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全球規模最大且最富有的公司,近來正在美國本土面臨輿論“反彈”。有超過半數的美國人都認為,是時候對科技巨頭公司加碼監管了。
11
回覆列表
  • 1 # 電子煙家園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公司在美國越來越找人恨的案例可以看看最近新型菸草行業的獨角獸-PAX LABS的最近幾年的發展歷程。

    2007年創立公司,起名PLOOM。2012年研發了PLOOM平臺的加熱不燃燒技術的烘烤平臺,後來該技術被JD(日本菸草公司買斷),公司更名為PAX,推出新一代的加熱不燃燒產品PAX2。2015年推出劃時代的電子煙產品JUUL,2015年接受C輪融資4600萬美元,2016年收到PMI(萬寶路母公司)侵權訴訟,2017年成為全美地區電子煙銷量TOP.1,同年接受FDA單獨質詢,接受稽核調研。

    這10年這家已經成為獨角獸的科技公司面臨了哪些加碼監管?

    創業初期,PLOOM專利被迫出售,因為加熱不燃燒技術的優越性,被傳統菸草公司打壓,有技術沒實力,專利買斷。

    創業中期,轉型研發JUUL,成果逆襲,口碑喜人。無奈,PMI(世界第一菸草巨頭)和JD(世界第三菸草巨頭)合作,利用PLOOM平臺研發了IQOS。介於商業目的,PMI惡意控告JUUL包裝侵權,當然肯定是PMI敗訴,但是因為此時嚴重耽誤了JUUL的營銷推廣的步伐,缺失了最好的市場佈局時機。

    獨角獸成長期,因為口碑和產品效能,成功登頂全美TOP.1,佔據過半市場份額。又再次面臨FDA的單獨質詢,面臨產品下架風險....

    為何科技公司會被如此對待?

    窺一斑而知全豹。這個案例非常典型的說明了原因。

    1、科技公司,有技術底蘊,不擔心所謂的同行碾壓。PAX被打壓了數次,每次都能滿血復活,甚至是如同賽亞人一般,沒打死的我會變的更強大。

    2、科技公司總是技術的先驅。在PAX之前無人看好加熱不燃燒技術,認為是雞肋,無法解決各類菸草本身的弊病,PAX用IQOS的技術平臺讓所有人閉嘴了。可以看看身邊有多少華人在用就知道,一個禁售的產品依然如此火爆可想而知。

    3、科技公司的利潤率越超所謂的業內大鱷。PAX放棄了IQOS,轉型JUUL,反而成長的更驚人。JUUL的實際成本低廉,但是價格確實高的離譜,有技術優勢和門檻,科技公司攫取的利潤超乎你的想象。

    4、行業的攪屎棍。PAX雖然是電子煙公司,但是他從不和任何傳統菸草公司合作,也不和同行進行類比,獨樹一幟的運營思路。超前的科技儲備,招人恨缺讓人無解。

    一個賺你的錢,還老有負面新聞。既沒人可以取代它,又不會出來粉飾自我公眾形象的公司,大眾對他的好感度是不會高的。另外,科技公司在任何國家,都會享有一些特別的政府補助稅收,政府看著它做大做強,但是交的稅還不多,心態也會自然而然發了變化。

    給你減稅5年,希望你能5年後成為業內的小老虎,結果不到3年的時光,就把行業大老虎給吃了,這樣的公司怎麼可能不被搞?

    而且這樣的公司,因為新且強,一般都是扁平化,簡單的說,公司錢多,人少,固定資產少,流動資金多,本土公司少,海外工廠多。美國現在要的是製造業迴流,這樣的公司響應不了,自然也不會被關照。

  • 2 # 凱恩斯

    考慮一個天大的問題:你在網路上產生了大量的資料,那麼這些資料的所有權是誰的?

    科技巨頭在歐美的問題,起源於隱私意識的崛起,也是因為大量的事實證明,大資料透過分析個人的行為可以獲得遠比我們所知多得多的商業利益。

    大資料,如今AI技術的基礎,當然有好的一面。比如FDA可以透過谷歌的搜尋來預測流感的爆發,比如可以構建起人工智慧,如今的人工智慧起源於機器學習,透過輸入海量的歷史經驗,電腦幾乎不會犯錯誤。從而人工智慧能夠在很多領域提高效率。

    但是大資料如今體現了更多不好的一面,這一面在如今看來更鋒利。

    大資料能夠進行精準營銷,貌似這效率很高,但實際上,當一個人所有喜好都被商家一覽無餘,是否感覺自己一絲不掛?

