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瓜爺888
-
2 # 欣依然
對於臺灣詩人余光中的文學成就,首先,余光中是個非常有影響力的詩人。詩歌《鄉愁》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詩歌中透露出來的遊子對母親的思念,對祖國團圓的期望,對故土重聚的堅信,到今天都還深深的激勵著華人。另一方面,余光中的文學成就是巨大的,余光中是30多年臺灣詩壇上的一個著名的詩人,余光中在詩歌創作和散文創作以及評論翻譯等方面,都留下了很多的作品,被稱讚為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
餘秋雨憑藉《文化苦旅》一炮而紅,又相繼出版了《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一系列散文,成為當代中國頗有影響力的一位文化名人,甚至已成為中國當代史上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近幾年來,“餘秋雨打官司”更是引發了廣泛的爭議,社會評論界眾聲喧譁,對此現象的評價也是好壞參半。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
3 # 投之以木桃
余光中更勝一籌。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梁實秋曾這麼稱讚余光中。
以外文出身學貫中西,談笑間古往今來順手拈來。
作品可大可小,既可以有宏大的視角和深度又可以有非常人性化俏皮的一面。
一首《鄉愁》淋漓盡致寫出了一道海灣兩邊民族的傷痛。
還會把自己比做女生宿舍的總監。把女兒未來夫婿視為假想敵。
在翻譯領域也有自己不俗的成果。既有翻譯理論體系又有翻譯作品。比如《翻譯乃大道》,《梵高傳》。早早提醒大眾警惕西語對中文的侵襲和現代中文語言貧乏。
余光中令人注意到一種現象。董橋,白先勇,都是以外文立身進而淋漓盡致體現中文之美的人。
作家,似遊子,出離母國,最終迴歸,不僅僅有滿世界的星光晨雨,更珍視血脈中的文化情節。
返觀餘秋雨,相對來說,功力薄一些,尤其後期,他太熱鬧了。作家和熱鬧本是天敵。
-
4 # 東方春曉
余光中和餘秋雨都是我敬重的作家、詩人和文化學者。在中華當代文學史上都是可以濃墨重彩的存在。他們在文學和文化上的建樹頗多,影響廣泛。不過,在我看來,余光中的詩歌以及語言韻雋之美,尤為突出。而餘秋雨則在散文以及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貢獻,功不可沒。
-
5 # 十里春風俠客行
1.余光中 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臺灣人(1928.10.21-2017.12.14),1928 年出生於南京,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後,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一生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擅長詩歌創作,愛國主義詩人,代表作1971,《鄉愁》,表達海峽兩岸得深情,影響深遠。
他對兩岸文化交流有很大影響。
2.餘秋雨 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194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省餘姚縣,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2011年被授予甘肅聯合大學榮譽教授。2010年起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餘秋雨,1980年陸續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讀者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難能可貴。
-
6 # 無稅書田
