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天學點啥

    真理是無止境的,讀書也是如此,沒有最高境界。而且境界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

    我覺得最高境界是弄懂: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這是人類的終極問題。

  • 2 # 天空昊主

    讀書的最高境界,曾國藩說的話,“不能死讀書,不能讀死書,不能讀書死”。“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讀書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不作筆記讀也白讀”。周總理的話,“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毛主席的話,“靈活運用,實際掌握,理論和實踐辯正結合的讀”……。

  • 3 # 澡雪堂主談修心

    讀書最高境界就是把作者當培練,榨乾他的所有營養,然後超越他,唐朝百丈禪師說過一句話,叫"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高於師,方堪傳授。"我們不管讀什麼書,都要抱著更大的格局去對待,不能甘心只做千年老二,別總是被書帶著跑,鑽到紙堆裡出不來,而是要迅速建立自己的主線,要讓所有書為我們更大的格局,更高階的主線服務,當然,這個大和高,要名符其實才行,不能自高自大,有了這個思路,提升的空間才不可限量!

  • 4 # 戈壁灘駝鈴

    讀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忘記繁瑣,領悟深邃。也就是說把書中無關緊要或者自己已經瞭解的東西忽略掉,領悟精華的部分。

    其中精華是指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或者內涵主旨。

    王陽明在教導他的學生時,就反對一味地記憶文字內容,提倡用心去領悟。領悟後將其丟棄,避免字意對心靈造成牽累,從而遮蔽了良知。

    自己多年讀書也有所感悟。就是自己順著書中人物的思路去想,讀的深入內心,有時就會把自己完全帶入故事情節中,就吻合作者心理,內心隨著情節起伏波動。有時作者在情節上設定急轉彎,自己的思路就會發生錯覺,正是這樣才會體會作者的用心或高明之處,領悟到其中深意,忽略掉旁枝細節。

    讀的多了自然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把自己已經領悟了的東西丟掉。留下自己沒有經歷過的精粹內涵,進行研究領悟,變成自己的知識,融入自己的血脈,然後忽略掉。這就是吸收的過程,就像金庸《笑傲江湖》裡的吸星大法一樣,把作者的內功吸收利用,但可不是化解掉作者的內功,不然找上我就麻煩了。

    實際人生學會忘記也是一種思想的成熟和智慧。我們沒必要始終念念不忘過去了事情,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應該放下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讀書也是這樣,沒必要的東西忘掉,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書中的精華上。

  • 5 # 太陽天然笨真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書外看書,人外看人,事外看事,心外看心……感悟作者,文字背後的思想光輝,智慧,然後融入到自己的認知體系,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當然也看到了作者,文字背後的侷限,片面,陰暗,潛意識,分解,剝離,捨棄,或者重組,發現……

    當然隨著我們每個人的格局,境界,眼光,三觀,生態系統的變化,都可能有不同的體會,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所以一本好書需要與時俱進,經常讀。

    無論是筆墨,還是話語,它所能承載的資訊只會讓我們有所覺,你必須還得再思考和加工,把它徹底的內化和並進到自己的認知體系當中往,以後還需不斷的往用,在實踐中往改良和驗證它。前者有點像反芻,聽到了、知道了、明黑了,不代表它就會成了你身材中的一個部分;後者有點像是挖寶藏,你有了藏寶圖,未必就肯定能挖到寶藏,圖錯了或是你看不懂圖,你一樣是找不到寶藏的。

    至於該如何吸收?這個大體上不過也就是那麼幾種,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多驗證、多交流。這裡可以談的題目很多,比如選甚麼樣的書,怎麼做筆記,怎麼往觀察和驗證,與誰往交流,如何往說理辯論,等等。比如道德,佛理,邏輯性和腦筋。凡人看起來很秘密,實則它們也都很著實啊,社會科學原本就有很多的分類啊,宗教學、倫理學、邏輯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生理學、文學、哲學、法學、教育學等等。你有沒有拿來瞧瞧、翻翻?先構建一個體系的知識體系,然後再往讀人物傳記、回憶錄、史料、風俗風情等相干的資料,然後再用自己的知識體系、眼力、思考力往拆解跟剝離那些徵象和暗躲在徵象背後的規律。

    書、資訊、知識對於我們的思維來說就是能量,但這裡有一個轉換率的問題,思考力強的人相對來說轉換率就會高一些。量變不難,慢慢積累就可以了,難的是質變,你得有天賦、靈性、洞察力、想象力、嚴謹性,同時也需還需要有良好的心態、高EQ和韌性。而且這裡還有一個時間、經歷、閱歷的問題,年齡太小,沒有經驗也就沒有覺,年齡太大,處處都是烙印,想要再融匯出新就難了。資訊、知識、規律這些都是魚,洞察力、分辨力、適應力、思考力、判斷力、邏輯思維能力、感受力,那些才是漁。

    生命的價值就在於生命的這種運化能力,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比如植物就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把腐爛的有機物變成我們的食物,完成某種生態食物鏈的閉環。

