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正看世界
-
2 # 時光之意
一、當時是處於二戰時期,對於任何強大的武器任何國家都是有極大的慾望。何況當時與法西斯國家的戰爭處於焦灼狀態,一旦原子彈這一威力巨大,可以改變戰爭程序的武器研製成功,對於結束戰爭具有很大的實際以及心理作用。
二、二戰時期的美國實力已經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所以對於最尖端的武器研發必然是有很大的需求,何況當時法西斯德國已經開始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發。
三、當時原子能技術的發展,也到了一個瓶頸,需要有一個實際應用來繼續推動技術的開發利用,以及實際的驗證。
-
3 # 小東北每日雜談
二戰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製造原子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二戰時期眾多在歐洲工作的猶太裔科學家不堪納粹德國的迫害,紛紛逃往美國,當時德國正在研製原子彈,並且物理學領域裡的原子分裂實驗已經於1939年在德國取得成功。因此科學家們呼籲美國抓緊研製原子彈,如果一旦被德國搶先,人類將面臨重大災難。當時羅斯福總統對愛因斯坦署名的建議報告並未重視,雖然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委員會但是第一筆撥款僅為6000美元。
第二、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珍珠港事件也成為了美國加快研製原子彈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來自法西斯對美國本土的威脅讓羅斯福認識到了搶在納粹德國之前擁有核武器的重要性。於是在1942年6月,投資25億美元,動用10萬名科技人員和員工,被命名為“曼哈頓計劃”的美國原子彈研製計劃正式開始。圖片均來源網路
-
4 # 西洋參考
為什麼要核彈?
造成美華人傷亡的沖繩戰役之戰有12000多名海軍陸戰隊員死亡,4萬多名傷員矗立在高處。
這場戰鬥在82天內造成7.2萬美華人的傷亡,其中12,510人死亡或失蹤(這是保守的,因為它不包括幾千美國士兵在間接戰鬥中因傷而間接死亡)。整個沖繩島只有464人平方英里(1,200平方公里) - 是紐約的1.5倍。如果美國入侵日本的傷亡率僅為沖繩單位面積的5%,那麼美國仍將失去297,000名士兵(死亡或失蹤)
沖繩的血腥戰鬥使美國軍事戰略家們相信,像在歐洲戰場那樣搞諾曼底登陸風格的戰鬥來登陸日本本土,接管日本大陸將被證明是一項造成人員傷亡過重的代價昂貴的事件。放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和切斯特尼米茲的地面/海上攻擊計劃的巨大動力行動垮臺(定於1945年10月),並尋找替代非傳統手段擊敗日本。
曼哈頓專案的成功為美國軍事智庫提供了他們尋找的非常規機會。
同時,對於日本來說,他們的選擇也讓美國頭疼。
日本不願意投降
即使美國在日本大陸的這些地方使用這些武器,將軍們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瘋狂的日本人想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主要是政治家,日本首相和皇帝想投降,但軍方不會讓他們投降,自從二二六兵變以來,日本已經走上了瘋狂的不歸路。
無論如何,為了證明即使是在核彈之後,軍方是多麼頑固,他們也不願意投降。事實上,如果日本皇帝沒有干預,他們可能永遠不會投降。
另外,日本投降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俄羅斯最終開始攻擊它們。
-
5 # 風雨無阻200200
因為原子彈是人見人怕的戰略核武器,有了原子彈,腰板都挺得直了,談判都有了底氣,就好比綁匪為什麼要在自己的肚子上捆綁上一排炸藥是一個道理,只要是綁上一排炸藥的綁匪幾乎無一不成功的,就算是終於會被抓,至少在綁匪敲詐的過程裡有了談判的底氣!感謝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專家,有了原子彈,才不會也不怕被美俄等國的敲詐!!!
