,老子有核導彈,所以說,軍隊什麼的就是儀仗隊,就是替我喊口號的。
朱可夫不這麼認為,朱可夫認為說,軍隊不是說玩兒過家家,只能夠交給專門的人來指揮才能夠發揮出它最大的威力。你如果按照你的這樣瞎搞軍隊戰鬥力下去了,接下來面對類似於納粹德國的進攻,你怎麼辦?
這一點並不是朱可夫自己一個人這麼想的,包括當時前蘇聯的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也是這麼想的,結果這兩個人最後什麼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回覆列表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提到二戰中,蘇軍最出色的將領,毋庸置疑,肯定是朱可夫元帥。諾門罕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柏林戰役等,朱可夫元帥均立下了汗馬功勞。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朱可夫功不可沒。
無論是軍隊、政府、還是百姓心中,這位國家英雄都有著極高的聲望。他曾經兩次救赫魯曉夫於水火,最後卻被赫魯曉夫陰險拿下。直到蘇聯解體之後,朱可夫才恢復名譽。
那麼他都幫了赫魯曉夫什麼?
第一次,斯大林死後,爭權奪位之時,貝利亞與赫魯曉夫互相爭鬥,已經準備幹掉赫魯曉夫的貝利亞卻被朱可夫橫插一槓,貝利亞被捕,赫魯曉夫大獲全勝。第二次,馬林科夫準備趁赫魯曉夫出訪之際,推翻赫魯曉夫,而朱可伕力挽狂瀾,將事件鎮壓下來,赫魯曉夫得以平安歸來。
這兩次,赫魯曉夫完完全全是受到了朱可夫的保護,才能幸運的活下來。而在僅僅幾個月之後,赫魯曉夫趁朱可夫出訪,一舉拿下了朱可夫,罪名是陰謀奪權。
那麼為什麼赫魯曉夫如此忘恩負義呢?歸其根本還是一個兔死狗烹的事件。朱可夫在兩次幫助赫魯曉夫之後,獲得了極大的權力,這也讓赫魯曉夫的集團感覺到了極大的威脅。
而赫魯曉夫與朱可夫的矛盾主要來自於改革,而軍隊改革是赫魯曉夫計劃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但是,朱可夫牢牢把控軍隊,不允許赫魯曉夫插手。朱可夫兩次幫助赫魯曉夫挽回局面,都是靠著軍隊支撐,獲得勝利的同事,也讓赫魯曉夫深感恐懼。朱可夫可以幫助自己,同樣也可以打垮自己,朱可夫對他來說,不得不除掉。
古今中外,統治者除掉自己大將的原因都是因為他們權力巨大,已經威脅到了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權力和安全,必須除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