    大資料導致了個人資訊的洩露。這些洩露不僅僅是一些不間斷的騷擾電話,有時候這些洩露甚至是致命的。特別是如今我們的身份資訊可不只是電話和身份證號,別忘記如今基因也是一種資訊。據我所知,有人可以透過基因特異性位點來開發針對某人的病毒。又或者恐怖分子會生產生物武器(很不幸的是,類似針對昆蟲的生物武器已經產生,目標是蚊子)

    資料是一種權屬物,到底是屬於產生資料的人,還是屬於科技公司?我們認為,相當然應該是屬於每一個個體。然而,我們真實的擁有過這些資料嗎?實際上並沒有。所以科技巨頭不被信任,在於其拿走我們的資料,使用我們的資料,卻從來不會為此支付一毛錢,並且還反過來利用這些資料剖析我們,比如說資料殺熟。

    如何保護資料,並讓科技企業建立必要的信任?個人認為,必須明確資料的所有權,大多數資訊應該是存放在一個機構,而一個人一輩子最好只有一個通用的賬號。

    當然,我們看事物要看兩面。有兩個爭鋒相對的問題:

    我們保護了隱私,但有可能因為缺乏實名認證體系,出現更多的犯罪。

    我們不保護隱私,但有可能因為資料洩露被人謀財害命。

    所以,在此繼續呼籲資料早日進入第三方監管模式,資料使用授權模式,資料使用加密技術等等。未來5G到來,網路更快,很可能轉移資訊幾秒鐘,若到時候還沒有相關的處理方法,那麼一個國家的資料被一個科技公司綁架,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 3 # CEO來信

    美國的五大科技巨頭:蘋果,奈飛,谷歌,亞馬遜,Facebook。

    Facebook是去年被爆出了第三方公司洩露使用者隱私的問題,而且Facebook一直以廣告收入為主(廣告營收佔比能達到98%),因此去年Facebook可以說是經歷了一次至暗時刻。創始人扎克伯格被要求參加了聽證會。甚至一些Facebook的前高管都呼籲使用者刪除Facebook賬號,表達Facebook對使用者隱私侵犯,對兒童保護不利的不滿。

    谷歌雖然沒有洩露使用者隱私,不過它對使用者資訊的蒐集也很嚴重,比如其智慧家庭安防裝置中,就曾被發現存在麥克風,而這項裝置並沒有在產品裝置中列明。導致使用者對谷歌的不滿。

    另外一個對科技巨頭不利的因素是,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之一的議員伊利莎白·沃倫今年曾公開闡述要分拆科技巨頭的理念,其中包括亞馬遜,谷歌,Facebook以及蘋果公司。

    至於奈飛,目前它在影視娛樂圈引發的顛覆和爭議也不小,奈飛的美劇質量沒得說,但美國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卻說奈飛的美劇不應該獲得參選奧斯卡的資格,他說:

    “你一旦選擇了在電視上首播,你拍的就是電視電影了,如果拍的好,當然該得一座艾美獎,但不應該得奧斯卡。我認為那種在上線之前,象徵性地在電影院公映不到一週的電影,不應該有資格獲得奧斯卡提名。”

    可見奈飛引發的渠道之爭也在美國電影行業掀起了波瀾。

    使用者隱私洩露或蒐集過度。

    壟斷效應明顯引發行業監管。

    新興技術或渠道的變革引發老一代大佬的不滿。

  • 4 # 上林院

    一、美國社會對隱私權特別看重。這一點從人與人接觸的細節上就可以看出。華人在公共場合互相之間有身體上的接觸,比如碰撞、拍打對方是很正常的,但老外之間會保持一定距離。經常在大街上遇到老外,相隔還有一段距離,老外就特意避開,還一直說sorry。美華人之間也不會像華人這樣大談隱私話題。科技企業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在中國已經很正常了,甚至百度李彥宏還說過華人可以用隱私換便利,但美國不行。美國公眾對科技企業的侵犯隱私行為特別反感和警惕。

    二、壟斷的問題。美國從洛克菲勒家族的美孚公司開始,反壟斷法就成為社會的基本法律。大企業如履薄冰,不敢太過擴張。像中國這樣騰訊、阿里巴巴以壟斷巨頭的身份通吃網際網路行業,讓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站隊的情況在美國不可能出現。所以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臉書都沒有去像騰訊阿里一樣做金融、親自下場做共享出行(滴滴、摩拜等)。美國的科技企業根本就不敢明目張膽抄襲小企業的創意。大企業不被政府頂上分拆就已經很好了。由於現在美國科技巨頭的強大,美華人已經非常不滿。

    三、矽谷企業的治理問題。矽谷的網際網路企業對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很多科技巨頭創始人本身股份不多,卻擁有絕對的投票權,又很特立獨行。這樣對企業的控制同資本主義的股份同權價值觀相悖,個人形象也不符合傳統社會對企業高管的要求。所以不管是特斯拉的馬斯克還是臉書的扎克伯格都會被公眾放在放大鏡下敵意地挑刺。

    四、同中國一樣,美國科技巨頭的強大也開始令公眾感到恐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這些科技巨頭了。對於看重自由的美華人來說是如鯁在喉的。

    五、科技巨頭如谷歌、臉書的經營總是從商業利益出發,但同早期不同,隨著新產品新功能新業務的拓展,越來越多的業務開始觸及不同群體的價值觀,這時受到影響的群體就會激烈反對這些科技巨頭。比如谷歌以人工智慧沒有干涉為由解釋為什麼搜尋特朗普會出現很多侮辱性圖片,就很難為人所接受。

  • 5 # Luthiel

    沒納稅啊

    雖然合法避稅,奈何不了你。但是實際上你亞馬遜,蘋果,谷歌什麼的避稅避得世人皆知。最大的肩膀不出力,就等於讓中產納更多的稅,讓窮人拿更少的福利,這被人排斥太正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玉米的價格每上漲一毛錢的話,對養殖業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