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久隱517

    如果孩子還是年齡較小的,比如學齡前孩子,那麼生氣就發脾氣,太正常不過了。腦科學的研究業已表明,當我們產生情緒時,很多時候都是比較低階的情緒腦被啟用,此時說話的能力都會下降,有的人甚至詞不達意,或者只能重複說簡單的詞語;同時還會出現動手的衝動,因為這是人類保護自己的原始反應。

    那麼這個大腦裡到底有沒有高階點的功能?

    當然有,那就是前額葉皮層,它負責比較複雜的邏輯,以及更高階的情緒反應。所以,生氣了還能好好講道理,不暴跳如雷的,人家那前額葉皮層發育得一定不錯。等等,忘了告訴你,基本上,前額葉皮層啊,它得到25歲才能發育成熟,小朋友腦子裡的這個部分,那是剛剛在萌芽,一有點小情緒,這部分就扛不住了,轉到下層的原始腦情緒腦部分了。

    所以,孩子不是不懂得溝通,他根本就是沒這個能力去好好跟你溝通,發脾氣,甚至打人,都是正常的狀態。

    剛才說到年齡問題,隨著年歲長大,這部分當然是會越來越好,越能不亂脾氣,打人的。可是有的熊孩子怎麼沒有變好?我又要扯腦科學了。

    你可以想象人的大腦裡是一塊塊肌肉,那麼前額葉皮層這種高階精瘦肉,需要持之以恆地鍛鍊才能長好的。

    如果孩子每次生氣,發脾氣,你都沒有火上澆油,批評他,而是幫助他慢慢平復情緒;

    他每次打人,或者言辭不當,你都會跟他溝通和建議一種更好的表達方式;

    如果每次你生氣,你都沒有亂髮脾氣,而是像孩子示範了一個有高階肌肉的人是如何秀出來自己怎麼處理衝突的;

    那麼,恭喜你,你的娃大腦裡的高階功能就會一天天長大,強化,能夠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生氣。反之,有的人,一輩子,也沒有鍛煉出這樣的高階功能來,稍微受點刺激就炸了,傳說中的一點就著。

    願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啟發。

    當孩子出現不善於溝通或根本不願意溝通,而且一言不合就翻臉的時候,作為父母,是否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的呢?

    居高臨下,用命令或控制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要是孩子的迴應不滿足或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呵斥責罵,甚至體罰或使用冷暴力。

    帶著同理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和善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與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帶著不批判不指責的態度,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上兩種模式,對於孩子來說,他更願意接受哪一種,他還得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嗎?

    不當溝通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1.喪失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家長總是用命令或控制的方式來與孩子進行溝通,長此以往,面對問題時,孩子就容易選擇放棄思考和嘗試,因為他所要做的就是接受指令、服從並執行。

    2.缺乏情緒的管理能力(情商低)

    在長期的束縛和控制中,孩子容易產生對負面情緒認識的誤區,不能正確識別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最終導致情緒的失控,從而選擇更激烈的表達或行為方式,其專注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也會受到破壞。

    3.人際交往的能力降低

    主動思考能力弱、情緒處理能力低,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因為不會有人願意和一個有著很強的情緒破壞力的人交往或合作。

    作為父母可以怎麼做?

    1.改進與孩子溝通的方式

    命令式 啟發式

    快去做作業 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做作業呢?

    桌面上亂七八糟,立刻收拾 你想怎樣才能保持桌面的清潔?

    把髒衣服放到衣簍裡 對於換下的衣服你有什麼想法?

    以上兩種溝通方式,如果你是孩子,你更願意接受哪一種呢?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正面管教提倡使用啟發式提問來與孩子溝通,透過啟發來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意:啟發式提問時,問題要小而有針對性,不可帶著主觀預設,允許孩子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觀點,專注於問題的解決。

    2.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冰山理論)

    正面管教引用維琴尼亞·薩提亞的冰山理論:“人的行為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只是露在水面上的一部分,另外的絕大部分藏在水底,孩子的這一部分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來解釋孩子的挑戰行為,讓我們學會觀注孩子行為背後深層次的想法和信念。

    3.父母自我的情緒管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一個脾氣暴躁的孩子,往往也有一個情緒管理能力不足的養育人。作為父母,我們要首先思考自己的養育方式在如何影響著孩子。育兒先育已,這不應該只是一句空話,而應該作為希望成為一名合格父母的家長們需要思考並實踐的方向。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關於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指出:“我們和他人是相互聯絡的,如果只剩下一個人,將無法繼續生活。”,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與之發生聯絡的就是父母,如果父母都無法教給孩子處理關係的能力,那讓孩子如何學會關注他人、走入社會、為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呢?

