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是福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將相無能累死三軍, 常用俗語。多用來埋怨領導軟弱無能,群眾受牽累。將帥,軍隊中的高階指揮官。累,連累,牽連。三軍。古代指上中下三軍,現代指陸、海、空三軍,此處泛指軍隊。整條意思是:高階指揮官沒有能力,會連累全軍作戰失敗,戰士犧牲。這片語以"將熊熊一窩"為近義詞。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些都是講領導的重要性。

    出自《岳飛傳》中陸登的話。“城中的民房拆毀了一半,磚瓦木料全運城上,百姓們bai露宿街頭,實是我陸登一人之過。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岳飛傳》。譯文:城中百姓的房屋被拆毀了一大半,磚瓦和建房子的木料都沒運過來,百姓們都露宿街頭,這是我陸登的過錯啊,我一個將領無能,連累的所有的軍隊!陸登,字子敬,乃宋朝名將,人稱“小諸葛”。官拜北關鎮守節度使,駐守潞州,後金兵大舉南侵,陸登死守城池,與金人血戰,城破後,自刎殉國。陸登堅守潞州為國盡忠的故事,在百姓中流傳了數百年。

    例子:1986年8月,在阿富汗潘傑謝爾山谷地區,蘇軍一個營被分配了道路安全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這個營把部隊分成了移動安全巡邏隊和安全哨所,並沿路配置。其中13號安全哨所由一箇中尉指揮。他的部隊準備實施環形防禦,於是組織挖掘工事,利用就便資源加強了防禦,並制定了一個相互關聯、密切協調的火力計劃,在13號哨所附近及其接近路上埋設了地雷。他的移動安全巡邏隊共有13人,本來應該有2輛BMP步戰車,但是被調走給了裝甲突擊隊。透過偵察,阿富汗游擊隊知道,這個哨所只由一小群士兵組成,因此他們決定抓住機會給蘇聯人點顏色看看。8月4日17時15分,阿富汗游擊隊突然對13號哨所展開迫擊炮襲擊。他們的炮火精準地摧毀了蘇軍一門82mm迫擊炮和一挺12.7毫米“CLIFF”重機槍,以及一個AGS-17自動槍榴彈發射器。來自周圍高地的猛烈火力打得這支蘇軍頭都抬不起,這支小分隊逃跑的道路被徹底封鎖。在蘇軍火力被壓制的情況下,游擊隊甚至把無後座力炮抵近射擊,蘇軍小分隊的完蛋就在眼前。一個上尉指揮的榴彈炮兵連,加強一個自行榴彈炮排,為蘇軍小分隊提供火力支援。但是,由於霧和黃昏限制了觀察效果,他們的支援火力變得不那麼有效了。13號哨所徹底沒有了希望,所有人員全部戰死。這是蘇軍在阿富汗戰爭中排以下規模戰鬥中,最大的一次損失。很明顯,13號哨所的問題並不在於自身,這個哨所是最為孤立突出的,容易受到游擊隊打擊。他們的上級指揮官顯然沒有很好的兵力、火力支援計劃。而且他們自己的BMP步戰車給了一個裝甲突擊群,這使得他們在佔領防禦陣地後,沒有裝甲車輛被納入防禦系統。這支部隊就成了徹底固定的哨所,失去了機動能力。當敵人的火力將他們徹底封鎖後,他們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 2 # 兵夏333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最典型人物有戰國時期的趙括。

    趙括,戰國時期趙華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只知道紙上談兵。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當時趙括的父親趙奢已經去世,趙相藺相如也身患重病,趙孝成王派廉頗帶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廉頗知道趙軍的實力遠不及秦軍,於是不得已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秦軍無法取勝。

    這時候在秦國間諜的離間下,趙孝成王急於求勝,派趙括取代了廉頗做了趙軍的將帥,這正中秦軍的下懷。

    秦國將領白起得到情報,誘使趙軍出戰。他首先假裝戰敗退走,卻由背後偷襲趙軍的輜重及補給路線,把趙國的軍隊截斷為兩部分,趙軍軍心浮動。經過四十幾天後,趙軍飢餓難忍,趙括就出動精兵親自突圍,四次突圍均告失敗,趙括在突圍中被射死。主將陣亡,四十萬大軍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坑殺了。

    因此,趙括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最典型人物之一。

  • 3 # 曾銘瀾

    沒想到,還是強中自有強中手,客觀因素多。其實也不能說趙括,馬稷紙上談兵,對手強,兵力少,加上客觀因素。戰國時的君主都不太差的,都在生死存亡間,危機感重,差也有點水平的。

  • 4 # 煙雨雪吟

    除了常凱申,誰還能配得上這個評價?

