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話戲說
-
2 # 戰略論
德軍裝甲教導師的建立是由古德里安大將提出的,他提議將各個裝甲兵學校的教導隊集中起來,組成一個精銳裝甲師,以加強西線的機動預備隊實力,希特勒隨後批准了這個師的建制。首先需要確定的是,這個裝甲教導師並不像國民政府組建的教導總隊作為一個“樣板單位”而存在,而是為了彌補德軍機動預備隊上的不足,德軍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裝甲部隊對盟軍登陸行動的反擊上,如果不能全力將盟軍趕下大海,第二戰場成功開闢,那麼德國也就必敗無疑了。
古德里安為了讓這支新組建的裝甲師儘快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為其配備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優秀的軍官,它將作為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的主要突擊力量。到盟軍登陸西線時,裝甲教導師共擁有坦克196輛(其中4號坦克99輛,豹式坦克89輛,虎王坦克5輛,虎式坦克3輛)、坦克殲擊車41輛(其中4號坦克殲擊車31輛,3號突擊炮10輛)、裝甲車與其他車輛共612輛。
在裝甲教導師的使用上,古德里安大將嚴厲的批評了西線德軍高階指揮人員對於該師的錯誤使用,裝甲教導師奉命在白天冒著盟軍空軍和艦炮的強大打擊下實施正面的反擊,導致這支精銳的裝甲單位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消耗殆盡。在該師師長的作戰報告中指出,他們的所有裝備和人員在盟軍的持續的強大火力打擊下損失殆盡,僅他的座駕就被摧毀了5輛,足見盟軍的打擊火力之強。
諾曼底戰役結束後,裝甲教導師奉命撤回後方進行緊急的修整,他們即將參加德軍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攻勢—阿登反擊戰。此時裝甲教導師已經大不如前了,人員和裝備都嚴重缺編,僅能組成一支裝甲戰鬥群投入作戰。裝甲教導師在阿登戰役中全軍覆沒,殘部被包圍投降。由於該師一直在西線作戰,在盟軍絕對的制空權下,該師不可能取得其他精銳裝甲師在東線那樣輝煌的戰績,但是裝甲教導師的作戰能力還是得到了盟軍極大的認可。
-
3 # SeaArm
裝甲教導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隸屬於納粹德國陸軍的一支精銳裝甲部隊,最初於1943年為反制可能的盟軍登陸行動而由駐紮於德國境內的訓練與示範部隊共同整並編成。該師是德國國防軍中唯一一支百分之百機械化的裝甲部隊。該師在數次作戰中幾近全滅,尤其是在眼鏡蛇行動期間;也因此至歐洲戰事結束時,該師已與1943年時創立的原始部隊大不相同。
卡昂戰役當盟軍於1944年6月6日在法國諾曼底發動大規模兩棲登陸攻勢時,作為戰略裝甲後備武力“西部裝甲叢集”一部分的裝甲教導師在關鍵的登陸初期並未參與戰鬥。攻擊命令於不久後下達,教導師亦迅速開赴前線,並於6月8日與英軍與加拿大軍隊爆發遭遇戰[20]。教導師受命固守毗鄰黨衛隊第12希特勒青年團師一段的戰線,負責守衛卡昂。該師成功擊退了數波英軍攻勢,戰事陷入膠著。
聖洛戰役7月1日時,裝甲教導師僅剩36輛可用的四號坦克(另有29輛處於短期維修、10輛處於長期維修中)、32輛可用的豹式坦克(26輛處於短期維修、8輛處於長期維修中)與28輛可用的自行反坦克炮及突擊炮(9輛處於短期維修、1輛處於長期維修中)。7月7日裝甲教導師受命撤出瑟萊河畔蒂利,轉往西部支援於聖洛附近抵禦美軍攻勢的友軍。聖洛周遭的地形佈滿了小型田野與高大的灌木樹籬,道路則隱沒于田地之間;這種地形對機械化部隊的行進造成很大的阻礙,但對步兵而言卻是絕佳的防禦陣地。
守望萊茵河作戰11月上旬,裝甲教導師被改編入由哈索·馮·曼陀菲爾上將指揮的第5裝甲軍旗下。該軍隸屬於瓦爾特·莫德爾元帥所指揮的B集團軍群,而此時的德軍正準備發動新一輪代號為“守望萊茵河作戰”的冬季攻勢。11月21日,略經整編的裝甲教導師奉命前往阻擊向薩韋爾訥一帶挺進的美軍部隊。此時的教導師共擁有34輛四號坦克與38輛豹式坦克。教導師的反攻行動受阻,隨後便在承受不小損失[57]的情況下奉命撤離戰線。
突襲迪南在花費一日為進攻做準備後,裝甲教導師發動了攻勢,先攻下了聖胡伯特,隨後又打通了通往迪南的公路;馬士河防線再度門戶大開。儘管如此,作為突襲前導單位的第902裝甲擲彈兵團卻於不久後遭遇強大的敵火壓制;隨著進攻矛頭越加深入敵境,裝甲教導師的推進也越顯吃力。12月23日,教導師在經歷一整日的激烈戰鬥後終於以高昂的代價佔領了羅什福爾。戰線彼端的美軍最終雖然被迫撤離,但其在抵擋德軍精銳裝甲部隊一整日的攻勢後卻僅受到相當輕微的損失,僅有25人陣亡與15人負傷。
