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格物小站

    藝嶼EYESVOT |實錄精神

    如何理解《史記》的實錄精神?

    班固在《漢書》中評價司馬遷說:

    “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如何理解“實錄”?

    一,《史記》的實錄精神,首先表現在對歷史的客觀評價上。

    司馬遷把陳涉列入用於撰寫王侯傳記的世家後,也沒有掩蓋他的弱點,寫他多疑,設“中正”等來窺伺群臣致使眾叛親離。

    二,《史記》頌當所頌,無虛誇溢美之詞。

    在漢初時,各家對秦王朝一味否定,司馬遷也稱秦為“暴秦”、“無道秦”、“虎狼之秦”,同時卻又說為其鳴不平:“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看到了秦的功績,較為客觀。

    對於明君賢臣持以肯定的態度,寫文帝寬仁儉樸:“治霸陵皆以瓦器……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寫李廣雄武善射:“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三,不為尊者諱上

    《史記》的實錄精神還體現在不為尊者諱上,《史記》繼承了古代“良史”的優秀傳統,善惡必書,

    《高祖本紀》寫劉邦兵敗彭城,為了逃跑將一雙兒女推下車;

    《酷吏列傳》中記述張湯揣測、迎合聖意,將皇帝想要加罪的人交給執法嚴酷的官吏。

    四,對於儒學末流的譏諷、批判

    《史記》對於儒學末流的譏諷、批判也體現了實錄精神,寫叔孫通對秦二世的阿諛奉承:“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安敢有反者”,揭露了這些儒者趨炎附勢的醜惡嘴臉。

  • 2 # 明貞

    史記作者司馬遷是個有故事的人,它的天性是善良的,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苦難後更堅定了他如實描述歷生的決心,但人畢競是命運的產物,他所表達的東西也是命運的自然造化。要想真正瞭解史實和人性,在演義小說野史裡隱藏了不少東西?

  • 3 # 社交和娛樂

    說史記實錄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個題外話,董狐直筆。這個典故講春秋時期,晉靈公暴虐無止,相國趙盾勸他改邪歸正。晉靈公竟想弄死他,趙盾刺殺了晉靈公。後來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趙盾弒君。趙盾威脅董狐必須改寫否則就滅了他。董狐義正言辭反駁道:“弒君就是弒君,這事我死也不會改。”後來孔子知道了,他稱讚說:“董狐真是古代遵循史德的優秀作者啊,他記載歷史不因權貴的威脅就替他們隱瞞史實。”後來董狐直筆就成了忠實寫史的代名詞。可見,實錄古已有之,司馬遷更是將其發揚光大了。

    下面來聊聊《史記》的實錄精神。實錄又叫直筆,也就是說毫不隱晦、尊重史實、忠於歷史的記載歷史人物、事件等。《史記》作為直筆寫史的代表作,其實錄精神體現在了哪些地方呢,我們來看看:

    首先,司馬遷繼承爹地司馬談的遺志,發誓要完成一個小目標——寫本史書。為了完成這個小目標,司馬遷吃了比王健林還要多的多的苦苦苦苦。很早很早之前,他就收拾行囊一無所有“從南走到北”,北到燕趙(河北等地)、南下楚湘(湖北、湖南等地)、東止齊魯(山東、江蘇等地)、西遊秦隴(陝西等地),廣泛蒐集歷史資料,網路天下放失舊聞,足跡遍及大漢江山,考察了、調研了、記錄了很多一手資料。回到家之後,司馬遷就搬來小馬紮、拿起小本本開始做筆記,而且他還從各朝各代史作中考證史實資料,然後結合自己研究所得,開始發奮寫書。不得不提的是,秦始皇當年一把火燒了除秦以外的各國史書,這給司馬遷的小目標造成了很大很大的困擾,但他依然堅持到底、鍥而不捨,完成了《史記》這部偉大作品。所以,從史料上看,《史記》是尊重史實的。

    其次,司馬遷的寫作態度也很實錄。如有些資料不能辨明真偽,需要存疑,怎麼辦?

    司馬先生就遵循“疑則傳疑”的原則將其記錄下來,留給後人解決。我覺得這種眼光比記錄歷史更加牛氣哄哄,因為他的思想是超越當時侷限的,也就是說他認為這個問題暫時無解,但說不定以後就有人能夠解決了。這種發展的眼光是不是和某位超牛人特像!!!

    最後,司馬先生的寫作水平也非常厲害,他除了文字優美、行文流暢外,他還按照“不隱美、不藏惡”的精神秉筆直書,不管你是白富美、王權貴還是傻醜屌、矮矬窮,一律該讚的贊該批的批,一次寫個痛快。比如,漢武帝文治武功好牛掰,但迷信鬼神,晚年還搞了個巫蠱之禍,司馬老先生就很不客氣的給予了批評。據說,大boss讀到批評他的文字後very震怒,恨不得把司馬遷再宮一次,這也導致了一些《史記》的內容沒辦法流傳下來,因為一些內容揭開了某些人的遮羞布。又比如,對於項羽,司馬遷是衷心欽佩他的英雄氣概的,在行文中給予了很高褒揚,但對於他那種殘暴(坑殺降敵)、短視(沐猴而冠)和迷信(天亡我)的思想也給予了抨擊。又比如,……,此處省略一萬字,宗旨就是尊重真實歷史。