    手底下能人也挺多,偏偏自己喜歡遙控指揮。

    杜聿明,王耀武,孫立人,薛嶽,黃伯韜,黃維,廖耀湘,邱清泉....

    這些哪個不是人中龍鳳?哪個不是將帥之才?

    唉,只能說他活該!

  • 5 # 致潛

    其實,在戰場上,決定一場戰爭勝敗有很多種因素!戰爭勝利有指揮者的功勞,失敗也未見得是指揮者一人的過失!戰場上戰機瞬息萬變!指揮者只是做了他應該做的!能當到將軍!想來不會是個白痴!

  • 6 # 網俊中醫師

    中途島海戰日本艦隊指揮南雲忠一。坐擁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聯合艦隊,優柔寡斷,朝令夕改,反覆無常瞎指揮,結果被處於劣勢的美軍打得慘敗,損失四艘大型航母倒還罷了,關鍵是航母上的飛行員和地勤人員,那都是久經訓練,珍珠港大顯身手的日軍精英,都損失掉了,還沒法補充。直接導致美日在太平洋上力量的逆轉。

  • 7 # 葉19690718

    非張漢卿莫屬,此人號稱少帥,率30萬大軍,將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3000多萬同胞置於日本關東軍的鐵蹄蹂躪之下。

  • 8 # 逍遙1906

    諸葛亮!

    一出祁山,佈局階段犯下街亭生死存亡之地不預先駐防的超低階錯誤,最終因街亭造成全面慘敗。二出祁山更是無能透頂,八萬多軍隊晝夜不停攻打只有兩三千人的陳倉二十多天都拿不下。三出祁山時,在陳式已奪取武都陰平的情況下,諸葛亮不從武都陰平入關中,反而仍按原計劃出隴右去與張郃戴凌硬扛。又想顯示自己能耐,妄想複製韓信九里山十面埋伏滅項羽故事,對張郃戴凌使用十面埋伏計。沒想到,中伏的張郃戴凌不退反進,直接攻向諸葛亮的祁山大營,差點打破諸葛亮大寨,十面埋伏變成了十路救援,被張郃戴凌撞破重圍而去(諸葛亮氣得吐血病倒)。無能加無恥的諸葛亮竟以抗命罪將陳式斬首。五出祁山,仍然不從武都出武功山,而是去爭奪渭水。首先兵敗渭水,再秋風五丈原。死前人員安排不合理,臨危安排長史楊儀代掌相印,卻讓位高的徵西將軍南鄭侯魏延為楊儀斷後,造成楊儀魏延爭權之亂。既然已經安排楊儀代掌相任,就應該向劉禪推薦楊儀為相,但諸葛亮死前卻建議劉禪以蔣琬為丞相,又造成蔣琬楊儀爭權之亂。

  • 9 # 狼行御風

    賈隊長啊,下令中超投資人生的兒子不能跟爹姓,下令球員要靠信仰踢球,幾代中國足球人的奮鬥被賈隊長糟蹋了。賈隊長死後三十年,中國足球都不可能回到恆大時代的輝煌了。

  • 10 # 李源楓

    這樣的人太多了,無能的人領著一群能幹的人,最後都被打趴下了,大到軍隊小到企業,都有這樣的人存在。自身無能還自以為是。古代戰國時期趙括紙上談兵給趙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 11 # 當世太白

    最有資格當這個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代表的應該是老蔣。

    老蔣手底下能人太多了,可他不會用人,疑心太重,而且喜歡越級指揮橫加干預,自己又偏偏只有指揮一個團的能力,同時,很不幸的是他有自己的專機,可以隨時飛到將領們身邊打亂已經佈置好的戰役計劃,讓高階將領的很多努力佈署白費,還哭笑不得。在老蔣的領導下,杜聿明,衛立煌,孫立人,薛嶽,張發奎,這些出類拔萃的將軍,時常老是被架空,制定好的戰役計劃,得不到落實,不斷被改變,最後打了不該打敗的敗仗,負了不該負的責任。

  • 12 # 小北史話

    我們常說“兵慫慫一個,將熊熊一窩”,如果一隻軍隊的統帥無能,就會把三軍帶向滅亡,在中國歷史上“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最典型代表莫過於趙國的趙括和西蜀的馬謖。

