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舞1180
-
2 # 小白讀財經
中國版的石油期貨就要閃亮登場了。
伴隨著這個事的臨近,一個過去在網路“地攤文”裡出現得比較多的概念——【石油美元】,也漸漸跳入了主流輿論場。很多媒體紛紛傳說:“石油人民幣”將取代“石油美元”,美元壟斷地位或將不保……
中國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確實是好事。不過把它解讀為“石油人民幣”挑戰“石油美元”,似乎是有點不妥的,因為所謂“石油美元”,恐怕壓根就不存在!
“石油美元”質疑一:把美元和石油繫結在一起,美國就可以肆意印鈔了?
據傳說,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逼迫沙特與其簽署了一系列協議,承諾今後的石油交易只能以美元結算。從此以後,美元便和當今世界上最重要資產之一的石油,掛上了鉤。有了“石油美元”,美國便再無後顧之憂,可以盡情地開動印鈔機,用一張張輕飄飄的“綠紙”,來換取別國實實在在的商品財富,實現“不勞而獲”。
他們邏輯的關鍵點是:如果簡單靠濫印美元來獲取別國財富,那美國自己,首先就會遭受到通貨膨脹。但如果美元流通體系內的商品增加了,比如多了石油,那麼按照經濟學原理,即使同步增加貨幣的發行量,也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全球每年的石油交易量那麼大,如果全用美元結算,那美聯儲以後就可以肆意印鈔,而不用擔心自己陷入通脹之中了。
真的是這樣嗎?恐怕,他們忽略了另一個關鍵點——貨幣迴圈次數。
當市場上增加了一款商品時,伴隨著交易這款商品時的一收、一支,貨幣迴圈憑空就多了一輪。即使貨幣發行量不變,單位時間內,用該種貨幣執行的購買行為的次數,也顯然是增加了一次。商品數增加了,貨幣迴圈次數也同步增加了,所以,物價本是不變的。如果在這基礎上,央行又新印出一堆鈔票,那物價,就反而又上升了。
具體來說吧,所謂“石油交易以美元結算”,無非是這樣一個過程:
首先,沒有幾個人會把美元藏在自家床底下,所以,石油的買家,首先要找到一家金融機構,取出自己存的美元,或者借出他人存的美元;然後,將其支付給石油公司。而石油公司,自然也不至於把收到的美元,都藏在床底下,所以,他們也會將收到的美元,存入某家金融機構。可以發現:在這整個過程中,那些美元,始終都只是在金融機構的閉環裡,來回打轉轉。即使之前取出美元的那家金融機構,與後來存入美元的那家金融機構,不是同一家,也沒關係。反正從這家入,從那家出;從那家入,從這家出。只要這個“取(借別人的也一樣)-支-收-存”美元的迴圈,在金融機構的閉環裡,多運轉一次,美元對石油交易的支援,就可以增多一次。根本用不著央行新印鈔票,以支援新增的石油交易。反之,若美聯儲見有新的石油交易納入了美元的運轉體系,便自作聰明,多印些美元出來,那才真的會出問題——貨幣迴圈次數已經增加了,你貨幣發行量還增加,那美元就真的“過多”了,真要貶值一下了。
所以,美華人如果不想美元貶值,就只能控制美元的發行量——至少不能比其他主要國家多印太多。所謂透過“迫使石油交易只能以美元結算”,來達成“美元再濫印也不會貶值”的目的,這純屬無稽之談。
“石油美元”質疑二:把美元和石油繫結在一起,美國就可以肆意借錢了?
還有一種關於“石油美元”的解釋:
因為石油交易只能以美元結算,所以沙特等石油出口國,會被迫累積一大筆美元外匯。這些美元外匯實在太多,沒有地方去,就只好用來購買美國國債。也就是把他們辛苦賺來的外匯,借給美國政府花。於是,美國政府即使瘋狂地發行國債,寅吃卯糧,他也有恃無恐。因為反正有“石油美元”源源不斷地湧入,為他填坑。
首先,這種說法確實說對了三分之二:1.美國政府確實是寅吃卯糧,所發行的國債的確太多。2.美國政府之所以敢於無節制地濫發國債,在很大程度上,的確得益於有太多的“傻美元”,源源不斷地湧入美國國債市場。
不過,有一點錯了——美元有無數種用途,並非只能用於購買美國國債。石油出口國本沒有義務為美國國債買單,所以如果他們非要買,只能說……傻。和石油交易是否必須用美元結算,並無關係。
如果美元真的泛濫到了“沒有其他地方可去,只能買美國國債”,那就意味著:其他可以用美元買的東西,都成了破銅爛鐵,大家都棄之如敝履——美股無人問津;美國商品無人購買;美元本身也沒人想換。可是,這明顯與現實不符。
只要還有人願意買美國的股票,商品,或者美元本身,那麼即使你石油出口國本身不想買,你也可以將手中的美元,借給那些想買的人。像今天中國不就是面臨資本管制,很多人想換美元而不可得嗎?好多新興市場國家,在14年美聯儲加息以來,為美元資本流出本國,而焦慮得什麼似的。這些人都對美元嗷嗷待哺,你石油出口國卻愁美元沒人要,難道你石油出口國手中的美元,都是假鈔?
