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哥雜談
-
2 # 朱言文史history
架空歷史,不妨開開腦洞。
崇禎元年,朱由檢剛剛接手大明帝國皇位的時候,局面其實並不是糟糕到極致,甚至說完全有可能拯救危局,實現帝國中興。崇禎皇帝做到以下幾點應該有可能挽救明朝。
首先,天啟-崇禎初期大明朝最大的麻煩還是關外的後金(清),但是東北戰事不至於全域性敗壞。對付後金,除了大明自身武備強化、禦敵方略調整之外,遠交近攻運用外交手段也是一種合理策略。東北、蒙古高原的民族關係、政權關係歷來複雜,明朝可以聯絡蒙古諸部、許以厚利,甚至裂土封王,以蒙古攻後金。後金當然也會結盟蒙古,也正是在崇禎元年,後金會盟歸附的蒙古部落,進攻察哈爾部。那麼大明就可以結盟察哈爾蒙古,甚至可以用各種手段瓦解滿蒙聯盟。
最後滅亡明朝的並非後金,而是李自成,但是崇禎剛執政的時候,明末農民大起義剛剛爆發,高迎祥、王大梁剛剛起事。對於這種民變,朝廷應該用雷霆手段予以鎮壓,不給反叛者任何招安喘息機會。同時,澄清吏治,殺一二貪腐大員收買人心。
明末社會危機中財政危機最為麻煩,崇禎皇帝如果能改革財政制度,大明中興或有一定希望。如何改革,筆者不是財政專門研究者,也難以提出具體方案。但是,有一條似乎可以做,開放南方港口城市,告別農業帝國,擁抱大航海時代的商業文明,開關增稅。
最後,黨爭也是毀掉大明王朝的毒瘤。歷史上的崇禎如果能超越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矛盾鬥爭,做到駕馭其上,形成執政合力,自然最好。當然,這條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不易。就當扯扯吧。
-
3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崇禎生前一心想成為堯舜大帝,中興內憂外患的明朝,但那只是夢想遠大而現實破敗的自我安慰。
倘若崇禎在位期間,能做到:一、廢除“三餉”,從根本上改革明季的財賦制度;二、整肅吏治,信任真正有能力的救時良臣能將;三、穩定遼東,嚴防遼東滿洲勢力的強大,或許還有些延緩明朝壽命的機會。
明季五十多年不斷增加的賦稅加派,如練餉、剿餉、糧餉,壓著廣大貧苦百姓無法生存,只好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像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起義首領,並非以亡明而出現的。他們能夠反覆從逆境中壯大,是因為他們搶到了錢糧,能給飢寒交迫的百姓解決基本的溫飽,而得到饑民的歡迎和參與。
電視劇《江山風雨情》崇禎劇照
明末並不缺救時良臣,如孫承宗、熊廷弼、袁崇煥、孫傳庭、洪承疇等,但因崇禎偏聽偏信,培植自己看中的儒臣和宦官,導致黨爭愈演愈烈。黨爭不斷,內閣擅權,結果導致良將死於內訌,能臣怯於猜忌,而崇禎信任的內閣輔臣周延儒、楊嗣昌、薛國觀、溫體仁、陳演、魏德藻之輩,都不是濟世之才。崇禎自縊前,哀鳴“此皆文官誤我”“文臣個個可殺”,而始作俑者又何其不是自負剛愎的崇禎帝?!
