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血栓,可以形成在動脈血管裡,也可以形成在靜脈血管裡,兩者之間有哪些不同?
27
回覆列表
  • 1 # 問上醫

    儘管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都叫血栓,但本質並不一樣,需要服用的藥物也不一樣。動脈血栓主要與血小板主動聚集有關,需要服用抗血小板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維)。靜脈血栓主要與血細胞被動聚集有關,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華法林、直接凝血酶抑制劑等。

    血栓形成過程

    在瞭解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的區別及適合的藥物之前,我們先了解下這兩種血栓的形成過程。

    (1)動脈血栓

    當身體有傷口時,血小板會第一時間凝聚在傷口處以便堵住出血口。之後,依賴於維生素K而起作用的眾多凝血因子會被依次啟用。它們會將“溶解”在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編織成“無法溶解”的網狀纖維蛋白,從而將聚集的血小板捆綁在血管壁上徹底封堵傷口。

    這一過程可簡化為:血小板先聚集,而後凝血酶固定血小板這兩步。正常情況下,這一特殊的作用機制是防止失血過多,保證身體健康的有力武器。

    然而,除了有外傷可觸發血小板凝聚外,血管內傷口(脂質斑塊破裂)也可導致血小板主動聚集,進而引發後續一系列凝血反應,導致體內血栓形成。一旦血栓隨血液流動,堵塞到某個細小的血管分支,可引發極其嚴重的後果。例如腦梗、心梗等等。

    這類血栓形成主要發生在動脈,預防它需要服用抗血小板主動凝聚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靜脈血栓

    此外,血液流速過慢使得血細胞被動聚集,也會導致另一種機制的血栓形成。這一類血栓多出現在靜脈或心臟內,例如靜脈曲張、房顫導致血栓形成等。預防這類血栓形成,需要服用抗凝藥,如華法林、達比加群等。

    抗動脈血栓的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血小板聚集有賴於其外膜上的受體之間相互連線。抗血小板藥物,多是霸佔血小板外膜上的受體,使得血小板即使聚在一起也無法真正“牽手”。

    目前,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波立維)。這兩個藥效果類似,但藥效機制略有差別。阿司匹林可以作用在血小板外膜上的一個受體,並與它不可逆的結合,從而阻止了這個部位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應。氯吡格雷的作用也是類似的,只不過作用在血小板上的另一種不同的受體上,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強。

    但抗血小板藥物是一把雙刃劍,在預防血栓的同時也有著出血的潛在風險。例如,阿司匹林可直接對胃黏膜造成損害,並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進而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氫離子回滲,引起胃黏膜損傷和上消化道出血。相比之下,氯吡格雷(波立維)對胃黏膜只有輕微的刺激性,所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大多較短暫、可以被患者耐受,引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機率明顯低於阿司匹林。

    抗靜脈血栓的抗凝血藥物:華法林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劑

    如上文所述,血液流速過慢、血液聚集導致的血栓形成,常需要服用抗凝藥,避免網狀纖維蛋白將已聚集的血細胞進一步捆牢、擴大。典型的應用疾病場景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曲張、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疾病等。在這些疾病下,血液無法按照既定方向流動,會來來回回淤積在管腔內,從而創造了血栓形成的條件。

    這其中,重點解釋一下房顫導致的血栓形成。正常情況下,心臟的4個心房、心室是有規律跳動的,從而維持血液從“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這一單一流向。若因各種原因,導致心房劇烈跳動,擾亂了這一流向,血液就會淤積在心房內,導致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觸發過程中,維生素K起到關鍵性作用。以華法林為代表的間接抗凝藥,便是透過抗詰維生素K進而擾亂凝血因子II、VII、IX、X的活化,從而達到抗凝的目的。但間接抗凝藥服用期間,需要嚴格控制維生素K的攝入量,且還需要根據INR指數來調整劑量,避免出血風險。

    為此,科研人員研發出了直接抗詰凝血因子發揮作用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劑,安全性更高。諸多凝血因子發揮作用是有順序的,這被稱為凝血瀑布。一旦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凝血過程便會中止。凝血瀑布中最重要的兩個靶點分別為Ⅹa和Ⅱa。目前直接凝血酶抑制劑物特指新研發上市的口服Ⅹa因子和Ⅱa直接抑制劑,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後者有達比加群。

  • 2 # 枕邊閱世界

    通俗點就是說大河與小河段落堵塞了,大河堵塞用挖掘機輕而易舉搞定,小河就不好整,在通俗點,就像大管道與小管道擁堵,大管道好清理小的就不好清理了,動脈和靜脈一個道理。

  • 3 # 全科醫師鞏大夫

    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從六個方面介紹一下二者的區別 :

    一、起源部位 : 動脈血栓發生在動脈血管內,多為中小動脈;靜脈血栓發多生於下肢靜脈血管內,多為大中靜脈。

    二、血栓成分 : 動脈血栓的成分主要是血小板和纖維蛋白,也叫白血栓;靜脈血栓主要成分是血細胞和纖維蛋白,也叫紅血栓。

    三、發生原因 : 二者共同之處是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動脈血栓發生原因是血管粥樣硬化;靜脈血栓發生原因大多數是長期臥床導致血流緩慢。

