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他諸侯為何出兵干預?
19
回覆列表
  • 1 # 大意覺迷

    在戰國時代,諸侯國紛紛稱王,大國之間的緩衝小國一個個被滅,這意味著更大規模的列國攻防大戰在所難免。在如此激盪的時代,列國都需要考慮如何才能做強做大。燕國當時偏居北方,很少有機會參與中原大戰,他們的主要對手是齊國。齊國的強大對燕國來說也是個威脅,燕王噲應該也是在思考透過什麼方式才能讓燕國走向強大。制度問題自然也是個思考方向。在當時,儒家和墨家都在宣傳上古先王禪讓的美德,認為禪讓制度可以使國家變得更美好,而家天下的世襲制度是國家變得混亂的一個原因。燕王噲想模仿上古先王的美德,動了禪讓的心思。另一方面子之想利用燕王噲的這種想法,藉機奪取燕國政權,所以暗中指使說客到燕王噲面前宣傳禪讓學說。這麼兩下一拍即合。燕王噲最終下定決心把位子讓給子之。但他又想學習大禹,給兒子留一個後門。如果子之過於亂來,自己的太子可以帶病將其推翻。沒想到子之上臺後先發制人,把太子一黨消滅。燕國陷入了混亂,給了齊國、中山國可乘之機。

  • 2 # 文藏

    (網路配圖)

    這件事說來荒唐可笑,燕王噲好好的諸侯王不當,突然把王位禪讓給了燕國丞相子之,結果引發燕國內亂。齊國趁機滅亡燕國長達3年時間,而後才燕國才重新復國。不管燕王噲把王位讓給國相之子,到底是沽名釣譽,還是真的想讓有能力的人把燕國壯大,都掩飾不了他的愚蠢。當然,子之應該也是蓄謀已久。

    (網路配圖)

    子之的勢力不簡單,戰國時期著名的大縱橫家蘇秦與他是兒女親家。雖然子之沒啥大能耐,但靠著是蘇秦親家的身份,身份也是水漲船高,在燕國很受重用。

    蘇秦死後,蘇秦的弟弟蘇代也成了縱橫家,為齊國效力。蘇代與子之的關係也非常要好,畢竟是哥哥的親家嘛。因此當他代表齊國出使燕國時,就轉彎抹角替子之說話,以便子之更加被燕王噲重用。

    燕王噲問蘇代:“齊宣王這人怎麼樣?”蘇代說:“不行不行,肯定不能稱霸。”燕王噲問:“為啥?”蘇代說:“齊宣王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這是故意拿話刺激燕王噲,使他更加尊重燕國丞相子之。燕王噲很聽信蘇代的話,愈發信任子之,卻不知蘇代隨後就收到子之的一百金答謝禮。

    (網路配圖)

    緊接著,燕國大臣鹿毛壽也替子之鋪路,對燕王噲說:“大王您不如把燕國讓給國相子之。人們之所以稱讚堯為聖賢,是因為他把天下讓給了許由,可許由沒接受,因此堯既獲得了禪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又沒有失去天下。若您把燕國禪讓給子之,他一定不敢接受,這樣一來,您就和堯一樣被人稱頌又不失王位了。”一心沽名釣譽的燕王噲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做做樣子把燕國讓給子之,子之雖然沒接受,但他的地位和勢力在大臣和百姓心中儼然變成燕王之下,所有人之上了。

    (網路配圖)

    後來,又有人推波助瀾,對燕王噲說:“當年大禹把執政大權交給伯益,讓他總理朝政,卻大量任用兒子啟(“公天下”變“家天下”的夏朝第二位國君)的人當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時,他又說兒子啟不足以擔當天下重任,把君位傳給了伯益。可是,啟的人佔據各個職位,根深蒂固,他的人很快就趕走了伯益,啟登上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說大禹表面上把天下傳給了伯益,實際上卻故意讓兒子啟壯大能力後自己奪回君位。大王你現在把國家託付給子之,可官吏卻都是太子的人,跟大禹一樣啊。”

    燕王噲被人點破小九九,面子上掛不住啊,所幸把禪位給子之這件事坐實。燕王噲就把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職任免權交給子之,使他成為真正的王,燕國軍政大事都由子之裁決。

    (網路配圖)

    燕王噲還做著被世人盛讚的美夢,可燕太子平坐不住了。老爹嘗過當燕王的滋味,不稀罕不想當了,可兒子想啊,做夢都想啊!燕國貴族、官員和百姓們也傻眼啦,禪位都是上古時期的事了,現在早不流行了,到底是燕王噲飄了,還是丞相子之活膩了?

    於是,燕太子平帶人攻打子之,可打著打著,太子的一位將軍又反水攻打太子,然後你打我我打他,整個燕國都打亂了。

    鄰居齊國一看,嘿,妙啊,正瞌睡呢就有人送枕頭了。齊宣王果斷出兵把燕國打個措手不及。燕國士兵不關城門不迎戰,齊國大勝。燕王噲、燕太子平、“攝政王”子之,先後在戰亂中over了。燕國處於無主狀態,又被齊國霸佔著,燕國不國了。就這麼將就湊合了兩三年,燕華人才把燕太子平的弟弟燕昭王推出來當燕王,燕國這才恢復正常。

