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文戈視點

    春秋時期諸侯不謀求統一,主要兩個原因:

    一、周王室的影響仍在。周王在諸侯心中的共主地位尚未喪失,諸侯每年都得向周王進貢和朝覲彙報工作。諸侯即使爭霸也只能打著尊王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防止周王號召其他諸侯集中力量討伐自己,使自己成為天下公敵。

    二、各諸侯的勢力不濟。周王室分封了大大小小近200個諸侯國,分散了諸侯的勢力,一個諸侯國不可能憑自己的實力隨意討伐兼併另一個諸侯國,若要討伐,須聯合其他諸侯國,且需找一個合理藉口,做到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 2 # 葉悠揚且哨

    歷史原因。歷史可不僅僅只是一本書,它描述某一個時代可不只是一個故事,而是代表著一個時代所有的背景因素。

    就像現在,為啥十多年前是美蘇爭霸,現在就是反霸權主義了,就是歷史前進而導致時移世易,環境裡的各個因素變了,時代主題和發現方向自然也要變。

    且說春秋吧,這個時代是從周平王東遷之後開始的,這幾百年是周王室開始衰弱直到名存實亡的一個程序,也是周朝統治徹底崩壞的一個過程,在這幾百年裡,周王朝依然是合法的,正統的,不可逾越的王朝。

    周平王東遷,到他的下一任,也就是他的孫子周桓王姬林上位後,當時周朝最大權臣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開始跟這個不知進退的周天子玩權謀鬥法,成了春秋第一個敢挑戰周天子權威的諸侯,最後,他倆矛盾不可調和,終於開戰,卻被鄭國打敗,天子中箭,險些被俘。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周天子的權威開始落下,周王朝控制的地盤漸漸被蠶食,再到莊王時,諸侯混戰愈演愈烈,天子沒辦法阻止,地位進一步下落。

    天子威嚴最低點的時候,是楚國稱王,還進逼都城,發生“楚王問鼎”的事件(九鼎是當時天子權威,一般人不能覬覦,更不能打聽鼎的形制重量)。

    所以說,春秋是周天子權威逐漸下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依然有合法地位,諸侯還需要他的名義讓其他的諸侯信服,這麼個合法的老大還在這裡呢,誰敢提出統一天下,自己當老大?

    直到戰國,情況就不同了,周天子已經徹底沒有實力了,他的地位就保不住了,出現新老大來取代舊老大就是必然的了。這個時候秦國再把它滅了,取代它就可惜以及一統天下了。

    第二個原因,還是歷史因素制約,這個歷史原因,就是各國的實力都在緩緩擴張中,逐漸才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春秋諸國,沒有一百也是幾十個了,那些國家最大的也就現在一個省的規模,他們在周莊王以後互相廝殺,互相吞滅,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種弱肉強食的時候,許多國家只能謀求先存國,再吞併,面對和自己一樣強大,無法吞滅的,需要長期對峙的,就只能爭霸,讓它們聽話了,這簡單點就是一口吃不成胖子,得一個目標一個目標慢慢來,就像在學校設目標,一上來就當全年級第一,可不得先前二十,前十,班級第一,年級前十,然後才能全校第一。

    同樣,春秋的時候最大的目標只能是稱霸,到戰國,只有七雄十國了,那時候才有了統一中國得目標。

    第三個原因,先進性的體現。

    春秋列國,說白了全都是奴隸制國度,它們的制度都一樣,千篇一律,誰都沒比誰先進到哪裡去。也就是說,大家都是半斤八兩,誰都不能把所有人吃掉,只能選一個老大出來,暫時制約一下所有人。

    到戰國,情況就不同了,各國變法,秦國最為突出,進入封建社會,這是當時最先進的社會形態,能產生比奴隸社會更強大的生產力和戰鬥力,所以秦國就能吃掉所有國家,那它就不需要別人怕它,聽他話這種老掉牙的模式了,它有這種實力,自然要統一中國。

    所以,春秋和戰國這種“爭霸”和“統一”目標的變化,說白了,就是歷史決定的。

  • 3 # 天慕sky

    因為實力不允許啊。

    可以看一下春秋早期的諸侯國地圖。

    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太多了,這個時候有140多個諸侯國。

    周天子也是從周平王遷都以後才開始逐漸衰弱下來的。對各個諸侯國的控制力才開始逐漸下降。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各個諸侯國才開始互相吞併,互相混戰。