-
6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早在20世紀10年代,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就已經進行到對原子的轟擊試驗上。1911年,盧瑟福成功利用α射線對原子進行了轟擊,1919年,人們用α射線轟擊氮原子核,釋放出了質子,這一研究被認為是人類首次人工核反應試驗。
到20世紀30年代,高速發展的核物理研究已經涉及到中子領域,並且能人工合成放射性核素。30年代,歐洲對原子能的研究就已經觸控到了撞擊原子核階段,39年時哈恩、斯特拉斯曼發現了核裂變……
實際上,在飛速發展的核物理面前,原子彈已經不是什麼神秘的的東西了,只是猶如許多科學研究一樣,在它們在徹底的完成實踐之前,誰都窺探不到窗戶紙後面的東西。或者說,作為一個全新的發展學科,它們缺少一個能全面實踐並推動的契機。
德華人比美華人更早的掌握到了這個契機,哥本哈根學派的眾多學者都曾經為德國的核物理以及相關的領域貢獻過知識,但因為希特勒的排猶政策,致使玻爾、費米等人遠走美國,只留下了海森堡一人。海森堡很快與納粹勾結在一起,展開了研發核能和核武器的“鈾計劃”。
海森堡的行為令玻爾極為憤慨,兩人從此決裂。同樣感到不忿的還有費米,這位1938年的諾貝爾獎學者因為妻子的猶太血統慘遭納粹迫害,他藉著去瑞典領獎的機會逃到了美國。1939年時玻爾見到了費米,兩人就鏈式反應進行了一系列探討,當理論中的鏈式反應在腦海中越來越清晰後,他們對海森堡可能做出的東西感到心驚肉跳。
雖然海森堡的“鈾計劃”尚處絕密,但費米、玻爾等人依舊篤定的認為海森堡會進行核武器研究,他已經與納粹走到了一起,那麼沒有理由不對納粹基於鏈式反應的原子武器研究警惕。如果海森堡的研究迅速,這種武器遲早炸在自己頭上。
兩人的擔憂也得到了許多美國核物理學家的認同,特別是愛因斯坦、西拉德等人,在玻爾、費米與愛因斯坦接觸後不久,擔憂納粹核計劃的愛因斯坦便給羅斯福寫了封信,信中表示:我們深信不久的將來“鈾”能將成為嶄新的能源,而過去的四個月中,費米他們的鏈式反應試驗已經摸到了邊緣,我們可以根據原子理論,製造出出威力極強的新型炸彈,它可以輕易將一座港口夷為平地…
愛因斯坦在信中列舉了一連串的對核炸彈的設想,以及要進行實驗研究的預算條件,尤為重要的是,德華人已經在收集和控制捷克的鈾礦,很明顯,在這種高技術研發方面,他們走在了美華人的前面。
這封信在兩個月後的10月11日,才得以由羅斯福的經濟顧問薩克斯遞送到白宮辦公桌上,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部分已經於1939年9月1日爆發,英法波德意荷比奧等國統統被捲進了戰爭。薩克斯為了不讓總統忽略信件,採取了檔案呈遞的形式交給羅斯福審閱,但當時的羅斯福並不感興趣。
羅斯福說:“愛因斯坦和費米提到的事很有趣,但現在並不是政府參與的最好時機。”
很顯然,羅斯福與當時許多人一樣,並沒有將核物理即將帶來的東西當回事兒,他認為這只是一些科學家們在為自己的前沿研究找經費罷了。讓一堆鈾礦和類似X光機的東西做炸彈?美國又不缺炸彈。
但薩克斯仍然在第二天想辦法打動了總統,他給羅斯福講了一段拿破崙和蒸汽船的故事,借囂張跋扈的拿破崙諷刺了羅斯福,也提醒了總統他可能面對的是一個能令世界天翻地覆的發明。後者很快明白了薩克斯所表達的意思,但他關心的問題是“美國不會被德國先用這種武器轟炸”。
無論如何,薩克斯的遊說成功了,隨後愛因斯坦得到了與羅斯福共處的機會,他使用了最容易讓普通人明白的方式,給總統全面的灌輸了一通核物理和對核能、原子彈的設想。就這樣,沒多久“曼哈頓工程”便開始啟動了。
“曼哈頓工程”是一次美國對核物理科技樹的全方位攀爬,原子彈說起來只能算是其中一個副產品。藉助龐大的投資和一連串的實驗工程,以及高達10萬人次的密集性研發,美華人從原子能技術的底層一口氣爬到了巔峰。
不過,羅斯福沒能看到原子彈的爆炸,二次推進曼哈頓工程的是他的繼任者杜魯門,為了完成美軍在最後階段的政治佈局,杜魯門加快了原子彈的研發,並且使之被運用到了戰爭之中。
回覆列表
美國為何要製造原子彈?
我們都知道二戰末期,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致使日本法西斯快速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宣告結束。說明原子彈的軍事作用非常大,當然這樣的大殺器不會輕易用於軍事戰爭上,大多數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都把原子彈當做一種軍事威懾手段,從核武器整個歷史來看,用於軍事用途的只有美國對日本使用這一次,所以說日本人算是核武器歷史上唯一照顧到的一個國家,運氣不錯。
而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造原子彈原因:
二戰正打的如火如荼之際,美國也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徹底加入對於軸心國的作戰。這時一個十分驚人訊息在世界科學界傳開——納粹德國正在研製原子彈。當時美國集中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學家(很多都是從歐洲逃過來的),如愛因斯坦、西拉德、奧本海默等,他們擔心納粹德國研製出來這種大殺器,用於殘害人類。
於是這些科學家們希望美國政府能夠組織力量,搶在納粹德國之前研究製造出原子彈,並設法破壞納粹德國的原子彈研究計劃。美國政府經過慎重考慮,羅斯福終於接受了科學家們的提議,秘密成立了一個以格羅夫將軍為首,代號為“S—11”的特別委員會,委員會成立了進行核武器研究的實驗室。
與此同時,美國也向歐洲戰場派出了代號為“阿爾索斯”的特別行動小組,在1944年春天,根據特別行動小組提供的情報,美軍徹底搗毀了希特勒在德國小鎮黑興根的原子彈研究基地。
經過美國政府大規模投入和美國眾多科學家、高校的參與,終於在1945年7月16日5點30分,世界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爆炸成功。這次科學家們一共製造三顆原子彈,一顆用來做實驗,另外兩顆原子彈都投給了日本。
這就是美國製造原子彈的前因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