    紙上談兵的趙括

    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因為“紙上談兵”而留名於後世。根據史書記載,趙括談論起代表打仗,那是侃侃而談,經常把父親(趙國名將趙奢)辯的啞口無言。趙括是泥腿子出身,沒有接受過太多的文化,辯論自然不是趙括的對手。趙括也因為善於談論兵法而被當時的趙華人認為是未來的一代名將。

    雖然趙奢辯論不過趙括,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兒子的能力,最多就是誇誇而談,正要是帶兵打仗,那就會葬送三軍,趙奢也時常勸誡趙括不要為將,趙奢更是把這話多次說給自己的老婆,因此趙括的母親也經常勸誡自己的孩子,但是久經他人吹捧的趙括哪裡能聽得進去,趙括心想的只有帶兵出征,建功立業。

    長平之戰時,秦國與趙國對峙,當時的趙國統帥是廉頗,廉頗自知秦軍勇猛,硬碰硬趙國肯定不能敵,便制定了嚴守不出,代秦軍糧草告急之時自會退兵的戰略。

    廉頗不愧是一代名將,制定的戰略讓秦軍無可奈何,於是秦國丞相範睢實施了一出反間計。說“廉頗是害怕秦軍,所以堅守不出,秦國害怕的將軍只有一個,那就是趙括”,趙括對自己的軍事才能沒有自知之明,趙國國君也是如此,而自己的敵人卻對趙括瞭若指掌。

    聽到範睢話語的趙國國君信以為真,立馬用趙括接替了廉頗,雖然藺相如多次勸誡,說趙括“言過其實,不以為將”,但是趙王為趙括的言論辯的團團轉,哪能聽的進藺相如的勸誡,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明白,趙括中了白起的詐降之計,進了包圍圈,四十多萬大軍也被包了餃子,被白起坑殺。趙括硬生生把四十萬大軍葬送,可謂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代表性人物了。

    失街亭的馬謖

    馬謖可謂是三國時期最能辯論的代表,馬謖自小聰慧無比,學習文化知識,後來等到諸葛亮的賞識,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對馬謖越來越器重,更是把馬謖當做自己的接班人培養。

    雖然馬謖深受諸葛亮器重,但是劉備早已看透了馬謖其人,劉備在身前就曾告誡諸葛亮“馬謖難堪大任”,但是諸葛亮不以為然,直到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被馬謖葬送,諸葛亮才明白馬謖言過其實。

    第一次北伐是局勢最好的一次,諸葛亮趁著魏國沒有防備,很快佔領了漢中,隨後魏國派出司馬懿前來對抗諸葛亮。當諸葛亮聽到司馬懿來領,便派馬謖去受街亭,來阻擋司馬懿,諸葛亮也知道馬謖素來驕傲,害怕馬謖輕視魏軍,就派王平做副將。

    諸葛亮在馬謖進軍前就做好了部署,讓馬謖在平原駐軍,但是馬謖到了街亭以後,私自改變諸葛亮的部署,把軍隊駐紮在了南山上,王平多次勸誡,但是馬謖都沒有采納,馬謖認為南山易守難攻,因而放棄了城邑。

    魏國先鋒張郃率軍到街亭後,發現了馬謖的部署,截斷了馬謖軍隊取水的道路,隨後不久張郃發動進攻,一舉擊潰馬謖,馬謖帥兵回逃。

    街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的唯一一道防線,街亭失守,就意味著蜀軍只能退回西蜀,第一次北伐大業就此畫上句號。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北伐是效果最明顯的一次,此後魏國對西蜀加強了戒備,西蜀再也沒有取得好的成效,但是因為馬謖自作主張,硬是憑藉個人之力徹底把西蜀的北伐大業扼殺在了搖籃裡。

    在中國歷史上,“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事例數不勝數,但是趙括和馬謖可謂是其中的佼佼者。

  • 13 # 醉語老湯

    文官梭於史記,武將盛銘古今。

    古往今來,英雄情結。說與文人墨客圈子裡的侷限性,什麼賢達聖人王侯公卿,大都很少有被老百姓口口相傳代代餘音的記憶。反而是,為將者的英雄蓋世名揚,卻多在華夏幾千年的風雲裡代代傳音。

    到底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傳神,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貌似三言兩語也很難解釋得清楚。

    只能說,也許這就是冷兵器時代的神韻。重英雄,歌氣節,快意情仇,只唯丹心赤誠信。

    講了半天的英雄情結出去,還是言歸正傳。於是說,中華歷史上的將星何其之多,就如同這九天之上,銀河系裡群星閃耀數之不盡的星輝。當然,哪些自封將軍曇花一現的人暫且不說。哪些歷史成名將星璀璨的也言音過。

