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說出來你不信,張良本來就是自己起兵的啊,

    只是後來玩不下去了,就想去投靠景駒,半路上遇上同樣想投靠景駒的沛公劉邦,兩人聊了一晚上,張良就被劉邦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於是就投靠了劉邦,

    劉邦一看,嘿,還有人投靠我?算了,我還是單幹吧!於是兩人合兵一處。

    《史記·留侯世家》: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史記·留侯世家》: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張良確實有才,從不否認這點,但是並不代表他可以帶隊伍打天下,想自立門戶單幹,是很困難的事。

    很多公司的銷售經理很厲害、研發部門老大也厲害,你見過幾個銷售經理、研發老大辭職創業,還能成功的?

    打天下也是一樣,丞相、謀士、武將都很厲害、但幾個能單幹還能成功的?這是極少的。

    所以啊,打天下不是那簡單的事,有才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他們多為專才,而非全才。

    就比如清北、九校聯盟的畢業生、博士、碩士海了去了,他們中多少能自己創業的?絕大多數還是去五百強上班或者從政去了,

    最簡單而言,張良要單幹,起碼得打下一塊地盤作為他的根據地吧!這需要有幾千到上萬人的軍隊吧?得有幾個富翁的支援吧?得有錢吧?張良有什麼呢?這些東西劉邦都有,這就是他們的差別。

    如果打天下那麼簡單,蕭何、張良、韓信、諸葛亮、劉伯溫這些人,為什麼要去打工呢?

  • 2 # 老D90405271

    張良若是自己起兵絕對成不了李世民,結果是連陳勝都不如。陳勝還有守義之功,還能轟轟烈烈地幹一場驚天動之事。而張良起兵會連個名都留不下就湮沒在歷史中。張良也曾招募勇士幹過謀殺,結果在博浪沙只擊毀了秦始皇的隨從車,幸好能在混亂中全身而退,但連累周邊數十里範圍內百姓遭到盡屠。好在張良很快就知道自己適合幹啥--當高階參謀。這使他功成名就載入史冊。

  • 3 # 冷清先生

    【張良其人其事】

    張良是南韓公子,自恃有經天緯地之才,其實不然,當領導當不好,帶兵打仗也不行,體弱多病而只能當謀士。張良是和劉邦同時代的人,具體出生年月不詳,大約比劉邦小几歲。張良是南韓公子,祖父張開地輔佐三代南韓君主,父親張平輔佐南韓兩代國君。公元前250年,韓悼惠王23年,韓相張平去世了。張良家有奴僕300人,張良繼承家產後,變賣全部家產,連弟弟死了都不安葬。也就是說至少在公元前250年之前,張良的弟弟就出生了,張平去世20年後,既前230年,秦滅南韓。張良沒有在南韓做過官,南韓滅亡時,張良還在淮陽跟著儒家學習禮儀。

    張良在淮陽(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跟隨儒家學習禮儀的時候,劉邦在魏國外黃(今河南民權)張耳處為遊俠劍客,他們兩人有沒有見過面,不得而知。秦滅南韓,張良變賣家產,立志要為南韓復仇,千金酬買刺客刺殺秦始皇。張良東見滄海君,得到一個大力士,可以投擲120斤的大鐵椎。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張良買大力士刺殺秦始皇,砸中秦始皇副車,遂逃亡到下邳躲藏,在下邳為遊俠,項伯殺人潛逃,和張良一起躲藏。

    劉邦出生在沛縣豐邑,劉邦祖父劉榮是魏國貴族豐公,父親劉太公不是白叫的。劉邦、張良都是貴族出身,都是有文化、有理想的人,劉邦崇尚信陵君,跟隨張耳成為遊俠劍客,矢志抗秦保衛六國,張良之志反秦恢復南韓。劉邦是與時俱進的人,張良卻不是。劉邦當亭長的時候,常去咸陽押送苦役,一次在大街上見到秦始皇的車駕威儀,劉邦感慨的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劉邦的政治理想已經大飛躍,從反秦鬥士六國保衛者,昇華為“以天下為己任”,而張良反秦恢復六國的志向從沒有改變,張良從政治上來講已經比劉邦低了一個檔次。

