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殘夢意難平
-
2 # 古河洋橋
當然有藩王作亂,但是,能成功已經是微乎其微了!朱棣篡位自立,為防範其他藩王如法炮製,為藩王立下了苛嚴法令:藩王在封地不能離開王府,不能結交大臣,更不能靠近武將,家丁家將有嚴格人數限制;還有,每年要進京朝拜皇帝,更有甚者,朝庭還在每個王府安插內線!所有這些規定,讓藩王們有心無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3 # 依稀似夢
其實,嚴格來說,這個命題並不能算成立,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有過漢王朱高煦叛亂。其次就是安化王叛亂。再次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的寧王朱宸濠叛亂。
對於這兩次來說,首先,朱高煦就是朱老四(明成祖朱棣)的兒子,他謀反的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早年在朱老四在位時,就有太子(朱瞻基他老子朱胖子,也就是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而且,在朱老四死的時候,朱高煦就像效仿朱老四的,只是不敢確定朱老四有沒有死,就輸了。隨後在朱瞻基時期就造反,結果被朱瞻基清蒸(親征)就平定了。而安化王叛亂的話,也是在明武宗年間,因為剛剛起兵沒有多久就被一個將領平定了,並不算出名,而寧王朱宸濠就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那個寧王,而寧王的祖上就是當初被分封在大寧的寧王朱權,被迫和朱老四一起起兵,後來改封在南昌,在造反的時候,被一個巡撫叫做王守仁(明朝的聖人,軍事家、哲學家)的平定了。為什麼這幾次叛亂的聲勢都不大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軍事實力不足。因為朱老四在當藩王時期,朱老四、寧王朱權這些都是抗擊蒙古的主要將領,而且很多藩王都允許擁有三個護衛(每個護衛有五千到一萬九千人)的武裝力量,但是朱老四和朱權另外,朱棣擁有十多萬人馬,大部分都是和蒙古打過仗的精銳騎兵;朱權的話至少有八萬人(史稱“革車六千,帶甲八萬”)等等。朱老四革命成功之後,將藩王護衛削掉,只留少數人看家護院,這樣的話,導致後面的藩王沒有實力與朝廷抗衡。
第二、沒有輿論的支援。朱老四起兵的話,也是“清君側”,至少這個理由還是有一定的理論支援,畢竟朱重八有這樣的遺言“內有奸臣,則藩王訓兵以待天子密詔,統鎮兵討平之。”後面的藩王起兵謀反就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理由了。
第三、朱老四革命成功之後,有了錦衣衛、東廠這些特務機構,這就導致了藩王也是受到了監視。而且,藩王沒有天子詔書不得離開封地,即相當於藩王就是高階囚徒。
所以,藩王是沒有實力造反的,即使出現造反的,也很快就被滅了。
-
4 # 宋安之
朱棣之後有著三次藩王造反作亂,但並沒有掀起什麼風浪。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朱棣削藩的成果。
明成祖朱棣,歷史上唯一一個大一統王朝造反成功的藩王。
身為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朱棣造反之後當然害怕將來有人效仿自己來奪取後世子孫的皇位。所以繼續建文帝沒有完成的削藩大業。只不過朱棣採取的是軟性削藩,簡單來說就是用經濟特權加提高政治待遇來換取藩王的軍事特權。
朱棣這招還是很成功的,藩王的政治待遇提高了,經濟特權也有了,封賞土地多了很多。只是逐步剝奪了藩王的軍權,軟硬兼施之下加上朱棣可不是建文帝那樣的無能皇帝。藩王就再也沒有威脅或者顛覆中央朝廷的實力了。
到了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時代,軟性削藩徹底完成。
一、明宣宗時代的漢王朱高煦造反。
漢王朱高煦是朱棣次子,朱棣靖難之役中的大功臣,數次救朱棣於危難時刻。擁有赫赫戰功,屬於有勇無謀,常常自比李世民,後被朱棣強令就藩。
朱棣死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在位十個月以後駕崩,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漢王朱高煦以為機會來了,就舉兵造反,沒想到朱瞻基一個御駕親征就將其制服。
朱高煦最後被殺死,草草落幕。
二、明武宗正德帝時代的兩次造反。
明武宗正德帝時代,寧夏安化王朱寘鐇造反。
結果朝廷還沒有動靜呢,寧夏的仇鉞就將這場叛亂平息了。更像是一場鬧劇。
再之後是寧王朱宸濠造反,還是明武宗時代的事情。
朱棣之後藩王造反不成功,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軟性削藩的成功。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分封藩王是借鑑當年唐宋主弱臣強,以期眾藩拱衛中央朝廷,相信自己的血緣親人。
明成祖朱棣削藩是害怕再被自己的血緣親人造了反,長期來看的確是穩固了中央朝廷的統治。但因為其給予的藩王經濟特權,使明朝的土地兼併更為嚴重,一定程度上加速明朝滅亡的速度。同時藩王最後有如被圈養的珍稀動物,人身自由都被限制了,培養不出什麼人才。所以南明時期擁立的四位藩王都是志大才疏之輩,沒有力挽狂瀾也沒有守住半壁江山,反而被弱小的清軍消滅。
朱棣的削藩的確成功,但是對於一個國家長遠來看成功不成功,還真是不好說。
-
5 # 古今通史
怎麼會沒有,只不過水花太小,容易被忽略。(或說選擇性忽略,因為不值一提,只是個笑話罷了)
比如:遠的不說,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煦宣德元年就起兵叛亂;
宸濠之亂,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起叛亂,才四十三天就被王守仁(王陽明)搞定了。
在很多答友奮力直噴建文帝朱允玟諸如:削藩是昏招、次序不對、遇人不淑識人不明、心慈手軟太愛惜羽毛等等一系列毛病的時候,其實......透過靖難之役逆襲成功的朱棣,他也怕藩王作亂,因為他自己就是他自己的榜樣,更可怕的是他自己還有可能是其他藩王的榜樣,所以朱棣也是要削藩的。但是,手段要比朱允玟聰明的多,看看朱棣的手段,風傳逃出皇宮的朱允玟知道過程後是否會後悔並檢視自己的過失呢?