    單說一位最是坑爹,卻又武力爆棚喝酒誤事累及三軍的人物。說道喝酒,其實同道遍及天下。但是,若論好酒貪杯而誤大事者,非三國時期袁紹手下大將淳于瓊不可。

    這廝不喝酒還好,跨下馬掌中刀,打遍河北河南一帶鮮有敵手。論武力值,就連三國時期的張遼張郃等等名將都得靠後,攻城掠地所向無敵。所以嘛!深得袁紹喜愛,加封為大將軍寄望不小。

    官渡之戰,袁紹號稱雄兵八十萬,實力對比曹操八萬精兵,表面看來差距十倍實在是太大。

    都說袁紹遇大事不善用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卻偏又自信於自己喜愛。於是乎,干係關健崗位百萬兵馬吃喝的重任,託付給了身邊的好酒之徒大將淳于瓊去駐守烏巢。

    好傢伙,這下好了,猛人淳于瓊沒了主子在身邊監督,覺得身處後方守個大糧倉,反正也不會有事。於是乎,一日三餐酒大魚大肉可勁兒造。嘿嘿!別人家玩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他可好,頓頓喝得老高,痛快了也!

    再說曹操,論用兵之道,乃謀略大計瞭然於胸之領導也,更是善於以小博大越滾越大的主。卻糧道斷人吃喝的事,次打起事以來他可沒少幹過。

    這不,瞧準好了機會,馬上領著手下大將樂進各帶精兵五千,偷偷奔襲烏巢而去。

    正所謂,風高月黑夜,正是放火時。趁著天黑一馬當先,東西合擊就殺進了烏巢。當兵的趁著混亂,那是殺人的殺人,放火的放火。那樂進,更是一往無前,衝著正在醉夢裡的淳于瓊大帳襲殺而去。

    一把大火,火燒連營直到天亮。可笑了淳于瓊,醉夢仙霖就被生擒活捉,守護的糧草被人燒的一乾二淨。這一回,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倒是被人反轉過來了。

    乾的妙的當然是曹操,坑爹最慘,累及三軍第一人的當然就數酒囊飯袋淳于瓊。他也就是死有餘辜,八十萬兵馬沒了吃喝,這仗還能怎麼打?自然是兵敗如山倒,死的死,逃的逃。

    最後說,歷史上喝酒誤事貪財好色成性的將軍兒可真的不少!無疑,似淳于瓊之輩的莽夫俗漢,到頭來,不光是誤了自己身階性命,更是坑了集體貽笑大方。

  • 14 # 依凡150557141

    最無能的將軍當屬趙括了,秦國用了反間計,趙王罷免老將廉頗,起用了趙括,而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害的趙軍40萬被白起坑殺!

  • 15 # 皇家騎士16

    蘇德倆大佬唄,一個比一個能作。還得加上某花生米,不過花生米往後稍的原因是他手裡確實沒啥能隨意禍禍的牌,有心無力

    大煙鬥和小鬍子那可是沒輕把自家軍隊往死裡坑,不過大煙鬥同志家底豐厚且有一些自知之明,臉腫了就不硬扛了,最後結果還是不錯的。小鬍子同志啊就沒這麼好運氣了,家底沒多少還沒點13數,結果在某角落含恨而終。

    至於花生米,命令你部機槍向前移動100的事他也不是沒幹過。但是吧,禿軍實在不給力,你不這麼幹,該咋樣該咋樣。所以這鍋也不能全扣花生米頭上,他有自己的鍋,背好了就足夠他遺臭萬年了,用不著硬扣新鍋

  • 16 # 晚亭與落霞同暉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可見將帥在軍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劉邦得了韓信並拜為大將,才結束了屢戰屢敗的命運。有了後來韓信以車輪戰法、四面楚歌將項羽大軍殲滅於垓下,一戰定乾坤,成就了漢家幾百年的基業。

    同樣歷史上因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例子也不少。

    一,首推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此人自幼熟讀兵書,卻無實戰經驗。竟受到趙王信任拜為趙軍統帥與秦軍對壘。長平一戰,全軍覆沒,可憐四十萬趙軍士卒被秦國坑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卻給後人留下了"誇誇其談"、"紙上談兵"的成語。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前秦符堅。志大才疏,好大喜功。親率百萬大軍去進攻僅有八萬北府兵的東晉。一路上嘻嘻哈哈,象趕廟會一樣,軍隊連綿上千裡。結果前軍剛到淝水就遭遇東晉的迎頭痛擊。一路敗退,從此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也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成語。