-
4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部隊名字帶上“教導”的,一般都是軍隊裡抽調老兵精銳人員,配上儘量精良的裝備,後勤也優先保障供給,這種部隊是拳頭部隊,除戰鬥外,還擔負總結戰術,培訓人員之類的任務。萊赫師的性質,就是這樣一支部隊,是德國佈置在西線,預備對付盟國開闢第二戰場的拳頭部隊,準備以此為核心,組建出一批裝甲部隊,保證未來西線的安全,但這支部隊四三年底才組建,是真正的年底,十二月份!所以四四年六月D日時,自身都還有百分之十五計程車官缺額沒有補齊,這還不是最關鍵的,畢竟這支部隊裡都是以前北非、東線的優秀老兵。關鍵是D日前,萊赫師大概是被派往波蘭,準備用在東線戰場了,師長接到盟軍登陸,需要他的部隊前去時,師裡面最強的豹式坦克都給火車運到德國了!然後B集團軍群的參謀長,還給萊赫師下達了一個必需冒著盟軍空襲,拼著命趕路去諾曼底地區硬槓的命令,結果萊赫師在盟軍空襲下,損失很大的趕到戰場,諾曼底地區德軍兵力嚴重不足,防線千瘡百孔之下,萊赫師四處奔波滅火,沒有制空制海權,頂著盟軍空襲,艦炮,往往還能靠著連排級的瑣碎單位,跟盟軍營團一級規模的坦克戰裡,贏得勝利。從這時起,後方的物資和人員補充,就再也沒跟上萊赫師在前線的損失,在半年之中,這個德國全機械化師,三次近乎全滅,靠著一次不如一次的人員和裝備補充,爬起來接著打,最後,在魯登道夫大橋之戰中,徹底的消失在魯爾口袋之中……
回覆列表
Panzer Lehr Division,即“裝甲教導師”,有時被稱為130th Panzer Lehr Division也就是“第130裝甲教導師”,這兩種稱呼時不時會被混用,但是指的是同一支部隊。
這支名叫“裝甲教導師”的部隊成立較晚,在1943年才開始成立,但是其前身其實此前一直都在德國,因為它是由德國國內駐紮的訓練和閱兵遊行用部隊組建的。組建這支部隊,是為了準備好應對將來可能會到來的同盟國歐洲登陸(後來果然發生了,諾曼底登陸。),如同名字所示,其角色定位是裝甲師。
但是不要看到“由訓練和閱兵用部隊組建”這幾個字,就假設裝甲教導師的戰鬥力不足。這支部隊最開始的骨幹人員是從德國的裝甲兵學校I和裝甲兵學校II裡抽調的(裝甲兵學校Panzertruppenschule)。雖然當時主要的任務是訓練裝甲兵和參與遊行,但這些人員多數是在北非或者東線參與過戰鬥的老兵,甚至還有剛剛從義大利戰場回來的,經驗豐富。
這支裝甲教導師由此被認為是一支精英部隊,因此也接收了相對精良的裝備。除了配備四號坦克和豹式坦克作為裝甲戰的主力之外,這支部隊的步兵幾乎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並裝備了大量半履帶車,而同時期的其他國防軍裝甲師只能給部分步兵裝備半履帶車,其他步兵還需要乘坐卡車。另外,在1944年,在匈牙利進行額外訓練和協助Magarethe行動(沒找到該行動中文叫什麼,如有了解者請不吝賜教)的過程中,它還接收了第901裝甲擲彈兵教導團。在後來新裝備的供應中,該師也得到了高度優先權。(下圖其實是1942年的,那時候裝甲教導師還沒組建,只是用圖展示一下半履帶車和坦克一起前進的情景。)
在戰績方面,諾曼底登陸之後,作為預備隊,裝甲教導師在最初幾天沒有動作,但是隨後投入了卡恩之戰,對抗加拿大和英國的部隊,並表現良好。後來該師在索勒河畔蒂伊、聖羅的戰鬥中繼續參戰,並在空襲和陸戰中損失慘重。儘管在反攻中失利並且面對大量敵軍、壓力巨大,裝甲教導師仍然在防禦中撐了很久。
但是後來盟軍發動了眼鏡蛇行動,因為盟軍部隊被擠壓在諾曼底灘頭,急需向前推進並站穩腳跟。已經損失慘重的裝甲教導師再次受到損失,並且又被盟軍空襲波及,幾乎完全被毀。在一些且戰且退的有序撤退之後,裝甲教導師在夏天被叫回後方,休整並補充力量。
在阿登戰役開始時,由於被迫在準備不足、兵力不足、補員未完成的情況下進攻,裝甲教導師戰績不佳。在巴斯托涅的戰鬥中,裝甲教導師取得了幾次小勝,不過其裝甲部隊在和美軍第十裝甲師交戰時受到一定打擊,並且該師在聖休伯特附近的戰鬥中再次受到阻滯。
在隨後的迪南之戰和解圍巴斯托涅的戰鬥中,裝甲教導師的進攻並不成功,裝甲教導師再次幾乎被打光。
阿登反擊戰失敗之後,裝甲教導師再次得到了重組,但是由於裝備損失太多,老兵傷亡太大,恢復出來的裝甲教導師已經沒有諾曼底登陸時期的力量了。儘管如此,裝甲教導師仍然陷入了激戰,並且參與了魯登道夫大橋的戰鬥當中。當德軍控制橋樑的意圖失敗之後,裝甲教導師再次陷入了一邊戰鬥一邊撤退的情況,並且多數力量已經被打光,或者在空襲中損失。終於,這支部隊最後僅剩的力量在魯爾口袋中被俘。
裝甲教導師的經歷,大致上來說就是生為精銳但是不斷被消耗、又不斷被補充,然而越到後期越補不回來,最終在戰鬥中衰弱,消失於地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