滿洲的崛起,雖然天命四年公然挑釁明朝,但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繼任大汗皇太極,從根本上還沒有撼動明朝的實力。只是因為關內民眾起義、朝廷君臣傾軋,給了滿洲八旗統一遼東、聯姻蒙古等策略,而日見壯大。即便是清軍借李自成東征成功而入關後,攝政睿親王強推剃髮令遭人疑慮“非一統之策”時,稱“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得尺耳!”(張怡《謏聞續筆》卷一)可見進入了紫禁城的多爾袞,對全面接管明朝的疆域還是沒有足夠的信心。
文臣誤崇禎,崇禎誤明朝。李自成逼近京師時,崇禎尚有機會南遷,或割地賠款議和,卻不能乾綱獨斷,被陳演、魏德藻之流輔臣左右,結果命喪國亡。其實,這是黨爭的一種延續。
歷史不容假設,畢竟崇禎帝上吊了。
-
4 # 低調與責任
作為大一統王朝的大明末代皇帝崇禎繼位之初,在尚不能掌握朝政的情況下,沒有大局思維,僅靠個人好惡,逼得死忠於大明的權宦魏忠賢自感末路將至,不願受辱,毅然追隨信任和成就他的因病抱憾而亡的天啟皇帝,死前嘆曰:“吾死,大明將亡矣!”
不要小看這個魏忠賢,天啟臨死前,拉著崇禎的手說:“吾弟當為堯舜!”對弟弟寄予厚望,並再三交代:“忠賢克謹,可計大事!”估計滿腹經綸一生自負的崇禎對他這個木匠皇帝哥哥不太感冒,對他的教誨沒怎麼聽進去,只記住他的老師們如吳梅村等東林黨一派對魏忠賢閹黨一派的抵毀,認為這個魏忠賢威脅皇權、禍國殃民,而絕對忽略了魏忠賢對明末這個糜爛的王朝曾有的再造立功。
魏忠賢在天啟的授意和放權下,擴大錦衣衛東廠西廠權力,堅決打擊代表晚明大地主工商主和大權貴利益的東林黨一派(這當中也殘害了東林黨中的清廉人士如楊漣等,民憤也不小),堅決反對東林黨大明以農立國、不與民(指以上三派勢力)爭利不收工商稅的財政政策,施行向以上三派主收工商稅,減免北方貧民農業稅的政策(這當中不免也有弄權納賄的勾當並大收義子義孫充當爪牙以推行政策),使自萬曆十五年以後糜爛的財政政策得以根本扭轉,各地老百姓更是自發給九千歲魏忠賢建生祠歌功頌德,遼東抗金前線將士在閹黨派系的孫承宗統帥下,在糧餉軍械及時發放補充的前提下,力挽狂瀾,建成關錦山海關一線堅若金湯的防禦前線,不但讓後金軍的進犯損失慘重,還不斷收復失地,局勢在向有利於明朝的方向發展!順便說一下,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就是隱射當年的大明總管家魏忠賢的,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看看像不像!
可是天啟盛年病死,崇禎繼位後開始了他爺爺萬曆親改後自毀長城的舉動,扳倒魏忠賢,對閹黨一派擴大打擊全部撤職查辦不用,孫承宗也被迫離開抗金前線,並對魏忠賢一派採用的正確財政政策廢止不用,於是朝廷上重要職位盡是只知貪汙納賄沽名釣譽而無什實際能力的東林一派佔據,而崇禎卻美名曰:“眾正盈朝”,以為自己離成為堯舜聖君近了!這些東林黨“單聘人(善騙人)”們還鼓動崇禎約束錦衣衛東西廠監視民眾的權力,實際上是放鬆對這些只知黨爭謀利百無一用的文官們的監控,於是朝廷上東林黨一黨獨大,崇禎也漸漸對這些人失去了掌控。
東林黨掌權後,遼東前線形勢在黨爭下了逐漸敗壞起來,發不上糧餉、補不上軍械,於是向貧苦農民先後加派三飽,逼迫貧苦農民棄地而逃成為流民,揭竿造反,崇禎朝廷還輕率地裁撤驛站,撤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李自成。於關外後金、關內西北民變兩下動搖大明朝的國本,而死要面子的崇禎不肯認錯,更正財政政策,於是局勢愈發不可收拾,在皇帝位止折騰了17年後,大明終於窮死,他本人也身死國滅!
