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相對於金朝或清朝為何不夠深入?
11
回覆列表
  • 1 # 吉人1號

    漢人反抗元朝,卻順從清朝,是清朝相對於元朝漢化程度更深的直接原因!但是從整體上看,元朝的漢化程度遠遠比不上清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漢族人對兩個王朝的態度不同!接下來咱們一一來指出!

    首先,兩個朝代的獨立程度不同!元朝,在歸屬上屬於蒙古帝國,也被人形象的稱為蒙元!雖然被中國史學家劃入了古代史,但蒙元說到底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這就決定了蒙元在發展上更傾向於蒙化,而不是漢化!但是後來建立的清朝,本身就是一個帝國,有統一的政令法度,這就為它的漢化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其次,兩個朝代對漢文化的崇拜程度不同!元朝發源於蒙古遊牧部落,常年生活在塞外,與漢族政權之間並沒有多麼大的關聯!後來其依靠蒙古帝國的基礎站穩腳跟,整個過程都和漢文化沒有過多的聯絡,導致了在蒙元建立之後,並不是很情願的選擇將自己漢化!但是清朝就不一樣啦,清朝的前身女真長期依附於明朝,祖先金朝更是和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漢文化在女真一族本身就有著更重要的地位,長期接受漢文化的薰陶,因此在清朝建立之後,統治者本身更願意將自己漢化!

    其三,兩個王朝的軍事基礎不同!蒙元建立之後,依託於龐大的蒙古帝國,有著很是強悍的軍事實力,這種軍事實力給當時的南宋乃至整個亞歐大陸造成了一萬點傷害!在蒙古人之上的種族主義之下,讓蒙元的漢化舉步維艱!清朝相對於蒙元,軍事實力簡直就弱爆了!在僥倖藉機入關之後,大清王朝為了最為省勁兒的統治中國,能且只能選擇將自己漢化!

    最後,也就是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漢族人對兩個王朝的態度完全不同!蒙元建立之初,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其中漢人地位低下,這就導致了漢人對蒙元政權的排斥,也使蒙元政權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走向滅亡!但是清王朝完全不同,在建立之初難免會有高低,但是當權者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不斷的改進,從排漢到容漢最終走向漢化!再就是明朝末年,政權混亂,起義不斷,老百姓們厭倦了妻離子散的日子,從心裡期盼一個大一統的太平盛世,清朝很及時的給了老百姓們一個滿意的答案,漢族子弟的包容,是清朝漢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最本質的原因,沒有之一!

    客觀來看,不論是蒙元還是滿清,它們的漢化都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表面上體現為中華漢文化不斷被多種文化入侵,實際上是漢文化主動的包容多種外來文化的過程!連清朝本身,都是漢文化不斷髮展的結果!蒙元滅亡之時,百姓簞食壺漿,額手相慶!但是清朝滅亡時,許多人痛心疾首,以身殉國,這些人中不乏漢人的存在!因為蒙元是歷史的產物,而滿清卻是中華民族的產物,是漢文化不斷繁榮不斷強大的體現!

  • 2 # 天長水秋

    元朝的漢化為何不夠深入?個人理解主要有一下原因:

    第一,從蒙古國到元朝,表面看只是稱謂上的變化,其內裡也有很大變化。大汗之位的爭奪嚴重地影響到最高統治者的注意力,忽必烈原本設計的一些政策失去了連續性。繼任者也飽受折磨。

    第二,反對者(保守勢力)力量強大。統治者一方面學習歷史,另一方面擔心自己變成已經消亡的鮮卑族。在漢化與拒絕漢化之間猶豫徘徊。儘管最後還是接受了漢化,程度卻非常之淺薄。比如進行了科舉考試,對參加考試的人進行限定,結果能參加的人很少。

    第三,汗位在託雷家,這一家的漢化很快很順。是皇室中做的最好的。因為色目人可以為之提供各種官僚,完成社會管理工作,對漢化的追求也沒有太大的動力。

    第四,視界寬窄氣度大小決定格局。作為宗主國,各個附屬國提供的禮品(實為貢品),讓元朝統治者的視界大開,不再侷限漢地也就是中原地區。

    漢化,入主中原的遊牧民的漢化一直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話題。但是蒙古族的漢化進行的很緩慢。其中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慢慢滴,就會知道順其自然才是最好!

  • 3 # 桃花石雜談

    元朝的漢化程度為何不夠深入?回答之前先上一個圖:

    這是北元昭宗愛猷識理答臘的一幅書法作品。愛猷識理答臘是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長子,也是元朝退出中原之後,北元的第一個皇帝。

    愛猷識理達臘出生時還是元朝中期,按照元朝皇室傳統,他被寄養在大臣脫脫家中。而脫脫家是一個漢化很深的蒙古家庭,因此愛猷識理達臘也從小就接受了儒學教育,跟隨南人學者鄭深學習《孝經》等儒學經典。十歲起又進入學端本堂,跟隨漢臣接受系統儒學教育。

    北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

    從小開始的漢化教育使愛猷識理達臘擁有了很深的漢文功底,以至於他登極時雖然元朝已經退出中原,但他還有漢詩傳世:

