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種新型固定器的出現,很多醫生好像已經開始慢慢淡忘了傳統的固定方式,比如石膏繃帶、牽引技術。雖然現代骨科的手術越來越多,但作為骨科醫生,石膏繃帶、牽引這些看家本領怎麼能忘呢?
儘管現在已是鋼板、髓內釘等固定物的天下,但傳統的固定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前輩”,還是剛入臨床的“後生”,對於石膏繃帶固定、牽引這些操作都是必須掌握的。作為骨科醫生,你對石膏繃帶固定、牽引這些操作技術還熟練於心嗎?
石膏繃帶
石膏繃帶(plaster bandage)是將無水硫酸鈣的細粉末撒在特製的稀孔繃帶上,吸水結晶後硬結成型,十分堅固,是創傷骨科常用的臨床治療技術之一。雖然現代固定技術已不斷更新發展,但石膏繃帶固定仍然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做好也是需要技巧的。
傳統石膏繃帶:傳統石膏繃帶即硫酸鈣石膏繃帶,相對比較沉重、透氣性及X射線透光性差,便宜。高分子樹脂繃帶 :輕、薄透氣性強、可塑性強、 X射線透光性佳、貴。
具體什麼時候適合使用石膏繃帶?對於上肢、小腿以下部位的骨折;關節脫位;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後;某些骨折內固定術後,輔助治療;韌帶、血管、神經及肌腱吻合術後;骨與關節急慢性炎症、結核等情況的患者,建議石膏繃帶固定。
石膏繃帶固定可根據肢體的形狀塑型,固定作用確實可靠,可以維持比較長的時間。但傳統的石膏繃帶缺乏彈性,不能自由調節鬆緊度,且固定範圍較大,無法活動關節,容易關節僵硬,需根據損傷情況合理選擇。
常用的石膏繃帶有:石膏託、石膏夾板、石膏管型、軀幹石膏、特殊型別石膏等。
1、石膏託
分為單託、前後託、U型託,簡單輕便,但制動能力差,臨床常用於臨時制動或較穩定的骨折固定。
2、石膏夾
是將兩條石膏條帶分貼置肢體的伸側和屈側,用繃帶包纏,多用於已有腫脹或可能發生腫脹的肢體,防治腫脹影響血運。
3、石膏管型
將石膏繃帶和條帶相結合,多用於前臂、上肢、小腿、下肢的固定,一經固定,容積固定,對於四肢創傷急性期應當慎用。
在進行石膏固定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準確測量長度、寬度(超過肢體圓周2/3)、厚度(上肢8-10層,下肢12-14層)、鬆緊度(以小指指尖能伸進繃帶)、襯墊、功能位。
石膏對患部的固定有一定範圍,其原則是將患部上、下兩個鄰近的關節一起固定 ,如下表:
襯墊
為什麼要用襯墊?主要是因為石膏無彈性,如果不墊以襯墊易引起組織壓傷。一般而言,石膏覆蓋的部位都應覆以襯墊,在骨隆突處和軟組織稀少處尤應加厚,常用襯墊有棉織套筒、棉紙、棉絮墊等。
在進行石膏繃帶固定時,要注意將肢體關節處於功能位:
--拇指對掌位,其他手指與拇指成對掌位;
--整個手的功能位即掌指關節輕度屈曲,手指分開,各指間關節稍許彎曲,拇指內旋正對示指,呈握球姿勢;
--腕關節背屈15°-30°,向尺側偏斜約10° (在撓骨下端骨折有移位時) 如執筆姿式;
--前臂呈中立位。
