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編劇演繹法

    這部2008年的片子我記得是09年看的,那時候我和我一個弟弟玩得很近,弟弟當時和電影中兩個小男主年齡相仿,8、9歲。所以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弟弟代入到片子中去。兩位小男主布魯諾和塞繆爾的結局足足讓我壓抑了一個星期。

    他們的人生的終點止步於被推搡到集中營的毒氣室內,在純真無知的世界中凋零。

    電影以兒童視角探索二戰時期納粹影響下德軍的思維與殘暴。

    影片中兒童的純真展現得淋漓盡致:對家中僕人身穿的囚服誤解為條紋睡衣、對集中營殘酷的圈養誤解為遊戲樂園、對猶太小朋友的請求認為是友情互助……這種純真同時對位於影像前兒童世界裡的直白:姐姐受納粹的影響從一個鄰家女孩變成納粹狂熱份子、身為德軍長官的父親與善良母親對納粹對待猶太人態度的對峙、誤闖猶太人群的兩個小男主被活生生推進毒氣室時雙手緊握的依靠、衝到集中營搶救的父母看到兒子遺物時絕望的仰天長嘯……

    這些直白的視點已經高出了許多兒童視點的電影作品了。

    從生氣活潑的德國柏林城區搬移到偏遠郊區,那種鮮活感隨著故事的推移、隨著“條紋睡衣”秘密的逐層揭開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抑鬱的陰沉。當德軍長官兒子布魯諾和集中營猶太小孩塞繆爾的相遇,影片便漸漸籠罩上一層愈演愈烈的悲劇迷霧。兩位小男主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歡笑,都有一種悲劇即將到來的嚴肅在背後警惕著你。倘若有了這種先兆,我們就會像被打了預防針一樣,對註定發生的悲劇有了提前的心理準備。

    當初的觀影心態大部分注意在兩位小男主純真的友誼上,棋盤遊戲是全片最溫暖人心的一場,卻不知這是寒冬來臨前最後一絲暖意。因為對位自己的弟弟,所以對兩位小男主的移情很深。直到毒氣室那扇鐵門被緊緊關上,暴雨下布魯諾父母的絕望喊聲,當時的心情頓時被擊垮。

    結尾處緩緩拉遠,帶出掛滿整個房間的“條紋睡衣”,已經呆傻得不知所措。

    結局高潮處,導演的鏡頭對準擠滿毒氣室赤裸的人群中兩個幼小的身軀、惶恐的面孔、緊握的雙手、緊閉的鐵門、暴雨中父親最後一聲吶喊、母親癱倒在地的痛哭,這種絕望的直白絲毫不給你喘氣的機會,哪怕你已經提前有了心理準備。因為你難以意料這樣一部兒童改編的電影的結局是會令兩位小男主一同死去。

    在這部電影較為模糊的道德天平面前,所有無辜的生命一旦被打上特定的標籤,都會被黑暗的理性所摧毀,哪怕是再童真的世界,就像電影中穿上條紋睡衣後的德軍兒子布魯諾,以及每一位無辜的猶太人。

    如果是《辛德勒的名單》是惡魔時代的紀實史詩,《美麗人生》是天使筆下的惡魔時代,那麼《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就是誤落在惡魔時代的天使悲歌。

  • 2 # 迷影生活

    2008年上映的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讓我想起了《美麗人生》。

    同樣是透過孩子的視角揭示戰爭的滅絕人性,只是兩部電影的觀察者的身份和階級不用,但不管是身在“受害者”或是“加害者”階級,稚氣未脫的孩子永遠都弄不懂大人世界中的陰暗和殘酷,永遠都不明白“服從軍人的天職”與盲目的“領袖崇拜”會帶來多麼恐怖的災難性結果。

    他們只是樸素的知道,友誼的可貴勝過一切。

    亮點一:孩子眼中的絕望與荒謬

    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講述了“兩個男孩的友誼”。

    二戰期間,八歲的小男孩布魯諾回家後,發現身為納粹軍官的父親要被調到偏遠的郊外。

    隨著舉家遷移,失去了熟悉環境的布魯諾不得不適應新的生活。除了情竇初開的姐姐,布魯諾身邊沒有一個年齡相仿的玩伴。

    布魯諾發現房子外面的一處“農場”中,穿條紋睡衣的人們在那裡工作和生活,不顧父親三令五申的警告,布魯諾認識了鐵絲網那邊與自己同齡的小男孩什穆埃爾。

    發現布魯諾的私自去見鐵絲網後面的朋友,父親決定把他送往姑姑家。為了和好朋友團聚,布魯諾偷偷換上了條紋睡衣爬進鐵絲網,試圖營救小夥伴什穆埃爾,卻再也沒有回來。

    原來,這裡是一個類似於奧斯維辛的死亡集中營,而布魯諾的父親就是這個集中營的指揮官。

    亮點二:大人們充滿矛盾的複雜人性

    在歐美電影中,很少有正面表現殺戮孩子的鏡頭,而在《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充滿悲觀色彩的結尾,讓這部看起來氛圍平靜淡雅、充滿詩情畫意的電影,變得灰暗而沉重。

    片中,父親是布魯諾最弄不懂的人,因為他和片中幾乎所有的大人一樣,是一個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矛盾人物。

