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3

    徐、餘、塗、佘、俞五姓聯宗,很鄉人認為理所當然,有的人卻不以為然。實際的情形究竟如何?且看看正面和反面兩種不同的意見。

      正面的說法,認為徐、塗,佘三姓(不包括俞姓),都是距今兩千兩百多年前分支自余姓。此一說法;民國五十四年出版的臺灣「餘徐塗佘俞氏族譜」中,有一篇「餘徐塗佘氏始祖源流」,說明得相當清楚,是這樣的:

      考我餘之先;出自黃帝之子曰囂…:至文王昌、武王發,誦其弟曰叔虞。又三十餘世至晉,有後裔曰由余,因晉朝綱不振……及身離晉遊戎,戎主任之,出使於秦。秦穆公問治國之良策,對曰……。後戎主累曰驕奢荒酒乎色,由余屢諫不行,君臣反目,遂復歸於秦。

      秦穆公聞由余歸其國,喜於郊外迎之,拜為上卿,遂大用由余之針策,並國十二,闢地千里,皆由余之力。餘族自由余之後,居住秦州。

      至秦始皇陸,有餘振魁,官居吏部尚書之職。始皇在位四年,金獎殿傳旨焚書坑儒,抽、派人丁築萬里長城,因此吏部尚書上廷諫正,秦王大怒欲罪誅餘振魁,餘氏宗族幸蒙各部大臣保奏.至三年得赦。

      正夫人黃氏,生四子,是靖寧、次景寧、三端寧、四起寧;二夫人王氏生三子,名端寧返樸、延率、一女名淑娘。正夫人黃氏原是縲城都里人,夫人年方十八歲,夢見七星墮地,四星分散,孤星伴月,徘徊十步,分變四郡地圖。

      秦王無道時,夫人年三十矣,帶四子遁郡州,於九月十五日末時渡揭子江,撮土為香,叩拜天地日月三光,另立徐、塗、佘三姓,共分為四姓,分散郡州,餘曰下邳,徐曰東海,塗曰南昌,佘曰新鄭,傳於後世,子孫永記勿忘。自此餘氏之族,散入諸國,支分派別,日益藩衍…]。

      根據上述正面的說法,則徐氏的得姓差不多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裔孫,也就是春秋時代晉國公族的後裔,他們遠祖的活動地區,則在秦國未發達前的所在地,亦即現在的甘肅、陝西一帶。當然,周朝的王室,都是黃帝的姬姓後裔,所以徐姓如果真的是分支自余姓,則他們所引以為榮的黃帝世系,仍然沒有兩樣。

      當年餘振魁四個兒子的分支為四個姓,據臺灣「餘徐徐佘俞氏族譜」的記載,各姓的始祖為:下邳餘氏,傳自長子餘靖寧;東海徐氏,傳自次子餘景寧;南昌塗氏,傳自三子餘端寧;新鄭佘氏,傳自四子餘起寧。

      再看看反面的說法。此一說法,當以民國五十五年臺灣「雲崖探玄]公派下裔孫徐湧秀和徐慶銑所合撰的一篇「徐餘塗佘四姓剖說」,最具有代表性。該文指出:

      以上四說,以一、二兩說較為符合,…惟四說,查無根據,始加以疑之,更難如信,餘等究此,遂至國立圖書館,分別閱覽萬姓統譜,四庫全書等有關姓氏書籍,祥以遍閱,結果無餘振魁名字。但按餘振魁當年系在秦皇駕前為吏部尚書諫議官,大名鼎鼎而毫無記載,恐有遺漏,再以遍次查閱,查無其名,亦無其字,餘等曷勝愕然,由此對本徐氏加予研究來源,其實乃黃帝裔伯益之子,夏時受封于徐,斯是按圖索驥,衷心愉快,同時摒棄依草附木之感。

      論夏時系五帝后,在商之前;而秦代系周春秋、戰國之後。如夏初至秦,有一千九百八十六年之久矣,距雕如天壤之隔,似此細查第四說,完全是謬論,乃人故意捏造耳!願後人絕不可任信,冀我同宗,對本國曆代史事,互相研究,切不同遭人說謊瞞之。

      餘塗佘三姓,各有其因:餘,下邳商音,秦由余之後,以王父字為姓,望出新安,按餘氏隗姓國,餘滿為赤崔隗姓;塗,南昌洪州,因水為姓;佘,齊公族食採佘丘,故以為姓。細考徐餘塗佘四姓,乃是字序相似,故呼稱為半斤祖叔而已,餘並無疑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程式猿霸屏的時代,會計人員的出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