(圖:朱棣接見外國使節)
首先是朱棣的姿態,同樣著手削藩的朱棣使用出來的不是朱允炆一般的急功近利的手段,而是類似於溫水煮青蛙,徐徐圖之,且姿態上也轉換了一下,並不是以利益破壞者的姿態出現,而是以深受其害的秩序維護者形象展開了溫水煮青蛙行動。對被建文削廢的五位藩王,除湘王自焚外,朱棣將其餘四王全部復爵,並加以賞賜,使得這些藩王皆大歡喜。
其次是懲戒和改封。
比如寧王的改封,在靖難之役中,寧王功不可沒,麾下兀良哈三衛的戰力是超群的,給朱棣以極大的幫助,當初為了得到寧王的支援,朱棣曾經承諾過“事成中分天下”,但事成之後呢,被說中分,連偏分都沒有,一字不提,寧王......也不敢提,即便這樣,朱棣也不給寧王自己中意的封地,寧王要蘇州或者杭州,朱棣統統不準,欽點了南昌,讓鬱悶的寧王無奈的搬了家。
朱棣改封的目的在於讓各路藩王離開自己根深蒂固的屬地,這樣對藩王和朱棣自己都有好處,朱棣和朱元璋脾氣差不錯,雖然對外人手狠,但對至親還是非常寬容的,朱棣也不想直接動手,一是感情,二是好說不好聽。
防衛主力力量轉移,從原來藩王的手裡,慢慢都轉移到朱棣親信的手中,解除了藩王對君王的軍事威脅。
也有自投羅網的——
齊王朱樽作死作的不成樣子了,給朱棣勉為其難的找了無數個理由和把柄,最終削去爵位,成為庶人。
谷王朱槔。確實有造反的實際行動,最終朱棣還算寬容,只將朱槔及其二子削廢為庶人。
朱棣還削減藩王們的護衛軍力量,將藩王的三護衛削減為一護衛,諸王的護衛因此逐年減少,到最後只剩下一護衛,有的只留下三五十人。
總結一下,朱棣的削藩行動是逐步遞進,有想法有步驟,且基本能夠諸多藩王接受的,所以沒有遇到太大牴觸。當然,只能說是基本,不可能讓他們皆大歡喜,那朱棣自己就沒法歡喜了。透過削藩,朱棣解決了中央集權為題、藩王軍權問題、穩定了朝堂和自己的專政地位。由此可見,物競天擇,朱棣確實比朱允玟更有資格和能力當這個皇帝。
回覆列表
答案是:有,而且兩次。
第一個是典型的不作死就不會死精神代表人物朱高煦。朱棣在位時,仗著靖難是有戰功,看不上胖子哥哥朱高熾,開始打擊太子一黨,一度接近成功。由於大臣拼死用祖制捍衛太子地位,最終為朱棣拋棄去封地就藩。胖子哥哥即位沒多久就掛了,這位叔叔更看不上侄兒了。公然造反,還寫信通知皇帝侄兒。侄兒本來還想私了,畢竟是親叔叔。派人過去警告不好亂搞,當好你藩王。哥們很牛氣,把皇帝罵了頓。侄兒皇帝一看不行,鎮壓,沒幾天就搞定了,把人抓到京城囚禁起來。畢竟是親叔叔,還是沒殺。有一天皇帝去看他,直接一個掃躺腿把皇帝絆倒了。皇帝一看這了得,叫人搬個大鐵鐘把哥們扣住了。哥們還不安分,把鐵鐘抬起來到處亂撞。最終皇帝一看無藥可救,命令鐵鐘邊點火,燒死了。
第二個是寧王朱辰濠。哥們祖上是朱元璋兒子朱權的後代,靖難的大功臣。朱棣起兵是和朱權密謀,共天下。可是朱棣老四不地道,得天下後不僅不分,還把朱權封地遷到南昌,剝奪了兵權。朱權窩囊的死了,仇恨的種子也埋下了。
到了朱辰濠時候,當朝皇帝正是那位自封大將軍極度不安分的正德。濠哥一看機會來了,扯起大旗就反了。正德正愁沒地方玩,聽到這訊息興奮不行,馬上決定要親征。幾十萬大軍走到半路,朱辰濠就被偉大哲學家,偉大的軍事家,偉大政治家的王陽明同學給俘虜了。皇帝不管,我特麼都出來了,沒仗打可不行。下令釋放朱辰濠,皇帝要親自俘虜他。聽到這樣命令,大臣們都傻逼了~又是一陣鬧騰,放是不可能的,足夠給殺了。正德江南逛了一圈,回去路上落水,回去沒多久也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