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耕樵讀

    玄武門之變對唐代甚至後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李世民左右標杆性的皇帝,《貞觀政要》幾乎成了帝王的必讀書籍。李世民的一言一行都能對後世產生影響。玄武門之變對李世民影響很大,而聯動的就是對後世的影響。

    武德九年,李世民和尉遲恭提著血淋淋的兵器闖入李淵議事的船上,逼迫李淵承認太子和齊王謀反。隨後李世民命人殺死了太子和齊王家中所有男丁,女人則多數李世民收入後宮。隨後李世民便被立為太子,不久又登基稱帝。一切彷彿塵埃落定,但這件事給李唐帶來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

    奪嫡之風

    李世民的成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李唐王室參與奪嫡。首當其衝的就是李世民的太子和魏王李泰。李泰從小就才華橫溢,聰慧絕倫,不僅李世民寵他,連李淵都很寵他。李淵時期,李泰作為李世民的次子,被李淵奉為正一品的衛王。李世民繼位後李泰封地多達22個州,與子相對應的李恪只有8個州。李世民經常誇李泰說李泰像自己。

    在李世民的驕縱之下,他開始學習李世民,結交朝廷大臣,最後深怕玄武門之變重演的太子李承乾只好起兵謀反。這件事情也影響甚廣,李世民開始削弱各王的實力。為了能儘量保全自己的子孫,李世民決定立李治為太子。這也為武則天日後稱帝埋下了伏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給皇室傳承開了一個壞頭。長孫無忌掌權後殺了一批宗室,武后掌權又殺了一批宗室,唐朝宗室最後越來越虛弱。導致動盪不安。

    武周篡唐

    因為李世民殺了齊王和太子一系,後又經長孫無忌的打壓,李唐宗室已經非常虛弱了。武則天能篡唐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唐皇室的衰弱。武則天篡權其長子李弘被立為太子,後不明不白的死了。次之李賢被立為太子,被武則天毒死。三子李顯被自己的妻子(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

    總之李唐皇室如此混亂,背後都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影子。

    檢視起居注

    李世民對史書如何記載玄武門這段非常在意,先後向褚遂良和房玄齡要求檢視起居注。第一次被褚遂良拒絕,第二次房玄齡沒有拒絕的了。有了讀的許可權,下一步當然就是獲得寫的許可權了。看過後,關於玄武門之變之事李世民曾要求“直書其事”,言外之意就是我不滿意,你寫的不是事實。

    李世民為玄武門之變的事檢視起居注,也開了一個壞頭。到了宋朝,宋太宗規定起居注首先要皇帝稽核。而很多史書都要參考起居注來編寫,透過皇帝稽核的起居注,其真實性可想而知。最明顯的就是宋太祖之死,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 2 # 平陽侯

    開了一個很壞很壞的頭。

    公元690年,武則天取代李顯稱帝。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李顯復辟。

    公元710年,唐隆之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清 剿韋后勢力,廢李重茂,李旦復辟。

    公元713年,先天之變,李隆基稱太平公主謀 反,剪除其勢力,李隆基上位,賜死太平公 主。

    僅僅二十多年,皇位四易其主,政權極其動盪。假如李隆基同志不是個英明神武的皇帝,唐朝可能就已經完蛋了。

  • 3 # 魚兒讀書會擺尾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伏兵於玄武門(宮城北門),出其不意襲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據稱,建成、元吉二人雖然於事前已風聞此事,但還想親去“自問訊息”。當二人行至臨湖殿,發覺將有事變發生,欲掉轉馬頭奔回東宮時,李世民已將在弦之箭發出,李建成應聲而倒,立即斃命。接著,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所殺。史稱“玄武門之變”。

    此事早在太原起兵之時就已經肇因。從太原起兵到唐朝的建立,以至在唐初的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績顯著,遠遠超過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在太原起兵時,李淵就曾對李世民說過:“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只是當時剛剛起兵,還沒有打下根基、奪得天下,所以誰當太子還不是一個問題。