  • 4 # 紅塵彌勒

    《史記》的實錄精神?這是搞的哪齣兒啊,難道你懷疑《史記》的偏頗與捏造嗎

    言重了哈,開個玩笑

    無論多麼剛正不阿的史家,在記史的過程中,都很難做到絕對公平。

    史上曾有過史官不畏強權秉筆直書的例證:春秋時期的董狐,被後世譽為“董狐筆”,就是最硬的骨頭、最直的個性,文天祥在《正氣歌》中也謳歌了這一史實:在晉董狐筆……一一垂丹青。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的崇高評價,即使這般如此,司馬公在寫史的時候,還是沒有做到絕對公平、公正。

    比如在李廣這件事上,司馬遷就偏護了李廣,愛屋及烏,又下筆偏袒了他的孫子李陵,最終鬧得自己慘遭腐刑、囚居“蠶室”,汙垢先人,自取其辱。

    司馬公雖然盡一家之言,書百家之事,但裡面的文字還是融入了諸多的刻畫於描摹,那些入骨三分的刻畫,是經過推理判斷之後的忖度加工,這就有些偏離了史家的公允立場。反不如老夫子的“春秋筆法”更能直面時弊,書寫公正,只是孔夫子的“春秋筆法”太過總括,甚至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讓人不明就裡不知真相。

    司馬遷也自圓其說,史實不容篡改和玷汙,但語言上的傾向在所難免。我們最為熟知的西楚霸王,司馬公就基本站在了項羽的立場之上,把個悲情的末路英雄歌頌得蕩氣迴腸一世三嘆,但對漢高祖卻頗有微詞,即使在當朝,面對一代雄主漢武大帝,也是直面功過,譭譽參半。

    就像《三國志》、《三國志通俗演義》,抑曹尊劉就是主線,明晃晃抬一方打一方,不得不說是史家的千古憾事。

    史書向來是後世書寫的,我們有必要摒棄舊有的尊抑觀念,以顛撲不破千錘百煉的意志,秉直書寫我們的傳奇。

  • 5 # 遙望燕園

    真是超級實錄的,無論是誰,只要有黑點,就會照錄的。

    如果你細讀司馬遷的《史記》,你真會有一種細思極恐的感覺。因為太真實了,真實到令人髮指!我只說一件事,你就知道司馬遷有多麼地實錄了,這件事可以仿照現在自媒體的寫法,起個標題,叫《皇帝對功臣裂土封侯,功臣卻殺光皇帝嫡孫》。

    漢高帝六年,劉邦在洛陽南宮大擺酒席,和所有被裂土封侯的功臣同歡樂。

    酒過三巡,作為最高領導人的劉邦發話了,大夥不要瞞我,今天咱們都實話實說,你們來說說,為什麼天下最終被我奪了過來,楚霸王項羽為什麼又失去了天下。

    大臣們紛紛發言,表達自己對此事的看法,其中,以王陵、高起的回答最具代表性。

    在他們看來,私德方面,劉邦的確是趕不上項羽,劉邦待人傲慢,毫無禮數,動不動就罵人,而項羽則待人恭敬,又能與屬下同甘共苦。

    但在論功行賞這件事上,項羽則遠遠不如劉邦了。項羽動不動就陷害有功之人,動不動就懷疑賢能的人,打勝仗的將軍不被記功,攻下的城池也不會賞人。而劉邦則勇於列土封疆,凡是有功之臣,都能被裂土封侯,這是與天下同利啊。

    的確,劉邦就是這樣地慷慨,當初跟劉邦一起舉事的,無論他是什麼出身,體制內的主吏椽、獄椽也好,體制外的屠夫、販夫也好,仕宦之後也罷,不得志的隱士也罷,只要有功,都能被論功行賞。

    甚至連個在革命初期就背叛劉邦、迫使劉邦不得不帶隊寄人籬下的雍齒,都在論功行賞時得到了應有的封賞,被封為什邡侯。

    然而,劉邦這般大度,換來的是什麼呢?

    是殺戮!

    是群臣對劉邦後代的殺戮!

    劉邦去世後十五年,劉邦的妻子也病逝了。

    就在這時,功臣們舉起屠刀,一夜之間,把劉邦的嫡孫,統統殺光。

    漢高帝劉邦一生中,只生了八個兒子,八個兒子中,只有一個是嫡子。劉邦駕崩後,唯一的嫡子劉盈登基為帝。

    我在別的文章中講過,生孩子這件事情上,劉盈比劉邦強多了,劉盈大約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就生了六個兒子,可惜劉盈也因耽於酒色,在二十多歲的年紀,便虛弱地死掉了。

    劉盈死後,劉盈的兒子年紀尚幼,所以劉盈的母親呂雉呂娥姁出面操持政務。

    又過了八年,呂雉呂娥姁也病倒了,隨即病逝了。呂雉病逝時,劉盈的四個幼子,尚在人世的有四個,四個中最小的那一個,也早滿八週歲了,最大的,怕是都十二三了。

    就在這時,夏侯嬰等功臣,連夜把劉盈的四個兒子趕出皇宮,並於當夜,把四個孩子全砍了。

    想想,也真叫人唏噓的,當年,夏侯嬰在劉邦面前,不顧一切地救劉盈的命,一次次地把劉盈抱上馬車,二十五年以後,夏侯嬰卻舉起屠刀,殺光劉盈的全部血脈。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做過最成功的逆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