    讀書的最高境界可能也是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發現規律、尊重規律、融入規律;譬如,同樣一個人,再同樣一個社會中混,都混得很慘;埋怨社會不公即便是真實的,但是是沒有意義的,這是下策;改變自己,融入環境,做一個萬金油去獲得世俗成功,這就是中等人;研究人性和群體思想特性,和自己固執目標之間的種種結合可能性,然後用某種方式明著順應了社會潮流,暗地裡實現了自我固執期望,就是上策。創造比真相更逼真幻相,就是用角度去改變對事情的定位,從而改變事情真正的面目;譬如,同樣是泡妞失敗,A可能去和妞一起自焚,B可能忘記那個妞另找一個,C可能讓自己變得愈加風度翩翩魅力四射結果最終要麼是得到了妞,要麼是因為平臺更高了有了更多選擇自然讓心中的不淡定蛋定了。

    這背後都有一套思維反應機制:

    我們如何能見到自己的本心,是透過一點一點的磨礪,人磨墨,墨磨人,你在做事的時候事也在成就你。當你悟到事在磨鍊你,在做你,在成就你,也許你就會很快樂的去做事。所以當你去做那些有挑戰性的、非常困難的,考驗你的耐心、考驗你的毅力、考驗你的智力的一些事情時,透過這些事就能造就你、修煉你。

    這就是某種心法。

    如果你想成長則事事可以成長,這就是某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心法,當然也是我以為的某種讀書境界。包括書外看書,人外看人,心外看心,出離出來,你才有可能看見更多的緯度,空間,你才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書的奴隸,情緒的奴隸,肉體的奴隸,別人的奴隸,自然生態的奴隸,社會生態的奴隸……

  • 6 # 仰望176279352

    讀書最高境界是思考什麼問題!我想,應該思考您所看的書的內容,您想尋找什麼!寫書的作者要告訴您什麼,您看完了,理解多少,得到多少,明白多少,您從書中得到了書中的意義,能在您所尋求的書中應用多少,古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明白了書中您所尋求的,也就是達到作者目地,您也明白什麼是問題。

  • 7 # 皛川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思考什麼問題?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學以致用”罷?!

    因為,讀書的目的無非有兩個,一個是增長知識,另一個是閒暇時間的消遣。不論目的是什麼,我們讀書都要經歷三次轉換:

    第一,字元到意符的轉換。書是作者透過文字元號,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而讀書的過程,則是讀者透過閱讀,把字元轉換成意符來理解的。這就是讀書的第一重轉換,即你得讀懂作者表述的意思是什麼。否則,書就白讀了。

    第二,作者表述的知識點向讀者概念的轉換。作者的思想體系,學術觀點都蘊含在書中,對於讀者來說,則是透過閱讀,理解、學習、掌握了作者的思想體系和知識點,並把它們融會貫通的轉化成知識概念,儲存在自己的記憶裡。這就是知識轉換成概念的過程。

    最後,就是“學以致用”的轉換,則是讀書的最高境界要思考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讀書的真正目的所在。人類之所以需要讀書,就是為了用知識武裝頭腦,指揮自己的社會實踐。否則,就沒必要讀書了。

  • 8 # 姚華興

    主要了解書本中精髓、精華、要點,使書本濃縮成精品。尋找根本的啟迪、現實意義,指導工作、生活。學以致用、學而有用。在讀書過程中,使書本越讀越薄。而在實際工作、生活中,要使書本越讀越厚,將社會、生活、工作中心得、體會、感受的豐富內容納入書本之中,學而時習之不亦樂呼。善讀書者無處不是書。議。謝謝。

  • 9 # 老北的地盤

    統計學對老子道德經的幾個奇思妙想

    1、關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枚硬幣扔下去,正面和反面兩種情況,此為一生二。

    兩枚硬幣扔下去,正正,反反,正反,三種情況,此為二生三。

    這裡要注意了,一枚硬幣正反的機率各為50%,兩枚的時候正正25%,反反25%,正反50%,因為正反的另外一種情況時反正。

    三生萬物就是以此類推的意思。類推後的結果在統計學上就會出現正態分佈的情況。

    2、“萬物”的正態分佈反向說明了原本的“陰陽”。

    成年人的身高按照平均值呈現正態分佈,體重也是正態分佈,考試成績也是正態分佈,甚至壽命也是一種機率分佈。這些可以反推到,組成我們生命的物質最根本的就是“硬幣的兩面”。這個兩面就是陰陽吧。

    3、正態分佈的中間部分是道可道,小機率部分是非常道。

    正態分佈的95%區間長度並不是很長,也就是說大部分人,95%的人都是從多高到多高,多重到多重,這個就是道可道。而剩下5%超高、超矮、超輕、超重的比例很少,屬於小機率事件,這個就是非常道。

    4、人的壽命到底取決於什麼?

    統計學有迴歸分析、因子分析、貝葉斯等等計算方法。透過計算,也印證了一個結論,經濟發達程度決定人的平均壽命。所以發達國家平均壽命長,發達地區平均壽命長。平均壽命和教育程度,是否是中西醫,是不是好山好水無關。簡單說,有了錢能受到更高的教育,更好的醫療,喝更好的水。

    按照這個思路,可以重新分析很多古典哲學思想,太有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送不同的花朵數分別有哪些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