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直到戰後都有許多人包括一些德軍將領都認為德國在二戰的最大的失誤就是對地中海戰場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能在最關鍵的1940年到1941年之間對地中海戰場投入足夠兵力,致使在北非戰場陷入消耗戰,而最終讓盟軍佔據了上風,重返歐洲戰場,而義大利也在盟軍的進攻下徹底崩潰。

    在1940年德國最容易拿下地中海時候,希特勒並沒有認識到地中海的重要性,他出兵地中海的目的完全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他不希望義大利在北非遭遇嚴重的失敗,但又不願意徹底干預地中海的戰局,而且陸軍總司令部也堅決反對開闢地中海戰場(因為此時希特勒已經決定要進攻蘇聯,陸軍總司令部害怕開闢地中海戰場會分散德軍的兵力),於是希特勒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就是進行有限的干預,派出一支有限規模的部隊來維持地中海的局勢,這支部隊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卻終因規模太小而無法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等到1942年至1943年英美盟軍將大量的兵力和兵器投入北非戰場時,德軍這支規模有限的非洲軍團就不得不面臨失敗了。隨著北非戰場的潰敗,希特勒此時才認識到其重要性,那就是一旦軸心國丟掉北非,將直接面對盟軍可能的登陸行動。於是希特勒開始大量的向北非最後的據點突尼西亞運送兵力,此時已經太晚了,盟軍已經佔據了地中海的制海權和一定的制空權,軸心國這樣將大量部隊投入隔了一道海峽的突尼西亞簡直是羊入虎口,最終由於補給的斷絕,這支非洲集團軍群也迅速的投降了。

    軸心國在突尼西亞的非洲集團軍群的全軍覆沒,正好發生在東線德軍即將發起的戰略決戰的前夕,即庫爾斯克會戰。希特勒為了這場關係東線命運的決戰,儘可能的將兵力投入到了這裡,但依舊感到兵力缺乏。在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希望可以得到2個步兵師的加強的請求都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絕,理由是無兵可派了。而反過來希特勒卻將大量的精銳單位送去了地中海戰場,最終近十幾萬的德軍精銳被迫投降,而且在義大利還留置有可組成3個師的獨立單位即將投入北非戰場,只不過由於非洲集團軍群的過快投降而未能來得及送去北非。所以北非戰場還是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德軍在1943年的戰略部署的,德軍並沒能做到在庫爾斯克投入全部的兵力,相反蘇聯集中了全部的力量到這一會戰,德軍最關鍵的1943年就這麼以失敗而告終。

    此後隨著盟軍登陸義大利本土,義大利投降,德軍不得不獨立在義大利抵抗盟軍的進攻,長期維持一支數十萬的軍隊和一定規模的空軍,使之無法投入到關鍵的大西洋壁壘的防禦或者東線戰場。

  • 2 # 雙馬尾班長

    在進入北非之前,隆美爾就一直向最高司令部強調北非戰場的重要性。事實上,在阿拉曼戰役結束後,德軍高層也開始重視起北非對中東油田和東線戰爭的影響,但是已經為時已晚。那麼,假設德軍高層在進入北非之前,就在該地區部署足夠的兵力,德國是否可以贏得二戰呢?

    圖為隆美爾

    北非在二戰雖然是次級戰場,但影響性卻非常大。自德國軍隊馳援非洲義大利時,丘吉爾就意識到,北非戰場的結局很有可能會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首先,軸心國假如佔領了北非地區。無險可守的中東地區就會被放棄。這意味著,前往蘇聯的補給再也不能從今天伊拉克上岸並透過鐵路運輸,所有的物資補給都要選擇從超負荷的西伯利亞鐵路和危險的北極航線轉運。

    圖為正在進攻的德軍

    其次,德國二戰依靠的羅馬尼亞石油的年產量只有600萬噸,相對比的中東地區每年則能提供1100萬噸優質的石油,更多的石油可以讓德國裝甲部隊發動更高級別的戰略進攻。空軍部隊也可以肆意的揮霍,蘇聯東線的局勢本來就因為支援的減少而陷入不利境地,石油可能會進一步的增加德軍的勝算。

    圖為英軍蒙哥馬利

    此外,越過北非進入中東地區後。德國非洲軍團可以自由的選擇是北上夾擊斯大林格勒還是東進向英屬印度發起進攻。即使美國參戰,考慮到印度方面和蘇聯方面的緊張局勢,也要先以軍工生產和增加增援為主,而不是過早的投入對德戰略轟炸。可以說,北非雖彈丸之地,但卻決定二戰之成敗。

  • 3 # 阿甭

    很簡單,北非保住了,意味著蘇伊士運河,地中海都保住了,英國是需要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輸血的啊,你以為二戰英國只是靠美國大西洋輸血嗎?靠得更多的是印度,澳洲,紐西蘭等廣大殖民地輸血,北非的勝利保住了輸血線,避免繞道好望角,甚至輸血供應不上,甚至殖民地直接獨立倒戈

  • 4 # 代號鐮刀

    北非戰場對交戰集團雙方的意義並不大,對盟軍來說,埃及和蘇伊士運河是英國不可能放棄的殖民地,而北非更多的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維希政權已被納粹德國控制,英國也因陷入本土作戰不可抽身。至於納粹德國,根本就不想捲入這個戰場。

    那麼到底是誰想在北非搞事情呢?而且還搞了那麼大一個飛機呢?