    張良躲藏在下邳之時,劉邦已經在沛縣當了三年的亭長了,張良躲藏了十幾年,劉邦在基層領導位置幹了13年。劉邦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管理經驗,張良卻沒有積累多少政治領導經驗。大約,前217年,張良在下邳碰見了傳說中世外高人黃石公,黃石公授予張良《太公兵法》,對張良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 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什麼意思呢?好好讀這本書,這是輔佐帝王之道。過10年王者起兵,過13年後你小子來濟北來見我,谷城山下黃石就是我。

    前209年8月,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天下響應而劉邦沛縣起兵為沛公。前208年2月,陳勝被叛徒莊賈所殺,楚國貴族景駒自立為“假楚王”,張良在下邳集合了100多青少年,準備前往投靠假楚王景駒。非常巧合的是,劉邦剛好帶領五六千人前往下邳略地,半道上劉邦和張良就碰見了。不知道劉邦和張良以前是否就認識,還是張良臨時改變了主意,也就加入了劉邦的隊伍。張良給劉邦等人講解《太公兵法》,其他人都聽不懂一臉懵逼的樣子,劉邦可能是以前就學習過兵法一聽就懂,張良說:“沛公殆天授”。

    天下反秦,張良糾合青少年,也想創業打天下,無奈名望和影響力太小,自己又不是當領導的料,只好投靠到劉邦的門下。但是,張良並沒有放棄獨自打天下恢復南韓的理想。前208年夏天,項梁在薛城召開各路起義軍大會,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懷王,張良對項梁說:“項君已經立了楚王之後為楚懷王,而南韓的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很賢明,可以立為韓王,成為楚國的幫手。”項梁派遣張良找到了韓成,立為韓王,張良為司徒,項梁給了一千多人的隊伍,韓王成、張良率領者去經略韓地,剛開始還恢復了南韓幾座城池,秦軍反擊之後,韓王成、張良就又把城池給丟了,只好退避到山裡面去打游擊。

    張良也想帶兵打天下,但是張良帶兵打仗的能力很差,一千人的隊伍張良還能玩轉,超過一千人張良就玩不轉。從實踐中看,張良根本就不是帶兵打仗的人,張良只能給別人當謀士。大約過了大半年,前207年四月,劉邦奉了楚懷王之命,以3萬偏師西攻秦。劉邦率軍從洛陽南出轘轅山,張良帶領南韓的游擊隊跟隨了劉邦,劉邦接連攻下南韓十幾座城池。劉邦和秦將楊雄大戰於白馬,又在曲遇(河南中牟縣)大戰,劉邦大敗了楊雄秦軍,楊雄退守到滎陽,秦二世命人斬殺了楊雄。

    劉邦不但是政治家、戰略家,還是軍事指揮家,劉邦以3萬偏師,突破30萬秦軍的防線,先於項羽兩個月打入關中滅秦。秦末戰爭以及楚漢戰爭時期,個人軍事指揮能力,能和劉邦相比較的只有韓信、項羽,韓信的軍事指揮能力略強,項羽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劉邦差一個臺階。劉邦一生中僅僅給項羽敗過兩次:彭城之戰和滎陽會戰,而劉邦打敗項羽六次:成皋戰役、廣武戰役、固陵之戰、陽夏之戰、陳留彭城戰役、垓下之戰。垓下戰役劉邦親自指揮60多萬漢軍,圍殲了項羽10萬楚軍,後世把垓下之戰的戰功記在了韓信頭上,其實韓信只是30萬正面攻擊集團,而劉邦是垓下戰役的總指揮。

    《史記•高祖本紀》:“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史記灌嬰傳》:“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

