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談青史

    事實上朱棣原本不稱祖,而稱宗。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第五次北征蒙古的永樂皇帝朱棣,在班師回朝的途中駕崩於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東南)。是年九月初十日,禮部會同文武郡臣為大行皇帝上尊諡為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 文皇帝,廟號太宗。

    也就是說永樂皇帝朱棣在他去世後,官方給的正式稱呼為明太宗文皇帝(諡號只重最後一字)。

    可能有些朋友要說了,不對啊,朱棣不是被稱作明成祖嗎?怎麼會是太宗?作者是不是搞錯了?

    這個還真沒錯,朱棣確實是明太宗,這個官方叫法在明代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因大禮儀之事,明太宗被改尊為明成祖,連帶諡號也變更為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至於朱棣諡號變更的前因後果,以及對兩次諡號背後的解讀,筆者等會再跟大家詳聊,我們先說一下“太宗”這個廟號所蘊含的政治含義。

    之前文章中,筆者專門解釋過諡號的由來,那麼同樣廟號又作何講呢?

    所謂廟號,指皇帝駕崩後,其後代升祀太廟立室而追尊的名號,如太祖、太宗、仁宗等。

    但有一點,廟號不同於諡號,不是每個皇帝都能享有的。

    《禮記》上有言:祖有功,宗有德。唐代經學大家顏師古註釋稱: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

    所以拿西漢為例,劉邦有開國啟運之功,廟號高祖又作太祖。而第二任皇帝惠帝劉盈形同傀儡,存在感很低,更沒有什麼功績可言,便沒有廟號,反而文帝劉恆始治天下,被尊廟號太宗。之後的景帝劉啟無廟號,武帝劉徹開疆拓土,使大漢聲威遠博,尊享廟號世宗。

    因而東漢時的學者應劭便道: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稱太宗是也。

    有諡號的帝王不一定有廟號,這在諡法還很嚴苛的漢代,廟號與帝王的名實必然是相符的。不過隨著漢代的滅亡,代漢而立的曹魏政權,率先打破了廟號的選授慣例,曹操、曹丕、曹睿三代被追尊為祖(廟號各自為太祖、世祖、烈祖),因而後世多批評曹魏,祖名多濫。

    而後從唐代開始,廟號的泛濫尤甚,除一祖之外,其餘諸帝,不問有功與否,莫不稱宗。

    這樣一來,廟號便和諡號一起成了帝王死後的標配。

    而“太宗”這個廟號也基本上成了開國太祖之下的第二代君主的專享,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無論他們帝位如何得來,但被尊為太宗,也即表明其承繼開國太祖的遺澤,治理天下,根正苗紅。

    所以說了這麼多,當永樂皇帝駕崩後,明仁宗朱高熾和群臣給朱棣加尊廟號“太宗”是有深刻政治蘊意的。

    太祖朱元璋的帝位法統本應由嫡長子朱標一系繼承,但因朱標早亡,帝系變成了太祖、建文帝這樣的隔代世系順序。

    原本排除在皇位繼承權之外的燕王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旗幟,推翻了侄子建文君的統治,由小宗藩王一躍為大宗帝系,重建了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帝系傳承,這在禮儀為大的時代,朱棣飽受士庶詬病。

    終永樂一朝,朱棣為了洗白得位不正的汙點,在政治上一再貶低侄子建文君的作為,甚至完全不予承認建文君為帝的事實。

    永樂皇帝朱棣,不斷高舉皇考朱元璋的名號為自身正名,以突顯其繼位的合法性、正當性。

    是故,永樂之後的繼承人,為了向後世證明帝系傳承的正統,尊永樂皇帝為“太宗”自然是最合適不過的,畢竟從禮法上講,這是承繼太祖之位而治天下的二代之君最佳選擇,沒有之一。

    說到這裡想必有朋友不禁疑惑,既然“太宗”的廟號如此重要,那為何朱棣會被改諡為“成祖”?難道“成祖”的廟號不如“太宗”嗎?

    從禮法上講,“祖”當然要比“宗”的地位崇高,追尊朱棣為明成祖毫無疑問是拔高的,但事情要分兩面看待,諡法可不僅僅只是死人用的,它更是給活人看的,用以傳示後代,是尊顯政治地位的一種工具。

    筆者先簡單解釋下,嘉靖皇帝追尊朱棣為明成祖的原因,因為網上廣為流傳一種說法,說嘉靖帝為把他老爹的牌位送進入太廟,差點把朱棣的神位給扔了出來,這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傳言,借講述朱棣諡號的機會,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給大家講解清楚。

    正德十六年三月(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其無子繼位,以至於皇位空懸。首輔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條文,建議迎立血緣關係最近的堂兄弟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位。

    於是明代歷史上再次出現了藩王入主大位的情況,原本明憲宗到明孝宗(憲宗第三子)的帝系傳承,變成了由興獻王(憲宗第四子)一脈繼承。

    小宗變大宗,難免有寄人籬下之感,因此嘉靖帝在登基之初,開始反對過繼成為孝宗的兒子,在與百官三年的爭鬥中,總算實現追尊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恭穆獻皇帝”,稱呼孝宗為“皇伯父”,從法理上講帝系傳承徹底獨立於孝宗一脈。