    而且會出現滅國以後,又有其他諸侯國重新幫助復國的。比如齊桓公在位的時候,北狄國,軍力較為強盛,興兵滅了衛國和邢國。齊桓公幫助這兩個國家,在夷儀這個地方重新築城,儲存了邢國。在楚邱這個地方築城,儲存了衛國。

    春秋時期前後300年,這個時期就是各個諸侯國混戰成長的時候。直到戰國時代,才出現了七大戰國。經過戰國時代大混戰以後,秦國最終憑藉著強大的國力,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

  • 4 # 風中無痕跡

    那個時代周王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而且那個年代實行的是封邦建國制,不是中央集權制。

    中央集權制經過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才得以確立的,不是秦始皇平白無故想出來的。

    只有在中央集權制下皇帝才會追求統一。

  • 5 # 長安閒篇

    當時的主旋律就是秀肌肉 只要你承認我大哥地位就行了 我也沒有野心把你吞了 因為我把你吞了 全天下的諸侯國都不會答應 諸侯國是周天子封的 我要把你滅了 就是向周天子叫板 其他諸侯國就會群起而攻之 因為那個時候大家在理法上還是共同尊周為天子 雖然大家都看不起周天子 但是誰也不敢挑頭 去挑戰這一套制度 到了三家分晉之後 就不一樣了 昔日的諸侯大國都被瓜分了 接著 田氏代齊 全是造反起家的 這個時候 禮崩樂壞 有實力 有野心的就開始兼併小國 壯大自己了

  • 6 # 弼馬溫1991

    美國,只爭霸,不謀求統一的代表~

    德國,日本,妄想統一的代表……

    說白了第一應該是不敢想,畢竟大家明面上都聽班主任的,你總不能把班主任幹翻吧!萬一體育委員,紀律委員,衛生委員……不同意呢???

    第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的強大到了可以一統天下的程度

  • 7 # 知常容

    春秋時期天下就是統一的,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整個天下都屬於周王室管轄。

    如果春秋的霸主謀求統一那就意味著他們想推翻周王室,想自己稱帝,這個難度有多大?

    我給您舉一個例子,您就清楚了。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就迅速走上強大之路,天下諸侯已經沒有誰是秦國的對手,只能用聯合來對付。

    秦昭襄王十九年,秦昭襄王稱西帝。這個稱呼能不能稱?不可以。

    帝代表天下之主。

    秦昭襄王稱帝之後覺得心裡不踏實,他就派使臣忽悠東方大國齊國也稱帝,有二個帝,這樣諸侯也不可能只將目標對付秦了。如果剩下的諸侯想同時對付秦和齊估計比較困難。

    齊湣王接受這個稱號。

    這樣沒有問題嗎?

    秦稱之,天下安之,王乃稱之,無後也。且讓爭帝名,無傷也。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這段話是蘇代與齊湣王說的。這段話清晰地透露出一個資訊,誰稱帝天下將伐之。

    齊湣王覺得蘇代說的有道理,取消東帝的稱號,然後聯合諸侯攻打秦國。各諸侯國都紛紛響應。最終秦昭襄王在壓力之下去掉了帝號。

    雖然當時已經沒有諸侯給周王面子,甚至像楚王還會寫信去罵周王。不過取代周天子這一步誰也不敢踏出去。

    最後一任周天子是周赧王,他在位五十多年,沒人給他面子。他也曾經組織多國軍隊去攻打秦國,但都失敗了,最終還欠下一大筆債。債臺高築的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

    有人說秦最終滅了周。這裡說法有誤,秦滅掉東周和西周,這兩個是諸侯國而不是周天子的國。當時整個天下名義上還是周天子的。

    周赧王死後,並沒有再立天子,最終秦統一天下,秦取代周,而不是滅周。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句話說得很清楚,秦代周而不是滅周。為什麼代周?