崇禎自殺前,秘密令人收殮魏忠賢遺骨按其生前願望安葬於香山碧雲寺,而他本人在遺書上血淚痛書“諸臣誤我,文臣個個該殺!”,但是這麼痛的領悟已經晚了,長城已毀,大勢已去,大明無可奈何花落去,再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機會了。
重溫這些歷史,就可以從中汲取明亡的深刻教訓,以史為鑑,過好當下!
-
5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首先,應當和滿清進行和談,讓努爾哈赤安定下來,最多也就是裂土封王,第二,派左大壽,吳三桂守護寧錦防線,防止努爾哈赤不尊守協議,第三,派孫傳庭等全力攻打李自成,即使滿清攻打寧錦防線,也不分兵救援,一心一意滅了李自成,第四,國家將亡,王公貴族有責,讓朝廷官員,王公貴族出錢,一部分用於軍餉,一部分用於救濟災民,災民衣食住行有了安排,既然不會跟著李自成造反,第五,派太子到南京監國,為國家選定接班人,即使到了後期,李自成攻破北京,尚可由太子在南京稱帝,避免後來的南明王朝,由於名不正言不順,導致自相殘殺而滅亡。
-
6 # 書劍漂零
第一條,賣官,封建王朝臨時應急資金來的最快是賣官
可以把部分地區徵稅權給賣了,誰買走了,依法向老百姓徵稅,老百姓向官府上告,如果超額徵收,十倍處罰,
第二條,查腐敗,我賣官是讓你人民群眾服務,沒讓你腐敗,你買官時,也是這麼說的,可以在發給他們官印時籤一個承諾書
第三條,下詔除太子外,其餘兒子不封王,親王郡王比照執行,如果除世子外,還想封其他兒子,送到北京在軍前效力,立功可以封王,咱的兒子都帶頭了
第四條,宗室自建王府衛隊,人數不得超過3000,朕可以派人過來幫你訓練,朕不呼叫時,親王安全自己負責,朕呼叫時,親王安全朕負責 第五條,整頓九邊衛所,任何上書彈劾的,朕一律駁回去,
第六條,實行菸草專賣,明朝已經有菸草了,崇禎還給它禁了
回覆列表
看了很多回答,似乎真的只要崇禎帝勵精圖治,明朝還可以再活三百年,其實絕不可能,最多苟延殘喘數年還得滅亡,這是歷史規律,大勢所趨,不是一個崇禎能改變的。
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講得就是人倒黴的時候偏偏禍不單行,什麼都不順。其實說句唯心的話,這就是運氣,對國家而言,這就是氣數。氣數到了,什麼招什麼人都沒辦扭轉。
崇禎登基後,面臨的是什麼形勢?外有後金為患,內有農民起義,偏偏老天不長眼,又碰到了小冰期,天下大旱,百姓朝不保夕。朝廷上下,閹黨和東林黨打得不可開交,國庫空虛,大臣們不顧大廈將傾,忙著爭權奪利,忙著中飽私囊。此外,朱家上百萬子孫佔著祖上之功,也在大肆挖帝國的牆角。
面對全域性性腐敗和墮落,以及如此糟糕的外部環境,年青的崇禎帝本想大幹一翻,可是他不敢相信,也無法相信任何一個大臣,所用之人要麼不會幹,要麼不想幹,要麼只想謀個人利益。所謂崇禎剛愎自用就是這麼來的,因為除了自己,他實在沒人可相信啊!
如果說崇禎能力有限,換開國皇帝朱元璋怎麼樣?我看老朱上臺一看,這樣的政權還是推倒重來吧,實在救無可救了。有人也許說此時不管怎麼樣比老朱剛出道時好,其實不然。朱元璋剛起家時,至少人心向上,用的人都聽話,因為大家都是白手起家,也不存在大規模腐敗。可現在全國當官的都壞了,你叫老朱去領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