進行石膏繃帶固定時,一定要堅持:三點固定原則(術者在肢體的兩端用力塑形,第三個點則位於石膏定點的對側,骨膜和其它軟組織一般要求位於石膏夾板的凸側來增加石膏的穩定性)、水壓原則(如果一桶水放在一個堅硬的容器裡,容器可克服水自身的重力而保持水的高度不變。在脛骨骨折時,如果石膏強度足夠的話,那麼在復位固定後,利用水壓原則,長度就不會丟失。)
特別提醒
牽引
牽引作為骨科常用的固定方法,主要是給肢體提供持續適當的牽引力、對抗牽引力,用於骨折脫位的整復維持復位、炎症肢體的制動和抬高、攣縮畸形肢體的矯正治療,常用的牽引技術有手法牽引、面板牽引、骨牽引、特殊牽引。
1、手法牽引
主要適用於骨折移位及關節脫位的整復,時間短,力量可按需要加大,比如Colle’s 骨折、肩關節脫位等。
2、面板牽引
用海綿塑膠布包壓於傷肢面板上,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著點將牽引力傳遞到骨骼上,膠布遠端擴張板,於擴張板中心孔穿繩在透過牽引架的滑輪裝置,加上懸吊適當的重量進行持續面板牽引,適用於小兒及年老體弱,面板完好者。
注意,牽引重量一般不超過5kg,否則易傷面板,一般牽引時間為2-3周,在牽引期要定時檢查傷肢長度,及時調整重量和體位,防止小腿外旋壓迫腓總神經。
3、骨牽引
骨牽引的牽引力量大,持續時間長,效果明顯,但必須有對抗牽引,加夾板矯正側方移位,調整肢體體位可糾正旋轉移位,糾正成角畸形。常用的骨牽引有股骨髁上牽引、脛骨結節牽引、跟骨牽引、尺骨鷹嘴牽引等。
骨牽引適用於
A.股骨髁上牽引
操作要點
B.脛骨結節牽引
C.跟骨牽引
D.尺骨鷹嘴牽引
隨著各種新型固定器的出現,很多醫生好像已經開始慢慢淡忘了傳統的固定方式,比如石膏繃帶、牽引技術。雖然現代骨科的手術越來越多,但作為骨科醫生,石膏繃帶、牽引這些看家本領怎麼能忘呢?
儘管現在已是鋼板、髓內釘等固定物的天下,但傳統的固定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前輩”,還是剛入臨床的“後生”,對於石膏繃帶固定、牽引這些操作都是必須掌握的。作為骨科醫生,你對石膏繃帶固定、牽引這些操作技術還熟練於心嗎?
石膏繃帶
石膏繃帶(plaster bandage)是將無水硫酸鈣的細粉末撒在特製的稀孔繃帶上,吸水結晶後硬結成型,十分堅固,是創傷骨科常用的臨床治療技術之一。雖然現代固定技術已不斷更新發展,但石膏繃帶固定仍然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做好也是需要技巧的。
傳統石膏繃帶:傳統石膏繃帶即硫酸鈣石膏繃帶,相對比較沉重、透氣性及X射線透光性差,便宜。高分子樹脂繃帶 :輕、薄透氣性強、可塑性強、 X射線透光性佳、貴。
具體什麼時候適合使用石膏繃帶?對於上肢、小腿以下部位的骨折;關節脫位;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後;某些骨折內固定術後,輔助治療;韌帶、血管、神經及肌腱吻合術後;骨與關節急慢性炎症、結核等情況的患者,建議石膏繃帶固定。
石膏繃帶固定可根據肢體的形狀塑型,固定作用確實可靠,可以維持比較長的時間。但傳統的石膏繃帶缺乏彈性,不能自由調節鬆緊度,且固定範圍較大,無法活動關節,容易關節僵硬,需根據損傷情況合理選擇。
常用的石膏繃帶有:石膏託、石膏夾板、石膏管型、軀幹石膏、特殊型別石膏等。
1、石膏託
分為單託、前後託、U型託,簡單輕便,但制動能力差,臨床常用於臨時制動或較穩定的骨折固定。
