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視紀
-
2 # DDG的老船塢
這個問題應該是問1938年5月19日深夜到20日凌晨,中國空軍兩架馬丁139WC轟炸機對日本進行的遠征,這次遠征又被稱“紙片轟炸”或者“人道轟炸”。
然而這次行動之所以沒有使用炸彈而是拋灑傳單,並不是後來有人所說的什麼“人道”原因,而完全是因為技術原因造成的,當時中國空軍擁有的轟炸機中,德制He111A0完全就是垃圾(德華人把發動機功率不足被德國空軍退貨的預生產型當寶高價賣給國民政府了),根本不可能執行作戰任務,而蘇制SB轟炸機效能雖然不錯,但是腿實在太短,唯一可能執行遠征日本任務的只有僅存的兩架美製馬丁139WC轟炸機,這種轟炸機美國陸航型號為B-10,是美國陸航裝備的第一種全金屬單翼“重”轟炸機,也是當時中國空軍手上航程最遠的轟炸機。
然而即使是馬丁139WC,如果要完成遠征日本投彈並返航的任務,在航程上也是力有未逮,除非是作單程自殺性攻擊,但是當時中國空軍執行這一任務的徐煥升,佟彥博機組,都是中國空軍中鳳毛麟角的精通夜間遠端導航的種子教官級機組,而僅存的兩架馬丁139WC也是僅存的遠端轟炸機(蘇聯援助的DB遠端轟炸機要到1939年才能到貨),無論哪一個都是當時中國空軍不可能白白犧牲掉的。
參與轟炸的機組是中國空軍鳳毛麟角的精英機組,不可能無謂犧牲
如果要保障馬丁轟炸機有足夠的續航力返航,就必須使用彈艙副油箱(二戰前後美國重轟炸機例如B-17都有加掛彈艙副油箱用於超長距離轉場的能力),但是加掛彈艙副油箱之後,不但彈艙不能掛彈,而且飛機的剩餘有效載荷也不支援攜帶像樣一點的爆炸物了,這種情況下,與其帶幾顆只能扔到哪兒算哪兒的手拋小炸彈,還不如攜帶大批傳單更能擴大影響力,實際上這些傳單也並不是像某些文章裡說的那樣放在彈艙裡(彈艙裡掛著副油箱呢),而是用麻袋塞在機艙中,人力向外拋灑。
實際上拋灑的傳單是塞在機艙裡,並且透過機槍手艙口拋灑的,如果要投擲炸彈,也只能從機槍手艙口手擲
所以說,遠征日本的兩架馬丁139WC,實際上為了能有足夠的續航力,是以無法掛載炸彈的遠端轉場構型出動的,之所以沒有向日本本土投擲炸彈,實在不是不願意做,而是實在做不到啊……拋灑大量傳單已經是在當時技術能力下能夠想到的將影響力最大化的方法了……
-
3 # 使用者5770541302
因為當時使用傳單轟炸,實際上是由於包括飛機效能,實際效果等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國空軍不得不選擇使用傳單轟炸,而正是因此,反而達到了不錯的效果,更是因此聞名於世界航空史上。
當時是1938年,全面抗戰已經爆發,而當時淞滬戰役等早已結束,日本更是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空軍計劃透過一次攻擊來振奮華人的抗戰士氣,同時給日本人囂張的氣焰一個巨大的打擊。而空軍所能做的就是轟炸了,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轟炸日本本土了。
但是此時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中國空軍裝備落後,戰鬥機主要還是霍克3這樣的雙翼機,而轟炸機方面更是少得可憐,而從中國本土轟炸日本本土,距離過於遙遠,中國空軍現有的轟炸機根本無法完成任務。但是作為解決之策,中國空軍最終選擇了馬丁10轟炸機,其航程雖然也不能達到日本本土,但是好在再改裝之後,將炸彈艙改成燃油艙,使得其航程能夠達到日本本土。可是此時就不能掛掛載炸彈了,而即使是掛載炸彈,首先是會影響航程和機動性,其次就是其載彈量太小,無法對日本造成巨大的打擊和影響。
最終,中國空軍選擇了使用傳單來進行轟炸。傳單首先容易攜帶,同樣重量下能攜帶大量的傳單。而且相對於炸彈,能夠更好的給日本造成影響,上萬份的傳單播散到日本本土,對其國民的戰爭意志進行打擊,而且由於傳但是非殺傷性方式,所以又能起到很好的以德服人的效果。此外,轟炸日本本土,必將會對日本軍方和政府造成巨大的震動和打擊,極大的削弱其1937年後囂張的氣焰
-
4 # 兵說
