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以前還沒有加法、乘法等運算子號。16世紀初,德國的魏德美首先發明瞭加法符號“+”和減法符號“-”。魏德美是一位長於計算的人,整天廢寢忘食地搞計算,並且從事著接受薪金的計算業:他僱用了許多學生編寫各種複雜的計算表格,承接政府規定徵收稅金時的稅率計算以及商人把錢借出和借入時的利息計算等。因此,魏德美時常考慮如何簡化當時的計算方法。那時根本沒有現成的計算符號可以使用,魏德美使在工作中一邊計算一邊籌劃。一天,他自言自語地說:“在橫線上加一監,就可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號吧!”“從加號中拿掉一堅就是減少的意思。好,‘一’,你就叫減號吧!”這兩個計算符號便這樣誕生了。1591年,法國的畢耶塔撰寫了一本代數學方面的書,他首次在書中把符號“+”和“-”用於表示加法和減法。據說,在畢耶塔以前,已曾有人用“+”和“-”表示加法和減法。但是今日已經找不到準確的文字記載了,所以真正推廣使用符號“+”和“-”的功勞還是要歸屬於畢耶培。“一”號的出現要比“+”、“-”號晚,它是由16世紀的英國學者萊克德創造出來的。萊克德是一位高超的計算人,他曾試著用自己做的新型算盤與筆算競賽。除數學之外,他的醫術也相當出色,曾在英國當過宮廷御醫。萊克德在研究數學時,經常碰到兩個數字相等的情況而無法標記,於是他就決定自己創造一個符號。在比較了許多圖形和符號之後,萊克德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更相同了”。故此,他就用兩條平行線段來表示兩個相等的數,並給它取名為“等號”。至17世紀中期前後,英國的數學家歐德榮又發明了乘法符號“X”。據說歐德萊很貧窮,窮到連用於夜間點燈的錢都沒有,只好在月光下進行學習。他就是這樣成為優秀的數學家的。勤奮的歐德萊發現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麼辦呢?他靈活地把加號斜過來寫,用它來表示數字增加的另一種運演算法,並給它取名為“乘號”。除了乘法符號“X”之外,歐德萊還發明瞭原始的比例符號,它同現在使用的比例符號“:”差別不大。那時,人們慣於運用比例的方法來思考問題,因此數學家們在比例符號方面下了許多工夫。歐德萊使用的比例符號是用符號“.”和符號“::”配合成的,其表示方法很複雜。後來,德國的瓦魯夫把符號“:”和符號“=”配合起來寫成比例式,這個比例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一直延續到現在。大約在17世紀末期,瑞士學者哈納發明並使用了除法符號“ ”。哈納在算帳時常遇到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的問題,但沒有符號可以表示這種演算法。於是,他就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來表示這種演算法,並取名為“除號”。但哈納的名氣不是很大,這使其發明成果的應用受到了限制。後來英國著名的數學家拜爾在其所寫的書中使用了哈納發明的除法符號“ ÷ ”。從此以後,除法符號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樣,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人們使用的計算符號與現在的計算符號已完全一樣了。
15世紀以前還沒有加法、乘法等運算子號。16世紀初,德國的魏德美首先發明瞭加法符號“+”和減法符號“-”。魏德美是一位長於計算的人,整天廢寢忘食地搞計算,並且從事著接受薪金的計算業:他僱用了許多學生編寫各種複雜的計算表格,承接政府規定徵收稅金時的稅率計算以及商人把錢借出和借入時的利息計算等。因此,魏德美時常考慮如何簡化當時的計算方法。那時根本沒有現成的計算符號可以使用,魏德美使在工作中一邊計算一邊籌劃。一天,他自言自語地說:“在橫線上加一監,就可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號吧!”“從加號中拿掉一堅就是減少的意思。好,‘一’,你就叫減號吧!”這兩個計算符號便這樣誕生了。1591年,法國的畢耶塔撰寫了一本代數學方面的書,他首次在書中把符號“+”和“-”用於表示加法和減法。據說,在畢耶塔以前,已曾有人用“+”和“-”表示加法和減法。但是今日已經找不到準確的文字記載了,所以真正推廣使用符號“+”和“-”的功勞還是要歸屬於畢耶培。“一”號的出現要比“+”、“-”號晚,它是由16世紀的英國學者萊克德創造出來的。萊克德是一位高超的計算人,他曾試著用自己做的新型算盤與筆算競賽。除數學之外,他的醫術也相當出色,曾在英國當過宮廷御醫。萊克德在研究數學時,經常碰到兩個數字相等的情況而無法標記,於是他就決定自己創造一個符號。在比較了許多圖形和符號之後,萊克德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更相同了”。故此,他就用兩條平行線段來表示兩個相等的數,並給它取名為“等號”。至17世紀中期前後,英國的數學家歐德榮又發明了乘法符號“X”。據說歐德萊很貧窮,窮到連用於夜間點燈的錢都沒有,只好在月光下進行學習。他就是這樣成為優秀的數學家的。勤奮的歐德萊發現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麼辦呢?他靈活地把加號斜過來寫,用它來表示數字增加的另一種運演算法,並給它取名為“乘號”。除了乘法符號“X”之外,歐德萊還發明瞭原始的比例符號,它同現在使用的比例符號“:”差別不大。那時,人們慣於運用比例的方法來思考問題,因此數學家們在比例符號方面下了許多工夫。歐德萊使用的比例符號是用符號“.”和符號“::”配合成的,其表示方法很複雜。後來,德國的瓦魯夫把符號“:”和符號“=”配合起來寫成比例式,這個比例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一直延續到現在。大約在17世紀末期,瑞士學者哈納發明並使用了除法符號“ ”。哈納在算帳時常遇到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的問題,但沒有符號可以表示這種演算法。於是,他就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來表示這種演算法,並取名為“除號”。但哈納的名氣不是很大,這使其發明成果的應用受到了限制。後來英國著名的數學家拜爾在其所寫的書中使用了哈納發明的除法符號“ ÷ ”。從此以後,除法符號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樣,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人們使用的計算符號與現在的計算符號已完全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