2、石膏夾
是將兩條石膏條帶分貼置肢體的伸側和屈側,用繃帶包纏,多用於已有腫脹或可能發生腫脹的肢體,防治腫脹影響血運。
3、石膏管型
將石膏繃帶和條帶相結合,多用於前臂、上肢、小腿、下肢的固定,一經固定,容積固定,對於四肢創傷急性期應當慎用。
在進行石膏固定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準確測量長度、寬度(超過肢體圓周2/3)、厚度(上肢8-10層,下肢12-14層)、鬆緊度(以小指指尖能伸進繃帶)、襯墊、功能位。
石膏對患部的固定有一定範圍,其原則是將患部上、下兩個鄰近的關節一起固定 ,如下表:
襯墊
為什麼要用襯墊?主要是因為石膏無彈性,如果不墊以襯墊易引起組織壓傷。一般而言,石膏覆蓋的部位都應覆以襯墊,在骨隆突處和軟組織稀少處尤應加厚,常用襯墊有棉織套筒、棉紙、棉絮墊等。
在進行石膏繃帶固定時,要注意將肢體關節處於功能位:
手與腕關節:--拇指對掌位,其他手指與拇指成對掌位;
--整個手的功能位即掌指關節輕度屈曲,手指分開,各指間關節稍許彎曲,拇指內旋正對示指,呈握球姿勢;
--腕關節背屈15°-30°,向尺側偏斜約10° (在撓骨下端骨折有移位時) 如執筆姿式;
--前臂呈中立位。
肘關節:屈曲90°。肩關節: 上臂外展50°-70°,肩關節前屈40°,外旋15°-20°,肘關節屈90°。踝關節:中立位足背伸90°與小腿成直角。膝關節:屈曲5°-10°,幼童可伸直位。髖關節:根據性別,年齡、職業不同稍有變動,一般外展10°-20°,屈曲10°-15°,石膏包紮後成“髖人字形石膏” 。進行石膏繃帶固定時,一定要堅持:三點固定原則(術者在肢體的兩端用力塑形,第三個點則位於石膏定點的對側,骨膜和其它軟組織一般要求位於石膏夾板的凸側來增加石膏的穩定性)、水壓原則(如果一桶水放在一個堅硬的容器裡,容器可克服水自身的重力而保持水的高度不變。在脛骨骨折時,如果石膏強度足夠的話,那麼在復位固定後,利用水壓原則,長度就不會丟失。)
特別提醒
在包紮石膏繃帶時,需要將患者的肢體保持某一特殊位置,託扶肢體時,要用手掌而不是手指,以免產生區域性壓迫而發生潰瘍。在石膏未凝結堅固時,不應該改變肢體的位置,尤其是關節部位,以免將石膏折斷。石膏應當予以墊置,囑患者抬高患肢以消除腫脹。當石膏內某處疼痛時千萬不可大意,以防區域性壓迫引起壓瘡。石膏繃帶包紮完畢後,一定要註明骨折情況和時間。觀察石膏繃帶固定肢體遠端面板的顏色、溫度、有無疼痛、毛細血管充盈、感覺和指(趾)運動。如果肢體腫脹消退引起石膏過鬆失去固定作用,應及時更換。石膏繃帶固定過程中,應囑患者作主動肌肉舒縮鍛鍊,未被固定的關節應早期活動。牽引
牽引作為骨科常用的固定方法,主要是給肢體提供持續適當的牽引力、對抗牽引力,用於骨折脫位的整復維持復位、炎症肢體的制動和抬高、攣縮畸形肢體的矯正治療,常用的牽引技術有手法牽引、面板牽引、骨牽引、特殊牽引。
1、手法牽引
主要適用於骨折移位及關節脫位的整復,時間短,力量可按需要加大,比如Colle’s 骨折、肩關節脫位等。
2、面板牽引
用海綿塑膠布包壓於傷肢面板上,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著點將牽引力傳遞到骨骼上,膠布遠端擴張板,於擴張板中心孔穿繩在透過牽引架的滑輪裝置,加上懸吊適當的重量進行持續面板牽引,適用於小兒及年老體弱,面板完好者。