    三,春秋戰國時滿口仁義道德的宋襄公。在討伐鄭國時,與前來救鄭的楚軍對陣於泓水。楚軍強大,但楚軍渡河一半時,是宋軍攻擊的絕佳機會。

    但宋襄公認為這是不義之舉。結果待楚軍渡過河列陣一交手,宋軍大敗,襄公重傷,次年而亡。但他在兩軍決戰中"蠢豬式"的行為,己被成為笑柄。

  • 17 # 馬行貌

    導語

    如果要說武事,屬宋朝最弱;要說將帥無能,屬北宋權宦童貫。

    童貫是“六賊”之一,以巧媚取悅宋徽宗,領樞密院事,執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

    童貫奏事不經相府,直接上達天聽,是北宋權宦。

    史書有云:時人稱蔡京(童貫之流)為“公相”,稱童貫為“娼相”。

    逞志而辱國

    童貫一宦官,執掌兵權二十年,欲逞志效法前人功勳於疆場,卻不知兵要。與遼國、西夏強開戰事,致使喪權辱國。

    靖康之恥始作俑者就是童貫。

    1.攻西夏折名將

    童貫率秦晉精銳之師攻打西夏,意欲攻取要塞之地朔方,置西夏於死地。

    西州名將劉法認為此策不行,而童貫卻執意命令劉法出塞攻打朔方。結果,劉法遭遇西夏埋伏而亡。

    邊界柱石、名將劉法的戰死訊息,令宋軍各部極為震動恐懼,軍心盡失。

    為了掩飾失敗,童貫竟不知羞恥向朝臣報捷,而令百官入朝慶賀。雖百官知曉原委,咬牙切齒,卻不敢告發。

    而後童貫竟求遼國契丹人向西夏進誓表求和,而未向宋徽宗上報。正因為童貫未遵外交禮儀如,夏使不接受進誓表,而童貫恬不知恥強要夏使接受。

    連夏使都知國家禮儀和外交原則,故夏使剛到自己國土。就將求和的進誓表丟棄在路上,以表示輕蔑。

    如果說這件事,不足以說明童貫無徳無能,那麼聯金伐遼更是埋下宋國滅亡的禍端。

    2.聯金伐遼開啟靖康之恥

    宣和四年,宋國與金國訂立“海上之盟”,約定宋攻遼國燕京,金攻遼中京。

    童貫視軍國大事為兒戲,不以全軍安危為重,草率進軍,將二十萬精銳之師帶入虎口,其結果招致更大的失敗,幾乎全殲。

    童貫又故技重施,搖尾乞憐又乞求金國代取燕京,用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歸,侈言恢復之功。

    金人由此事,得知宋國底線和腐敗。因為未伐遼之前,金人以宋國居中原而威服,不敢生非分之想。正是童貫無徳無能,使金人下定南侵宋國的決心。

    王夫之說:“靖康之禍,自童貫始。狡夷不可信而信之,叛臣不可庸而庸之,逞志於必亡之契丹,而授國於方張之女直。”

    也就是說,童貫為逞功竟輕信狡夷之邦,使洋洋中華蒙受奇恥大辱,以致喪權辱國,其靖康之恥,童貫是始作俑者。

    宣和七年,金國南侵,時在太原的童貫派使以探金國虛實和意圖,伺機求和。而金使巧言令色,讓其割兩河之地向金國謝罪,方可退兵。

    童貫臨時推諉,毫無膽識和策略,見求和不成臨陣脫逃回開封。隨宋徽宗逃跑,於逃跑途中,被即位的宋欽宗派人處死。

    賣國求榮之人終於受法伏誅,童貫雖死,但無法謝罪於天下。

    結語

    古往今來,手掌兵權和行軍統帥雖有“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者,但只是軍事上的失利,而不動搖國本。而童貫可謂是空前絕後,將國家利益作為籌碼來換取自己的“名垂青史”。

    名垂青史未得到,得到的是身前身後的罵名。史書評價其人,是一致的大大差評,童貫已被釘在恥辱架。

    因為宋朝先進文化被蠻夷落後文化所扼殺,是要經幾代人甚至幾十代努力才能恢復的。

    《宋史》:“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於制敕……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

    《永樂大典》:靖康之變,恥莫大焉。仇雪恥,今其時矣。 [26]

