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下青茶

    最近看了不少文章,表達了對央行放水會帶來通脹,導致房價上漲或物價上升,自己生活成本會上升的擔心。

    我覺得有必要重新解讀,更加理性的看待經濟政策的調整。

    我的觀點非常明確,適度的通貨膨脹是有利的。

    支出是經濟的動力,支出的多帶動的收入才多,經濟才能有動力向前執行。

    而支出的基礎是我們手中的資產,可以想想,你手中的資產都來自哪裡?

    工資、股票、房產、債券、黃金.....

    如果工資收入增加,你現在會增加支出嗎?你的股票、證券有增值嗎?你是否是個房奴,你的房子打算賣嗎,何時能變現?黃金等其他資產有配置嗎?

    如果你盤算後給出的答案和我一樣,除必須的生活需求外,我不會增加支出。

    在我們的支出結構中,我們除去自身的勞動所得、資本利得外,我們還可以借貸,消費未來的收入,或許我們很多人會選擇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出來混總需要還的,有借有還,這會形成一個週期。

    比如你十年的借貸,現在支出的增加以為這十年後你的支出的減少,宏觀上這會形成一個經濟週期。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該還款”的經濟階段,去槓桿的意義在於此。

    所以,我們需要明確我們的經濟不是政府主動的去槓桿,而是經濟內在的規律下,我們進入了去槓桿的階段,政府順應了這種趨勢。

    可以說,這是順勢而為。

    該還款的階段必然帶來支出的減少,或由於收入減少,或因為債務負擔。

    所以,回到央行放水對你我有什麼影響?

    我覺得幫助你減輕負債。

    舉個簡單的例子:借貸10萬購買汽車,利息10%,期限1年,一年後還11萬,利息1萬。

    如果這一年通脹後,通貨膨脹率為5%,一年後你的車價值不是值10萬而是10.5萬,你依然還11萬,你實際利息為0.5萬,債務減輕。

    而反過來,如果通貨緊縮,同樣為5%,一年後你的車價值為9.5,你實際支付利息為1.5萬,債務負擔加重。

    我們必須明確現在我們處於一個“該還款”的階段,支出總體上就處於下降的過程,通貨導致的物價、房價的增加影響是有限的,因為我的消費動機減弱,不買,你漲不漲價對我影響有多少(必須的生活需求除外)。反而,通貨膨脹是有利於借款者的,所以,通貨膨脹並沒有那麼可怕!

    多說一點,為什麼通貨膨脹強調要適度?大家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如果物價過快上漲,個人很可能增加的成本大於上述減小的債務成本,導致個人財富的減少。還是上面的例子,你的債務負擔減少了5千,如果通貨膨脹帶來了物價上升,你增加的生活成本如果超過5千,那通貨膨脹對你是不利的,這時候實際上你的支出額為0.5萬/5%=10萬,也就是說你的正常支出如果這一年中的其他支出小於10萬元,通貨膨脹是對你有利的。

    更關鍵的是,支出是個人可以控制的量,如何在通貨膨脹中讓自己受益,顯而易見。

    繼續假設,如果這樣,那繼續提高通貨膨脹率,不是更有利,債務全部抵消,這從借款人角度沒有問題。

    但是你受益的同時,債權人(貸款人)是受損的,你減少的5千,貸款人要承擔。

    如果是這樣,你債務全部抵消的同時,債權人破產。

    很多時候,我們既是借款人又是貸款人,企業、銀行等機構都如此。

    “該還款”的時候最擔心的是債務違約。

    如果債務違約,銀行會惜貸,企業不投資,個人資產縮水最終所有人的財富都會減少,從個人講,你前面的幾百萬的房產價值縮水,股票可能100塊一股只剩個位數,這是非常嚴重的後果。

    一般經濟週期中,這種去槓桿週期的到來,都是在借款人違約時出現,因為人性如此,對於借來的錢看不到背後的風險。

    所以,通貨膨脹要適度,而且必須保障適度通貨膨脹。

    更多https://www.toutiao.com/c/user/12418358426/#mid=1605236481236995

  • 2 # Roseview財經

    一般情況下,當經濟增長乏力或者經濟蕭條陷入危機,國家都會透過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最直接有效的就是降息和貨幣投放。將更多的貨幣投入市場,降低資本使用成本,讓資本流動起來,促進經濟復甦,但同時會造成通脹。

    當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就很容易滋生熱錢和通脹,惡性通脹很可怕,不但會引發貨幣貶值,產生貨幣信任危機,擾亂市場秩序,讓匯率失去控制,而且會摧毀國家經濟,讓金融市場恐慌,陷入困境。

