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裝逼不成反成逼

    太多了,如果中國傳統音樂的話,梅花三弄,一剪梅,雨打芭蕉等,數不勝數,古典音樂界的話,三大俗曲之一的四季,算是描寫了很多與植物有關的資訊,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圖6.2.6 柏遼茲

    路易·赫克託·柏遼茲(Louis Hector Berlioz,1803年- 1869年)出生在法國南部的聖安德烈地區。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在這位父親的眼裡,兒子理應繼承他的事業而成為一名醫生,然而酷愛音樂的柏遼茲卻成了家庭的叛逆者。柏遼茲學習音樂是十分艱苦的,由於與家庭的決裂,使他得不到任何經濟上的資助,只能靠自己臨時到歌劇院中當合唱隊員來維持生活。儘管如此,柏遼茲追求音樂藝術的刻苦精神卻絲毫沒有被削弱,在有關他的傳記中還清楚地記載著他在音樂學院的圖書館裡自學格魯克的歌劇總譜時的情景。當時柏遼茲由於閱讀得太專心而經常忘記時間,不止一次被開門人誤認為室內無人而被鎖在閱覽室中直至天亮。1823年柏遼茲有幸跟隨當時著名的作曲家勒修爾學習作曲。勒修爾很喜歡這個學生,評價柏遼茲說:“不是醫生,不是藥劑師,而是一個出色的作曲家。”他學習創作了一些康塔塔、歌劇等作品。終於在1826年,23歲的柏遼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從此他的生活和藝術天地發生了巨大變化。

    1827年,英國的查爾斯劇團前來巴黎上演莎士比亞的戲劇,柏遼茲幾乎每場都看。莎翁巨大的戲劇力量深深打動了他,為他後來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等作品奠定了基礎。同時他還對當時這個劇團的一個年輕貌美、風華絕代的女演員斯蜜蓀一見鍾情,甚至達到了狂熱的程度,而斯蜜蓀當時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對柏遼茲給她寫的幾封求愛信無動於衷、冷若冰霜。失戀使柏遼茲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提起苦澀的筆,寫下了“一個藝術家的人生插曲”———《幻想交響曲》。

    1830年柏遼茲創作的大合唱《薩丹那帕爾》獲得了羅馬大獎,他得到了去義大利進修、學習的機會。柏遼茲在義大利生活了15個月,義大利美麗如畫的大自然風光、豐富的博物館、文化遺蹟、生動的日常生活印象,為他後來創作的《哈羅爾德在義大利》、歌劇《羅馬狂歡節》等作品的帶了靈感。1832年,柏遼茲返回巴黎後,對斯蜜蓀感情的再次復燃。這時斯蜜蓀聲望大減,且欠下了許多債務,摔傷了腳已不能重返舞臺,柏遼茲再次向她求愛,獲得了斯蜜蓀同意,兩人在英國大使館結婚。但婚後生活並不幸福,矛盾不斷,於1841年離婚。

    柏遼茲的創作和同時代人相比作品比較少。他沒寫過任何的室內樂,也沒為當時很流行的樂器———鋼琴寫過任何作品,當然這跟他本人從沒有學過鋼琴也有關。柏遼茲一生創作了4部交響曲:《幻想交響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戲劇交響曲》、《送葬與凱旋交響曲》,5部歌劇:《本韋努託·切里尼》、《特洛伊人》、《比阿特里斯和本尼迪克》等,以及大量的合唱作品,獨唱與樂隊的作品,為聲樂和大樂隊改編的歌曲等。

    柏遼茲倡導標題交響曲,他的音樂都是標題性的。他認為音樂不是自律的,與文學、景物或某種戲劇情節有著一定聯絡,同人的想象以及外部世界都密切相關,詩歌和文學可以提供音樂的靈感。他的交響曲選用文學、詩歌、戲劇等題材,使音樂和文學相結合,力圖把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具體形象用音樂語言表達出來,並用準確、詳盡的文字把所表現的內容告訴觀眾。他非常重視樂曲的文字說明,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修改。他把樂曲的文字說明看作樂曲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就像聲樂作品中的歌詞一樣重要。因此他稱自己的交響曲為“器樂的戲劇”或“無人聲的戲劇”。為了把所刻畫的人物放到交響樂中,他還發展了主導動機的手法(他稱之為“固定樂思”),即用特定的主題來象徵劇中人物。他擴大樂隊的編制,增加了新樂器以豐富配器,例如低音單簧管、當時剛發明的薩克斯管,以及在他之前一些作曲家當作色彩性樂器使用的豎琴、英國管,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成了常規樂器。交響曲代表作有《幻想交響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送葬與凱旋》。

    《幻想交響曲》是柏遼茲的第一部交響曲,它來源於柏遼茲對斯蜜蓀狂熱的愛沒有得到回報時產生的失望。柏遼茲在這部作品中有很多大膽的創新:樂曲不僅有大標題,每一個樂章都有小標題(第一樂章“夢幻、熱情”,第二樂章“舞會”,第三樂章“田野景色”,第四樂章“赴刑進行曲”,第五樂章“妖婆的夜宴之夢”),每個樂章前還都冠以詳細的文字解說。

    作品中採用一個“固定樂思”來代表女主人公的形象,在各樂章中變化重複出現。

    譜例6.2.5:

