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辣戰爭

    面對常備陸軍僅有3.2萬人的芬蘭,蘇軍竟然調集三十多萬大軍,一千多輛坦克,八百多架飛機,全面進攻芬蘭,在進攻連連受挫後不斷增兵,總計投入超過百萬大軍,花了三個半月時間,才艱難擊敗芬蘭,最終還沒能佔領芬蘭全境。

    根據芬蘭戰後的統計,芬軍和蘇軍的戰損比超過1:10,懸殊巨大。

    據蘇聯自己公佈的數字,這次戰役蘇軍傷亡約20萬,損失坦克超過兩千輛,而實際損失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蘇軍之所以損失慘重,原因很簡單,蘇聯從1930年開始的軍隊大清洗,大批蘇軍軍官被處死或流放,其中,僅僅軍團級和師級指揮官被處死者達到三分之二,總計被殺軍官超過三萬人,到開戰時,有四分之三的蘇軍軍官入職時間沒超過一年,全是新手的節奏。

    而蘇芬戰爭中蘇軍的損失,僅僅是直接損失,其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是,希特勒認定,蘇軍不堪一擊,而德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具有充足的戰鬥經驗,絕對的質量優勢完全可以碾壓蘇軍的數量優勢。

    希特勒認為,蘇軍已經腐朽,只要精銳的德軍再次使用純熟的閃擊戰,在夏季發動閃電攻勢,冬季到來之前就可以消滅第聶伯河以西的蘇軍。

    因此,後來的蘇德戰爭,很難說和蘇芬戰爭的結果沒有關係,正是蘇軍表現出來的低下戰鬥力,使得希特勒敢於發動蘇德戰場,使得蘇聯再次遭到巨大損失。

  • 2 # 歷史救生圈

    蘇芬戰爭中芬蘭軍隊的機槍陣地

    蘇芬戰爭,是蘇聯與芬蘭,在1939年11月30至1940年3月13日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1939年11月30日早晨,蘇聯軍隊從蘇芬兩國邊境,向芬蘭發動進攻。在經過幾個月的苦戰後(105天),蘇聯終於慘勝芬蘭。1940年3月13日,蘇芬雙方簽訂了《莫斯科和平協定》,戰爭結束。

    在這次戰爭中,雖然蘇聯軍隊在人員、裝備數量方面上佔有壓倒性優勢,但是仗打的非常困難。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蘇聯軍隊中的許多高階將領,因戰前約瑟夫·斯大林進行的一系列大清洗,而被處死或關押起來,所以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階將領和中級軍官。

    2.當時的芬蘭軍隊,裝備精良且訓練有素,另外比蘇軍更熟悉地形。

    蘇芬戰爭中陣亡的蘇聯士兵

    這兩方面原因,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損失慘重。不過到了後期,蘇聯在撤換大量指揮員、改進了作戰方式後,終於將芬蘭軍隊打敗。1940年3月,雙方簽訂了《莫斯科和平協定》,在協定中,芬蘭割讓出11%的領土和30%資產給蘇聯,蘇芬戰爭結束。

    關於蘇聯的損失

    1940年,蘇聯官方公佈的情況為,士兵的死亡人數為48745人,受傷人數為158863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公佈的冬季戰爭傷亡資料為,死亡71214人、失蹤39369人、因傷與生病而住院死亡16292人、受傷188671人、凍傷17867人、患病58370人,共計391783人。另外,還有5600人被芬蘭軍隊俘虜。被芬蘭軍隊俘虜的蘇軍官兵,戰後被遣送回蘇聯後,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共500人被判處死刑、354人被處以5到8年的監禁與強制勞動。

    裝備損失情況為,坦克與裝甲車約1600輛,軍用飛機約為1000架,各式火炮約300門。

    蘇芬戰爭中被擊毀的BT-5坦克

    關於俄羅斯公佈的人員傷亡資料,與許多俄羅斯和芬蘭歷史方面的專家和教授給出的有所不同。

    1990年,米哈伊爾·塞米拉加戈稱,在冬季戰爭中,蘇軍有53522人死亡。1991年,尤里·基林稱有63990人陣亡、總傷亡人數為271,528人。2007年,尤里·基林將死亡人數更正為134000人。1997年,格里格伊·克里夫什夫稱,有126875人陣亡與失蹤、受傷人數為188,671人、總傷亡人數則有391783人。

  • 3 # 雲中史記

    蘇聯作為一個龐然大物,體量是芬蘭的幾十倍,開戰前,蘇聯認為“只要我們朝天放一槍,芬蘭人就會舉手投降”。

    結果,打了四個多月,蘇聯雖然依靠塊頭大最終贏了,但實際上輸的慘不忍睹。

    在戰爭中,蘇軍先後動員了120萬人參戰。如果按照蘇聯官方統計是陣亡48745人,傷158863人,但因為蘇聯一貫的不透明性,這個數字不被外界認可。

    1970年,赫魯曉夫在自己的《赫魯曉夫回憶錄》中提到相關戰爭時說“我們損失了上百萬人”。

    比較可靠的是近年來一些軍事專家的說法,蘇聯軍事歷史家索科洛夫寫到:有131476人沒能從芬蘭戰場回來,加上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沒能被統計到,死亡人數大約在17萬,加上傷病、凍傷等50萬,蘇軍合計傷亡高達70萬。