    但是很快,這件事就不得不提上日程了。這時,李淵卻犯了難。

    按照封建制度的習慣,李建成因年長做了太子,位居李世民之上。這樣一來,必然產生李世民恃功不甘居人下,李建成感到李世民對他是嚴重威脅的矛盾。而李元吉也有覬覦皇位的野望,但是與李世民比,他的功績和威望不夠,與李建成比,他的位次又輪不到,所以他的對策就是,先追隨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再與李建成一爭高下,“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李世民的部下也認為他“終亦不事其兄”。

    於是,“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

    建成與世民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建成多次欲先下手除掉世民,但都被世民一次次化解,終於決定進行最後的決戰。李建成在收買尉遲敬德等人不成之後,又欲讓李元吉借出擊突厥為名,借調李世民的大將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離開秦王府,再借李元吉出兵、李世民為之餞行之機,殺掉李世民,然後將其諸將“悉坑之”。李世民識破了李建成的陰謀敗露,雙方終於刀兵相見,李世民採納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人的主張,搶得先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之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同時唐高祖李淵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透過這道詔令,高祖把皇帝的實際大權也交給李世民了。“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唐高祖就被逼把帝位讓給了世民。

    “玄武門之變”使一代開明之主唐太宗登上帝位,帶來了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但是,“玄武門之變”給大唐後世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

    首先,為了掩蓋弒兄殺弟逼父奪位這一違背了封建禮法的事實,李世民及其臣下篡改了史書。唐太宗曾於貞觀十六年、十七年兩次要求觀史。

    太宗貞觀十六年四月:上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猶知起居注,所書可得觀乎?”對曰:“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記之邪?”對曰:“臣職當載筆,不敢不記。”黃門侍郎劉洎曰:“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上曰:“誠然。”

    這一次要求觀史,被褚遂良拒絕。

    太宗貞觀十七年七月:初,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敢,蓋為此也。”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

    曰:“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辭,直書其事。

    十七年又要求觀史並指示:要將玄武門之變視為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這樣一來,史臣據此修改了《實錄》的有關部分。故《高祖》、《太宗實錄》的定本,關於玄武門之變,就是按太宗的指示來寫的。《舊唐書》、《新唐書》及《通鑑·唐紀》關於玄武門事變的記載,基本上沿襲《實錄》。對於這一段歷史的真相,始終諱暗不明。

    其次,李世民奪嫡開了一個流血的先河,唐代儲君大多都不能順利繼位。唐代290年中,儲位一般都不穩定,新舊君主接續之際常有政變發生。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李承乾、李泰奪嫡之爭。長孫後生有三子,即長子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嫡長子承乾先被立為太子,但是李泰覬覦儲位,潛結朋黨與李承乾展開了爭奪,貞觀十七年承乾被告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碣、李世劫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

    太宗便廢掉了太子承乾。承乾既廢,本應立泰,但是“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但是玄武門的陰影仍然盤繞在唐太宗的心裡,“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劫、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

    但是,在唐朝,自太宗廢立太子,歷高宗、武后數廢皇儲,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以降,以至德、順諸朝莫不皆然,皇儲或廢或逝,皇位繼承皆不能平穩交接,甚至為此而引發政變。

    可謂是一個幽靈,一個玄武門的幽靈一直在大明宮的上空徘徊著。

  • 4 # 史無止境

    可以說,從公元626年李世民弒兄奪位算起,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裡,一共發生過五次玄武門之變。這個玄武門在皇宮的正北方向,是禁軍的駐所。誰能控制禁軍,就能控制朝廷。所以每一次宮廷政變都與玄武門有關。五次政變,總而言之,都是唐王朝內部的父子、兄弟、姊妹、夫婦,最多還加上一些內寵、外戚之間的權力之爭,帝位之爭。

    其矛盾之複雜,情節之紛繁,手段之陰險,殺戮之慘烈,可以說是一次勝過一次,給國家造成的損失真是難以計算。可以說,前人做了榜樣,子孫跟樣學樣,這以後的四次玄武門之變,難道與第一次無關?李世民這個始作俑者,難道可以不負責任?從李世民到李隆基在位的這一百年間,還算是初唐盛世,出現過“貞觀之治”、“開元之治”這兩段黃金時期。但是皇室內部不斷骨肉相殘的結果,已造成唐王朝統治的兩次大危機。一次是武周奪權,已移唐祚,後來的中宗復位,只能說是僥倖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梁山泊108將的綽號及名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