    秦始皇找到五德終始學說為自己解釋。你想想看秦滅天下,還要找理由說明自己代周的合理性。

    可見當時的思想束縛有多嚴重。

    春秋比戰國還要早個幾百年,那時的人們只想爭霸。

    什麼是霸主,那就是方伯,諸侯之長。這好比一大家子,家長說話不管用,底下的兒子一個個都想爭當老大,爭當誰作主。這個老大會獲得家長的很多權力,但是他不是家長,因為輩份擺在這裡。

    取代與獲得權力是兩回事,性質完全不一樣。

    秦統一天下,建立的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周王是分封式的統一。所以從夏商周開始,中國就一直是統一的,只不過到秦這裡,從分封制切換到全面郡縣制,由統一變成一統僅此而已。

  • 8 # 平常人普通生活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 9 # 洛書河圖畫龍筆

    本來就是周室統一下的,你還能去謀求什麼統一?周朝有周禮和分封制度,所以孔子要列國克復禮,按照禮制禮樂邦交,然而各國全憑實力和利益進武力征伐。如果這時謀求自己統一,你這是違禮的篡位謀權,如果是法制下就是違法的叛國和謀逆。

  • 10 # 海洋47522

    爭霸就是想統一,人的壽命人的能力都有限,談何容易,說實話家裡統一也是一件困難的事,弄不好自己的家長地位也無法把控。

  • 11 # 時永卿

    歷史的發展是有其慣性的,周王室分封諸侯數百年,至春秋時代,各國雖有爭鬥卻還是習慣在這套規則內玩耍,且彼時並非沒有兼併,只是未形成風氣和規模,不然幾大強國又如何脫穎而出呢!具體說來

    首先沒有思想基礎。春秋時代還不具備統一的思想基礎,各家學說雖有萌芽卻未形成規模並廣泛傳播,理論體系不健全,傳播的就慢,自然鼓吹征伐統一的信徒就少,要知道,秦的統一也不是少數精英的聲音,而是經歷了長期的傳播和積澱,天下人心皆思歸一所致。問題不是統不統一,而是誰來統一罷了。

    其次經濟基礎薄弱。春秋時代已是大徵之世,雖然沒太多的兼併,但架可沒少打,什麼你打我、我打你的根本不新鮮,你打我、我打他、他打你的羅圈架、華夏內部打不過癮,跑去揍戎狄的多了去了。任何時代,打仗總是要死人的,總是會破壞或耽誤生產的,那個時代生產力落後,不打仗維持溫飽都是成功,別說頻繁的戰亂了。在這種情況下不經過長期的財富和物資積累根本不可能發生兼併和統一戰爭。便是後來的秦國,那也有先佔巴蜀,再興修水利,積數十年之黍才敢放手去打的!

    最後是政治基礎薄弱。春秋時代國家有小又碎,國力弱,制衡多,前腳跟人幹架,後邊家就讓人偷了,或者佔領了別國卻並不穩固,畢竟從佔領到和原國民形成共同的利益是需要時間的,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統一程序變快是直到戰國七雄形成了區域性的統一才開始的,就那樣這七個貨還合縱連橫扯了多少年的皮!且春秋時周王室雖弱,卻還有號召力和尊嚴,這基本保證了大家還是有規矩的,至於戰國時,周王室和個足球一樣,誰都能踹兩腳,於是秩序便崩壞了!

    於是,當真正的禮崩樂壞來勁之時,法學大家們便站了出來,以自己為引,開啟了華夏一統之路。只是沒想到啊,自己流的血,最後竟然是彼時最討人厭的儒家上了位!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春秋諸國在爭霸的時候,一開始其中從來沒有想過要統一全國。打個比喻,就相當於這些爭霸的諸侯國,他們在一個班上,他們想的只是爭班長的職位,但是從來沒有人想過要當班主任再打一個比喻,就如同在一個朝廷之中,朝中的大臣們在爭鬥的時候,爭奪的是宰相之位,但是輕易不敢爭奪皇位。

    那麼,為什麼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當時只想著稱霸,而沒有想過要統一天下呢?

    (諸侯爭霸)

    為了講明這個道理,我們用正反兩方面的例子來說明。

    事實上,在“春秋五霸”之前,已經出現過兩個霸主了,但是沒人把他們列入霸主的行列。這兩個人,一個是鄭莊公,一個是楚成王。

    當年鄭莊公是很厲害的,著名的“周鄭交質”事件,就發生在鄭莊公身上。他竟然要和周天子互相交換人質,由此可見,鄭莊公已經強大到何必種程度?

