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觀古道西風

    中國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之說,某些開國勳臣,他們打天下時建有奇功偉業,一旦天下坐定,皇帝擔心其威高蓋主,彼此關係日後難處,對方又不是反敵,不忍心就此開殺戒,便設法令其交權讓位。遇到這種情況,當事人也識趣,找個理由讓出權力,達到君臣之間的某種默契,從而避免身陷囹圄或人頭落地的悲劇結局。漢初韓信死前喊出的“狡者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讓多少文臣武將膽戰心驚,有多少人步韓信的後塵不得而知。

    清朝的《曾國藩家書》中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道盡低調的為人處世風格。他組建的湘軍為大清江山力挽狂瀾於將傾,實力傲世天下,讓他的對手和部下有了勸其自立為王的念頭,被他斷然拒絕。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謹小慎微,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生前極其低調的作風帶給他巨大的成功,死後仍然帶給他極盡哀榮,被諡號“一等毅勇侯”,蔭及子孫後代。只是後代學者對曾國藩的研究,評價他為“晚清中興重臣”,讓這位生前低調的前清大臣才開始“高調”起來。

  • 2 # 藍領笑笑生GIF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文臣武將

    造字的倉頡,讓梨的孔融,直諫的魏徵,清廉的海瑞;善斷奇案的狄仁傑,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抗擊倭寇的戚繼光......一個個熟悉的名字早已印入我們的腦海。他們的事蹟我們早已耳熟能詳。

    NO.1 倉頡 又作“蒼頡”。傳說中黃帝的史官。他用祖傳的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因此,倉頡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用來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歷史。因為怕人打擾而延誤了時間,倉頡把自己關了起來,開始專心地創造新的符號。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這些符號取了名字,稱為“字”。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繪的;“月”字,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的爪印塗的......倉頡就是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過去,倉頡創造出了我們今天用的所有漢字,並將它們傳授給了後人。

    NO.2 比干 商末貴族。紂王的叔父,官少師。以紂王淫亂,曾屢次強諫,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相傳武王克商後,曾封祭其墓.

    NO.3 蕭何 (?─前193),泗水沛(今江蘇沛縣)人。曾任沛縣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職,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隨劉邦起兵反秦,劉邦進入咸陽,蕭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戶籍、地理圖冊等收集起來,使劉邦知曉天下山川險要、人口、財力、物力的分佈情況。項羽稱王后,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養百姓,納賢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賦稅,積蓄力量,然後與項羽爭天下。為此深得劉邦信任,被任為丞相。他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認為劉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後來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的才幹證明蕭何慧眼識人。楚漢戰爭中,蕭何留守關中,安定百姓,徵收賦稅,供給軍糧,支援了前方的戰鬥,為劉邦最後戰勝項羽提供了物質保證。西漢建立後,劉邦認為蕭何功勞第一,封他為侯。後被拜為相國。劉邦去世後,繼續輔佐惠帝。蕭何病危時,舉薦曹參接替自己,保證了漢初政策的連續性。

    NO.4 蘇武 蘇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奉命持節與副使張勝、假使常惠,募士百餘人出使匈奴。侯單于驕狂,並不優禮漢使。時有一個投降匈奴、被匈奴封為緱王的漢人,和其他一些降人,打算劫單于母歸漢,副使張勝捲入這一陰謀。事洩,單于欲盡殺漢使,其大臣以為不可,主張拘降漢使,遂傳訊武等。武以為這是侮辱,拔刀自盡未遂,單于敬其忠烈,遣醫調治,誘逼其降。武不屈,單于怒,幽禁於地窖中,絕其飲食。武以旃毛和雪而咽,得不死。單于又將他遠徙至北海(今俄國貝加爾湖)上牧養公羊,告以公羊生乳,方許放歸。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飢,牧羊時手持漢節,節旄盡脫仍不釋手。 昭帝時復與匈奴和親,請遣返漢使,單于詭稱蘇武已死。後漢使探知實情,聲言漢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繫有蘇武所寫帛書,雲在某澤中。單于不得已,交還武等九人,時武在匈奴已十九年。始元六年(前81年)返抵長安,拜典屬國。武與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舊交。後霍光以謀反罪殺桀等,武以此罷官。昭帝死後,武預迎立宣帝事,賜爵關內侯,復為右曹典屬國。