    論政治管理、軍事戰略、戰術指揮綜合能力,項羽、韓信都不是劉邦的對手,張良這樣的帶兵打仗的菜鳥,和劉邦相差十萬八千里之遙。韓信為楚王時窩藏項羽將領鍾離昧,試圖起兵造反,劉邦發兵征討設計將韓信活捉,後來降封韓信為淮陰侯。劉邦真的是非常好的領導,項羽、韓信就是非常差的領導,劉邦打了勝仗,把功勞記在部下的頭上,項羽、韓信打了勝仗,都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劉邦打了敗仗,都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項羽、韓信打了敗仗,都把責任推給部下。

    劉邦為了突出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不惜抹黑自己說自己不如這三個人:“夫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連百萬之兵,我不如韓信;鎮國家、撫百姓,我不如蕭何。”韓信和劉邦論帶兵之道,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貶低劉邦說:“陛下只能帶兵10萬。”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自吹自擂說:“多多益善!”劉邦反問韓信:“你既然這麼牛逼,怎麼被我給活捉了呢?”韓信傻眼了,陛下不善帶兵、但是善於帶將,不得不承認劉邦帥才,自己不過是個將才。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張良和劉邦,政治理想、軍事戰略、戰術指揮上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前206年4月,劉邦封漢王后,張良仍然念念不忘自己去成就大業,劉邦入漢中前,張良離開劉邦去扶保韓王成。韓王成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張良的計謀再高也沒有用,不出半年,韓王成被項羽殺掉了,張良不得不潛逃,偷偷地又跑回來找劉邦。這時候劉邦已經還定三秦,出函谷關東擊楚,張良遂死心塌地跟隨劉邦打天下。“人才”跟對了領導,作用才能發揮出來,韓信跟著項羽、張良保著韓王成,什麼事情也幹不成,自從跟了劉邦這樣的好領導,真的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有一句俗語:“男怕投錯行,女怕嫁錯郎”,人才跟對了領導,你就成功了一半。

  • 4 # 水一白聊歷史

    張良表示:“如果我自己起兵能解決問題,為什麼還要去給劉邦當謀士呢?你當我不想復國興韓開創一片基業麼?不過自主創業這條路,實在是不太好走。”

    一、張良的創業之路

    跟劉邦相比,張良那絕對是根正苗紅,老爸、爺爺都是曾經的南韓宰相,妥妥地南韓貴族後裔,就算是南韓滅亡了,張良變賣家產也是屬於財務自由那一類的。

    不過,張良很顯然並不喜歡這種生活,他恨大秦朝、恨秦始皇,所以他找來一位滄海大力士幫忙刺殺秦始皇,只可惜還是失敗了,自此便過上了隱匿生活。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張良又有奇遇,在沂水橋頭碰上了黃石公,學到了“武功秘籍”——《太公兵法》,這可是張良之後成名的最大倚仗。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關東六國範圍內無數勢力群起響應,像張良這樣恨大秦的人又怎麼可能不出來活動呢。他很快就用手裡的錢聚集起一支由一百多個青年組成的反秦隊伍,可是再想壯大就遇到了瓶頸。於是,張良不得不選擇去投靠一棵大樹——楚王景駒。

    我們知道,在當時,無論是陳勝、吳廣,還是項梁、劉邦,他們發展隊伍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為什麼張良發展起來這麼不順利呢?