    無疑童貫是流毒四海之人。

  • 18 # 度度狼gg

    1944年5月27日,日寇第11軍以七個師團的強大兵力,第四次攻向長沙,敵酋橫山勇為什麼選擇這一天發起“一號作戰”的湘桂段作戰呢?因為當天是日本海軍幹掉沙俄艦隊的“對馬海戰”紀念日。薛嶽起初認為日軍的進攻不過是前三次的翻版,所以有些輕敵,而當他發現戰場中央和兩翼出現日軍七個師團外加兩個獨混旅團的番號時,已知情況不對,只好倉猝調整部署,急令方先覺第10軍和沈發藻暫2軍北上增援,擬在長沙和瀏陽之間與敵決戰。

    這道命令被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駁回了,為應對日軍在豫湘桂戰役中的大規模攻勢,此時他代表軍事委員會坐鎮桂林,有權督導第四、第六、第七和第九戰區的作戰。白崇禧認為日軍兵力空前,盲目迎擊無異羊入虎口,請示重慶之後重新下達命令:方先覺第10軍加固衡陽工事,以備不測;沈發藻暫編第2軍進至株洲,保障長沙的南翼安全,防止遭到日軍迂迴。

    說起這個沈發藻吧,資歷還挺老,黃埔二期工兵科畢業生,還曾經入陸軍大學第九期進修,屬於黃馬卦和綠袍子的雙重嫡系,全面抗戰爆發時已經是德械第87師的少將副師長,也就是王敬久的副手。正好借他科普下職務軍銜和銓敘軍銜的區別,1934年沈發藻已調升第87師259旅少將旅長(兼福建閩南保安分處處長),然而1935年軍事委員會首次銓敘軍銜時,沈旅長的正式軍銜僅僅是陸軍工兵上校、

    (第10軍李玉堂劇照)

    從淞滬會戰到南京戰役,沈發藻一直表現的不咋地,南京保衛戰期間,第88師的260旅、261旅奉命在中山門外抗擊日寇的進攻,戰至1937年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接顧祝同轉來的老蔣指示,言及南京守軍可以相機撤退,遂於傍晚5時在衛戍總司令部招開部隊長會議,下達了分頭突圍的命令。而王敬久和沈發藻這倆正副師長接令後,乾脆連師部都沒有返回,第一時間渡江跑路,完全沒有軍人應有的氣節。

    在中山門外拼死作戰的陳頤鼎和劉啟雄兩個旅長,直到12月13日零點才知道南京“可能已經棄城”,但是卻無論如何聯絡不上師長和副師長了,德械精銳第87師登時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於是各部亂糟糟湧向下關,卻發現沒有一條船可用,大部分官兵再折回城內,慘遭日軍屠戮。據戰後統計,在36師、87師和88師之中,以第87師損失最為嚴重,成建制逃到長江北岸的僅有師直屬隊300餘人,王敬久固然難辭其咎,沈發藻難道就不該軍法處置嗎?無能之輩。

    南京戰後追責,王敬久、孫元良等人皆遭扣押審查,沈發藻由於只是副職,並且還是顧祝同的親信將領,所以安然過關毫髮無損,於是按部就班繼續升官,到1944年2月調任暫編第2軍中將軍長,下轄預備第6師、暫編第7師和暫編第8師。暫2軍原屬張發奎第四戰區,長衡會戰打響後緊急調往第九戰區作戰地域,沈發藻一萬個不情願,但還是奉命來了,1944年6月初進駐株州。

    位於長沙東南140餘里的株州,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它既可以掩護長沙的側後,又卡在日軍可能陷長沙後直取衡陽的路上,是長衡之間的要點所在,日軍左路兵團渡過汨羅江後,立即取道瀏陽準備襲佔株州,從而完成對長沙的合圍。在瀏陽城,川軍第20軍和滇軍第58軍與日軍精銳第13師團血戰經日,傷亡極為慘重,從第三戰區緊急調來的第26軍隨即也加入戰團,而日軍再投入第3師團助戰,那麼結果可想而知,三個軍仍然不敵鬼子。

    瀏陽激戰期間,沈發藻一直呆在株州看熱鬧,及至發現瀏陽可能不守時,居然跟七年前在南京一樣,不打招呼率領暫2軍擅自撤離株州,日寇中路兵團之第116師團於是不戰而取株州,隨即奔襲湘潭得手,至6月14日完成了從南面包圍長沙的戰術目標,長沙地區的整體軍事形勢因此急劇惡化。當天,薛嶽不得不率指揮機關撤離長沙,否則戰區長官部就有被日軍扣在鍋裡的可能,唯一留下守城的,只剩下張德能的第4軍。

    從武漢會戰後堅守了將近六年的長沙城,終於在1944年6月17日淪陷,而沿湘江兩岸南下的日軍第116師團和第68師團,已經完全不需要參加長沙的攻城作戰,遂馬不停蹄直奔衡陽。奉命阻擋日軍兵鋒的沈發藻暫2軍和羅奇第37軍,根本未組織起像樣的抵抗,就向兩翼潰散,給日軍露出一個長達45公里的正面缺口。6月22日夜間,日軍先頭部隊已經進至衡陽城郊,導致方先覺的守城準備未能全部完成,這就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吶!