  • 3 # 萬卷縱橫眼欲枯

    “禪讓”是中國古代政治權力更替的一種重要形式,堯舜“公天下”的無私歷來被後人所頌揚。所以,三代以來,“禪讓”之事史不絕書。

    但是,無論是同姓帝王之間的“內禪”,還是讓位於外姓的“外禪”,大多是披上華美外衣的陰謀與作秀,內裡卻是數不盡的虛偽和醜惡。即便是親如父子,如李淵讓位給李世民,乾隆讓位給嘉慶等等,都有其不得已的原因,雙方都是各懷心事小心翼翼;至於王莽、曹丕、司馬炎、楊堅之類強權在手的人物,“禪讓”只是換了說法的攫取而已;甚至於堯舜的“禪讓”,也引起了許多後人的懷疑,“堯幽囚,舜野死”的說法古今不絕。

    那麼,有沒有發自真心的“禪讓”呢?還真有。

    讀《資治通鑑》,我發現,燕王噲讓位於國相子之雖然最終導致了燕國大亂,卻是古代歷史上少見的一次真心的“禪讓”。

    燕王噲,姬姓,名噲,燕易王之子。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噲繼位為君。燕王噲重用國相子之推行改革,不久後就禪位於子之。《資治通鑑》記載:“王(燕王噲)因收印綬,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於子之。”

    燕王噲做了幾年國王,就把王位讓給了國相子之,自己反而做了臣子,大臣的任命,國事的決斷都交給了子之。

    這是一次誠心實意的“禪讓”,不是在對方逼迫之下的無奈之舉,也不是別有用心的傳位不放權的行為。

    燕王噲為什麼要這樣做,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燕王噲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一個書生氣十足以致於有點迂腐呆滯的人。他“好賢”、“好仁”,韓非子曾說他:“燕君子噲,邵公之後也。地方數千裡,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臺榭,外不揮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作為一位國王,他勵行節儉,反對奢侈,愛惜民力,甚至親自耕作勞動,他“勤身而憂世”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古代的“聖王明君”。

    燕王噲想要施行“仁政”,和許多儒家學者一樣,他推崇“賢者治國”之道,他對歷史上堯舜禪讓的傳說非常仰慕,希望透過自己的實踐能夠建立一種君位任賢的制度。所以他才會主動讓出王位,想要用自己的行為給世人做一個表率。

    於是,他這一天真的想法就被野心勃勃的子之所利用了。子之是一個玩弄權術的高手:在燕王噲面前,他迎合對方讓賢推能的心理,把自己偽裝成一個賢者;而在朝中,他培植親信,四處拉攏,為自己製造聲勢。

    就有人接連不斷地在燕王噲面前為他說好話。比如,蘇代為齊國出使燕國時,燕王噲問他:“齊王這個人怎麼樣?”蘇代說:“必定不能稱霸。”燕王噲問:“為什麼?”蘇代就說:“因為他不信任大臣。”於是燕王噲就更加信任尊重子之了。其實,子之和蘇代是兒女親家,為此,他還以百金贈送蘇代。

    還有一次,鹿毛壽對燕王噲說:“人們稱道堯是賢明君主,就是因為他能讓出天下。現在燕王您要是把國家讓給子之,就能與堯有同樣的名聲。”燕王噲於是就把國事全都託付給了子之,子之的權力更大了。

    還有人勸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子之,他說:“夏禹舉把天下傳給伯益,後來夏啟奪回了天下。於是天下人說夏禹名義上將天下傳給伯益,實際上是讓夏啟自行奪取天下。現在大王說將國家託付給子之,而官吏全是太子的人,這就是名義上交付給子之,而實際上還是太子當權。”於是,燕王噲就削弱了太子的權力,把任命官吏的權力全交給了子之。

    終於,公元前316年,子之面南稱王,燕王噲反而做了臣子。

    可惜的是,燕王噲自以為的“推賢行仁”的“禪讓”行為,卻讓燕國和他自己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事實證明,被他看著的子之並不是賢者,更沒有治國的才能。在子之當國的三年裡,燕國政治混亂,百姓恐懼。

    失去繼位機會的太子姬平心懷怨恨,聯合將軍市被髮動兵變,想要殺死子之奪回王位。雖然子之打敗並殺掉了太子和市被,但這次內亂達數月之久,燕國“死者數萬人,百姓恫恐”(《資治通鑑·周紀三》)。

    燕國內亂,鄰居齊國和中山國都來趁火打劫。

    公元前315年,齊宣王命令匡章帶領軍隊攻打燕國。燕國百姓痛恨子之,大開城門,並不抵抗,所以齊軍很快就攻下了燕國的國都。齊軍抓住了子之,把他剁成了肉醬,燕王噲也被殺死。齊軍十分殘暴,在燕國大肆屠殺搶掠。於是燕國百姓紛紛反抗,齊軍被迫退出了燕國。

    同時,中山國也奪取了燕國的大片土地。據出土的中山王鼎銘文記載,在燕王噲讓國子之的時候,中山國的相邦司馬賙“率三軍之眾,以徵不宜(義)之邦”,為中山國“闢啟疆土,方數百里,列城數十,破敵大邦”。

    此時的燕國,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幸而趙國一直想吞併中山國,不願燕國就此破滅。趙武靈王把流亡在南韓的公子姬職請到趙國,立為燕王,並派將軍樂池把他送回了燕國,他就是燕昭王 。

    《淮南子·人間訓》裡說:“燕子噲行仁而亡。”真心“禪讓”燕王噲卻由於“禪讓”而搞得國家大亂,自己也丟了性命,確實讓後人感嘆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都聽說過哪些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