    其實,這個原因並不難理解:

    秦末起義從根兒上看,就是一個從下往上的起義,前期創業成功有一定規模的,要麼擁有強大的地方勢力,如項梁、田氏三兄弟;要麼在當地有一定的號召力,如秦嘉、劉邦;又或者是藉助初創者的名聲,即陳勝部隊裂變出來的,如武臣、韓廣、周巿。

    反觀張良,身為貴族後裔,他不可能像陳勝、吳廣那樣更大範圍地發動農民來幫助他起義;身為國家通緝犯,他又不能像項梁,甚至劉邦那樣擁有一定的人脈和勢力;此外,他的資產如果只是滿足個人生活,即自然不成問題,但想養活一支軍隊,那可就難上加難了,所以田氏三兄弟的路,他也走不通。

    所以,去依附他人,是創業初期張良的最佳選擇。

    二、偶然的相遇

    景駒的身份很對張良的口味,他是陳勝失敗以後,由其手下一大勢力秦嘉扶持起來的楚王后裔,掛的也是楚王的名頭,當然更重要的是,離張良當時活動的範圍比較近。不過,非常巧合的是,張良還沒見到景駒的時候,就在路上遇到了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那個人——劉邦。

    此時的劉邦,發展得也不太順利。他剛剛被雍齒“偷了家”,攻又攻不下,急火攻心,還大病一場。這時候,也是剛剛病好、放棄了老家,前來投奔景駒。結果,兩個“落魄”的人在路上相遇了。

    劉邦與張良之間可沒有“三顧茅廬”那樣的戲碼,反而只是兩個一見如故的大男人之間的暢快。劉邦給張良講黑白兩道那些故事,而張良則與劉邦講起了《太公兵法》,劉邦雖然沒怎麼讀過兵法,倒是對張良所講的領悟得極快,這令張良大為驚訝,之前張良跟人講兵法,別人都像聽天書一般。

    自此,張良與劉邦結為知己。

    三、張良的創業發展期

    雍齒、景駒這些人的出現,似乎就是為了為張良、劉邦營造一個偶遇的條件,因為很快景駒就被項梁擊敗了,劉邦、張良自然都成了依附於項梁的勢力。劉邦從項梁這兒借了兵,搞定了雍齒,張良則順應時代潮流,向項梁提出擁立韓王成的計劃。

    韓王成是南韓宗室的後裔,他就相當於張良手裡的“景駒”,張良希望藉助他在南韓的聲望,能夠直接把南韓重建。不過,相對於趙、齊、楚、魏等國而言,南韓的復國之路明顯困難許多。一來,南韓地理位置更接近秦國,秦軍勢力也更加強大;二來,張良與韓王城也一直沒有穩固的根據地,這邊打下幾個城池,那邊就又被秦軍奪回去幾個;當然,更重要的是,張良雖然謀略過人,但真正自己搞團隊建設,這方面能力就遠遠遜色於劉邦了。

    所以,直到劉邦西進滅秦的時候,才真正幫助南韓扎穩腳跟,劉邦也藉此機會向韓王成“借”走了張良。

    四、後記

    張良與韓王成就此一別,便沒有再見面了。

    項羽分封諸侯時,雖然保留了韓王成的王爵,但卻很快將其帶回彭城殺害了。隨後,項羽又封了個韓王昌,劉邦與項羽對戰的時候,又封了個韓王信與之對抗,而他們對於張良來,卻已如同過眼雲煙了。

    南韓的復國之夢,隨著韓王成之死,便在張良心中徹底破碎了。

    從此以後,張良的目標便只剩下了一個——幫助劉邦成就大業,至於那個創業的理想,還是隨風飄散吧。

    水言水語

    回顧張良的創業之路,可謂是荊棘滿布,這其中既有身份、地位、時代變遷等不利的客觀條件,但也不得不說,張良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級人才,他缺乏劉邦一樣的掌控全域性的能力,以及識人用人的本領,也沒有韓信一樣的指揮作戰能力,他更擅長的是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的能力。

    劉邦恰恰是發現了這一點,所以張良在他的手下,雖無實權,但卻可以成為了第一謀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劉邦最後的成功與張良的創業失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 5 # 柳溪談史

    張良如果自己起兵能不能超越劉邦,成為另一個李世民。我的回答是,現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張良三次起兵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天下反秦,張良在下邳響應舉義起,影響不大,不得己在投景句路上,投了劉邦。