    大家肯定會問,以薛嶽的火爆脾氣,難道就不會嚴厲查辦沈軍長髮藻嗎?此一時彼一時啊,長沙失守後,第九戰區各部被日軍衝得七零八落,戰區長官部也逃往湘東,薛嶽的威名和權勢已經一落千丈,再加上暫2軍本就不是戰區所屬部隊,所以已經無可奈何了。長衡會戰失敗後,沈發藻在老長官顧祝同的庇佑下,被調離野戰部隊前往中央訓練團幹部總隊擔任中將總隊長,朝中有人好做官吶。

    事情還沒完,解放戰爭後期蔣軍兵敗如山倒之際,沈發藻於1949年2月再被任命為第3編練司令部司令,負責在江西編練和組建新軍,並且弄出來一個第23軍和一個第70軍。我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該編練司令部所屬部隊再擴編為第13兵團,沈發藻出任中將兵團司令(這回是職務軍銜和銓敘軍銜統一了),當時同在江西的還有個第12兵團,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那個狐狸重建的部隊。

    (沈發藻)

    由於江西省主席是土木系的大將方天,所以第12兵團在方方面面都受到照顧,沈發藻大為不滿。在我二野四兵團挺進江西之際,沈發藻眼見蔣軍大勢已去,再加上派系傾軋心中不爽,一氣之下派手下一個師長去香港聯絡地下黨,聲稱準備起義。但是同時又提了個條件,希望解放軍先進攻他所在的吉安,這樣他才有“藉口”北撤,回師南昌幹掉省主席方天,敗軍之將還想指揮起我軍來了!

    陳賡兵團不為所動,按計劃先取南昌,此時顧祝同亦來電安撫,沈發藻於是變卦,以我軍“沒有誠意”為由,率部南逃,確實是一個三出八變欠扁的傢伙。並且逃臺以後,在顧祝同的提攜下還能晉升為陸軍副總司令,話說回來,老蔣一味重用此等將領,又焉能不敗?

    (注意株州的位置)

  • 19 # 蕭武

    淮海戰役開始之前,國軍也在準備徐蚌會戰計劃。

    徐蚌會戰的計劃是杜聿明在1948年初就已經提出的,就是放棄隴海路,將沿線的機動兵力全部集中到徐州附近,依託徐州到蚌埠的鐵路進行補給,再加上徐州的永備國防工事,讓解放軍來攻,等到解放軍攻擊頓挫,再展開反擊。

    濟南戰役結束後,津浦路被切斷,山東全境解放,華野全面威脅隴海路沿線的國軍各集團。按照粟裕的計劃,首選的打擊目標,就是在豫東戰役中增援積極的黃百韜兵團,因為這時候黃百韜兵團駐地在新安鎮,處在隴海路沿線國軍的頭部位置。

    這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粟裕提出的小淮海戰役的計劃。這個計劃以消滅黃百韜兵團為目標,收復淮陰、淮安地區,但還不是進行戰略決戰的計劃。但在和中央電報往返,商量下一步作戰計劃的時候,國軍這邊也開始調動了,全線向徐州方向撤退。

    國軍之前是一字長蛇陣,讓中央和粟裕很犯難,到底是先打頭部的黃百韜呢,還是先打尾巴上的孫元良呢?結果國軍自己先動起來了,開始進行戰略收縮,於是粟裕和中央迅速決定,直接打黃百韜兵團。淮海戰役就這麼戲劇化的開始了。

    黃百韜兵團在東邊,如果按照南京統帥部確定的作戰計劃,直接撤退,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但這時候臨時給他派了個任務,等一下在海州的44軍,帶著44軍一起撤退。原計劃44軍是要走海路南撤的,這時候突然變了,跟著黃百韜兵團撤退,並且計劃到徐州之後交給邱清泉兵團。

    這一來,黃百韜兵團除了他自己的25軍,100軍,加上戰前編入的63軍和64軍,就一下子達到了五個軍,看起來人數不少,算得上兵強馬壯,人多勢眾。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因為各軍駐地分散,所以無法統一行動。

    黃百韜先等著44軍,然後讓25軍掩護44軍撤退,最後變成了25軍斷後,另外的63軍接到命令之後,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華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黃百韜此時想讓他身後的李彌兵團暫緩撤退,等一等他的兵團,但李彌表示拒絕,上面有命令,我不能違反啊!