1938年5月19日,中國空軍出動2架裝有上百萬張傳單的兩架馬丁B—10B型轟炸機,橫跨東海,遠征日本本土進行“人道遠征”空襲,用投傳單的方式對侵略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發出警告。這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被外國的飛機“轟炸襲擊”,也是戰爭史上少有的“紙片轟炸”。
當然,這兩架轟炸機並沒有飛到東京上空,而是在長崎、福岡、左賀和九州島的各個城市的上空撒下傳單,畢竟東京是日本的國都,防空做的還是很好的,飛機很容易被發現,好在兩架轟炸機飛過的其他城市防空火力不足,加上處於夜晚,日軍麻痺大意,中國空軍的兩架轟炸機才會安然離去。
馬丁B—10B型轟炸機是一種雙發動單翼轟炸機,是國府從美國進口的,其航程僅為900公里,如果直接讓其飛向日本本土,必然油料耗盡而有去無回,為了這次“轟炸”,中國空軍對飛機進行了改裝,把油箱加大的不少。至於當時中國空軍為什麼不帶炸彈襲擊日本,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已是屈指可數了,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國空軍總共用於作戰的飛機僅三百餘架,而且效能參差不齊,經過一年多的空戰,中國的戰機早就損失大半,所以與其讓這兩架轟炸機帶炸彈去轟炸,還不如投些紙片做些反戰宣傳去動搖日本的作戰意志。
然而事與願違,日本人早就被軍國洗腦,好戰情緒高漲,這次“紙片轟炸”對日本民眾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此次轟炸,大長了中國軍民的志氣。抗戰初期,日本空軍佔據制空權,中國空軍只能被動迎戰,所以此時中國空軍根本不具備轟炸日本本土的條件,只好以“紙片轟炸”的方式來攻擊日本本土。到了抗戰末期,中國空軍有了美國“飛虎隊”的支援,完全有實力轟炸日本本土,但此時已經不需要中國空軍出動,美國陸軍航空隊已經對日本本土實行了一系列戰略轟炸,讓日本苦不堪言。
回覆列表
後經證明,紙片轟炸起到的作用更大比使用炸彈轟炸起到的效果更顯著
事情發生的時間在1938年,當時國土已經大部分淪陷,很多人已經認為救國已經無望,所以主張投降,國民計程車氣很低落。為了提升國民計程車氣,國民政府決定對日本首都東京進行一次轟炸。
但這談何容易,一來當時我們並沒有航程可到達東京的轟炸機,二來還要經過日本的層層防空火力的攻擊。所以此次轟炸任務風險極高,外籍飛行員要價極高,所以最後還是選擇了我們自己的飛行員。
國民政府起初傾向於使用炸彈轟炸日本,但考慮到轟炸機載彈量有限,而且有限度的轟炸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大,後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將此次轟炸的東西改為“紙片”(宣傳單),後來證明紙片轟炸所起到的效果遠大於使用炸彈轟炸。
礙於當時國力限制,中國當時僅有2架馬丁-139WC型轟炸機可以執行此次任務,任務由中國空軍8名飛行員執行,在經過縝密的準備後,於1938年5月19日飛機正式起航飛往日本本土,此次任務為了保密沒有任何歡送儀式。
由於當時的航空技術有限,只能依靠飛行員的目視來進行導航和轟炸,所以飛行員們不得不挑選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在日本的長崎、福岡等地投下了一百多萬份傳單,這些傳單使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日本國民驚呆了,這不僅是日本本土第一次遭到轟炸,也讓民眾對日本當局宣稱的固若金湯的防空網產生懷疑,徹底的打破了“大日本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妄言,這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到外國飛機的轟炸。
這次紙片轟炸,雖然沒有改變日本政府的侵略行徑,但卻讓中國國民計程車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一次鼓舞,也讓世界人民感受到了華人民的慈善和日本政府的窮兇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