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渣嘯西風
-
2 # 憶尋塵
在春秋戰國時期曾有過這樣的“單挑”場景,被稱作“致師”,然而卻是戰車與戰車之間的爭鬥,而非是純粹意義上的武將。歷史上記載有單挑事蹟的人反倒是項羽,項羽是出了名的喜歡單挑,或許是喜歡彰顯自己的武力吧。剛帶兵的時候,在鉅鹿一戰,他生擒了王離,擊殺蘇角(處於混戰中的單挑)每戰必親衝秦軍中軍,把章邯打得丟盔卸甲,見到他的影子必棄全軍而走,遂一戰而定天下。而在其他時期卻很少有這樣的人物,當然也不是沒有。
武將對於一場戰爭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指揮作用,有對武將描寫身先士卒,也有描寫武將決策千里,猛將在於軍中的地位其實更像一個旗幟,指揮加精神象徵。所以武將不論是一騎在前還是坐鎮軍中,他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只是風格不同,所以現在人們對將領也會有守成之士和萬人敵等的稱呼。在一場戰爭中,武將是軍隊的主心骨,他的表現和舉動要做到的是軍隊的變化,至於斬殺敵將,遠不及一場勝仗來的重要,所以其實單挑並不多見。
-
3 # 攀登的岩羊
不能太多,一般都是率軍衝鋒,或偷襲,單槍匹馬殺入敵陣也是個別,大多是聽從帥令,帶手下兵丁作戰,兩邊開戰,人數武器戰術天氣地型佔了不少因素,兩邊武將單挑決勝負,有點義氣用事和天真浪漫,像騎士決鬥,跟實際情況不符。
-
4 # 傲視蒼穹39
謝邀!您的問題很有意思;古人的等級觀念是很重的,你作為身份極重的貴族、主將,會讓身份低賤計程車兵站在那裡圍觀、喊喊口號,而自己去喋血、拼命嗎?即使你肯拼,拼贏了當然好,萬一把小名丟了呢?軍隊沒了指揮,成了一群無頭蒼蠅,還有戰鬥力嗎?不但自己死了,還有可能導致亡國、亡家、亡族的!你敢承受這樣的結果嗎?所以,戰爭其實就是以動物本能的爭奪利益而起,從一開始的形成就沒有什麼“單挑”。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戰爭從一開始,就是以“打群架”的方式形成的。所以,部落間的“打群架”發展成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後,就逐漸有了分工,只有分工合作,才能發揮眾人的最大能量,以爭取獲得利益。這個“分工”就發展成為“元帥(大將軍、總指揮)”、“大將(獨當一面之將、前敵總指揮)”、“鬥將(先鋒、副將之類,承擔具體攻擊任務的部隊長)”。
例如;人們比較熟悉的白起、趙括、項羽、韓信、衛青等就是“元帥”,只是在古代前期的名稱是“大將軍”,唐以後才稱“元帥”。所以,象棋中就是“將、帥”。不管前後怎麼稱呼,都是“總指揮”。這種職務的人,如果首先單挑,萬一死了後,軍隊怎麼辦?國家怎麼辦?只有項羽這樣的,政治上很白痴的人,才會提出這麼可笑的要求。所以,是絕不可能單挑的。甚至,他們連前線戰場都不用親自到。最多是在總攻的時候,為了鼓舞士氣,親到前線,揮刀鼓舞士氣就足夠了。衝鋒陷陣的具體帶軍攻擊的任務,自有“先鋒、副將”等去完成,但也是帶隊衝鋒!
“大將”就略有不同;分別是戰爭前的部署,不是由他們制定的。但是,他們有建議權!例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作戰會議上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但是,魏延雖然是諸葛屬下的第一“大將(督前部;就是前軍都督,不是先鋒。)”,但仍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在諸葛亮,因為諸葛才是“元帥”。又例如;關羽是“董督荊州事”,並且“假節鉞(假節沒有決定戰爭權,假節鉞是皇帝賦予了有發動戰爭的權利)”。他也是“荊州方面軍”的“總指揮(元帥)”,糜竺、士仁是“大將”。關平、廖化、趙累等是“鬥將”。再例如曹仁、張遼,雖然也是鎮守一方,好像和關羽一樣。而實質卻不同。他二人沒有“假節鉞”,就是說;他們只能防守或應戰,沒有發動戰爭的全力。並不屬於“方面軍總指揮”。曹仁是“徵南將軍”,張遼守合肥,是“湯寇將軍”。用現代意義來解釋就是:曹仁是“樊城警備司令”,張遼是“合肥城警備司令”。兩人都沒有地方職務。所以,他們僅是鎮守一方的“大將”。比之魏延的“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尚低一級。因為魏延是“漢中軍區司令(不是漢中城警備司令),兼漢中市市長”。軍政雙管,級別遠高於曹仁、張遼。但行政職務及軍銜,均比關羽明顯低了一級以上。所以,很多人說魏延守漢中=關羽同級的職務是錯誤的!
