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開剎那去浮華

    有人說有廉頗,其實是還有李牧和北地騎兵,李牧北抗匈奴,西抗強秦,李牧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打得匈奴望風而逃不敢南下,只是後來李牧受到誣陷而被殺,趙國也真正到了滅亡的時候了,而匈好趁機南下佔領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區,秦始皇花費大力氣才把它收復。李牧家族後代也是悲滄英雄,李廣一生抗匈奴卻難封侯,李陵五千人抵抗十萬匈奴多日因箭盡糧絕被迫投降,以至全家被斬,李陵只好在北地娶妻生子卻成了一個民族,後代在唐朝時與李氏皇帝兄弟相稱,現今吉爾吉斯坦族多數是李陵的後代…

  • 2 # 踽行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相互攻伐,誕生了許多軍事奇才,發生了許多場著名的戰役,有一些戰役直到今天還被人們津津樂道,比如戰國第一等戰將白起和戰國第一等侃將趙括的對決,那長平一戰趙國精銳盡失,再也沒有國家能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

    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因為爭奪上黨,而爆發的戰爭,雙方均投入了幾十萬的兵力,耗時5個月,趙軍最終戰敗,秦國進佔長平,史料記載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可是,損失這麼大,全國的兵力消耗殆盡為什麼還沒有被秦國滅國呢。第一、這個戰爭有疑點近代有很多專家對於這個數字感到懷疑,首先長平位於山西的一個狹長地帶,容納上萬人就已經有點擠了,更何況幾十萬人還要相互廝殺呢。而且長平之戰打了那麼久怎麼可能打完仗,還是敗仗的情況下趙軍開始四十多萬後來還是四十多萬被坑殺,要知道戰爭的消耗是很大的。還有那個時代生產力還相對落後,糧食生產不易,長平之戰並非最終的大決戰,沒必要雙方發動全國的兵力去廝殺吧,那多敗家多浪費糧食,而且史書經常會有誇大的成分,所以趙國應該沒被坑殺那麼多人,還有一定的兵力剩餘。第二、戰爭是相互的,趙國有重大損失,秦國也損失慘重,史料記載秦軍也死傷過半,中國著名史學家呂思勉推斷秦軍傷亡至少高達25萬人,而且經過戰爭的消耗秦國國內也糧食緊張,如果一味想著滅趙,那其他五國就有可能威脅到秦國,這樣反而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因此秦國也迫切需要緩進兵、休養生息。第三、趙國還有幾個猛人,廉頗從後來趙王一呼喚就回國可以看出,他仍心繫故國,而廉頗一旦領兵秦國想滅掉趙國是很難的。第四天下仍是平衡的,還沒到滅國的時機,其他五國不會允許秦國滅掉趙國,打破平衡,因此肯定會援助趙國,剛經歷大戰的秦國對抗五國聯軍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雖然長平之戰秦國並沒有滅掉趙國,但它意義深遠,是戰國曆史的拐點。隨著唯一能與秦國兵峰相對的趙國精銳損耗殆盡,再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抗衡秦國,於是四十多年後秦國終於吞併了六國,使天下凝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 3 # 小北史話

    長平之戰堪稱是秦國和趙國稱霸的最後決戰,但是趙國還是敗在秦國的手中,隨後秦統帥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軍隊。即使趙國經歷了這樣的慘敗,不光沒有被滅國,還能夠強勢的壓著打周邊的遊牧民族和燕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唇亡齒寒,魏國和楚國雪中送炭,幫助趙國抗住了秦國的進攻

    雖然諸侯國都進行了變法,但是效果都不如秦國有效,秦國開始傲視群雄,諸侯國都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都明白天下只有趙國有能力與秦國抗衡。如果趙國滅了,其他六國也難逃滅亡的結局。

    於是在秦國發動邯鄲之戰時,魏國和楚國派出大量的軍力來幫助趙國抵抗秦國,有了後援的趙國,有了活下去的底氣。

    滅國之際,趙國上下一心,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置於死地而後生

    吞下了長平之戰的敗果之後,趙國已經來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戰國末期雖說是七國鼎立,但是實際上只有趙國和秦國在爭奪天下,其他五國只是害怕國家被秦國所滅,而綁在趙國的戰車上,看到趙國慘敗,自然不能落進下石。

    自古以來,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哀兵必勝,驕兵必敗”。白起為了徹底消除趙國對秦國的威脅,不顧道義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而不久白起又接到秦王的詔令:一舉攻下趙國國都邯鄲,徹底吞併趙國。

    但是白起深知趙國絕境之時的反抗力,明白再打下去肯定失敗,於是就向秦王上書陳述利弊,勸誡秦王打消一舉滅趙國的想法,但是意氣風發的秦王並沒有接納,反而撤了白起的統帥,重新換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邯鄲之戰”。

    最後的結果果真如白起所預料的那樣,三十萬秦軍葬命於邯鄲,趙國在生死存亡之際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力挫秦國。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軍事蒸蒸日上,打下了一片後花園,儲藏了深厚的底蘊

    自進入戰國時期以來,諸侯國紛紛進行變法和改革,以求爭霸於天下。

    首先進行變法的國家魏國,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很快富強起來;隨後吳國任用吳起變法,吳國很快便稱霸於天下;之後齊威王聽從鄒忌的建議,開始改革,很快便在朝堂上稱霸天下;不久,申不害在南韓主持變法,南韓的綜合國力蒸蒸日上,隨後燕國也開始變法,很快國富民強。

