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禹州鈞瓷
    北宋時期鈞瓷發展狀況

    北宋初期以後,社會穩定,經濟逐步發展,文化日趨繁榮,各種藝術爭奇鬥豔,陶瓷藝術也發生的巨大的變化。

    唐代花釉瓷還是比較單調乏味的,五代短期內也沒有太大進步,直到北宋,穩定的社會環境使鈞瓷的大發展成為可能,我們知道一個時代的繁榮程度直接影響一個時代的審美,繁華北宋的審美自然促進著鈞瓷的不斷改善。

    隨著鈞瓷工匠對技術的把握越來越純熟,鈞瓷窯變也越來越絢麗多姿、瑩潤剔透,這使得鈞瓷外觀已經遠超唐代瓷器花釉瓷的可觀賞性與藝術價值。

    好的東西自然能吸引上面的注意,於是皇家選擇能工巧匠組建官窯,不計成本、精益求精生產皇室專用的器物。在重金與高壓的驅使下,工匠們的窯變技藝更加出神入化,進一步促進鈞瓷燒製技術的發展。

    北宋鈞瓷的釉色

    北宋鈞瓷窯變整體自然溫潤,窯變釉色可簡單劃分為三種:第一是單色釉,比如月白、天青、豆綠、湖藍、等;第二是彩斑釉,例如乳白紫暈、天藍紅斑;第三是花釉,像木蘭紫、丁香紫、海棠紅、丹紅這些種類。

    這裡面的窯變花釉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最高,最有意境和詩意,也是藏友圈裡所追捧的,馬未都也曾經在電視節目中將講解過這類釉色,推薦收藏這種,當然了這些是可遇不可求的。

  • 2 # 謝亞鐵

    許之衡為了與北宋鈞窯區別,把一些金元鈞瓷稱作“偽者”。他指出:“(宋)鈞窯與元瓷(元鈞)輒易相混,然實大有別也。(宋)鈞釉厚而勻;元瓷(元鈞)釉厚而垂。(宋)鈞之胎釉皆細;元瓷(元鈞)胎釉皆粗。(宋)鈞之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渾然一律;元瓷(元鈞)之釉濃處有時或起條文(紋),淺處有時仍見水浪。”(《說陶》)

    按許所說特徵觀之,今兩故宮所藏宋鈞多是元鈞。今人對“蚯蚓走泥紋”的認知也是錯的,連“蚯蚓”也算不上,更無“走泥”,低估了古人的眼力感知。

    我認為這才是宋人所說的“蚯蚓走泥紋”:

  • 3 # 道理堂

    北宋鈞窯的發展狀況

    鉤窯為宋代著名瓷窯之一,以河南禹縣為中心,密址遍及縣內各地,到目前為止已發現100餘處窯址,為北方地區比較發達的重要產瓷區之一。鉤窯瓷器由於釉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銅,創造性的燒出了紫紅色釉,這是宋代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創造與突破。鉤窯以這種青中帶紅,燦如紅霞的釉色而馳名於當時,自它一出現,很快的博得了人們的讚賞,鉤窯由此進入了宋代名窯的行列。

    在已發現的100餘處窯址之中,其燒瓷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下限則晚到元代。唐代窯址有下白峪及趙家陽兩處。下白峪窯燒黑釉、茶葉末釉及褐黃釉三種,有的飾以月白釉斑點。器形以碗為主,還有缽、罐和拍鼓。胎一般較厚重,碗多里部滿釉,外部只施半釉,平底滑口與器壁等厚,口緣圓,無釉;罐多平底,有的有雙系,系下端為一獸面;拍鼓標本出土稍多,外部飾以幾條凸弦紋及斑點,特徵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拍鼓相同,是繼魯山段店之後發現的另一處燒拍鼓的窯場。宋代窯址以劉家門窯及鉤臺窯質量最好,劉家門屬民窯,而鈞臺則屬官窯,所燒瓷器專供北宋後期宮廷使用。鉤臺窯址發現於1965年,1974~1975年河南省博物館對窯址進行了局部發據清理出窯基,作坊遺跡及1000餘件瓷器標本,包括各式花盆、盆託、洗、尊等器皿,釉色有天藍、月白、紫紅等多種色調,器物的底部多數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此外還出土有用瓷土

    製做的“宣和元寶”錢範,與宮廷用瓷為同時期產物,表明宮廷用瓷為北宋晚期,並提示人們北宋後期是鉤窯的鼎盛時期。鉤臺窯除燒鉤瓷,也燒製具有耀州窯風格的印花青瓷,金元時期燒白地黑花、黑釉等民用粗器。

    鉤窯雖屬北方青瓷系統,但它的釉色卻變化多端,美不勝收,是因為鉤窯的制瓷工匠破天荒的第一次在釉料之中摻用了少量的銅,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了多變的釉色,氧化銅的使用與燒製成紫紅釉,為陶瓷高溫釉開闢了一個新境界,這在800多年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這一成就為以後紅色高溫色釉的燒製成功與美化瓷器奠定了技術基礎。

    禹縣鉤窯遺址數量很多,但進行科學發掘的只有鉤臺一處大量民間鉤窯遺址則尚待進行細緻勘查與試掘。宋、金墓葬出土釣瓷也為數甚少,尤其缺少確切紀年墓葬,因此宋金時期鉤窯的斷代與分期,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還有待對窯址進行發掘清理,搞清地層疊壓關係找出斷代分期的確切依據。