    當孩子出現發脾氣,哭鬧,不懂得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1、擁抱

    所有的行為引導都是建立在親子連結的很好的情況下進行的。孩子們感覺好才會想要做得更好,大人也是這樣,擁抱有助於讓我們的感覺好起來。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可以試試請求一個擁抱。如果孩子說不,可以再說一次“我需要一個擁抱”。如果孩子仍然說不,你要說:“我需要一個擁抱,等你準備好了可以來找我。”然後走開。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能會令你感到十分驚訝。

    2、看著孩子的眼睛

    停下手頭上的所有事情,走到離孩子足夠近的地方,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讓他知道你在他的心裡是多麼的重要,當他知道這種重要性的時候,他就感覺到自己滿滿的歸屬感。你會注意到,當你嘗試尊重地看著孩子的眼睛,你的語氣也會更溫柔,如果我們的語氣尊重而平等,孩子就會感覺受到尊重,並且也願意做出迴應。

    3、啟發式提問

    問開放式的問題,不要問已經預設好答案的問題,你可以問孩子,“發生什麼事了?”“你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還有嗎?”等等,帶著好奇心去詢問孩子,然後傾聽。當然,這需要在你和孩子都平靜之後再問。

    最後,停止嘮叨和指責,靜靜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近距離傾聽孩子,只聽不說。只是傾聽,不要去判斷,不要去解釋,不要去講道理,只需要陪伴著孩子,理解他,接納他的情緒,給予他歸屬感,讓孩子內心充滿能量,更加有能力面對和解決問題,而不再是以哭鬧或發脾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1.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

    有句話說,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影印件。原件整天透過發脾氣來解決問題,還反過來要求影印件主動學會處理事情,太難為影印件了。

    沒有孩子之前,我也不太會處理情緒,也不會情緒管理,遇見事情也是想透過發脾氣來解決,包括有了孩子之後,孩子做不到自己滿意時,也會發脾氣,但是當孩子也透過發脾氣來解決問題時,我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觀察周圍的大人,也是如此。有時候很小的一件事,兩個人可能就吵的不可開交,孩子在旁邊不是默默流淚就是性格變得乖張。

    2.父母需要教孩子學會溝通和表達

    學會溝通和表達也是一種習得行為。不是孩子天生就會的

    比如孩子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可能會發脾氣,這時候你可以盯著他的眼睛說:媽媽知道對於這件事你很生氣。這時候可以先看看孩子反應,孩子看媽媽有共情,會得到一些安慰,情緒也會有所緩和。

    接下來媽媽可以說:那麼我們想一想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可以給他一張紙,讓他畫出來或者寫出來,該如何解決?

    繼續發脾氣

    表達出來,寫下來或者畫出來

    找到為什麼生氣的原因,解決掉

    如果這次已經解決不了,比如心愛的玩具壞了,那麼下次我們該怎麼注意和避免類似事情

    透過幫助孩子理清思路,讓他對自己的情緒有個比較有條理化的認識,也會幫助孩子意識得到發脾氣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3.家長也要不斷地成長學習,同時給孩子不斷地練習

    情緒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很多大人一輩子都不會處理情緒,要求一個小小的孩子一下子學會情緒管理也是不現實的。

    要在遇見問題就給孩子不斷的演練,直到孩子慢慢地學會情緒管理。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兒的一些經驗心得,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體,都不是十分滿意,要麼是到後期課程需要交費,要麼就是說是免費,但內建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 ,【貓小帥學漢字】應用。讓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後來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不僅課程全部免費,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一個關卡還都有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我們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孩子的用眼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上了新寶駿RM-5和新寶駿RC-6,到底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