    固定樂思在《幻想交響曲》第一樂章

    柏遼茲為《幻想交響曲》寫下了許多文字說明。第一樂章“夢幻、熱情”,說明如下:“他起初想起他在未遇到他的戀人之前所經受的那種心靈上的病痛,那種感情的動盪、憂鬱,那種出其不意的喜悅、熱情!”第二樂章“舞會”的說明為:“藝術家處在種種不同的環境中,在歡騰、華麗的舞會上,他遇到了他的戀人,她的形象總是縈繞著他,使他的內心很不平靜。”

    第三樂章“在田野”為:“鄉村夏夜,他在田野裡獨自沉思……樹葉微響、和風輕吹,這些感覺使他的心胸得到少有的恬靜,但是她又一次出現,使他的心頭感到沉重,不祥的預感折磨著他,她是否欺騙了他呢?”第四樂章“赴刑進行曲”的說明是:“他夢見自己殺死了所愛的人,被判死刑押赴刑場。隊伍在進行曲聲中向前移動,樂曲時而陰森,時而莊嚴、肅穆。”在結尾時,“固定樂思”曾瞬息出現,好似對愛情的最後眷戀,但瞬間就被致命的一擊折斷了。第五樂章“妖婆的夜宴之夢”的說明是:“他參加了這個宴會,置身於一堆可怕的幽靈、魔怪之中,他們是為了埋藏他而聚會的,怪異的叫囂、粗野的狂笑與遠方的呼喊相交織。這時,情人的主題又出現了,她已變得醜陋、怪誕,這是‘她’來參加夜宴了,她的來臨引起狂歡的叫囂……簡直連一個下賤的娼妓都不如了。”

    譜例6.2.6:

    固定樂思在《幻想交響曲》第五樂章

    七、逆潮流的勃拉姆斯

    圖6.2.7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1897年)出生於德國漢堡。他的父親是漢堡市劇院的一名低音大提琴手,雖然貧窮但很重視對子女的音樂教育。6歲時,勃拉姆斯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7歲時開始跟隨當時的音樂老師科賽爾學習鋼琴,3年後,他跟隨當時的作曲教師馬克森學習作曲和鋼琴。

    清苦的童年剛剛度過,13歲的勃拉姆斯為了增加家裡的收入,就開始為了生活奔波。他教授鋼琴,同時在小酒吧彈鋼琴,寫作娛樂性的歌曲。勃拉姆斯15歲時,第一次接觸到了匈牙利民間音樂。當時1848年革命失敗後,許多匈牙利的革命者都逃往漢堡,勃拉姆斯透過這些匈牙利的革命者,第一次接觸到了匈牙利民間音樂。儘管現在人們知道那並不是真正的匈牙利民間音樂,而是吉普賽音樂,但它對勃拉姆斯後來的創作起到一定的影響。不久,勃拉姆斯在這群革命後的流亡者中間認識了小提琴家賴門伊(E.Remenyi,1830年- 1898年),兩人一同旅行演出,併成為好友。二人在旅行演出期間,又在漢諾威遇到了小提琴家約阿希姆(J. Joachim,1831年- 1907年)。1853年,勃拉姆斯又結識了李斯特和舒曼夫婦。舒曼夫婦與勃拉姆斯一直保持著長期的友誼。這個階段是勃拉姆斯創作的最初時期,他以流暢的筆觸寫出了一批樂觀明快的作品,表達自己對生活、大自然的誠摯熱愛。

    1862年,他離開德國漢堡,去了維也納。勃拉姆斯在維也納擔任合唱團指揮和樂隊指導,這些音樂實踐為他後來創作合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繼續創作,完成了《德意志安魂曲》、《狂想曲》以及一些室內樂等作品。1871年,俾斯麥透過王朝戰爭統一了德國,然而德華人民卻面臨著更殘酷的統治。勃拉姆斯最初以很歡喜的心情迎接祖國的統一,他還為此寫下了《凱旋之歌》,但很快他就為黑暗的社會現實深感焦慮不安。1875年以後他陸續完成了4部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晚年的勃拉姆斯享有了很高的榮譽,但反而感到了孤獨、寂寞,1897年勃拉姆斯病逝,被葬於維也納。

    勃拉姆斯的創作除了沒有涉及歌劇以外,從巴洛克時期的大協奏曲、經文歌、管風琴眾讚歌、前奏曲,到古典主義時期的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變奏曲等體裁,以及各種組合形式的室內樂、歌曲、合唱曲、重唱曲等無不涉及。勃拉姆斯紮根於古典傳統的土壤之中,崇尚、繼承古典音樂。同時他豐富和發展了古典音樂傳統:旋律深刻、抒情,氣息悠長,節奏新穎,常採用切分音和交錯節奏、附點音符,以及功能和聲。變奏曲及變奏的手法是他的突出之處。他重視、熱愛民間音樂,音樂中常有著樸素、清新的德奧民間音樂的因素。

    勃拉姆斯創作的管絃樂作品包括4部交響曲、4部協奏曲、2首小夜曲、《海頓主題變奏曲》管絃樂版、《學院節慶序曲》、《悲劇序曲》。勃拉姆斯的4首交響曲,每一首都是精心琢磨的凝練之作,前兩首富有英雄奮進和田園情緒,後兩首充滿了沉重的心情,採用了古典交響套曲的結構,運用了對位和動機展開的手法,但都沒有標題。勃拉姆斯的交響曲特別注重首、尾樂章,第一樂章要有分量,末樂章應是不朽的終曲。他仍把第二樂章定為慢板樂章,較特別的是第三樂章他從未標為“諧謔曲”,他的第三樂章一般是把諧謔曲、小步舞曲、奧地利的連德勒舞曲混合在一起,或寫成類似間奏曲的樂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月1日勞動節馬上到了,有哪些詩是描寫田間耕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