    黃百韜倒是不含糊,這時候也顧不上63軍了,只能帶著其他四個軍撤退。25軍掩護,64軍先渡過運河佔領陣地,44軍在64軍之後渡河,100軍周志道表示來不及了,他要單獨行動,於是另外找地方渡河,也被華野追上一頓揍,損失嚴重。

    這樣算下來,渡過運河之後,黃百韜兵團的五個軍,一個軍被全殲,25軍和100軍被打殘,44軍拖後腿,戰鬥力弱,剩下能靠得住的部隊,就只有劉鎮湘的64軍了。黃百韜要求繼續向徐州方向撤退,但劉鎮湘堅決不肯,要求就在這裡決戰,不必走來走去。

    說起劉鎮湘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說到“小煤山大捷”,估計知道的人就比較多了,其中挑頭打架的就是劉鎮湘。劉鎮湘穿起將官禮服,表示就在碾莊和解放軍決一死戰,殺身成仁。劉鎮湘話說得慷慨激昂,黃百韜也沒辦法,只好命令部隊,就地建立防禦陣地。

    實際上,劉鎮湘並不是真打算殺身成仁,報效黨國。作為廣東人,他對南京政權的忠誠度沒那麼高,沒有這個必要去送死。他拒絕繼續撤退,只是因為他聽說,撤退到大許家之後,給他分配的防禦陣地有個土山,相傳是當年關二爺被迫降曹的地方,他覺得不吉利。

    而且,這時候黃百韜兵團其他部隊都已經殘破不全,戰鬥力不完整,只有64軍完整的撤下來了,如果要撤退,那麼最有可能被留在後面斷後的,也有可能是他。而且,國軍運動中被包圍,更容易全軍崩潰,不如就地堅守待援,活下來的希望還大一點。

    華野這邊一聽黃百韜兵團度過運河之後並沒有繼續撤退,而是在碾莊地區就地組織防禦,大喜過望,粟裕馬上調整部署,只留下葉飛的一縱繼續殲滅63軍,其他部隊都趕過去包圍黃百韜兵團去了,黃百韜兵團殘部大約七萬人,就這樣死死的被包圍在了碾莊。

    直到最後被全殲,也沒等來國軍的援兵。劉鎮湘也並沒有殺身成仁,反而是黃百韜一個雜牌出身的將領,真的報效黨國了。只是這次他連寫遺書都沒來得及,只有他身邊的副官幫他留下了著名的三個後悔。

  • 20 # 請您勿吸菸

    趙括同志絕對不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代表。恰恰相反,他應該列為戰國第一名將,即便稱之為中華五千年第一名將、第一軍事理論家、第一戰場辯論手、戰略家、文學家也不為過!

    只有趙括同志,一仗葬送佔全華人口近1/7、數代明君名將才錘鍊出來的舉國45萬精銳,全軍只剩240個小孩,戰死5萬、被阬殺40萬,此成就即便是後世李廣利、李景隆也自嘆不如!

    趙括同志,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自我犧牲精神,讓中國至少提前30年進入封建社會。如果不是他,而是繼續任由廉頗、龐煖、李牧等“趙獨分子”擔任統帥,軍事強國趙國絕對會與大秦帝國對抗到底,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天下生靈塗炭矣!

    趙括同志,為後世貢獻了“紙上談兵”的經典成語,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他的名字永遠與“誇誇其談”等佳句在一起,供後世的奇葩趙括吹景仰,千古流芳!

    趙括同志,為洗白、翻案群體提供了光輝的樣板。他們自詡天下奇才,看完《大秦帝國》《長平往事》幾本地攤小說或電視劇,就勇敢地向2200多年以來歷史學家的共識發起挑戰;他們學習趙括同志紙上談兵的精髓又快又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實際動手,卻手足無措,一事無成之餘,所有責任都歸於老闆(趙王)、同事(廉頗)、後勤(趙勝)、對手(白起)。

    這是一個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百花齊放的年代,即便是一朵奇葩也可以大放光彩。有些人,自詡天下奇才,實則巧言令色;敢於蔑視權威,實則譁眾取寵之徒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莖菜類蔬菜的品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