    第二次在項梁旗下,得援兵立韓王成,雖然取得不錯成績,但秦軍一反攻,城池全丟,最後在劉邦幫助下,收恢南韓十幾城,並隨劉邦入咸陽。

    第三次項羽分封諸候,韓王以相國待張良,而南韓首先在楚漢爭雄中掛了。南韓滅亡後,張良歸漢,最後在劉邦帳下發揮作用,成為一代謀聖。

  • 6 # 劉一千五

    張良已經起過兵了,張良積累了幾百人被秦軍打敗了,餘下百把人,他沒有辦法,才去找見景駒借兵。這在帶兵打仗這件事情上,他不能超過劉邦,更不能成為李世民一樣的人物。

    張良是反秦的急先鋒,他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處於強盛時期,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張良的名聲在秦始皇大肆搜捕刺客時,就聲名遠揚了。

    但是,秦始皇搜了十天,連累了無數的人,還是讓張良逃跑,這說明幫助張良的人很多。張良埋名隱姓,改變策略,繼續做一個積極反秦的鬥士。他研究兵法,準備用得住的時候再用。

    在秦末大動盪中,張良為什麼沒有自己扯旗子單幹呢?

    張良是帶過兵的。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也起來了,但是,到陳勝死時,張良也沒有打出了名堂。陳勝死了後,天下起義軍潰敗了,一盤散沙。

    秦軍在章邯的帶領下,一出關就消滅了周章幾十萬人馬,再把魏國魏咎打敗,南韓咎更不說了,張良在南韓的游擊隊員只留下一百多人了。章邯打敗陳勝後,陳勝被叛徒殺了。景駒自立為楚王。張良就取透新楚王。張良的意思是借幾個兵,回去復辟南韓。在半路上碰上劉邦。劉邦是去找項梁,項羽。張良是認識項伯的,項伯殺了人,張良把他藏起來過,項伯是項羽的小叔。項梁是項羽的大叔。張良的事情,劉邦早就聽說過,所以,劉邦對張良十分敬仰。他們幾句話就投機了。張良說話,一般人聽不懂,但是,劉邦聽得懂。他們就合拍了。張良就不去找景駒了,他和劉邦一起去找項梁。

    項梁藝見反秦志士張良和沛公劉邦來找自己,他覺得中原人看重他,特別是張良,誰不知道他的刺殺過秦始皇的?所以,項梁一聽張良說要借點兵回南韓把秦軍趕出去,把南韓重新立起來。項梁別人的賬可以不買,但是張良的賬他要買。項梁就給了張良幾千人馬。

    張良就回南韓,把韓成立為韓王,張良就替韓王成做軍師。

    張良刺殺秦始皇,是不是他帶隊,不知道。但是,張良開始在南韓打仗是越打越少,打得沒有幾個人了,才去找項梁借兵馬。這兩點都說明張良帶兵打仗不在行。

    後來,劉邦走南路,路過南韓,張良與韓王成一點起色都沒有。——後來項羽就是說韓王成無軍功,不想封他的!後來是封了,但是,項羽不讓韓成回南韓。關鍵問題就是,張良,韓王成帶兵打仗不行。

    劉邦去關中,路過南韓,韓王成讓張良跟著劉備進入關中,韓王成自己在南韓打游擊。

    從此,張良就是劉邦的軍師,在大事情上替劉邦策劃,對於具體的事情,張良少有管理過問。

    張良這樣的人,是謀臣。這些人一般打仗不在行。但是在戰略上卻是數一數二的頭號玩家。

    劉邦在歷史上是個出色的皇帝,他對於人才的眼光是深刻的。他評價張良,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樣的人帶兵打仗其實就是外行。張良在南韓打游擊,證明了他不是帶兵打仗的料。

    既然他連劉邦都超不過,在帶兵打仗上他又怎能趕得上李世民?而李世民在策略問題上比張良差遠了。就更別提劉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國外電影大難臨頭了男女主角還要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