    在父親看來,殺害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是元首的命令,執行命令是一個軍人的天職,這是他的理性。然而,父親對布魯諾雖然嚴厲了些,總給他講“猶太人就是壞人”的大道理,卻依然對他關愛有加,是一個稱職的父親,這是他的感性。

    在等級森嚴、充滿殺戮的集中營中,布魯諾真切感受到了很多殘酷的細節,但也受到了父親下屬和猶太犯人的照顧,對他們來說,布魯諾就是一個孩子,孩子是弄不懂階級對立、種族滅絕這類複雜的大道理。

    亮點三:純潔的友誼與絕望的結局

    在天真的布魯諾的眼裡,誰對他好,誰就是朋友,純真的友誼、單純的觀念與叛逆的精神,是布魯諾走向死亡的主因。

    即便到了最殘酷、最絕望的時刻,兩個充滿童真的孩子依然能夠建立起難以想象的友誼,他們或許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的階級和身份背後的意義,不懂得“我們生而就有歸屬”這句話背後的沉重意味。

    因此,隔著鐵絲網的兩個孩子,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創造出時而歡聲笑語、時而沉默不語的獨特奇觀,他們之間建立起來的“友誼”是如此彌足珍貴,卻又是如此脆弱不堪。

    電影用孩子天真的視角,呈現出戰爭的殘酷與荒謬。當兩個孩子穿上了同樣的條紋睡衣,被沉重的鐵門無情的關閉,一切的希望與善意在這一刻灰飛煙滅。

    這是一個充滿絕望的結局,卻帶給觀眾了美好與希望。

  • 3 # 雷人影娛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一部根據愛爾蘭新銳作家約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

    影片講述二戰期間,八歲的布魯諾是集中營德國司令官的兒子,他與集中營圍欄的另一邊的一個猶太男孩結下了友誼,從而發生了許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電影以一個八歲的男孩的角度讓我們認識二戰期間的德國現狀,他們從一個孩子的世界打開了納粹黨對二戰乃至對猶太民族的仇視以及虐殺。這大概是對納粹黨反猶的最狠毒最譏諷的嘲笑吧,透過欺騙的手法,不僅殺害了敵人,最終也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天真可愛的男孩布魯諾,一直生活在柏林,一天身為納粹軍官的父親得到調令,不得不舉家搬到鄉下去生活。

    失去了小夥伴們的陪伴,一直愛好探險的布魯諾很快對新家附近的一個“農場”產生了興趣,那裡有著一群穿著“條紋睡衣”的終日忙碌不停的人,甚至布魯諾新家的負責雜物的老爺爺也是來自那裡,他儀態面容骯髒,舉止謹小慎微。一次布魯諾得知老爺爺之前是做醫生的現在卻只能在廚房裡削土豆。周遭的環境以及布魯諾的舉止讓母親很是擔憂,但是身為納粹軍官的父親不允許家中有任何質疑既定政策的行為產生。

    布魯諾去後院雜物間找尋失蹤的足球發現了一個通往“農場”的捷徑,之後他經常從這裡“外出”去往那個新鮮又奇怪的“農場”,在那裡他結識了新的朋友施穆爾,自此以後他經常去往農場和施穆爾聊天、下棋、玩遊戲,還經常給他的新朋友帶來新鮮的食物。與此同時他的父親請來了家教對家中的姐姐格瑞特和布魯諾進行歷史革命教育,十二歲的姐姐還結識了父親的親兵,自從格瑞特開始了向成人世界變化,她丟棄了所有的洋娃娃,臥室的牆上張貼了戰爭的畫報,這些變化使布魯諾僅有一位朋友施穆爾。

    布魯諾在家中看到了父親為接待上級領導放的關於集中營的美好生活,天真的布魯諾相信了“農場”裡的世界也是那麼美好的,母親在得知自己的丈夫整天在做的事情就是焚燒那些可憐的猶太人時,她的世界是崩潰的,最後她和父親覺得帶著孩子去自己的妹妹家生活,布魯諾決定在自己最後要離開的時候去“農場”那邊,幫施穆爾找尋失蹤的父親。結果這一去卻是永遠,無情的命運卻與小男孩布魯諾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的生命也將從此劃上句號。

    影片最後是運用了長鏡頭,慢慢的拉遠,將我們代入到情緒的最高點,壓抑的氣氛烘托出故事的沉重。不管你之前是什麼樣的人,不管你之前做什麼事,只要你穿上這件“條紋睡衣”大家都是一樣的人。

    有時候可怕的不是罪惡本身,而是用美好的故事來掩飾罪惡的後果,反而讓人以為是罪惡都是美好的,欺騙了猶太人也欺騙了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是該同情這個母親失去了幼小的孩子,還是該為父親做了惡果而得到這樣的懲罰而感到竊喜。人們終將為自己所作的事付出代價。

    電影以兒童的視角切入,但本質上還是一部嚴肅的劇情電影,雖然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具體指出這個集中營的名字是什麼,但很容易就知道是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二戰中納粹屠殺猶太人和各國戰俘最為血腥骯髒的地方,因為只有這個地方才有4個焚屍爐。

    本片主題試圖探尋關於人性的難題,然而卻將影片本身放在了搖擺不定的道德天平上。儘管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這部電影依舊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佳作。直到最終大結局的時候我們才被眼前美麗的悲劇驚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植物怎樣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