    那麼我們就要談通脹變色,畏之如虎嗎?其實不然,適當的通脹反而有利於經濟回暖,讓經濟儘快從蕭條中復甦,穩定經濟增長。凡事過猶不及,貨幣政策也要適度,只有適宜的貨幣政策,才能促進經濟長期健康的發展。

  • 3 # 智享財經

    通貨膨脹指的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導致貨幣貶值,同時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的情況。通貨膨脹,它是影響我們錢袋子很重要的因素。簡單來說,就是,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每1元錢的購買力隨著時間推移,都在下降。

    毋庸置疑我們已經是長期處於通貨膨脹的階段中,通貨膨脹並不是不好的,反而,適度的通脹是有利於經濟保持活力的。

    那麼,在中國,整個社會通貨膨脹率到底是多少呢?

    衡量透過膨脹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CPI,稱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用來表示一定時間內,消費品和服務專案價格變動的指數,一般來說會以CPI 做衡量標準。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近幾年中國的CPI指數都在2%多一些的水平,但是實際上,我相信各位一定會覺得,實際通貨膨脹率一定不止2%,因為我們看到的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房價,物價都應該不只上漲2%。

    那為什麼和我們實際感受產生這落差如此之大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CPI指數在統計時居然沒有將房價納入計算範圍,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和教育也在指數中佔比不高,才導致了統計出的CPI和真實感受偏差很大。

    在實際生活中,更加建議將“M2增速減去GDP增速”的作為真實通脹率”。為什麼呢?我們先搞清楚兩個概念。M2的意思是廣義貨幣,包括所有流通中的現金、企業活期存款、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的總和。代表市場上所有,流通中的和潛在的,貨幣購買力。這個數字最近兩年維持在8-9%之間,而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在10%以上。M2的同比增速通常被認為是央行的“印鈔速度”。

    GDP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也可以說是一定時間內消費掉生產出的所有產品和服務所需要的貨幣總量。去年是GDP同比增長率是6.2%。當M2的增速超過GDP的增速時,說明貨幣供應增長的速度超過貨幣需求增長的速度,就是貨幣超發。

    而這兩者的差距也就是貨幣增加比財富增長多出的部分,就是實際的通脹率。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在過去的15年裡,我們的M2貨幣總量增長了5.65倍,GDP總量增長了4.36倍。M2增速-GDP增速的累計漲幅高達129%,折算成年化複合增長率為5.7%。這就是過去15年平均每年的實際通脹率。

    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如果你的錢沒有做任何投資,在年底的時候意味著你的現金貶值了5.7%;假如你的錢拿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並且年回報率為4%,那麼年底的時候你的資產仍會縮水1.7%;假如你是炒股一年虧損了4%,那麼抱歉,你實際虧損的可不止4%,加上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你可能將虧損的為4%+5.7%,即9.7%。因此,相較於CPI指數計算出的偏低的通脹率,“M2增速-GDP增速”計算出的通脹率可能會更讓大家感覺到貼近現實。

    當然,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換擋期,中國的經濟增長也會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未來的通脹率大機率是會下行的,但是還是會比發達國家來的高。如果未來實際通脹水平能穩定在在3-4%之間就會是相對正常的水平。

    實際的通貨膨脹率,對我們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我們在短期投資中可以將這個指標設定在5.7%,如果短期投資收益超過5.7%,可以視為跑贏通脹;而在長期的財務規劃中不妨將這個指標設定在4%,以此為參考,去計算未來家庭成員各個階段需要的做的資金儲備。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你現在要給你剛剛出生的寶寶準備本科四年的教育金,如果說未來想出國留學。按照現在的留學費用來算,每年40萬元人民幣,4年共需要160萬。但是如果我們把通貨膨脹率4%算上,18年後大概需要準備多少呢?在不考慮匯率的情況下,答案是:324萬,是160萬的2倍以上。兩個數字大相徑庭。

    還有些人會問我,我現在30歲,我想在我60歲退休的時候有一套自住用房和300萬的養老現金儲備就足夠了。那麼300萬真的就夠麼?學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了,算上通脹後這300萬的購買力在30年後一定是不夠的,我們按照4%的複利計算,30年後,你需要準備973萬,是300萬的3.2倍。是不是很驚訝呢?這就是複利和時間的威力。因為,到30年後,973萬的購買力和現在的300萬是一樣的。

    很多人會說,18年2倍,30年3.2倍。這些目標,看上去很難實現,但是其實你只要保持一定的社會競爭力,同時也要利用複利和時間這兩個工具,科學理財,是一定可以跑贏通脹的,畢竟每年的回報率4%,我們短期內達到還是並不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里芬首秀砍24+10,是否已是活塞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