    但興獻帝神主未入太廟,從禮法上說還是要矮其他帝王一頭,這是嘉靖帝不能容忍的。可要將興獻帝的神位迎入太廟,首先得有位置可以供奉,這時的太廟實際已經滿員了。

    明代的太廟前殿為享殿,面闊九間,每間供奉一位先祖,朱元璋在位時追尊四代先祖,以高祖父“德祖”為大明始祖,定為不遷之祖,等朱元璋的四世孫英宗的神位進入太廟後,太廟就開始滿了,之後的憲宗、孝宗、武宗的神位迎入太廟,依次遷出了朱元璋的曾祖父“懿祖”、祖父“熙祖”、父親“仁祖”三位。

    因此嘉靖初年的太廟九室圖如下所示:

    所以嘉靖要把老爹給奉進去,必須得移出一位祖宗,按順序當然是太祖了,可這就尷尬了,哪一個皇帝都能動,就是不能動開國太祖,這是原則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即便嘉靖帝不是為了他老爹,後邊的皇帝也會為了嘉靖而遷走一位祖宗,這是不可避免的,當初朱元璋在定德祖為始祖時難道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筆者認為,肯定是有考慮過的,只是朱元璋不可能自己定自己為始祖,他必須得尊崇一位祖宗,不然有違孝道。但朱元璋畢竟是太祖,即便他不提什麼要求,後世的子孫也會尊他為始祖,這也是“以孝治天下”所必然的結果。

    因而,嘉靖帝又重新追尊太祖朱元璋為始祖,定為太廟不遷之祖,將德祖遷出了太廟正殿,騰出了一間位置,從頭到尾根本就沒有要遷走朱棣的意思,網上的傳聞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

    之後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揚州府同知豐坊上疏,奏請復古禮,建明堂,加尊興獻帝廟號稱宗,以配上帝。

    明堂祭天與郊祀一樣是古代禮制中最重要的一種,是在宮殿裡進行的“堂祭”,祭昊天上帝,並需要有功德的祖先配祭。

    大臣們認為,參照周禮,周代明堂配祀的是文王,以此來論太祖皇帝相當於周的始祖后稷,那太宗就是文王,明堂配祀也應該是太宗文皇帝。

    這讓嘉靖皇帝很不高興,親自寫了一篇《明堂或問》明確表示,稱宗必須祔廟。同時為了解決明堂配祀的禮儀問題,又道:“太宗靖難,功與開創同,當稱祖以別之。”

    將明太宗朱棣的廟號升格為成祖,與太祖朱元璋一道成為大明的二祖,同時出現在每年的郊祀祭天典禮上,配祀天帝。那麼明堂裡位置就空了出來,可以名正言順的配祀興獻帝。

    這樣一來從禮法講自然完美,嘉靖皇帝如願以償的將其父追尊廟號為“睿宗”,神主祔太廟。

    但貌似被更加尊崇的朱棣,其實卻遭逢無妄之災。

    我們來看看諡號的前後差別,最早的太宗諡號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 文皇帝;而之後的成祖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 文皇帝。

    這裡邊的“弘道”、“高明”、“聖武”之類都是基於朱棣的功績而上的溢美之詞,就不必過多累述,只說兩個諡號之間的差別,“體天”變成了“啟天”,“廣運”改成了“肇運”。

    所謂“體天”乃體察天意,依據天命之意,這表明了永樂繼承帝位是上承天命的,強化了君權天授之意,淡化了奪位的血腥。

    但改為“啟天”就變了意思,啟為開啟、開發之意,“啟天”不就等同於開闢新天?

    人人都知道天下乃太祖高皇帝所開創,朱棣不繼承還另開,雖然是事實,但絕不能擺在檯面上講吶。

    再者“廣運”有開拓國運之意,意味著繼承太祖衣缽的太宗皇帝朱棣,進一步將大明的國運弘揚廣大,含繼承發展的雙重意義。

    但改成“肇運”立馬畫風突變,肇本就作開始、引發講,這不就是告訴天下朱棣新啟大明國運,從太祖的“啟運”中分了個叉?

    當真是崽賣爺田心不痛,朱棣一生費了多大勁,篡改了多少史料,來證明其繼承太祖朱元璋帝位的合法性,可到了嘉靖朝倒好,為了更親的老爹,便大手一揮,將朱棣後半生的辛苦全付諸東流,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估計棺材板是按不住的。

    難道嘉靖帝就不知道,改諡朱棣的廟號和諡號會影響這位祖宗得位的正統性嗎?

    筆者以為,嘉靖應該是能想到的,可至少有兩點原因,讓他依舊這麼做了。

    首先,朱棣去世了一百多年,燕王一脈的帝系傳承穩固,不是誰都能輕易動搖的,所以即便改了又如何?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嘉靖帝是在大宗絕嗣的情況下才得以入繼大統,不然是沒有半點繼承資格的,為了突出合法性,他一再聲稱:今之天下,太祖高皇帝之天下。

    這話引申意思就是,大明天下是太祖傳下來的天下,不是武宗、孝宗能私有的,但凡朱家子孫都是有繼承權的。

    所以不管是永樂的武裝奪權稱帝,亦或者嘉靖的大宗絕嗣入繼,都具有合法性,既然這樣,諡號、廟號改動一點還重要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金《家》中的人物描寫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