    楚成王也非常厲害,他多次開疆拓土,滅掉了很多小的諸侯國。並且後來還北上中原,和齊國爭霸。可以說也是強悍一時。

    這兩個諸侯這麼厲害,但是沒有人認為他們是霸王。

    以上是反面的例子,還有正面的例子,這個人就是宋襄公。

    事實上,宋襄公是根本就沒有資格的列入“春秋五霸”的,因為他它的力量太過於弱小。而且當年表示擁戴他的,也只是一些小國弱國。他在和楚國作戰的時候,甚至還打了敗仗,他也因此丟掉了生命。

    不過,歷史上依然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的行列。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評定當時的霸主,並不在於他有多強悍,而在於另外的東西。這就相當於你想在一個班上當班長,並不在於你的拳頭有多硬,你能打敗多少人。如果你能打敗其他人,那你不能夠叫班長,只能叫黑社會老大。班長,他必須要有另外的東西。

    (齊桓公爭霸)

    春秋時期的諸侯,是憑藉什麼來稱霸的呢?

    事實上,有兩個諸侯的做法,最能說明問題。一個是齊桓公,他的做法是“尊王攘夷”。再一個是晉文公,他的做法是“踐土會盟”。

    齊桓公是想告訴大家,要尊重周天子,我們的敵人只有一個,就是四夷之人,內部不要打架。晉文公的意思是說,我們要各自守好各自的疆土,要守當時的各種各樣的規矩。

    他們兩個人的做法,歸納成一點,就是要“尊奉周禮”。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理由,因為,他們召集大家會盟的時候,大家才會來參加。

    當然了,事實上這只是藉口,目的還是要稱霸,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

    但是不能這麼說,如果這麼說,他們就變成了鄭莊公、楚成王,沒有人再聽從他們的話了。

    (楚莊王問鼎春秋)

    那麼,為什麼那時候的諸侯,沒有想過要統一天下呢?

    我認為,核心的就是兩點:一是沒那個想法,二是沒那個實力。

    周禮已經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那時候的人們自覺的行為。我們一般都會用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在說明。既然是一種集體無意識,那就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可能逃過這個思維方式。

    周禮認為,天下就只有一個周天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所有人的主,這是上天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別人想要改變,都是不可能的。其他人,最多而都只能當諸侯,所以根本就沒有必要折騰。

    直到楚莊王的時候,他稱霸中原,最多也只能“問鼎”,問一下與“鼎”有關的事情,甚至他都不敢直接說,他是想當週天子。

    由此可見,那時候的人,是有這樣明確的思維侷限的。

    第二點,那時候的人,想要一統天下,還沒有那樣的實力。

    每一個諸侯國都非常強大,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有實力吞併別的諸侯國。因為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思,那麼你不是與一個諸侯國為敵,你是與所有的諸侯國為敵,大家都不允許你這樣做。

    楚國當時是最不講理的,但是他也只能吞併一些小國。而且就算吞併,也必須要找到理由。否則的話,吞進去,還必須吐出來。

    總之,在沒有統一天下的思維方式,又沒有統一天下的絕對實力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想到要幹這種統一的事情。

    (參考資料:《史記》《春秋》等)

  • 13 # 老闆泡杯茶

    以今天的國際視角來看,春秋時期的東亞大陸,跟今天的地球各國是一樣的,人們沒有統一的認知基礎。

    各國族群思想意識形態各樹一幟雜亂無章,農耕漁獵遊牧等主流生活方式不盡相同,交通不便利,貨幣不流通,貿易不發達且競爭大於合作,語言文字不規範,甚至於重量長度單位都不一致。

    直致出現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或者權威的公信度

  • 14 # 中年觀風使

    統治觸角延伸不了那麼長,那時候可沒有省級幹道,你從京城派一個官員到地方,爬坡上坎的要走大半年,中央如何及時知道地方的情況呢?地方又如何把稅收押送中央呢?

    秦始皇統一後修了直道,才初步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楊廣修了大運河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往後歷朝歷代哪個不依賴漕運來鞏固中央集權?沒有有效的交通,就只能分封而不能統治。

  • 15 # 騰—

    沒有出現統一的思想和野心,很多諸侯侵略到別國首都都沒有滅國思想可見一斑,思想裡面還是把周王室當那麼回事。

    沒有人認為那麼大的國家可以中央集權,只能做霸主,做霸主就已經夢寐以求了。包括楚漢時期項羽還有這種思想,明明有統一全國的機會,卻要夢想像楚霸王楚莊王一樣風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乘飛機都不允許帶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