    趙國一直以來受到北邊遊牧民族的威脅,但是遊牧民族行動迅速,趙國一直未能消除威脅。在這同時,趙武靈王看到了其他國家變法帶來的好處,於是趙武靈王說服滿朝文武“胡服騎射”,開始了變法。

    此時諸侯國之間的所有戰爭仍然是車戰,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國率先改“車戰”為“騎射”,憑藉著騎兵,趙國很快強大起來,隨後不久,趙國就滅掉了中山國,一雪前恥,國力大增,隨後趙國向北逐鹿,一改以前的局面,開始壓著遊牧民族打,佔領了大量的土地。

    遊牧民族最厲害的就是馬匹,擴充了土地的趙國有了自己的後花園,超時代開始大力發展騎兵,把戰爭的勝負從車站的比拼拉向了騎兵的對抗。

    雖然長平之戰後的趙國由盛轉衰,但是在北方趙國是無可爭議的霸主,仍然是壓著遊牧民族打,只要有百姓,趙國依然有源源不斷的騎兵來對抗其他國家,所以其他國家不敢打趙國的主意。

    長平之戰後,趙國大敗燕國、匈奴,殺雞儆猴,打消了其他國家的狼心,並從燕國和匈奴索取了大量的物資,國力逐漸恢復

    長平之戰後,跟趙國素有間隙的燕國認為“趙國已經日落西山”,於是派出軍隊攻打趙國來壯大自身。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衰落的趙國仍然不是燕國可以隨意凌辱的,很是氣憤的趙王立馬任用老將廉頗為統帥,對抗燕國,廉頗不負眾望,不光擊退了燕國,反而一舉打到了燕國的都城,逼的燕國割地求和。

    打敗燕國後,趙國有了燕國割讓的土地和財物,國力逐漸恢復,同時趙國“殺雞儆猴”,讓其他國家明白了“趙國雖衰,但不可欺”。

    此後不久,北邊的匈奴也來打秋風,趙王繼續任用名將李牧抵抗匈奴,李牧將計就計,詐敗引誘匈奴進入趙國的包圍圈,全殲匈奴十萬大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步兵軍團大規模殲滅騎兵的戰爭,此後趙國徹底消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脅,把更多的兵力從背後拉到了面前,讓其他諸侯國不敢輕舉妄動。

    趙國經歷了長平之戰的失敗後,還能存活下去,不光是趙國自身的底蘊深厚,也有諸侯國協助的因素。

  • 4 # 曉涵老師

    我認為秦不滅趙,既有秦趙兩國各自舔舐傷口的原因,也有國際外交環境的影響。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大、最慘烈的一次戰役,雙方動用的總兵力超過百萬,前後持續三年,秦、趙兩國的經濟、軍事實力都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不僅趙無以食”,秦國也是“國虛民飢”。趙國的軍隊中有未成年計程車兵,秦國也是徵調了15歲以上的男子從軍。這是一場秦、趙之間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戰略決戰。趙軍長平之戰失敗後,秦、趙二強對峙抗衡的戰略格局就此結束。而秦國不能一鼓作氣滅掉趙國有一下三點原因:

    一、由於秦國的殘殺,激起了趙人的義憤,趙國軍民重整旗鼓,對秦軍的進攻英勇抵抗。記得《士兵突擊》裡面有這樣一句話:任何戰爭,歸根到底還是人的戰爭。就戰爭本身和潛力而言,永遠不要忽略民心的力量,即使是現代化的今天,看看伊拉克,阿富汗。

    二、秦軍屢遭挫折,死傷很多。

    長平一役,如果按照秦國發兵約60萬的說法來看,它極有可能傷亡人數將近30萬,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了。

    三、國際環境的變換不允許秦國再“窮兵黷武”

    秦國與趙、魏、楚之間又爆發了一場“邯鄲之戰”。當時,秦王想繼續讓白起為主將,攻打趙國的首都邯鄲。但是白起卻拒絕了,理由是:邯鄲城並不是那麼容易攻打的,而且諸侯國若來救援的話,一日即可到達。從大局面來看,各諸侯國怨憎秦國已久,打起仗來必不會手下留情。且長平一役,秦雖大勝趙軍,但自己的兵力也損失過半,國內空虛。現在秦國又要跨越山河去攻打他人的國都,若趙國在內接應,而各諸侯國在外攻打,裡應外合之下,秦軍必敗。後來事實證明,白起的這段話並沒有錯,秦國確實在邯鄲之戰中吃了大虧。 白起又一再不同意秦昭王和范雎進攻邯鄲的策略,託病不肯親自出徵,范雎起用鄭安平為進攻邯鄲的主將。公元前257年,魏、楚準備救趙,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帶領10萬大軍駐在湯陰(今河南湯陰縣)聲援趙國,但因畏懼秦國,不敢進兵。魏相信陵君無忌設法竊取了魏王的虎符,帶勇士用鐵錐擊殺了晉鄙,奪得了軍隊的指揮權發兵進攻秦軍。這時楚春申君黃歇也派景陽帶大軍前來救趙。秦軍在趙、魏楚三軍的內外夾攻下,終於大敗。秦將鄭安平在圍困中帶了兩萬人投降趙國。秦在這一戰役中,連前所取得魏的河東和趙的太原都失守了。

    這是秦國繼闊與之役後又一次大敗。但秦國國力並沒有因此而削弱,仍繼續向東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NG姿態和Rita雙排瘋狂暗示,“你艾希我奶媽,玩家紛紛舉報”,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