    而那些芬蘭老兵們,也經常得意洋洋地說:一個芬蘭人倒下去,要用10個蘇聯人的命來換。

    戰爭結束後,一名蘇聯軍官悲傷的說:我們是得到了5萬多平方公里土地,是的,我們得到了足夠埋葬我們犧牲戰友的土地。

    而芬蘭在戰爭中有4萬多人陣亡,7萬多人受傷,這對於一個400萬人口的小國來說不亞於一場災難,蘇聯的傷亡雖然大得多的多,但蘇聯畢竟是一個人口過億,20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家,國家的承受力不同。

    雖然這場戰爭最終還是讓芬蘭失去了十分之一的領土,但芬蘭人的艱苦作戰也讓蘇聯人意識到了芬蘭人不好惹,因此在後來的談判中也沒有再為難芬蘭,還是按照之前開始的要求拿走了想要的土地。

    至於蘇軍慘勝的因素,大家都有所瞭解,相對芬蘭士兵素養要遠高於蘇軍,陸軍裡有大把的獵手,空軍飛行員的經驗也比蘇軍的要好,且積極備戰,精心謀劃,利用地形和氣候,一點點延緩百萬蘇軍進軍的步伐。

    而蘇軍呢,驕傲輕敵,幾乎沒什麼精心準備就貿然開戰,比如第九集團軍的第44步兵師,短期內從烏克蘭換防到芬蘭,這可是從溫暖的大平原跑到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芬蘭,芬蘭的冬天極其寒冷,44師沒有更換冬季裝備就倉促上了前線,在殘酷的天氣下,大批人員被凍死,在芬蘭軍隊的打擊下,很快全軍覆沒,師長雖然帶著少數精銳僥倖逃脫,但很快和政委、參謀長一起被蘇聯高層下令槍決。

  • 4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德國不斷擴張,讓人惶恐不安。於是,“北極熊”便想在它的北面建立一道防禦陣地。構建這道陣地的唯一方法,就是控制波羅的海國家。

    波羅的海國家中,有三個小共和國,以前都屬於沙俄,沙俄滅亡後,他們獨立了出去。這三個小國家就是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

    他們弱小無力,在威逼下,他們簽訂所謂的相互防禦的條約,防禦是託詞,實際上,就是在這些國家內駐軍。三個小國自然無力抗拒,只得聽任大國的擺佈。

    除了三個小國之外,“北極熊”還想在芬蘭駐軍,要求有兩條:一是割讓卡累利阿南部地區;二是允許駐軍。

    但是,他們的無理要求被斷然拒絕,與此同時,芬蘭也感到了危險,於是把部隊調集到邊界上,以抵禦可能的突發的入侵。

    果不其然,1939年11月30日,蘇軍突然對赫爾辛基發動了襲擊。顯然,這是一場以弱對強的戰役,僅從軍事實力看,芬蘭是必敗無疑的。

    論兵力,兩國實力懸殊,為了這次戰役,“北極熊”動用了100萬大軍,芬軍卻只有30萬人,其中後備役軍人佔了百分之八十。

    然而,事實與理論分析截然相反,蘇芬之間的這場戰爭,著實令人大跌眼鏡。雖然兩國兵力懸殊很大,但芬軍戰鬥力卻絲毫不遜色於他們。

    按照最高統帥部的預想,一個月之內定可全面佔領這個國家。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芬軍擁有天時和地利的雙重優勢。

    此時,已是寒冬,氣溫低至零下50度,芬軍自然更適應當地的氣候,也更熟悉地形。他們就利用這兩大優勢,頑強與侵略者抗爭。

    不可思議的情況出現了,在北方只推進了一點,便遭到阻擊而無法繼續向前;南方的進攻更慘,他們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就被擊退了。

    戰鬥打了一個星期,芬軍不斷猛攻,將入侵者分割為一塊一塊,進行吞食,2萬餘入侵者不是被凍死就是被擊斃。最高統帥部只好暫停進攻,進行重新組合,準備再次入侵。

    這一次,任命鐵木辛哥為元帥,他曾歷經平定國內叛亂和反對外國武裝干涉的戰役,由普通士兵逐漸成長為著名的蘇聯元帥,被西方軍界視為“戰爭明星”,作戰經驗可謂豐富。

    同時,最高統帥部又向前線增派的50萬大軍,誓死要拿下芬蘭。他們的目標是突破曼納海姆防線,進攻非常猛烈,54個師每天進攻4到5次。

    然而,即便如此,芬軍依然抵抗住了入侵者的猛攻,蘇軍傷亡很慘重,卻沒有退卻的意思,統帥下達了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達到預定目標。

    一次又一次的猛攻,進行了整整一個月,芬軍的防線終於被撕開,先是撤退,然後被迫求和,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簽署了停戰書,答應了“北極熊”的一切要求。

    蘇芬戰爭,雖然“北極熊”達到了目的,但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入侵者付出了25萬餘人陣亡的代價。而芬軍死亡2.5萬餘人,比蘇軍少10倍。

    從這方面來說,蘇軍是失敗的。正是由於這次戰役,給德華人造成了一個錯覺,那就是蘇軍的實力不高。

    因此,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伏筆,這個伏筆導致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後來錯誤的判斷,認為蘇軍不堪一擊,於是加快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夜雨寄北楓橋夜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