    那就是本期的主角,以墨索里尼為代表的法西斯義大利。

    義大利在二戰中可以稱之為搞笑擔當,盟軍的作戰神話有很多,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在對墨索里尼的戰役中發生的。

    二戰早期,墨先生就喊出了恢復羅馬帝國光榮的口號,但是那只是一句口號而已。讓我們看一看墨先生和他的軍隊是如何恢復的吧!

    比較典型的戰例有幾個,首先納粹德國進攻法國時,義大利也出兵了,但是被七個殘破不堪的法國師返工到了義大利境內,直至法國投降,義大利的領土還被法國佔了一塊。墨先生一見出師未捷啊!就想可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畢竟法國在二戰之前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那麼好,大國咱惹不起,咱打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有誰呢?有希臘。

    墨先生信心滿滿,並且放出豪言:這不是戰爭,這只是一場武裝遊行。他的想法是齊裝滿員的義大利軍隊人數達到了一百萬,小小的希臘看見這架勢肯定舉手投降,結果希臘一反攻又攻入了義大利境內,並且準備造登陸艦船在義大利登陸。法華人也幽了一默,在法國義大利邊界豎了個牌子:希臘人,這不是義大利已經是法蘭西了。言外之意,希臘人把義大利全境攻陷了。

    墨索里尼腦門冷汗下來了,看來歐洲不適合我搞武裝遊行,去非洲搞一搞事情吧!李斯特元帥指揮十二個德國師一個禮拜打敗了希臘,希臘代表在投降時只有一個條件:義大利人不能在場。

    墨先生這會兒還做著羅馬帝國的美夢呢!去非洲搞事情,非洲什麼都沒有!搞什麼東西呢?納粹德國進攻路線的選擇很有講究:北歐有鐵礦,蘇聯有石油,法國是Continental最大的政治集團,納粹德國想稱霸必須攻陷這些地方。

    墨索里尼的進攻路線可謂隨心所欲,以至於兵無鬥志將無戰心。以進攻埃及為例,墨索里尼進攻命令下達一個月,連哄帶騙的才讓意軍開動起來,很難想象納粹德國的元帥執行力能差到連一條鹹魚都不如。

    非洲戰場一開始,英國只有個第七集團軍,由奧金萊克指揮,結果戰爭伊始,意軍被打個大敗,成群結隊的進入英軍戰俘營,槍一扔坦克一停等著英華人開飯。

    墨索里尼這回是沒轍了,求他大哥希特勒去了。希特勒頭腦發熱,認為義大利的失敗是軸心國整體的責任,於是把納粹三大名將,與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齊名的隆美爾派到了非洲,

    這就是非洲戰場高潮的掀起。

    但是隆美爾最後還是輸了,因為納粹德國沒有控制整個地中海,沒有制海權,坎寧安將軍帶著落沒的英國皇家海軍死守地中海。非洲連個像樣的煉油廠都沒有,如何保證沙漠之狐的快速進軍呢?

    所以一開始,隆美爾突飛猛進,不到一年就從中將晉升為元帥,戰功赫赫。連墨索里尼都害怕他的這種打法,迂迴、穿插、鐘擺各類機動戰術從坦克上靈活運用,把駐守的英第七集團軍(後更名為第八集團軍)擊退了一千六百多公里,主將奧金萊克被俘。蒙哥馬利接手的就是一支殘兵敗將組成的軍隊,但是蒙哥馬利聰明,他在非洲最多的事情就是跟國內要物資,把第八集團軍養的兵強馬壯。反觀隆美爾,連燃油供給都成問題。到最後納粹德國非洲軍團戰敗之前,燃油供給僅能維持三天。這樣一個能打的將軍,希特勒為什麼就不能充分保障他的後勤供給呢?到最後隆美爾撤出非洲之前,希特勒可算送來了兩千噸燃油,可是那會兒的非洲軍團能開動的坦克也就剩下十輛了。

    隆美爾是個悲劇人物,用丘吉爾的話說:如果隆美爾生在英國,那麼他真不得了。

    但是北非戰場的意義真的不大,如果硬要說有意義的話,那就蘇伊士運河以及中東地區。按照後來人的猜想,如果北非淪陷,那麼納粹德國就可以從下方直搗蘇聯,甚至與日本人在印度會師。可是事實證明了,日本人也不可能打到印度,蘇聯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付。如果說硬要強調點對戰爭整個局面的影響,就是再天才的主將,再高超的戰術,也敵不過戰略的愚蠢與後勤的失調。

    隆美爾在北非一戰成名,卻無法挽救敗局。在諾曼底,也同樣如此。儘管他和他的部下如何的精明能幹,中國有句話叫: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儘管北非戰場輸贏最終挽回不了軸心國的局面,但是對後來裝甲集團作戰的意義還是非常大的。

    在這裡多囉嗦幾句,第一個意義就是不是裝甲防禦越厚重的坦克越有效。隆美爾帶去非洲的是輕裝甲部隊,跟曼施坦因進攻蘇聯的規模無法相比但是戰功卻依舊顯著。到後來坦克的發展,也不僅僅限制在裝甲火力這兩方面,更強調機動性靈活性。另一個就是隆美爾經常出沒於戰場一線,坐在指揮車裡與士兵一起進攻,不是隆美爾作秀,這樣更能快速把控戰機。該組織什麼樣的進攻,怎麼進攻都能直接交底到一線部隊,這也是為什麼隆美爾作為一個敗軍之將仍然備受推崇的一個方面。沒有不怕死計程車兵,只有怕死的將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從大自然中還受到過哪些啟發還有什麼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