顯然,石油出口國選擇拿他們手中的美元,去買美國國債,一如東亞某幾個出口導向型國家,拿自己幸苦出口賺來的血汗錢,去購買美國國債,都是一樣的原因——傻。與石油交易是否必須用美元結算,並無關係。
“石油美元”質疑三:金本位時代,美元的價值靠黃金支撐;而今天,美元的價值靠石油支撐?
還有一種挺有歷史縱深感的敘事——
說在金本位時代,美元的價值是靠黃金支撐的。美元之所以能橫行全世界,全靠美華人手中握有全世界最多的黃金儲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美元陷入危機,美華人急需為美元尋找新的出路。在這時候,美華人找到了沙特,雙方勾結,弄出了一個傳說中的“石油美元”。從此,石油就代替了黃金,成為了美元新的支撐,於是,美元又活了半個世紀。
可惜,這也只是歷史“故事”,而不是事實:
一、美國確實在上世紀70年代前後,陷入了通貨膨脹、美元貶值的危機,到八、九十年代,又漸漸恢復。但這背後的原因,並不是什麼美華人先失去了黃金,所以美元垮了;後來綁住了石油,所以美元又活了。陷入通脹的根本原因,是美國戰後嬰兒潮那幫人,在70年代前後,紛紛“奔二”。這幫嬰兒潮的人,扎堆步入工作期和適婚期,離開父母家去外邊工作、結婚成立新家,都難以避免要買房啊,買車啊,於是住房、汽車,以及電器、建材、鋼鐵等等附帶產品、上游產品,需求都空前暴漲。後來,這幫人又紛紛“奔三”了,該買的房,車,都買得差不多了,於是需求又漸漸萎縮,商品價格自然就又跌下來了。所謂“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破產,那只是前半段過程的結果;所謂“石油美元”,不好意思,它跟整段過程,都沒有半毛錢關係。
二、美元的價值,過去不需要靠黃金支撐;現在也不需要靠石油支撐。不只是美元,幾乎所有貨幣都是這樣。央行誤以為人們之所以願意用它發行的紙幣,是因為他的紙幣背後,有“十足的發行準備”,比如充足的黃金、外匯。事實上,人們之所以用你的紙幣,先是因為你是政府發行的,政府不准我用別的;後來是因為習慣了,反正大家都用它交易,我拿著它,可以買到東西,那就用唄。有幾個人,持有你發行的紙幣,不是為了買市場上的各種消費品和資產,而是為了換你央行倉庫裡的黃金?只有你的貨幣先出了事,在市場上買不到足額的商品了,人們才會出於無奈,跑去你那兒,把岌岌可危的紙幣,換成黃金。注意,有沒有出現購買力方面的問題在先;有沒有充足的黃金等“發行準備”在後。而購買力方面是否出現問題,只和商品數、紙幣數之間的比值有關;與紙幣數、發行準備數之間的比值,則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永不濫印鈔票,商品生產也一直能滿足需求,那你從始至終,一分“發行準備”也沒有,也不會有任何事。
所以說,認為石油在貨幣史上,取代了黃金,成為了美元新的價值支撐,這種觀點,也純屬部分人的臆想。不僅是美元,任何貨幣都一樣——其價值支撐,都來源於其自身的購買力;而購買力,又來源於其對自身發行量的控制,以及其流通範圍內商品的供求情況,與所謂“發行準備”,並無關係。
結語
所謂“石油美元”,壓根就不存在。
所謂以“石油人民幣”取代“石油美元”,自然更是無從談起了。
中國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確實能起到豐富金融市場、進一步完善全球石油定價機制,等等功用。但把它解讀為以“石油人民幣”取代“石油美元”,似乎就屬於過度解讀了。
-
3 # 中國心0000000001
石油美元,是真是存在的。否則,薩達姆是怎麼死的?中東石油重地為啥一直處於戰亂?而且是美國以昂貴的美國士兵為代價,維持必須使用美元才能交易石油?
人民幣石油交易僅僅是為了維護自己國家或本地區石油交易價格的合理訴求,如果真的合理,還需要頂著巨大的壓力謀求另立交易體系嗎?
所以說,人民幣原油交易體系的建立是對抗美元原油交易,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祛除原油定價的操縱性和表達原油供需的實際性。
總之,是為了糾偏操縱、恢復公正。
回覆列表
真的存在“石油美元”嗎?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石油美元的概念:指上世紀70年代中期石油輸出國由於石油價格大幅度提高後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於發現本國經濟和國內其他指出後的盈餘資金。就目前石油使用情況來看,許多國家都有石油輸出,石油輸出會帶動經濟發展但也會出現其他問題,這種現象如果單以“美元”來說那是不可能存在,請正確解讀“石油美元”這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