    鉤窯系形成時間比耀州窯、定窯、磁州係為晚,而沿續時間卻比耀州窯、定窯長。鉤窯系以河南禹縣鉤窯為中心,影響面較廣,鄰近的臨汝、郟縣、寶豐,豫西的新安、宜陽,豫北的輝縣、淇縣、鶴壁、林縣、安陽;河北省磁縣;山西省渾源;內蒙自治區包頭以及漸江省金華也發現了燒鈞窯瓷器窯址。以豫西新安縣發現遺址最多,超過了100處,其餘各地少則則一二處,多則七八處,出土器皿均以各種碗、盤、洗、碟為主,瓶罐等器器皿僅佔很少比例。

    鉤窯系瓷窯的產品未見在長江以南出土,表明它們主要流通於北方地區,在較長的時間裡,一般認為凡鉤瓷均屬河南地區產品。各地鉤窯系瓷窯陸續被發現之後,開擴了人們的眼界;一些

    窯址發現後,為辨別葬或遺址出土瓷器的窯口歸屬提供了依據。山西渾源窯發現後,解決了大同元代馮道真墓出士11件鉤窯瓷器的口歸屬,包頭窯窯址發現的元釣窯帶座瓶殘器標本,為內蒙出土的非常精緻的元代鉤瓷帶座大瓶找到了產地,值得注意的是,在江南地區發現的仿鉤鉤窯的窯址,浙江金華鐵店窯是近年發現的一處重要的鉤窯系窯址。以往只知在明代江蘇宜興有仿鉤窯,稱為宜鉤,廣東石灣也仿鉤,稱廣鉤,而浙江地地區向以燒製鐵釉還原焰青瓷為主,而且有兩千多年曆史傳統,金華仿鉤窯的發現是出人意外的。金華鐵店容的發現,使我們得知鐵店窯燒製仿鈞還早於江蘇宜興和廣東石灣,這個發現也為南韓新安沉船打撈的一批元代鉤釉器物找到了窯口歸屬。鐵店窯附近還有一些窯址。有計劃的調查發掘將為進一步研究浙江仿釣瓷窯與北方鉤窯的關係以及對外傳播等問題,提供更多實物資料。

    鈞窯的釉色

    北宋窯變釉鈞窯盤,河南博物院

    北宋窯變釉鈞窯碗,河南博物院

    北宋天藍釉折沿盤,許昌博物館

    北宋窯變釉鈞窯蓋罐,國家博物館

    北宋青釉鈞窯盤,河南禹縣鈞官窯遺址博物館

    北宋月白釉鈞窯鼓釘洗,故宮博物院

    北宋玫瑰紫釉四方花盆,故宮博物院

    元青綠釉鈞窯碗

  • 4 # 玥兒圓

    鈞窯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陶瓷的發展已有一萬年甚至更長的歷史,鈞窯創始於唐,興盛於北宋。以鈞窯出產的鈞瓷則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以“雨過天晴雲破處,夕陽紫翠忽成嵐”的窯變效果,一改自漢至唐以來“南青北白”的單色釉發展脈絡,自此中國瓷器開始進入出五彩斑斕的時代。

    鈞窯瓷極其珍貴,這在民間有眾多的說法,比如“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等。對於鈞瓷的商業價值,當地民諺說:“進入西南山,七里長街現,七十七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

    鈞窯的衰敗與停燒

    鈞窯的藝術衰敗主要為兩大原因:

    1. 北宋的滅亡,金朝的建立

    北宋鈞官窯締造了鈞瓷藝術的輝煌,但也成為鈞瓷藝術進入衰敗的起始。北宋末年靖康之變,趙構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滅亡。

    宋鈞官窯於北宋王朝的滅亡的同時解體,在之後至明初的一段時間內,地處中原的禹州受戰禍兵災之苦,幾至十室九空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制瓷業(包括鈞瓷)的停頓敗落也就十分自然了。入明之後,因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燒造得以逐漸恢復,但作為觀賞瓷的鈞瓷卻沒有復甦。

    2.當時上層社會對手工藝的輕視

    鈞窯的衰敗,戰亂頻仍、時局動盪、民生艱難是其主要因素,而當時上層社會對手工藝的輕視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工匠藝人們社會地位低下,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沒有文化。在很長時期內鈞瓷領域沒有與技術相關的只言片紙存在。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全靠家族或師徒口耳相傳,一旦失傳,高難度、複雜的製作技藝要恢復難度更大,令人望而卻步。

    目前北宋鈞窯傳世釉色

    除了多數的天藍釉外,如鈞窯天藍釉盞託、鈞窯天藍釉碗及天藍釉三足爐等

    還有玫瑰紫釉、月白釉,這些現存釉色鈞窯瓷主要器型是花盆,也有少量的出戟尊和筆洗

    現隨著制瓷工業的發展,到2011年末,先後研製出紫翠霞紅、奼紫嫣紅、唐鈞宋韻(唐鈞花釉帶蚯蚓走泥紋)、金黃奇紋等釉色。由此可見鈞瓷釉色的創新在不斷的變化而取得更多的成就。

  • 5 # 華星旅行吧

    北宋的鈞瓷,胎子厚,很密灰色,先燒製然後再進行上釉。他的釉子也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藍色為基礎色調,有的釉子中的銅分子經過高溫,呈現紫紅顏色。

  • 6 # hhh140212101

    北宋鈞瓷發展狀況。到目前為至,很難找幾件賞而沁心新作品,人們對鈞瓷創新,為迎合現代人瞬間的感覺,出現的作品,華麗曜目。早已偏離了真正意義上的鈞瓷,古人對審美追求,是至善至樸。雨過天晴,雲破處,並不是對汝窯的專稱。附一張清,晚的小圖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智力發育時期有哪些關鍵的方面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