“鬥將”又不同;守合肥的李典,屬於“鬥將”。趙雲跟著劉備的時候,也屬於鬥將。諸葛北伐的時候,除魏延、趙雲、馬謖外,其他人都屬於“鬥將”。吳懿跟魏延西入羌中,大破郭淮、費耀時,也是“鬥將”。曹魏的張郃、郭淮屬於“大將”,司馬懿是“元帥”,其他人是“鬥將”。東吳進攻合肥時,甘寧雖然“百騎劫魏寨”也是屬於“鬥將”,級別是李典,不能與張遼比。“元帥”是孫權自己。赤壁之戰的周瑜,其實也僅是“大將”,真正的“元帥”是劉備。此時的關、張、趙都是“鬥將”。
說白了;“鬥將”的任務就是,帶領士兵去衝鋒陷陣,打垮對方。就是“只需要有力氣、守規矩(遵守戰前部署做)”,而基本上不需要“帶腦子”!而“大將”是兩樣都需要一點,但腦子不能全按自己的想法。
至於“猛將”,那是另一個概念;因為元帥雖然一般不出戰,但又沒有硬性規定。起碼,在冷兵器年代,發動總攻的時候,主帥是應該親臨一線以激勵士氣的。但也有喜歡每每親臨戰場的,例如項羽就是。但是,喜歡這種做法的人,並非真正的“帥才”,往往是難成大器的。項羽的成功在這一點,但他的失敗也在於此!“元帥、大將、鬥將”中,都不乏“猛將”;如樊噲也是猛將,不過不如項羽“猛”而已。霍去病也是猛將。三國中的曹仁,重圍中救人,張遼的直衝而下斬蹋頓、衝到孫權面前,陳到的數百人死扛陸遜追擊大軍保劉備,王平的在馬謖敗後還能“擊鼓自持”、甘寧的劫魏寨等等,都能稱為“猛將”。但是,不管“猛”到什麼程度的將,都不會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除了特定的情況下,基本上是不會“單挑”的。上述就是各種“大將、猛將”等等的大概區別。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武將單挑的情況很少,畢竟如果單挑就能解決戰鬥的話,那幹嘛帶這麼多士兵耗費這麼多糧草過來?就為圍觀單挑嗎?《史記》就有記載: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羽要跟劉邦單挑,劉邦直接噗嗤一聲笑出來,我是玩腦子的,傻帽才跟你決鬥。最後結果我們也都知道,項羽再牛逼再能打,最終也是被劉邦逼到自殺。很簡單的道理了,對面一看就很能打,幹嘛和他單挑,大夥並肩上弄死他不好嗎?
當然,單挑的情況很少但不代表沒有,歷史上也是有少量武將單挑的記錄的,比如《隋書·史萬歲傳》記載:
因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過,令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榮定遣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復戰,遂引軍而去。由是拜上儀同,領車騎將軍。史萬歲單挑突厥壯士,這是因為突厥人自以為自己很能打,結果被反殺了。歷史上確實會出現這種雙方都以為自己很能打,結果都想直接單挑定勝負的情況。但實際上這種情況畢竟還是很少見的。古代大將一般都是領兵作戰,更注重指揮,但是也總有一些個人戰鬥力很高的猛將,這些猛將都是怎麼幹的呢?這裡我還是先拿之前單挑勝利導致升官的史萬歲來舉例吧,他也就單挑了這麼一次,平時打仗他是怎麼打的呢?
及與迥軍相遇,每戰先登。鄴城之陣,官軍稍卻,萬歲謂左右曰:“事急矣,吾當破之。”於是馳馬奮擊,殺數十人,眾亦齊力,官軍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將軍。史萬歲正常帶兵的時候早期都是每次打仗衝鋒在前,當戰事受挫不利的時候,他會挺身而出帶頭衝鋒,上去砍數十人,大夥一看自己將軍這麼能打有勝利的希望,士氣振奮都一起上了。但這也是早期一無所有的時候才這麼幹,後期史萬歲官大了,領兵打仗也沒有自己往前衝的記錄了。因為老玩這種帶頭衝鋒的,再能打也有翻船的時候。
正所謂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比如一代猛將楊再興,他的著名戰績就是在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時,當時金國撕毀和約,兀朮統帥大軍兵分四路大舉侵略宋朝,岳飛帶兵坐鎮郾城,負責指揮阻擊中路金軍。當年七月初八,兀朮得知岳飛坐鎮郾城而且大軍已經派出,郾城中兵力空虛。於是他親自帶領金國最精銳的鐵甲精騎與金國步兵主力總共一萬五千人突襲郾城,企圖斬首行動直接擊殺岳飛。岳飛以少敵多苦戰兀朮主力的時候,楊再興試圖反斬首兀朮,一個人衝進金國大軍中找兀朮,《宋史》記載:“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兩軍交戰,他一個人衝進對方大軍中殺數百人全身而退,這夠猛吧?
但是他總這麼玩,最終就因為冒進而身死。兀朮被擊敗後很快又捲土重來,《宋史》中記載:“兀朮憤甚,併力復來,頓兵十二萬於臨潁。”當時岳飛也得到訊息,所以讓楊再興巡邏,結果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巡邏到小商橋的時候,發現了數千金國前鋒騎兵,這時候一名合格的將領應該是迅速回去報告主帥,但是楊再興選擇直接衝鋒,三百人直接擊潰數千金國騎兵,楊再興還一直追殺過去,結果被金國大軍主力包圍。楊再興還試圖擊殺對方統帥來解決戰鬥,他帶領三百騎兵殺了金國萬戶長一名,百餘名金軍千戶長以及兩千餘名金兵。最終因為天降大雨,地面泥濘,馬陷小商河,被金軍亂箭射死,《宋史》記載:“再興戰死,後獲其屍,焚之,得箭鏃二升。”楊再興的身體裡燒出兩升之多的箭頭,可見當時戰況的慘烈。如果他及時回去報告岳飛,和大軍一起行動,就不至於馬陷小商河壯烈身亡。所以猛將偶爾身先士卒帶頭衝鋒挽回士氣還可以,但是總是這麼幹,總有失手身亡的時候。猛將們大多後期升官以後帶兵多了就不去帶頭衝鋒陷陣了,轉為指揮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