    新月詩

    昨夜嚴陵失釣鉤,

    何人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

    也有清光遍九州。

    在這裡囉嗦這麼多這個北元皇帝的經歷,答主是想說明元朝的漢化也並不慢。愛猷識理達臘出生時,元朝建立其實才剛剛68年。如果對比清朝,這時只是相當於康熙年間,如果把愛猷識理達臘的漢化程度和康熙比,其實並沒有差多少。而當時滿族的整體漢化程度其實也沒有多高,一些滿族大臣也還不會說漢話。

    但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元朝漢化程度低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是元朝雖然在中原維持的時間不長,但皇帝很多。97年裡就有11個皇帝,但其中除開國皇帝忽必烈和末代皇帝元惠宗(元順帝),其它皇帝在位時間都很短。一頭一尾這兩個皇帝的在位時間就達到了59年,特別是元惠宗,在位長達35年之久。也就是說,元朝從第二個皇帝到第十個皇帝總共在位38年,也就是不到兩代人的時間。不瞭解的人一看元朝到第十個皇帝還沒完成漢化,就覺得元朝漢化程度很低,但其實到第十個皇帝時,元朝建立也才剛剛六十年,放到清朝等於才是入關之後的第二個皇帝,這麼短時間哪個民族也不可能完全漢化。

    元朝中間十個皇帝,總共只在位不到40年

    第二個原因是元朝後來退出中原,蒙古族的漢化程序逆轉。比如大家從上文已經可以看到,北元昭宗其實已經是漢化程度非常深的蒙古人了,而同一時期許多蒙古重臣,如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和李察罕(察罕帖木兒)甚至已經都改漢姓,取漢名,其漢化程度甚至都超過清初的滿族人了。但元朝退出中原後,蒙古族的漢化程序就完全逆轉了,所以現代人看起來,好像蒙古人從未漢化過,但其實是後來的歷史給人造成的假象,真實的元朝漢化速度一點也不比清朝慢。

  • 4 # 悟空131054570

    成吉思汗的後代們所建立的元朝,總共不過八十多年左右,是來不及被交融的,時間才是真正的熔爐。試想一下,大漠裡的遊牧民族,靠的是馬上天下,又怎能輕而易舉地改變過來呢。何況他們又是天字一號,骨子裡頭流的是成吉思汗的血脈,是萬萬不能低頭的;固步自封的頑疾,是元朝的最大敗筆了。所以,他們來的似急風暴雨,轟轟烈烈,走的也悄無聲息,無影無蹤了!坐天下的大事,已被得天下的自滿,鬧騰的忘乎所以了!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就不一樣了,他深知馬上民族的優點與缺點,不為得一時一地而自滿自足,而是胸中懷有坐天下的雄偉霸業,併為此作為奉獻一生的事業;他向漢人學習一切優秀的東西,歸於己用,充實滿清皇胄的有識之士,打造利己的政策綱領。自此,他的繼任者們,都以始祖的胸懷,智慧,來統治引領著大清,逐漸強大和興盛。由此也換來了史上稱為:康乾盛世的豐功偉業!清朝歷經二百六十年左右,基本上融合在漢人的歷史長河之中了。

  • 5 # 真歷史

    我來回答一下,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不至於長篇大論,專業術語一大堆,我就簡單宏觀的說一下。

    歷史上中原王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草原,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實在是太能打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戰士,而他們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落後的文明決定他們必須去搶,否則很難活下去,而搶的方向很明顯應該是溫暖富裕的南方,因此南下侵略是中華五千年中原王朝始終要面對的大事,中原王朝被直接打亡國的有的是。

    但是很奇怪的現象是遊牧民族雖然打仗很擅長,可是一旦入主中原後,往往用不了多久就會向被征服的漢人學習,逐漸被漢化,最後本來的民族卻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歷史上的鮮卑,氐,羯,契丹,女真等等無疑不是這樣。偏偏歷史上的蒙古卻不是這樣,除了世祖忽必烈精通漢文化,其他基本上漢化程度極低,原因有這樣幾點:

    一、蒙古在南下大規模略地之前,先進行了影響世界走向的西征,和中亞的花喇子模幹了起來,在此過程中,他們接受到了大量的伊斯蘭教信徒,瞭解了很多伊斯蘭文化,從而對伊斯蘭文明產生了興趣並崇拜。也就是說蒙古在接觸中原漢文化之前,先接觸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而後者也是遠高於蒙古遊牧民族的先進文明,對於這種落後文明來說,只要是先進的文明都是他們嚮往的,所以伊斯蘭文明相當於是捷足先登,被動的開始影響蒙古,因此,蒙古後來再入主中原後,沒發現中原漢文化比伊斯蘭文化先進多少,因此不屑於學習。

    二,以前遊牧民族熱衷漢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本民族落後,實在無法管理被征服的先進地區,不得已大量重用漢人幫自己治理天下。蒙古雖然面臨同樣的困境,但他們西征以後,從西方帶回了大量的白人,也就是色目人(眼睛有顏色的,其實就是藍眼睛的白種人),讓這些人幫助蒙古人治理天下,這樣漢族人就無法擠入統治階級,更不能對核心統治者形成影響。蒙古從西方帶回的大量色目人(有歐洲人,例如馬可波羅,主要是穆斯林),這些人數量龐大,後來逐漸和漢人融合,在明朝就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這其實就是蒙古漢化程度低的根本原因,也正因為蒙古漢化程度低,所以這樣一個亙古未有的大國,不到百年之後就轟然崩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冠軍盃,一諾鎧一砍四難救主,無痕關羽繞後一推五獻祭成功,怎麼評價這局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