    NO.5 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少聰慧好學。大將軍何進舉為高第,為侍御史,官至虎賁中郎將,以忤董卓,轉議郎,為北海相。在郡置城邑,立學校。獻帝遷許,徵將作大匠,遷少府,反對恢復肉刑。時曹操秉政,因年飢禁制酒,融上書爭之,語多侮慢,遂被免官。歲餘,復拜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年)他當著孫權使的面,訕謗曹操,終於被殺,妻子皆被誅。所作文字,簡潔犀利,多譏嘲之辭,後人將其列入「建安七子」。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NO.6 謝安 謝安(320─385),字安石,東晉政治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東的北方世家大族,早年高臥東床,年四十餘始出仕。簡文帝卒,桓溫專權,求朝廷加九錫以準備禪讓,謝安等故意拖延至溫病死。桓溫死後,孝武帝年幼,謝安累官至侍中,獨攬朝政,政由安出。謝安為相,施政寬和,不以小察為事。為了拱衛京師,培植朝廷軍事實力與北方抗衡,故將北來僑民徵募為北府兵,由侄謝玄統率,改變了荊、揚兩重鎮的均勢。及後前秦攻下樑、益,佔領襄陽,又南進徐、淮,東晉政局不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以號稱百萬之眾伐晉,京師震恐。謝安任征討大都督,坐鎮建康,運籌帷幄,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謝安請求北伐,令謝玄為前鋒,收復徐、兗、青、司、豫、梁六州(今山東、河南、陝西南部地區),但由於謝安父子、叔侄遭會稽王司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戰後,謝安進位太保、太傅,聲望極高。荊、江二州刺史桓衝卒,朝議以謝玄繼任。謝安為消除疑慮並調和荊、揚關係,任命桓石民為荊州刺史、桓石虔為豫州刺史、桓伊為江州刺史。但謝安始終不為司馬道子所容,太元十年四月,謝安被迫以抵禦前秦為名北赴廣陵,築新城留住,返回建康後病卒。

    NO.7 魏徵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初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失敗後降 唐。曾為竇建德所獲,後復歸唐。太宗即位,任諫議大夫。常犯顫直諫,前後陳諫二百餘事。後任侍中,主持編 撰梁、陳、齊、周、隋諸史,封鄭國公。曾告誡太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並勸其以隋亡為鑑,認真總結歷 史教訓。認為君與民好比舟與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應"薄賦斂、輕租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鞏固封建統治。曾主編《群書治要》等書。其言論見《貞觀政要》。在法律上,認為:1、法是"國之權衡""時之準繩";治國之本在於廣施仁義,提倡德禮,並非嚴刑峻法;2、法貴寬平,"賞宜從重,罰宜從輕";主張秉公執法,不能因個人好惡喜怒"任心棄法";3、"人有所犯,一一於法",不分親疏貴賤;4、審案"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嚴防獄吏離開事實嚴訊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響了唐初的法制建設。

    NO.8 房玄齡 房玄齡 (579-648)唐初大臣。字喬(一說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隋末舉進士,任隰 城尉。唐兵入關,歸李世民,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後改秦王府記室,以運籌帷握,為李世民網羅人物,策劃統一,經營帝位,與長孫無忌等五人敘功評為第一。貞觀元年為中書令,後改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封梁國公。 長期執政,與杜如晦並稱貞觀賢相。曾受詔重撰晉書。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死,陪葬昭(唐太宗)陵。

    NO.9 狄仁傑 狄仁傑 (607-700)唐大臣。官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武則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因被酷吏來俊臣誣謀反下獄,旋放出貶為彭澤令。契丹犯河北,轉遷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撫大使等,籌劃防務。後居相位,以敢於諍諫、執法不阿著稱,則天呼為"國老"。

    NO.10 包青天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天聖五年(1027年)考取進士。出任知天長縣(今屬安徽)、端(今廣州高安)等地。因政績卓著,升任監察御史。曾上書建議朝廷採取裁汰冗官、選將練兵、輕徭薄賦、抑制貴戚許可權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經手許多棘手案件,政績頗著。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當時流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讚譽。後調任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六十四歲病逝,諡孝肅。有《包拯集》(《包孝肅公奏議》)傳世。其事蹟被後人改編為戲劇、小說、電視、電影等,令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歷久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網路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