注意,牽引重量一般不超過5kg,否則易傷面板,一般牽引時間為2-3周,在牽引期要定時檢查傷肢長度,及時調整重量和體位,防止小腿外旋壓迫腓總神經。
3、骨牽引
骨牽引的牽引力量大,持續時間長,效果明顯,但必須有對抗牽引,加夾板矯正側方移位,調整肢體體位可糾正旋轉移位,糾正成角畸形。常用的骨牽引有股骨髁上牽引、脛骨結節牽引、跟骨牽引、尺骨鷹嘴牽引等。
骨牽引適用於
成人長骨不穩定性骨折、肌肉強大容易移位的骨折;骨折部的面板損傷,部分軟組織缺損,開放性骨折感染或戰傷骨折;患者合併胸、腹或骨盆部損傷者,需密切觀察而肢體不宜做其它固定者;肢體合併血迴圈障礙,暫不宜其他固定者。A.股骨髁上牽引
適應症:股骨幹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髖臼骨折、骨盆骨折。穿刺部位:在髕骨上緣2㎝處或內收肌結節上2橫指處,由內向外進針,防止進針時損傷股動脈。牽引重量 :體重的1/6-1/8 ,老年人1/9,維持量為3㎏。操作要點
髕骨上緣作一條與股骨垂直的橫線,再沿腓骨小頭前緣及股骨內髁隆起最高點,各作一條與髕骨上緣橫線相交的垂直線,交點即為針進出點的標記。消毒、局麻後,將面板稍上提,由大腿內側標記點刺人斯氏針直至股骨。注意保護大收肌裂孔附近的股動、靜脈及其分支和隱神經,保持針水平位,與股骨垂直,使其由大腿外側標記點穿出,並使兩側牽引針外露部分等長。安裝牽引弓後進行牽引,同時床腳抬高20cm左右,作對抗牽引。牽引的重量應根據病人的體重及傷情決定,一般為體重的1/7-1/10。B.脛骨結節牽引
適應症: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環骨折、髖關節中心脫位及陳舊性髓關節脫位等(臨床上因脛骨結節位置表淺易定位,四周軟組織少,操作簡捷,脛骨結節牽引較股骨髁上牽引更常用)。穿刺部位:脛骨結節頂端下、後各2㎝,由外向內進針,防止傷及腓總神經。牽引重量:體重的1/7 約7-8㎏, 維持量為3 - 5㎏。操作要點
將傷肢放在牽引架上,助手牽引踝部固定傷肢,以脛骨結節和腓骨小頭連線的中點作為外側進針點,其內側對應點作為出針點。此牽引方法及牽引重量與股骨髁上牽引相同,注意進針應從外側到內側,防止損傷腓總神經。C.跟骨牽引
適應症:脛腓骨折、髖關節和膝關節輕度攣縮畸形的初期或輔助性治療。穿刺部位:內踝尖與跟骨後下緣連線中點由內向外進針。牽引重量:體重的1/12,約4-6㎏。操作要點
踝關節保持於中立位,以內踝尖與足跟後下緣聯線的中點,為進針點,消毒、局麻後用斯氏針從內側標記點刺人到跟骨,保持針的水平位與跟骨垂直,將針打入或鑽入,使針穿過對側面板並使牽引針兩端外露等長。一般成人的牽引重量為4-6kg。D.尺骨鷹嘴牽引
適應症:肱骨髁上骨折。穿刺部位:肘關節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於肘部內側、尺骨鷹嘴頂點向下3㎝處由內向外進。 牽引重量 :體重的1/20 ,約2-4kg。操作要點
沿尺骨鷹嘴頂點下3cm作一條與尺骨背側緣的垂直線,在尺骨背側緣的兩側各2cm處作一條與尺骨背側緣平行的直線,兩線相交點即為進出針標記點。助手牽引患肢並將其提起,消毒、局麻後,由內側標記點將克氏針刺人到尺骨,從外側標記點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