謝邀。兩人作為大學教授和文化學者以各自的成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均佔 有一席之地。筆者接觸他們的作品 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余光中的生活閱歷應比餘秋雨來得豐富而曲折,曾在金陵大學、廈門大學、臺灣大學、美國愛荷華大學求學,在臺灣丶美國丶香港等地教學,也曾多次到大陸講學,創作領域涉及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四度空間”,筆者認為余光中的詩飽含家國情,在立意上與郭沫若丶艾青的詩有相似之處,是兼有中國古代詩詞韻律之美的現代詩,典型代表是《鄉愁四韻》和《白玉苦瓜》,可謂詩心與匠心兼具。如今當我再次讀到“後來啊,鄉愁是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時會禁不住雙眼噙滿淚水。餘秋雨作為上海戲劇學院文學院教授(1895年他39歲評上教授時,是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他在戲劇史和戲劇理論上的研究成果姑且不論,當他的《文化苦旅》一經發表,便轟動文壇,吸引來無數的歷史散文愛好者,後來又陸續發表了《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冰長河》等系列作品。透過他的眼、他的筆,讓我對北大荒的歷史、西北大漠、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人文和藝術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給我震撼最大的是《白髮蘇州》,真把一個千年古城寫活了,與陸文夫的《小巷》可以相互應襯。餘秋雨筆下的煙雨楊州也是寫得如雨如煙如從歷史的深山溪澗裡吹來的一縷清新的風。然而當他想寫杭州時卻無從下筆了,真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啊。愚以為,餘秋雨的歷史散文更多的在它的啟蒙意義上,讓我們新審視我們腳下這塊得以讓我們安生立命的土地及它所承載的人民的辛酸血淚、悲歡欣喜。餘秋雨的歷史散文的貢獻應該要更大一些。
-
7 # 帝國的臉譜
一、關於余光中
余光中先生是臺灣作家,那一首《鄉愁》,曾點燃多少臺灣人對祖國的思念,尤其是在海峽兩岸不得不隔絕的時候,這首詩,更代表那些從大陸過去而風燭殘年都不能回來的人們的思念: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是一乎文字極為簡單的詩,卻很美,很打動人心,能引起眾多的共鳴。
此詩的格式與蔣捷的《虞美人》極為相似: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而余光中《鄉愁》的思想境界,比蔣捷的似乎要略勝一籌。
但如果以對故國的思念作比較,將後主李煜的《虞美人》一比,余光中此詩又在其下了:《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如果說余光中的是刻骨之思,那麼李煜此詞就是刻骨之痛了。
在現當代的文學界,余光中先生的才華是公認而不打折扣的,他以儒雅的外表、廣博的知識、滿腹的才華而被海內外華人深深喜愛,且廣為人知。
梁實秋先生曾這樣形容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這句評語,可作為余光中先生的蓋棺之論。
二、關於餘秋雨
與余光中先生海內外一致的好評相比,餘秋雨身上就不免譭譽參半了。
喜歡餘秋雨的人,贊其為文化大家,文化崑崙,極盡溢美。
不喜歡餘的人,專家罵他外行人故講內行話,百姓罵他矯情而虛偽,曾被唾沫掩埋。
就我個人對余光中的感覺,我覺得他的散文作品《文化苦旅》還是極為不錯的,我從九十年代開始,就一直喜歡讀餘秋雨《文化苦旅》這部散文集,他以華麗的文字,優美的句子,深沉的思索,去叩問中國歷史和文化中一直困擾著他的也有相當普遍性的問題,讓人在閱讀美文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的深邃與博大。
三十年過去了,我依然非常喜歡這部書,至今還放在我的書桌上,閒時翻開一讀,感覺清風拂面。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苦旅》是中國第一部歷史文化大散文集,之前的散文型別中,沒有這種文體,餘秋雨是先行者和開拓者,憑此,這部書或許該進中國當代文學史。
還值得一提的是,餘秋雨寫《文化苦旅》時,正是華人面向大海,面向西方,如接受上帝一樣接受馬爾克斯、卡夫卡的時候,特別是那一代文青,陶醉於西方現代派,用力去模仿,包括今天名聲如雷貫耳的莫言、陳忠實等,都是那一群中的模仿者。
但是,餘秋雨沒有跟風,他從繁華的上海,孤身一人,走進了戈壁、沙漠、深山、古寺,去了敦煌、洞庭、廬山,走進了中國山水和文化的深處,做迴歸歷史和文化的探索,寫出了一系列帶有對歷史文化思考的長篇散文,引起極大的反響,也奠定了他在文學上的地位。
回覆列表
兩個人相同點都姓餘,不同點就多了。首先是一是在海峽那邊,一個在海峽這邊;其次是一個是寫詩的,一個是寫散文的;再次是一個真誠的,一個是做作的;最後是一個在儘量使語句在凝鍊,一個在不停鋪張賣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