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91426602阿366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在月夜彈響了他的《錦瑟》。一曲悽婉的千古絕唱傾倒了後世無數的聆聽者,歷來也曾經引起過很多不同的解說和猜測,金人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三十首》中便曾說過這首詩是“一篇錦瑟解人難”。

    對於《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有人以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詠“瑟”這種樂器的,言“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是分別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調,還有人把“錦瑟”猜想做一個女子的幻化,疑為“令狐家青衣”……此外,許多人傾向於悼亡一說,認為詩人是在孤獨淒涼中思念亡妻,躬自悼矣!

    這首詩雖然在理性方面難於加以確切的解說,但在感性方面卻極易於引起讀者的感動和喜愛。詩很具感性,是因為它的形象;詩又很難懂,也是因為它只繪形象,撲朔迷離。要讀懂這首詩,我以為主要應去分析詩的形象,看它給予我們的感發、感動及聯想是些什麼,而不必去比附事實。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以“錦瑟”起興,既寫瑟之華美,又寫弦之細密繁複,“錦瑟”二字,給了讀者一個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覺。《漢書·郊祀志》記載:“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為二十五絃”,誰曾想“五十弦”之“錦瑟”比之琴、箏,原來竟附著有如此悲切的情愁。無端,莫之為而為,莫之治而治的意思,“無端”一詞使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這抑鬱的感嘆像是在說並非瑟自己情願有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這麼多,無可奈何呀。“一弦一柱思華年”,這瑟上的每一條弦、每一根柱都牽引著詩人藏埋心底的一段傷痛。“弦”、“柱”承上一句“五十弦”而來,兩個“一”字,更加強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覺,既暗示了感覺的細緻繁複,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纏綿。每一弦每一柱的撫弄都會引起了詩人對往事的追憶,“華年”二字與前面的“錦瑟”相應,既見“華年”之美好,更見今日回思時的惆悵哀怨。詩人以瑟之華美暗喻自己才華出眾,又以瑟之“無端五十弦”暗示華年悄然流逝,傷痛之情,悲憤之意,隱隱含於“無端”之感嘆中,這兩句可以說是這一首詩的總起。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頷、頸兩聯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嘆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對於李商隱來說,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卻捲入晚唐的政治漩渦中進退維谷,懷才不遇而竟致終生潦倒無為,摯愛的妻子早逝於華年,如今只留下詩人自己在孤獨淒涼中追憶往事。頷聯寄情於物,將“曉夢”、“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鵑”之物來表現。頸聯借景生情,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神話裡說,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里,每一顆珍珠都是一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濛濛,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一樣無人賞識。

    李商隱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有時用其本義,例如《安定城樓》中,他以“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言說自己不得施展懷抱的悲憤。有時他又將典故當作一個特殊的形象來使用,並加以創造性的引申。“曉夢”、“春心”便是後一種用典的寫法。莊周夢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於闡述一種“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隱卻借“蝶夢”之形象為自己所用,抒寫了自己對於仕宦之途的追求夢想以及此夢想失敗落空後的無盡感慨。“曉”字所暗示了夢境的短暫,“迷”字暗示了夢者的痴迷。這種痴迷沉醉、悵然若失的情意才應該是詩人所欲表達的本意。“望帝春心託杜鵑”,用瞭望帝去國懷鄉,魂化杜鵑,悲鳴寄恨的典故,李商隱又加以引申。什麼是“春心”?春心就是追求、嚮往、執著之心。多麼痴迷的夢境,多麼深摯的情志!此詩的幽婉即在於詩人對自己的情意完全不做明白的敘述,而只是用種種不同的美麗且繁複的形象和曲折宛轉的章法來給予讀者一種直感和暗示,使讀者可以因之而產生無數的感動和聯想。

    曉夢”與“春心”,多情易感也;“蝴蝶”與“杜鵑”,引起翩飛、悲啼的聯想;“月明”與“日暖”,引人入蒼涼寥闊、溫麗悽迷的情境。詩人化實為虛,連用四個典故,以四幅清麗、靜謐、迷離而又含帶悽切的景象,寓託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緒,使人既難以指實言明卻又有所感知,從而吟詠於口而思索於心,那是一種富於感動興發之作用的詩情。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痴迷、“春心”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裡,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一次不勝嗟嘆: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此詩約作於作者晚年,當是他回憶往事,對一生坎坷而發的感慨,儘管描寫委婉,旨意朦朧,但顯然有其寄託。李商隱在詩中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緣情造物的寫法,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一曲《錦瑟》彈罷,一個憔悴的背影消逝於悽婉的琴韻,留給讀者的是那無盡的悵惘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是什麼意思?

    出處: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全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曾經:曾經歷過。曾,副詞。經,經歷。

    滄海:古人通稱渤海為滄海。

    除卻:除了。

    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的鶯鶯,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遊春七十韻》)。又有人說紫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27歲早逝後,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後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姜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曾經滄海難為水>完解

    "曾經滄海難為水",對我而言則是:曾讀此詩難為詩。它把人對某種生死之戀的刻骨銘心寫絕了。

    滄海之後,再無水了,那該怎麼辦呢?人總不能在無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斃吧。

    或許有兩種可能。

    要麼在記憶之海裡繼續沉浸,在往事裡打撈珠貝,打撈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滄海也將自己漸漸淹沒。

    要麼在生存之岸上重新開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澆灌生存的荒漠,或許,當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會令他想起被滄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這樣得以延續。

    而記憶裡波光重疊著波光,倒影重疊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複的層次和密度。

    愛的體驗是如此,人生的其他體驗是否也是如此?

    讀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書,你真的不想再讀那些沒有靈魂的輕薄之書了。

    登五嶽飽覽山水之勝,你內心裡滿是奇峰深谷,你還想再看那些被眾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樣子、毫無野性和靈氣的商業之山嗎?……

    愛情、讀書、Range Rover、交往……都會有近似的體驗。

    滄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澀;滄海,幾乎就是無限",就是生命與情感的極境。

    所以,大部分人並未到過滄海,更沒有到達滄海深處。

    頂多只是遠遠地想像過滄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邊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灘上拾幾枚貝殼。

    沒有真正經歷過滄海,所以,對水就不挑剔:鹹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淺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濁水也是水。

    曾經滄海,再也見不到水,是聖者的苦愛。

    未經滄海,到處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氣。

    "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又覺得,曾經到過滄海深處,記憶裡灌滿海水的人,當他上岸,當他回過頭來,會不會看見那一汪不顯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許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讓他領略到另一種仁慈,另一種福氣?使他陷於絕境的人生獲得拯救?

    何況,"除卻巫山不是雲",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雲是最純潔美麗的,而且有著神話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麼每一座山上升起的雲都是神話的雲,美麗的雲,她們繚繞著孤獨的山峰,填補並裝飾了天空的巨大空虛,而且,藉助風和氣流的醞釀,她們會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會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經滄海仍有水,

    除卻巫山也是雲

  • 2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據說珍珠會隨著月亮的陰晴圓缺而變化,又有說珍珠是鮫人的淚所幻化。傳說良玉所埋之地會在Sunny下發出煙霧一樣的精氣,近看卻又沒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圈、快門和感光度是如何影響攝影曝光和成像效果的?