    四、病變部位 : 動脈血栓導致末梢血管堵塞而引起相關症狀,比如心臟、腦部、腎臟及下肢末梢;靜脈血栓除了可導致靜脈血管直接堵塞外,還可能順著血液流回心臟,再到肺部,引起非栓塞。

    五、臨床症狀 : 動脈血栓可引起堵塞部位缺血、壞死,表現為腦梗塞或者心肌梗塞等的一系列症狀,發生在下肢則表現為面板蒼白、壞死;靜脈血栓表現為堵塞部位以下肢體腫脹、發紅,肺栓塞則表現為突然出現的氣緊、呼吸困難等。

    六、治療原則 : 動脈血栓以融栓治療為主;靜脈血栓以抗凝治療為主。

  • 4 # 生命召集令

    動脈、靜脈都可以發生血栓性疾病。以前人們認為動脈血栓在臨床上更常見一些,靜脈血栓相對較少,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年來,臨床醫學界才逐漸認識到靜脈血栓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死率。動脈血栓與靜脈血栓,同樣是血栓,二者之間有哪些不同呢?

    從發生機制來講,動脈血栓主要是發生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脂質、血小板、纖維組織、鈣鹽碳水化合物等聚集在一起,形成斑塊,對血管壁形成破壞,若斑塊掉了“纖維帽”,發生破裂,啟用人體凝血系統,血管內皮受損,血流減慢,就可以形成動脈血栓;而靜脈血栓多是由於血液迴流不暢,血液瘀滯,導致靜脈高壓形成的。從引發的疾病來看,動脈血栓能夠進一步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心肌梗死,腦卒中,周圍動脈疾病;靜脈血栓最常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上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從治療方法來看,動脈血栓可行“雙抗”,即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同時進行;而靜脈血栓首選抗凝治療。從危險因素和預防手段來說,“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脂是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危險因素,應積極預防,減少動脈血栓的發病。另外,抽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也會對血管產生不利影響,也應避免;靜脈血栓的預防則應該做到避免長期臥床,下肢創傷後、術後患者儘早下地活動,長時間坐飛機者活動踝關節等。

    動脈血栓多來勢洶洶,靜脈血栓更像沉默的殺手,但同樣損傷人體血管,侵害人體健康。認識動、靜脈血栓的不同,積極預防非常重要。

  • 5 # 張玉大夫

    當然不一樣,靜脈血栓要比動脈血栓危險多了!

    一般人可能認為動脈血栓更加危險,可能會導致腦梗、心梗,死亡率比較高,但是其實靜脈血栓才是真正的殺人於無形之中。下面就說一下二者的區別。

    1、二者的血栓形成機制不一樣

    動脈血栓多數是在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基礎上形成的,正常額動脈血管壁是光滑的牡丹石當血管破損時,就會釋放出凝血物質去吸引血小板,血小板迅速地聚集在破損的血管處,凝結成塊組織出血,如果有其他凝血因子共同參與形成血塊,就形成了血栓。

    而靜脈血栓形成主要是因為血流瘀滯、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這些因素會讓纖維蛋白原等凝血物質在血管壁沉積,形成凝血塊,堵塞血管。

    2、二者的症狀及後果不同

    以下肢為例,下肢動脈血栓會引起劇烈的疼痛,肢體面板顏色都會發黑,嚴重的引起壞死、截肢。

    而下肢靜脈血栓會引起下肢腫脹、無力,很多人誤以為自己只是普通勞累、肌肉拉傷。

    3、二者的危險程度不一樣

    動脈血栓會引起疼痛,在初期就會被人發現,從而進行有效地治療和預防。

    而靜脈血栓起初只是小腿的深靜脈,可不分或者完全阻斷靜脈血流,90%的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容易被忽視。隨著病情的變化,血栓隨時會脫落,隨血流經過心臟到達肺部,形成肺栓塞,10分鐘就能導致猝死。

  • 6 # 臭氧介入專家何曉峰

    兩者的形成機理是不一樣的。

    動脈血栓,動脈作為從心臟泵出血到外周的通道,動脈血管中的栓子主要是心臟附壁血栓或動脈粥樣硬化破裂和脫落,另一種情況是動脈介入手術導致的,即異物和血管內皮損傷引起的。

    靜脈血栓,靜脈系統是作為血液從外圍流回心臟的通道。血栓的形成通常多在四肢的靜脈系統,因肢體的血液相對較慢。

    血栓形成的原因通常是由於血流緩慢、靜脈炎或凝血功能異常引起的。症狀主要是區域性腫脹和疼痛。最大的危險是血栓脫落回到心臟,卡在肺動脈(裡面的靜脈血)裡,導致肺栓塞,大面積肺栓塞更容易導致死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一小孩突然變成狗要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